<p class="ql-block"><b> 走近美岱召 李雨生</b></p> <p class="ql-block"><b> 1971 年的初冬,寒意悄然蔓延,我們 50 名知青從下鄉(xiāng)的內(nèi)蒙古武川縣,來到了呼和浩特鐵路局察素齊車站,成為了試用裝卸工。時光匆匆,一年的試用期轉(zhuǎn)瞬即逝,包括我在內(nèi)的 10 名試用裝卸工,迎來了職業(yè)的轉(zhuǎn)變,改職為扳道員。命運的安排下,除我留在察素齊車站,其余 9 人被分配至呼和浩特至包頭間的各個火車站。我的同學(xué)張璐璐,便被分到了美岱召車站,與察素齊車站僅間隔兩個小站。</b></p> <p class="ql-block"><b> 別看美岱召火車站看似平凡,名不見經(jīng)傳,然而“美岱召”在內(nèi)蒙古的藏傳佛教寺院中,卻是聲名遠揚,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追溯往昔,1507 年,成吉思汗的第十七世孫阿拉坦汗被封為土默特部首領(lǐng),后又獲封“順義王”。他與夫人三娘子以卓越的遠見,與明朝達成“隆慶和議”,為土默特地區(qū)換來了長久的和平與安寧。在位期間,阿拉坦汗大展宏圖,主持修建了呼和浩特城,以及土默特左旗的察素齊和土默特右旗的薩拉齊。尤為特別的是,他在察素齊和薩拉齊之間,精心打造了“美岱召”。這座建筑意義非凡,它不僅是阿拉坦汗的王宮,更是處理政務(wù)的行署,堪稱歷史上少有的集禮佛、理政、邸宅于一體的獨特建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b></p> <p class="ql-block"><b> “美岱召”,翻譯成漢語即“彌勒廟”,它宛如一座文化的寶庫,融合了蒙、漢、藏三種文化的精華。起初,它名為“靈覺寺”,后更名為“美岱召”,這里曾是“大明金朝”的都城,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占據(jù)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是他們精神信仰的寄托之所。</b></p> <p class="ql-block"><b> 由于我常往返于包頭與察素齊之間,每次乘坐火車都要經(jīng)過美岱召車站。遠遠望去,在雄偉的陰山腳下,“美岱召”的紅墻黃瓦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宛如一座精致的小型古城堡,散發(fā)著神秘而迷人的氣息。每一次的匆匆而過,都如同一只無形的手,輕輕撥動著我的心弦,勾起我內(nèi)心深處強烈的好奇心。那時,我甚至有些羨慕張璐璐,他能在美岱召火車站上班,想必常有機會去游覽“美岱召”大廟的美景,這對我而言,無疑是一件無比浪漫且令人向往的事。一次在呼和車務(wù)段開會時,我終于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渴望,向張璐璐說道:“哪天有機會,一定要帶我去一趟‘美岱召’看看呀!”璐璐爽朗地回應(yīng):“那還不簡單,我和他們的看門人都很熟。雖說現(xiàn)在不對外開放,但慕名而來的人也不少,只要準備一盒好煙就行?!蔽覀儺?dāng)即約定,下一個休大班時,我便前往,屆時張璐璐會帶我一同去探尋“美岱召”的奧秘。</b></p> <p class="ql-block"><b> 終于盼到了休大班的日子,我早早地坐上呼和開往包頭的小慢車,滿心期待地來到美岱召車站。張璐璐早已等候在那里,還貼心地借來了兩輛自行車。所幸車站距離“美岱召”寺廟并不遠,只有十來里地,我們騎著車,一路歡聲笑語,不一會兒便來到了目的地。張璐璐領(lǐng)著我來到側(cè)門,輕輕敲打了幾下。不一會兒,門緩緩打開,出來一位看門人。璐璐滿臉笑容地與他寒暄了幾句,隨后遞上兩盒好煙??撮T人接過煙,叮囑道:“快去快回,要是讓別人發(fā)現(xiàn)了,可就不好辦了。”我清楚地記得,那還是1973年的事,當(dāng)時文革尚未結(jié)束,寺廟里的僧人都已被遣散,看門人有這樣的顧慮也是情理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我們懷著敬畏之心,踏入“美岱召”。它分為三層院落,走進山門——“泰和門”,一座氣勢恢宏的大雄寶殿便赫然出現(xiàn)在眼前。殿前的古松蒼勁挺拔,翠柏郁郁蔥蔥,它們?nèi)缤艺\的衛(wèi)士,靜靜守護著這座古老的寺廟,又仿佛在向每一位到訪者默默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變遷。我靜靜地站在殿前,緩緩閉上雙眼,思緒仿佛穿越時空,耳邊似乎傳來了歷史的悠悠回聲。那是當(dāng)年喇嘛教傳入蒙古時的盛大場景,信徒們虔誠的祈禱聲此起彼伏,仿佛在空氣中交織成一曲莊嚴肅穆的樂章,訴說著對信仰的執(zhí)著與敬畏,那是歲月流轉(zhuǎn)的低語,承載著無數(shù)的故事與回憶。</b></p> <p class="ql-block"><b> 繞過雄偉的大雄寶殿,我們步入了肅穆莊嚴的羅漢堂。殿內(nèi),觀音像慈悲地俯瞰著眾生,各種法器陳列有序,仿佛在訴說著曾經(jīng)的輝煌。而墻面繪制的佛傳故事和護法神像壁畫,更是巧奪天工,堪稱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珍品。這些壁畫色彩斑斕,線條細膩,每一筆每一劃都傾注了畫師的心血,生動地展現(xiàn)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人不禁為古代藝術(shù)家們的高超技藝所折服。</b></p> <p class="ql-block"><b> 繼續(xù)前行,便來到了第三層院落——太后殿與三娘子廟。這里供奉著裝殮三娘子骨灰的檀香木塔,莊嚴肅穆。殿內(nèi)保存著明代繪制的壁畫,畫面中阿勒坦汗及三娘子的畫像栩栩如生,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這些壁畫不僅是藝術(shù)的杰作,更是內(nèi)蒙古召廟壁畫的獨特代表,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代蒙古族的文化風(fēng)貌與歷史傳承。</b></p><p class="ql-block"><b> “美岱召”四周環(huán)繞著高4米、長600多米的方形城墻,宛如一座堅固的堡壘,守護著這片神圣的土地。城墻的四角都建有塔樓,更增添了它的威嚴與莊重。我們沿著狹窄的樓梯登上城墻,視野瞬間豁然開朗。城墻上建有財神殿,兩側(cè)的轉(zhuǎn)經(jīng)筒在微風(fēng)的輕撫下,緩緩轉(zhuǎn)動,發(fā)出沙沙的響聲,仿佛在默默誦經(jīng)祈福。站在城墻上極目遠眺,陰山腳下一片寧靜祥和,對面的成吉思汗雕像群巍然屹立,氣勢磅礴。他們仿佛在訴說著蒙古族的輝煌歷史,讓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感嘆歲月的滄桑巨變。那一刻,歷史的厚重感與文化的深遠意義,如潮水般涌上心頭,讓人沉浸其中,難以自拔。</b></p> <p class="ql-block"><b> “美岱召”最負盛名的景點,當(dāng)屬泰和門石匾額上“萬民樂業(yè),四海澄清”的題字。這句簡短而有力的話語,見證了明代蒙古與中原的和平統(tǒng)一,承載著人們對和平與繁榮的美好期許。如今,它已被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成為了“美岱召”歷史價值的重要象征,吸引著無數(shù)人前來探尋它背后的故事。站在城墻上俯瞰整個“美岱召”,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古老的寺廟、巍峨的陰山、廣闊的敕勒川盡收眼底,仿佛置身于一幅巨大的山水畫卷之中。那一刻,塵世的喧囂仿佛都已遠去,我感受到了心靈的寧靜與洗滌,仿佛所有的煩惱都被這寧靜的氛圍所驅(qū)散?!懊泪氛佟?,或許正是因為有巍巍陰山的庇護,有廣袤土默川的陪伴,才能在這喧囂的現(xiàn)代生活中,為人們尋得一片心靈的凈土。一縷清風(fēng)輕輕拂來,送來寬闊的長天,讓人不禁心曠神怡,情不自禁地長舒一口氣。一朵朵祥云,從陰山的峰頂緩緩升起,仿佛在向人們揮手致意,傳遞著祥和與安寧。陰山之下,土默川之上,以天為布,以云為畫,繪就了“美岱召”這樣的建筑藝術(shù)品。它宛如天成,精致而不繁雜,如龍似鳳,變幻萬千。它將悠久的歷史寫進了晨曦,寫進了晚霞,寫進了每一個風(fēng)雨如磐的日子,給人以光明圣潔之感,使歷史的厚重與自然的靜謐在這里完美融合,相得益彰。</b></p> <p class="ql-block"><b> 離開“美岱召”時,晌午的陽光灑在它的墻上,仿佛為這座古老的寺廟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外衣,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與莊嚴。回首凝望,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美岱召”的獨特魅力與深厚韻味,也終于明白了它為何能成為那么多人心中的圣地?!懊泪氛佟保@一趟探尋之旅,著實不虛此行!</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7月28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