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軍人將服役駐地視為?第二故鄉(xiāng)?,源于軍營生活中的成長蛻變、與當?shù)厣鐓^(qū)和群眾百姓的深厚情感聯(lián)結(jié),以及對這片土地的責(zé)任與守護。</p><p class="ql-block"> * * * * *</p><p class="ql-block"> 三天三夜的火車從春意盎然的南方把我們拉到春寒料峭的京西太行山谷。雖然我們來自同一地方,但都素不相識,戰(zhàn)戰(zhàn)兢兢有些拘謹。在嚴苛訓(xùn)練與集體生活中,白天進行軍事學(xué)習(xí)和訓(xùn)練:內(nèi)容包括軍隊軍事條例,紀律條例,內(nèi)務(wù)條例。隊列操練,持槍瞄靶,緊急集合。還有很多很多。。。晚上政治學(xué)習(xí)。我們完成從青澀少年到軍人的蛻變,駐地的山山水水足以見證我們體魄與意志的錘煉。記得我們剛到軍營的戰(zhàn)友們,都難免會思念家鄉(xiāng)、思念遠在南方的親人。踏入軍營的第一餐,就是玉米糊糊加花糕,好看卻難以下咽。風(fēng)沙大很干燥,冷水刷牙洗臉,還要省著點用,想起家鄉(xiāng)走出家門就是大河,常年河水嘩啦啦。這里有太多的不適應(yīng),南北差別、水土不服;也是客觀事實。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適應(yīng)之后,艱苦的磨練難不倒我們,因為我們要在這里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等到離開幾十年后,曾經(jīng)淚灑這方熱土的自己,成了一輩子的懷念,就像當初想念自己的故鄉(xiāng)一樣,想念那片成長的土地。在部隊的那些年,每到一個地方,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是我生命中的記憶。因為這些我記憶中的碎片,無論身在何處、無論離開多久,翻出來,總會有太多念想和感動。軍人所到之處,四海為家;所思之處,國為大家。軍人像愛家鄉(xiāng)一樣,愛著祖國的每一寸土地,愛著那里的鄉(xiāng)親。</p> <p class="ql-block"> 通過助民勞動,軍愛民、民擁軍等活動,軍人將"視人民為父母,把駐地當故鄉(xiāng)"的信念付諸實踐。春種秋收季節(jié),我們都到駐地社隊參加助民勞動,增進軍民團結(jié)。最有意思的是北方農(nóng)村農(nóng)具和我們南方不同,我們南方挖地是鋤頭,而北方使用的是鐵鍬。第一次用不來,它是往地上一插,然后抬起一只腳往鐵鍬上一踩,讓鐵鍬插得更深把土掀起來。秋天收割的鐮刀也不一樣,我們南方的鐮刀是直勾的北方的鐮刀是月牙形的。柄長接觸面大相對省力一些。還有我們團衛(wèi)生隊的醫(yī)護人員以及連隊衛(wèi)生員急群眾所急,幫群眾所需,為當?shù)匕傩湛床≈尾?,傳為佳話,至今老一輩人還有記憶。我們連隊和村上的老百姓關(guān)系挺好。村上缺水,我們連隊派出士兵,帶上機械設(shè)備,利用晚上的時間幫村里打一口大井,解決了村莊群眾的飲水問題。我們鐵道兵一頂帳篷,四海為家。每到一地,當?shù)卣桶傩斩紵崆楹陀淇斓慕蛹{了我們,給我們部隊騰房子騰場地,把好住的給我們,把好吃的給我們。</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黨和國家兩件大事:召開中國共產(chǎn)黨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二十周年。由于五年前毛主席發(fā)出"全國學(xué)人民解放軍"的偉大號召,由于軍隊在文化革命的"三支兩軍"發(fā)揮的重大作用,這一年軍愛民、民擁軍,軍政、軍民團結(jié)情緒空前高漲。加上當時全國掀起制作毛主席像章熱,我們團也有制作毛主席像章。所以這年的八一建軍節(jié)前后,部隊的電影隊和文藝團體,地方的文藝團體,甚至鄉(xiāng)鎮(zhèn)(村)的演出隊都紛紛來到我們部隊慰問演出,每個晚上的電影或演出都安排二場以上,有時持續(xù)到下半夜一、兩點,時間長達半個月之久。他們演出過后,我們團政治處都會送他們一包毛主席像章,參演人員至少每人都能得到一枚。我們部隊營房沒有圍墻,周末或節(jié)假日部隊放電影或文藝演出,當?shù)厝罕姲傩斩际强梢院臀覀円黄鹩^看的。</p> <p class="ql-block"> 我們每到一個地方,只要腳踏著祖國的土地,無論是富饒還是貧窮,我們都會感到一種由衷的親切和神圣。這種親切來自于祖國的廣袤土地,山山水水連在一起,多像母親溫暖的懷抱,從不排斥抗拒,有的只是包容接納。</p><p class="ql-block"> 軍人何處不家鄉(xiāng),家鄉(xiāng)何處不軍人。第二故鄉(xiāng)承載著我的軍旅生涯記憶和家國情懷的情感寄托,也是見證我們青春歲月放歌的地方。此生都對第二故鄉(xiāng)有著千絲萬縷的思念,始終忘不掉軍民魚水般的那段情愫。北京水頭村的鴨梨,皮薄肉厚最香甜。我們把連隊工程車開進果林,坐在駕駛室里向外伸手,就能摘到想要的梨。黃元井的大棗,皮薄核小、香脆含糖高。我們在助民勞動中,他們整筐送來大棗讓我們品嘗。當?shù)厝罕姲傩照f,這里的梨和棗,你們鐵道兵可以隨便摘隨便吃。山西代縣棗林鎮(zhèn)的小米,米香醇厚、口感軟糯,那叫一個香。只有團倉庫、汽車連的部分人員能經(jīng)常吃得到。東河南的大燒雞,周日的早餐一人一只拿著啃。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偶爾也能吃得個滿嘴流油也實屬不易,我們連隊和炊事班在改善伙食方面是動了腦筋的。我們炊事班拿著連隊小米與當?shù)厣a(chǎn)隊換玉米,晚上班務(wù)會后全連官兵啃玉米,第二天早上醒來每人枕頭邊上全是沒啃完的玉米棒。河北三河給部隊供應(yīng)的天津小站大米,口感香甜、糯而不膩;一兵一餐一斤米飯輕松下肚,也是我今生吃過最好吃的米飯。</p><p class="ql-block"> 當年還讓我感慨的一件事就是:我當通信員的時候,常常外出團部在公路上走,只要后面有汽車來,軍隊的、地方的,只要我一抬手,都會停下讓我上車,把我捎到我要去的地方或岔路口。甚至駐地的幾個美麗村姑,北京林學(xué)院郵電所的大姐,凡是在路上見到我都會用她的自行車捎帶我一程。她們可不管你部隊紀律不紀律的,看到我這個小兵弟弟就拉上車,把我送到連隊門口。別的地方不知道,但我們那一帶的所有軍車、地方車都能做到:不分兵種,有招即停,讓出門在外的軍人上車,暖心服務(wù)在山溝施工、執(zhí)勤的官兵。還有北京房山變電站劉師傅的自行車,我隨用隨借,從不吝嗇。所有的所有,第二故鄉(xiāng)人民的深情厚誼,足足在我腦海里記憶幾十年。</p><p class="ql-block"> 流金的歲月滾燙的情,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p><p class="ql-block"> 致敬北京水頭黃元井,致敬山西靈丘東河南,致敬河北三河大棗林,致敬可愛的第二故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以上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luò),謹向原作者致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