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下午,我和愛人參觀西和縣博物館,有關(guān)燈的專題引起了我的興趣。在南京博物院、甘肅博物館等博物館看到過一些燈臺的展覽,尤其是漢代銅燈很有特色,西和出土的燈并不太吸引眼球,吸引我的是他們用心準備的展詞,昭示了燈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 <h3><font color="#167efb">人類從漫漫的歷史長夜中走來,是火燃燒起人類的智慧之光,是燈照耀人類的文明之路。</font></h3><h3><br></h3><h3>燈的歷史非常久遠,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曾出土過陶豆。西周時期,人們就利用當時的器皿一一豆,盛裝油脂放上燈芯做為燈來使用。</h3> “燈”字的起源,和祭祀的禮器有直接關(guān)系。<div><br>《爾雅 釋器》云:“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這一說法在《儀禮公食大夫禮》以及鄭玄的注、賈公彥的疏中都有記述。<font color="#167efb"><b>可見,古時瓦豆稱為“登”</b></font>。</div><div><br></div><div>春秋時期,以豆為承盤的燈具已經(jīng)出現(xiàn),其材質(zhì)有陶有銅,這應該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燈。</div> 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雖然燈的形制干變?nèi)f化,但燈一直忠實的陪伴著人們。燈是光明的使者,默默無聞卻光照世界,祥光照臨,祛除霧暗,照亮人心。 燭,是我們今天對較小火苗的稱謂,西周時的“燭”是一種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沒有點燃的火把通稱為<font color="#167efb"><b>燋</b></font>,用于執(zhí)持的已被點燃的火把稱之為<font color="#167efb"><b>燭</b></font>,放在地上的用來點燃的成堆細草和樹枝叫做<b>燎</b>;燎置于門外的稱<font color="#167efb"><b>大燭</b></font>,門內(nèi)的則稱<font color="#167efb"><b>庭燎</b></font>。 祥光普照<div><br>人類從來沒有放棄對光明的追求,從發(fā)現(xiàn)火,到使用火、控制火,走過了無以計數(shù)的黑夜,時時盼望自晝的到來。</div><div><br>燈油在燃燒過程中,會在燈焾頂端形成積炭,到一定程度發(fā)生爆裂成燈花的緣故。因此在使用過程中須間隔一段時間用撥燈扜調(diào)整燈焾,以保持光亮。漢代民諺日:“燈花今夜開,明朝喜慶來?!比藗儼褵艋ㄗ鳛橄矐c的征兆;作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憧憬的心理寄托。</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佛前供燈</div>貧女難陀將乞討所得之油盛足一燈,供于佛前,發(fā)誓乞愿:”如今我貧窮困苦,只能用此小燈供養(yǎng)佛陀,乞愿以此功德,讓我來世得到智慧和光明,滅除一切眾生的愚昧黑暗”。整整一夜過去,所有供燈全部熄滅,惟有難陀供獻的這盞油燈仍然獨燃明亮。佛弟子目連天亮收拾燈盞供具,看到這盞油燈獨燃發(fā)光,就如新點燃的一樣。反復扇風滅燈,可這燈火焰如故。佛陀就對目連說:“這盞油燈,不是你們聲聞弟子的神通力可以扇滅的,是因為它是一個發(fā)下宏愿、廣濟眾生的人所供的油燈”。 博物館的展詞有不當?shù)牡胤剑瑹舻臍v史遠比西周更早。<div>中國燈具起源的考古實證(早于西周)<br>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年)<br><br>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陶制"燈盞形器",帶明顯油漬殘留(碳十四測年前4800±200年)<br><br>河南廟底溝遺址:發(fā)現(xiàn)帶凹槽的陶皿,經(jīng)脂質(zhì)分析確認含燃燒殘留(《華夏考古》2019年第3期)<br><br>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年)<br><br>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陶豆形燈",器內(nèi)壁有碳化燈芯痕跡(前3500年左右)<br><br>江蘇邳州大墩子遺址:發(fā)現(xiàn)帶柄陶燈,柄部有手握磨損痕跡(南京博物院藏)<br><br>龍山文化(前2500-前2000年)<br><br>山西陶寺遺址:貴族墓隨葬青銅燈臺(前2300年),早于西周約1000年<br><br>湖北石家河遺址:出土紅陶鳥形燈(前2400年),造型與戰(zhàn)國"鳥銜燈"一脈相承</div> <div><br></div>從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確實已有類似燈的文物出土,說明燈的起源要遠比西周早。<br><br>在盧氏縣祁家灣曾出土過可追溯至仰韶時代的紅陶燈。這一時期的紅陶燈上有形似陶豆的淺盤,盤底中空,連接下方中空的圓筒底座,具備了燈的基本特征。大汶口文化雖未明確有被命名為 “燈” 的文物出土,但大汶口文化彩陶豆,其形制與后世燈具的雛形 —— 陶豆相似。新石器時代的陶豆,上部可放置燈芯,下部可儲存油脂,被認為是原始的中國燈具雛形。<br> 此外,雖然目前沒有確鑿證據(jù)表明存在比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更早的燈類文物,但有學者推斷,實際上不亞于早商時期中國已創(chuàng)制出點燃油脂的燈具。人類燃起的第一堆篝火,或者點燃的第一個火把,其實就是人類制作的第一盞燈的雛形,隨著人類對火的使用和理解不斷深入,逐漸發(fā)展出了有盛燃料的盤盞和燈芯的真正意義上的燈。 燈的歷史文化越挖越多,不想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