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井岡山那片紅色圣地上,朱毛會師雕像宛如一座不朽的豐碑,莊嚴(yán)而又肅穆。雕像中毛澤東與朱德的雙手,緊緊地,有力地握在一起,彰顯出兩位偉人在那波瀾壯闊的歷史中,承載著偉大的使命和深厚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的面容清廋卻不失堅毅,他的額頭寬闊而平坦,孕育著無盡的智慧與深邃的思想,一雙眼晴深邃而明亮,目光堅定,注視著前方,仿佛穿透歷史重重迷霧,直抵末來那光明而美好的彼岸。朱德的面部表情盡顯威嚴(yán)與穩(wěn)重,仿佛是一座不可撼動的山峰。他緊鎖的眉頭下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彰顯出他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精神。在井岡山會師的雕塑中,毛澤東的睿智豪情與朱德的沉穩(wěn)堅毅,相互映襯,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堅定自信威嚴(yán)的畫面。這尊高5點9米,重5點4噸的雕像,威嚴(yán)矗立在高高的筑臺上,毛澤東與朱德握手的銅像,在朝陽下泛著青銅特有的溫潤的光澤。</p> <p class="ql-block"> 我們站在偉人的雕塑前,久久地凝視著,耳邊聽著解說員清徹流利的講解:南昌八一起義之后,毛澤東一直關(guān)注著南昌起義部隊的下落。他深知:這支部隊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力量,當(dāng)?shù)弥斓虏筷犜诤系貐^(qū)遭遇困境時,毛澤東果斷地派何長工前往尋找,并親自率部接應(yīng)。</p> <p class="ql-block"> 1928年4月28日,兩股紅色的洪流,兩支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隊伍終于在羅霄山脈井岡山圣地上會合。朱德?lián)屜葞撞轿兆∶珴蓶|的手,寧岡的龍江書院前迸發(fā)出震徹云霄的回響。這一刻,不僅是兩支軍隊的會師,更是兩個偉大靈魂的共嗚。毛澤東與朱德這兩個名子從此如雙峰并峙,共同托起了中國革命的蒼穹。</p> <p class="ql-block"> 會師當(dāng)日,毛澤東與朱德在龍江書院徹夜長談,兩個偉人的思想在碰撞中迸發(fā)出耀眼的火花。朱德說:"我們是來投奔光明的,來和毛澤東同志一起干革命的”,毛澤東則回應(yīng):"有朱軍長加入,我們的力量更強大了”。毛澤東在會師大會上說:這次會師標(biāo)志著中國革命有了新的起點,我們要把紅旗插遍全中國!</p> <p class="ql-block"> 隨后工農(nóng)革命軍第四軍正式成立,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陳毅任政治部主任。這支部隊從此成為中國革命的中流砥柱,會師后,井岡山很快出現(xiàn)了嶄新的局面。五斗江的硝煙中首戰(zhàn)便擊潰贛敵一個團。紅軍在毛澤東朱德的領(lǐng)導(dǎo)下迅速采用:“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zhàn)術(shù),接連粉碎了敵人多次會剿。同時紅軍深入發(fā)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使井岡山根據(jù)地進入全盛時期。農(nóng)民分得了土地,他們踴躍參軍支前,紅軍隊伍迅速壯大,成為一支令敵人聞風(fēng)喪膽的革命武裝。朱毛會師,不僅是一次軍事上的勝利,更是一次精神上的升華,它孕育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p> <p class="ql-block"> 如今當(dāng)游客走過會師橋,望著修復(fù)如初的龍江書院,總能觸摸到歷史的瞬間。書院門前的百年古松依舊挺拔,樹皮上的彈痕成了最生動的教材。松柏樹古樸蒼勁,枝干虬曲如龍,針葉密布如綠云,四季常青,仿佛以沉默的姿態(tài)訴說著歷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建軍廣場上紅旗獵獵,井岡山會師紀(jì)念碑巍峨矗立,朱毛會師的精神,雖歷經(jīng)歲月洗禮,卻永遠(yuǎn)閃耀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