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95年,在新疆和田地區(qū)民豐縣尼雅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一件色彩絢麗的織錦護(hù)臂。震驚了中國考古界,被譽(yù)為20世紀(jì)中國考古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之一,因?yàn)樵谶@件織錦護(hù)臂紋樣間,織有8個(gè)篆體漢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p> <p class="ql-block"> 在新疆博物館,“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hù)臂是當(dāng)之無愧的鎮(zhèn)館之寶,但說起它的出土發(fā)掘地點(diǎn),卻在新疆和田。</p><p class="ql-block"> 我們來到和田,并且知道這里也有一座藏品豐富的博物館,我們理所當(dāng)然的要游覽一番。</p><p class="ql-block"> 這期美篇就是一篇“和田博物館游覽記”。</p> <p class="ql-block"> 和田博物館是一座由北京市援建的綜合性博物館,2001年4月建成,總建設(shè)面積逾13493平方米,共有3層。館內(nèi)收藏有各類文物9553件,其中珍貴文物559件。</p><p class="ql-block"> 這些文物不僅數(shù)量眾多,種類也很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jià)值。</p> <p class="ql-block"> 走進(jìn)和田博物館大門,在大廳正面就是碩大的以“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hù)臂為核心內(nèi)容的軟雕塑,非常顯眼,非常靚麗。</p> <p class="ql-block"> 和田原名“于闐”,藏語意為“產(chǎn)玉石的地方”,因盛產(chǎn)和田玉得名。 ?</p><p class="ql-block"> 和田作為“和田玉”的原產(chǎn)地,博物館內(nèi)怎么能少了玉石的身影。眼前這塊超大的和田玉就是其中的霸主,雖然品質(zhì)不屬于頂級,但龐大的體型加上融合了白玉、墨玉、青花等多種玉石,讓它成為和田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hù)臂原件照片,拍于新疆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和田博物館展出的是復(fù)制品,未拍照)</p> <p class="ql-block"> 西漢,鎏金銅鏡(復(fù)制品)</p><p class="ql-block"> 背部帶有“中國大寧”字樣;出土于湖南長沙伍家?guī)X漢墓?,F(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這件文物及另一件西周時(shí)期底部帶有“宅茲中國”字樣的青銅何尊(復(fù)制品)放在一起展出,主要是突出文物中的“中國”字樣。</p> <p class="ql-block"> 羽箭(四只)</p><p class="ql-block"> 夏~商代早期(公元前2070~1500年)</p><p class="ql-block"> 克里雅河下游采集</p><p class="ql-block"> 和田博物館藏品。</p> <p class="ql-block"> 玉刀</p><p class="ql-block"> 夏~西周(公元前2070~1500年)</p> <p class="ql-block">動(dòng)物紋木雕柱:</p><p class="ql-block"> 戰(zhàn)國至西漢(公元前475—公元25年)</p><p class="ql-block"> 克里雅北沙漠中采集</p><p class="ql-block"> 整體圓柱狀,上部加工出2個(gè)呈圓角三角形的凸出部分,中間下凹以承托物體,應(yīng)是建筑構(gòu)件。木柱表面錯(cuò)落有致地雕刻著犀牛、鹿、藏羚羊、大角羊、狼、駱駝、豹、馬頭和裸體人物形象,展現(xiàn)了一幅生動(dòng)的人與動(dòng)物和諧相處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 世俗人物壁畫(臨摹品):</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策勒縣丹丹烏里克佛寺遺址</p><p class="ql-block"> 此組壁畫描繪的是于闐世俗人物,從中可以了解當(dāng)時(shí)于闐人的精神風(fēng)貌。壁畫明顯帶有于闐畫派的畫風(fēng)。</p> <p class="ql-block"> 和田博物館不得不看的就是古尸。由于特殊的氣候環(huán)境與殯葬方式,讓新疆出土了眾多年代久遠(yuǎn)的古尸。名氣最大的是新疆博物館中的“樓蘭美女”。<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田博物館則被稱為干尸最多的博物館,據(jù)說有7具,我多少有些不適,匆匆而過</span>。</p> <p class="ql-block"> 紅陶人像</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策勒縣達(dá)瑪溝區(qū)域采集</p><p class="ql-block"> 為泥質(zhì)紅陶,手制,形象為1對相擁的男女,男子腿部蜷曲纏于女子身上,用針剔手法表現(xiàn)出二者的面部和毛發(fā),男性須發(fā)卷曲,女性面帶微笑,與約特干地區(qū)出土陶俑在技法上一致。</p> <p class="ql-block"> 于闐文“思略租賃桑樹契約”</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洛浦縣熱瓦克佛寺遺址北采集</p> <p class="ql-block"> 于闐公主供養(yǎng)像(臨摹品)</p><p class="ql-block"> 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p><p class="ql-block"> 甘肅敦煌莫高窟第61窟</p> <p class="ql-block"> 彩繪漢裝供養(yǎng)人壁畫</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策勒縣達(dá)瑪溝托普魯克墩3號佛寺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高昌回鶻王供養(yǎng)像壁畫</p><p class="ql-block"> 唐~宋代(618—1279年)</p><p class="ql-block"> 吐魯番市柏孜克里克石窟,1905年被德國人勒柯克盜割。</p><p class="ql-block"> 德國柏林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 此供養(yǎng)像原位于土坯券砌的中堂回廊式大型洞窟第20窟主室前壁。1905年,德國人勒柯克將整窟壁畫割鋸剝離,運(yùn)往柏林,其中的大部分壁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化為灰燼,現(xiàn)僅有照片傳世。</p> <p class="ql-block"> 高昌回鶻王供養(yǎng)像壁畫</p><p class="ql-block"> 唐~宋代(618—1279年)</p><p class="ql-block"> 吐魯番市柏孜克里克石窟,1905年被德國人勒柯克盜割。</p><p class="ql-block"> 德國柏林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 此壁畫原位于第20窟主室前壁,王后供養(yǎng)像兩鬢包面,上面插滿鳳釵金簪,頭冠形如一條上翹的在,腦后垂一條長紅緝,身著桔紅色窄袖通據(jù)大襦,領(lǐng)口刺繡卷草紋圖案,手持蓮枝供養(yǎng)。右上方有鳴文榜題,大意為:此是高貴的王后之像。畫面中回鶻高昌王后的衣冠服飾完全襲用漠北時(shí)期回鶻可的服飾,此窟應(yīng)是回鶻高昌王室皈依佛教后所修建的早期洞窟。</p> <p class="ql-block"> 身著蒙古服裝的回鶻女供養(yǎng)像壁畫</p><p class="ql-block"> 元代(1206-1368年)</p><p class="ql-block"> 出自吐魯番市柏孜克里克石窟</p><p class="ql-block"> 俄羅斯圣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 此供養(yǎng)人像原位于第27窟,身著典型的蒙古族婦女傳統(tǒng)服飾。供養(yǎng)人頭戴高冠為顧姑冠,又作“姑姑冠”,是蒙古貴族女性常見的冠帽之一,以鐵絲或樺木為骨,外包紅羅,并以珠翠等裝飾,以形成冠頭高聳,形如鵝頭的造型。1206年,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1209年高昌畏兀兒亦都護(hù)(即高昌回鶻首領(lǐng))歸附蒙古,蒙古勢力開始進(jìn)入包括高昌在內(nèi)的新疆地區(qū),并于1218年左右統(tǒng)一天山南北,開啟了蒙古及其子孫統(tǒng)治西域地區(qū)和蒙古人與西域各族相融合的歷史進(jìn)程。柏孜克里克石窟開始出現(xiàn)身著蒙古服裝的回鶻供養(yǎng)人像便是這一歷史進(jìn)程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 《皇清職貢圖》卷(復(fù)制品)</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六年至二十二年(1751—1757年)</p><p class="ql-block"> 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皇清職貢圖》共四卷,和田博物館復(fù)制展出的人物形象選自第二卷,與和田有關(guān)。</p> <p class="ql-block"> 精美喜慶的《百子圖》。</p> <p class="ql-block"> 傳統(tǒng)的生產(chǎn)工具。</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展現(xiàn)了歷史上和田地區(qū)燦爛輝煌的手工紡織技術(shù)。</p> <p class="ql-block"> 艾德萊斯綢</p><p class="ql-block"> 在和田吉亞鄉(xiāng),仍保留著古老的扎染技術(shù)和木制織布機(jī),這里被視為艾德萊斯綢的主要發(fā)源地。當(dāng)?shù)匕傩找园氯R斯為榮,人們爭做非遺技藝的傳承者。</p> <p class="ql-block"> 人物紋栽絨毯</p><p class="ql-block"> 隋代(581-618年)</p><p class="ql-block"> 破案追繳</p><p class="ql-block"> 出自洛浦縣比孜力佛寺遺址</p><p class="ql-block"> 洛浦縣山普魯鄉(xiāng)比孜力佛寺遺址共出土5件栽絨毯,其中2件為尺寸較大的長方形,3件為尺寸較小的正方形。</p><p class="ql-block"> 這些羊毛地毯的染料來自阿富汗青金石和地中海骨螺紫,證明當(dāng)時(shí)的國際貿(mào)易網(wǎng)絡(luò)已極其發(fā)達(dá)。</p> <p class="ql-block"> 青銅人像飾</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征集</p><p class="ql-block"> 鑄造而成,局部殘留鎏金痕跡,原應(yīng)通體鎏金。底座呈八邊形束腰鼓狀,座上立4人像,每2人共用四肢,人物頭戴圓帽,上身赤裸,下身著短褲,雙手托舉透雕片狀飾,片狀飾邊緣為齒狀,垂直交叉。這件鎏金青銅飾,其工藝復(fù)雜,造型生動(dòng),是于闐工匠“善冶鑄”的絕佳例證。</p> <p class="ql-block"> 鐵鐘</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墨玉縣庫木拉巴特佛寺遺址采集</p><p class="ql-block"> 這件鐵鐘采用分范法鑄造而成,器壁留有明顯的范縫,應(yīng)是佛教活動(dòng)所用器物。這類大型復(fù)雜器物的出現(xiàn)說明唐代于闐冶鐵鑄造技術(shù)已經(jīng)有了長足進(jìn)步。</p> <p class="ql-block"> 黃銅孔雀</p><p class="ql-block"> 清代(1616—1911年)</p><p class="ql-block"> 征集</p><p class="ql-block"> 鑄造而成,底部留有榫頭,應(yīng)為某種器物的裝飾組件。孔雀是珍稀鳥類,多用于觀賞和取尾翎裝飾。現(xiàn)代孔雀多為華南和東南亞地區(qū)所產(chǎn),古代新疆地區(qū)也盛產(chǎn)孔雀,</p><p class="ql-block"> 這只孔雀作展翅行走狀,羽翎刻畫非常細(xì)致,展現(xiàn)了和闐工匠高超的鑄造技藝和水平。</p> <p class="ql-block"> 黃銅盆花</p><p class="ql-block"> 清代(1616-1911年)</p><p class="ql-block"> 征集</p><p class="ql-block"> 鑄造而成,底部有方形插榫。花朵、莖干和葉子表現(xiàn)細(xì)致,整束顯得花繁葉茂,生動(dòng)逼真,具有很強(qiáng)的裝飾性。黃銅是銅與鋅的合金,因成色顯黃而得名,由于鋅元素相對難以獲得,古代黃銅的使用遠(yuǎn)不如青銅廣泛。</p> <p class="ql-block"> 嵌銀青銅器蓋</p><p class="ql-block"> 宋代(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 和田市阿特曲火電廠采集</p><p class="ql-block"> 鑄造而成,帶紐,裝飾有繁復(fù)的花紋并使用銀箔嵌入花紋之上,紋飾均為植物蔓草,中心對稱,具有明顯的伊斯蘭藝術(shù)風(fēng)格。1989年10月,阿特曲火電廠出土一批精美窖藏銅器,共計(jì)16件,種類有盤、壺、鼎、盆、器蓋、豆、盒、盆、鐺、釜等,有鑄造的,也有沖壓件。這批銅器是于闐傳統(tǒng)技藝與喀喇汗王朝伊斯蘭裝飾藝術(shù)的完美結(jié)合,展現(xiàn)了宋代于闐高超的青銅鑄造和裝飾技藝。</p> <p class="ql-block"> 新疆省商業(yè)銀行發(fā)行的紙幣</p><p class="ql-block"> 中華民國(1912-1949年)</p><p class="ql-block"> 征集</p> <p class="ql-block"> 喀喇汗王朝銅幣</p><p class="ql-block"> 宋代(960—1297年)</p><p class="ql-block"> 墨玉縣阿克薩拉依鄉(xiāng)玉吉米力克村等三地采集</p><p class="ql-block"> 塔里木盆地南緣各地都發(fā)現(xiàn)有數(shù)量不等的喀喇汗王胡銅幣,絕大多數(shù)為阿爾斯蘭汗錢和桃花石汗錢,正反面都有與伊斯蘭教信仰有關(guān)的阿拉伯文銘文。</p> <p class="ql-block"> 青銅壺、青銅洗手盆</p><p class="ql-block"> 清代(1616-1911年)</p><p class="ql-block"> 征集</p><p class="ql-block"> 壺與洗手盆是清代和田居民日常生活用器,放置于桌上或架上供日常凈手使用,是在伊斯蘭文化影響下產(chǎn)生的獨(dú)特家用器物組合。</p> <p class="ql-block"> 各種精美的首飾。</p> <p class="ql-block"> 鏡框(2件)</p><p class="ql-block"> 清代(1616—1911年)</p><p class="ql-block"> 征集</p><p class="ql-block"> 鏡框以紅、綠、黃、藍(lán)、黑等色彩通過線條凹凸表現(xiàn)帶有立體感的植物紋樣,絢爛又不失雅致。</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玻璃鏡傳入中國。玻璃鏡真實(shí)而清晰的映像讓長期使用銅鏡的中國人感到不可思議,作為外來物品的玻璃鏡在當(dāng)時(shí)被視作稀有之物,人們非常珍視這種易碎的玻璃鏡子,特地制作精美的金屬框加以保護(hù)。植物紋飾是新疆地區(qū)歷史悠久的裝飾紋樣,漢晉時(shí)期的山普拉墓地、尼雅遺址等就發(fā)現(xiàn)有不少以蔓草類植物紋裝飾的毛織物,至清代,植物紋仍然是和田乃至新疆地區(qū)流行的裝飾紋樣。</p> <p class="ql-block"> 青銅茶爐</p><p class="ql-block"> 清代(1616-1911年)</p><p class="ql-block"> 征集</p><p class="ql-block"> 茶爐,即維吾爾語“沙瑪瓦爾”,是新疆、中亞、中東甚至俄羅斯地區(qū)常見的一種用于煮茶、飲茶的器具。</p><p class="ql-block"> 這件茶爐器壁鏨刻有各類紋飾,以分欄裝飾的幾何紋及藤蔓植物紋飾為主,具有典型的伊斯蘭裝飾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 花紋瓷碗(2件)</p><p class="ql-block"> 中華民國(1912—1949年)</p><p class="ql-block"> 征集</p><p class="ql-block"> 為蘇維埃俄國(1917年建立,1922年后加入蘇聯(lián))制作的中國風(fēng)格的瓷器,黃釉地,以黃、綠、藍(lán)等色表現(xiàn)植物紋,底部有扇形俄語款??钪醒胗邢笳魈K俄的鐮刀錘子標(biāo)志,款文意為“五月瓷器廠,(產(chǎn)自)伏爾加河畔的Iecounoe(村莊名)”。</p> <p class="ql-block"> 青銅鍋</p><p class="ql-block"> 清代(1616-1911年)</p><p class="ql-block"> 于田縣依瑪木·尕扎力木麻扎采集</p><p class="ql-block"> 以青銅鑄造,重達(dá)399公斤。外沿部鑄出12個(gè)耳,內(nèi)口沿鑄一圈卷草和察合臺文,意為:回歷1291年(1874年)星期五在喀什鑄成,贈(zèng)給于田縣依瑪木·尕扎力木麻扎,請享受此鍋食物的人為我們祈禱。</p> <p class="ql-block"> 彩繪木棺</p><p class="ql-block"> 五代~宋初(10-11世紀(jì))</p><p class="ql-block"> 1983年和田縣布扎克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 為中原式葬具,棺體四周分別彩繪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圖案,彩棺頭擋板上繪一門,門上立朱雀。整個(gè)彩棺所有連接部位均以木梢和木釘固定,無金屬及膠粘痕跡。該木棺的樣式與唐至五代時(shí)期中原流行的佛舍利棺十分類似,四靈獸獨(dú)具中原道教文化氣息,是中原地區(qū)佛教與道教相互融合再西傳于闐的產(chǎn)物。</p> <p class="ql-block"> 木鎮(zhèn)墓獸</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征集</p><p class="ql-block"> 為放置于墓葬中祈求賑災(zāi)辟邪的鎮(zhèn)墓獸。鎮(zhèn)墓獸起源于戰(zhàn)國時(shí)期的中原地區(qū),在魏晉至隋唐廣泛流行,之后趨于消失。隨著中原文化的西進(jìn),鎮(zhèn)墓獸也隨之傳入河西、新疆地區(qū),特別在吐魯番地區(qū)的唐代墓葬中最為流行,以陶質(zhì)(含唐三彩)、木質(zhì)等為主,多為以虎、豹、野豬等組合并加以改造的動(dòng)物形象或人面獸身形象。塔里木盆地南緣地區(qū)的墓葬中隨葬鎮(zhèn)墓獸的比較少見。</p> <p class="ql-block"> 右數(shù)第二件為《于闐文凡夫俗子與貴臣之女的愛情故事詩》。</p><p class="ql-block"> 宋·乾德三年(965年)</p><p class="ql-block"> 伯希和獲于敦煌藏經(jīng)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右數(shù)第三件為《</span>漢語一于闐語雙語詞匯表》(復(fù)制品),</p><p class="ql-block"> 約9—10世紀(jì)</p><p class="ql-block"> 伯希和獲于敦煌藏經(jīng)洞</p><p class="ql-block">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p> <p class="ql-block"> 《絕對的證據(jù)》</p><p class="ql-block"> 1651年成書,1887年出版</p><p class="ql-block"> 征集</p><p class="ql-block"> 《絕對的證據(jù)》是最著名的早期波斯語詞典之一,作者哈拉夫·大不里茲(約1600—1651年)是伊朗大不里士人。此書1651年完成于印度海德拉巴。</p> <p class="ql-block"> 四臂神像木板畫</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出自策勒縣北沙漠</p><p class="ql-block"> 征集</p><p class="ql-block"> 木板畫兩面均繪有一身四臂持物的神祇,所持物有日、月、省鳥等。四臂持物中有日月與雀鳥的神祇形象,還見于丹丹烏里克出土的壁畫和木板畫中,分別被學(xué)者解讀為彌勒菩薩(或摩耶室利、多產(chǎn)女神,或娜娜女神)、梵天、鳩摩羅天(散脂修摩),充分展現(xiàn)了于闐繪畫作品對佛教主題、粟特祆神形象及犍陀羅藝術(shù)元素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輪王說法圖壁畫</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2006年策勒縣達(dá)瑪溝托普魯克墩2號佛寺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人物雙目圓睜,目視左下方眾信徒,眼下有蠶紋,眉如柳葉。束高發(fā)髻,長發(fā)披肩,頭頂似有角狀物。高鼻,長耳垂肩,有髭須,有兩道頸紋,佩項(xiàng)圈。身著袒右式服飾,衣服下半部分與腿部出U型衣紋。游戲坐于座上,右手執(zhí)圓環(huán)狀器物扶右腿作支撐狀,左手似與愿印。有淺色圓形頭光和三重身光。畫面左下方似有大華蓋遮住主要人物左半身。畫面右下部為兩位跪姿祈愿或聽法信徒,皆佩項(xiàng)飾,身著袒右式長袍。畫面間隙裝飾紅色圓形六瓣花朵。</p> <p class="ql-block"> 菩薩頭像壁畫</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2006年策勒縣達(dá)瑪溝托普魯克墩2號佛寺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畫面主要為白地褐色線描菩薩頭像。菩薩頭戴三葉冠,長發(fā),有深色頭繒垂于頭后,冠下有花結(jié)飾于耳后,頭后有圓形頭光,背光殘存局部,垂目俯首,神態(tài)安詳。</p> <p class="ql-block"> 《仿尉遲乙僧釋迦出山圖》軸(臨摹品)</p><p class="ql-block"> 北宋(960-1127年) 陳用志仿繪</p><p class="ql-block"> 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藏</p><p class="ql-block"> 《釋迦出山圖》,描繪了佛陀釋迦摩尼在長期苦行后走出深山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 彩繪泥塑佛像(2件)</p><p class="ql-block"> 三國·魏至?xí)x代(220-420年)</p><p class="ql-block">洛浦縣熱瓦克佛寺遺址采集</p><p class="ql-block"> 這尊佛像神態(tài)安定,祥和,仿佛在說淡定,世間一切皆浮云。這尊魏晉彩塑菩薩更絕,它出土于熱瓦克佛寺,殘高28厘米,卻細(xì)節(jié)拉滿,衣紋細(xì)膩到想摸,波浪卷發(fā),時(shí)尚感炸裂。</p> <p class="ql-block"> 泥塑佛頭</p><p class="ql-block"> 三國·魏至?xí)x代(220-420年)</p><p class="ql-block"> 洛浦縣熱瓦克佛寺遺址采集</p><p class="ql-block"> 該佛頭波發(fā),頭頂殘存肉髻痕跡,面相長圓,眼眉細(xì)長,雙目微閉,略下視,鼻梁高直,飽滿的嘴唇略呈微笑狀,神態(tài)平和優(yōu)雅,具有明顯的犍陀羅佛像風(fēng)格。此像刻畫略顯生硬,造型的準(zhǔn)確性和細(xì)部的生動(dòng)性欠缺。就頭像體量推測這尊佛像遠(yuǎn)比真人高大。</p> <p class="ql-block"> 坐佛壁畫</p><p class="ql-block"> 東漢晚期至北朝(2世紀(jì)—581年)</p><p class="ql-block"> 于田縣喀拉墩古城佛寺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殘存部分可見佛像呈右側(cè)視,身著灰色通肩袈裟,可能是坐于一棋格紋蒲團(tuán)上。背后的空白處還繪有散落的葉片。壁畫中繪出的這種棋格紋蒲團(tuán)在于闐地區(qū)壁畫中比較常見,但佛像坐于蒲團(tuán)之上的藝術(shù)形式鮮少出現(xiàn)。</p> <p class="ql-block"> 于闐八大守護(hù)神像壁畫(臨摹品)</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甘肅敦煌莫高窟第98窟</p> <p class="ql-block"> 新樣文殊壁畫(臨摹品)</p><p class="ql-block">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p><p class="ql-block"> 甘肅莫高窟第220窟甬道北壁</p> <p class="ql-block"> 于闐王李圣天夫婦供養(yǎng)像壁畫(臨摹品)</p><p class="ql-block"> 五代(907-960年)</p><p class="ql-block"> 甘肅省敦煌莫高窟第98窟</p><p class="ql-block"> 壁畫描繪的是于闐國王李圣天和皇后曹氏之像。</p> <p class="ql-block"> 《乾隆戎裝騎馬大閱圖》</p><p class="ql-block"> 絹本設(shè)色 (臨摹品)</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p><p class="ql-block"> 郎世寧繪</p><p class="ql-block"> 縱330、橫230厘米,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為乾隆皇帝閱兵的肖像,是郎世寧在他47歲第二次大閱時(shí)所畫。畫像中的“大閱甲胄和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乾隆大閱甲胄實(shí)物對照以及《皇朝禮器圖》所載皇帝大閱甲胄的質(zhì)地、式樣、作法、顏色、花紋對照;完全符合,表明此畫像采用純粹寫實(shí)的手法繪制。此畫自1758年開始一直掛在南苑行宮,直至辛亥革命后取下,保存在乾清宮。</p> <p class="ql-block"> 《平定回疆戰(zhàn)圖七·收復(fù)和闐之戰(zhàn)》(臨摹品)</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1821-1850年)</p><p class="ql-block"> 縱51.4、橫89.4厘米,收藏于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道光平定回疆戰(zhàn)圖》是描繪征戰(zhàn)的組圖,以紀(jì)實(shí)的手法,詳細(xì)記述了道光平定張格爾戰(zhàn)事的全過程,全圖共計(jì)十幅?!妒諒?fù)和闐之戰(zhàn)》即是其中之一,描繪清兵收復(fù)和闐的戰(zhàn)斗過程,此時(shí)張格爾已潛逃出境,清軍勢如破竹地收復(fù)了和闐。整幅畫作畫面氣勢恢宏,人物細(xì)致豐富,寫實(shí)地再現(xiàn)了作戰(zhàn)場景,事無巨細(xì)地描繪了清軍的服飾和兵器,是一件具有政治史和物質(zhì)文化史雙重意義的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 鐵劍</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策勒縣恰哈鄉(xiāng)采集</p><p class="ql-block"> 這柄長鐵劍為近距離格斗武器,整體銹蝕嚴(yán)重。古代的金屬武器經(jīng)歷了從青銅兵器到鐵兵器的過程。歐亞草原大約在公元前1千紀(jì)開始逐漸由青銅時(shí)代向早期鐵器時(shí)代邁進(jìn)。</p><p class="ql-block"> 絲綢之路開通后,大量中原鐵器傳入西域。這把長鐵劍與中原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唐劍形制一致,可能是唐王朝西域駐軍所用或在其影響下產(chǎn)生的。</p> <p class="ql-block"> 帶鞘短刀 與 帶鞘馬刀</p><p class="ql-block"> 中華民國(1912-1949年)</p><p class="ql-block"> 征集</p> <p class="ql-block"> 傳絲公主木板畫</p><p class="ql-block"> 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長約45.7、寬11.7、厚1.27厘米,斯坦因于策勒縣丹丹烏里克佛寺遺址挖掘所獲 </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 木板畫中間為一位頭戴高冠的貴婦,其面前有一筐蠶繭,左側(cè)有一架織機(jī),織機(jī)上方為坐姿四臂神祇,木板畫左端的侍女左手指向貴婦的頭冠,右端的侍女右手持物作打緯狀。唐代高僧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了“傳絲公主”的故事,講述了瞿薩旦那國(于闐國)本不知桑蠶之事,其王求娶東國公主,公主將蠶子密藏于帽中帶入于闐。丹丹烏里克佛寺遺址出土的這件木板畫內(nèi)容與《大唐西域記》關(guān)于“傳絲公主”的記載一致,以圖畫方式描述了蠶種西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刺繡毛布?xì)埰?lt;/p><p class="ql-block"> 漢至?xí)x代(公元前206—公元420年)</p><p class="ql-block"> 1996年洛浦縣山普拉3號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 以平紋毛布為地,將紅、黃、褐、藍(lán)等色毛線用鎖針繡法刺繡成神獸紋樣。同墓出土的另一塊刺繡與這塊刺繡屬于同一物品,二者綴合后可知神獸為尾末帶勾喙獸首、身體中部生發(fā)有勾喙獸首的巨蛇形象。神獸空白處及織物兩側(cè)邊裝飾草葉紋及波紋。勾喙獸首形象在歐亞草原東部的巴澤雷克文化墓地流行。</p> <p class="ql-block"> 《中國現(xiàn)勢新地圖》地毯</p><p class="ql-block"> 中華民國(1912—1949年)</p><p class="ql-block"> 征集</p><p class="ql-block"> 這件栽絨毯于1995年在皮山縣征集。棕地,紅邊,以紅、棕、黃等色裁絨織出中國地圖,上面織有漢、維兩種文字的“中國現(xiàn)勢新地圖”字樣,下面左右兩邊分別織出漢、維兩種文字的“縣長劉學(xué)漢贈(zèng)1949”</p><p class="ql-block"> 全國37省均用簡稱標(biāo)識在地圖上。</p> <p class="ql-block"> 青銅坐佛像</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策勒縣老達(dá)瑪溝采集</p><p class="ql-block"> 這尊佛像系克什米爾鑄造,具有典型的克什米爾—吉爾吉特風(fēng)格,底座上有3行半梵文題記。與此像幾乎完全相同的銅像曾在阿里古格王國皮央佛寺遺址中有發(fā)現(xiàn),坐佛像上有梵文和藏文的題記。</p> <p class="ql-block"> 鳳首陶壺</p><p class="ql-block"> 五代(907-960年)</p><p class="ql-block"> 和田縣布扎克墓地采集</p><p class="ql-block"> 夾砂紅陶,鳥嘴狀流與長柄相連,細(xì)長頸,頸部下飾2周凸弦紋,上腹部均勻貼塑4組相同的紋樣,皆以雙線條組成桃心狀輪廓,線條間以聯(lián)珠紋填飾,其內(nèi)部以對稱的“S”形曲線紋和圓點(diǎn)裝飾。這件典型的鳳首壺是中原陶瓷器吸收波斯金銀器鳥首壺特點(diǎn)形成的器形,隋唐時(shí)期盛行,因其從西方傳入,故又稱“胡瓶”,腹部裝飾以聯(lián)珠紋為輪廓,明顯帶有薩珊波斯風(fēng)格,無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 人首牛頭陶水注(復(fù)制品)</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p><p class="ql-block"> 和田縣約特干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原件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盤口,中空,器身上半部為帶螺旋高帽、高鼻深目的胡人頭像,下部為兩角豎立的牛頭,牛嘴部穿孔以為流,屬飲酒器,西方稱作“來通”。來通起源于小亞細(xì)亞及地中海地區(qū),后廣泛流行于中亞地區(qū),其末端多表現(xiàn)為動(dòng)物或人形。這件水注陶質(zhì)與約特干遺址出土泥塑較為接近,應(yīng)是本地工匠仿制來通的創(chuàng)作品。</p> <p class="ql-block"> 狩獵紋單耳石杯</p><p class="ql-block"> 北朝(386—581年)</p><p class="ql-block"> 征集</p><p class="ql-block"> 石杯整體呈橄欖形,一側(cè)附單耳,已殘。杯壁淺浮雕狩獵紋,表現(xiàn)騎者正拉弓射向猛獅,此外畫面還有牡鹿。這類狩獵紋在粟特金銀器及入華粟特人墓葬石槨上比較常見。這件單耳石杯應(yīng)與活躍于絲綢之路的粟特商胡有關(guān)。</p> <p class="ql-block"> 連體雙鳥木雕</p><p class="ql-block"> 漢至?xí)x代(公元前206—公元420年)</p><p class="ql-block"> 1996年洛浦縣山普拉3號墓地M1出土。</p><p class="ql-block"> 以木頭立體圓雕出2只相背、身體相連的鳥形,并浮雕出鳥的眼睛、羽毛等細(xì)部特征。鳥為勾喙,頭上及背后有飄逸冠羽,與胸前至尾部的羽毛相連,造型獨(dú)特,非刻精巧,是漢普時(shí)期術(shù)雕精品。</p><p class="ql-block"> 該木雕的造型在印度被稱為“共命鳥”,在中國秦漢時(shí)期則被稱為“比翼鳥”。這件連體雙鳥木雕是中原文化和中亞文化融匯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了古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該木雕也是和田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 和田博物館的徽標(biāo)的主體就是這件“連體雙鳥木雕”。</p> <p class="ql-block"> 千手千眼觀音壁畫</p><p class="ql-block"> 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策勒縣喀拉墩佛寺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這幅唐代的千手千眼觀音壁畫。它出土于策勒縣喀拉墩佛寺。敦煌同款畫風(fēng)是唐代佛教密宗在西域留下的神秘密碼?,F(xiàn)在成了新疆和田博物館的流量密碼。一千多年前的配色,現(xiàn)在看依然高級。殘缺的部分反而讓人想象它曾經(jīng)有多輝煌。古人審美不服不行。咱們想象一下這千手千眼觀音,每一只手的姿勢,每一只眼睛的神態(tài)都不一樣。就能夠感覺到它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用一千只手就能夠解決一千零一個(gè)難題。主打的就是一個(gè)超級救星的人設(shè)。這哪是觀音,簡直是開掛的煩惱粉碎機(jī)。觀音頭戴花冠,寶縉垂肩,美到窒息。每一只手姿勢不同,每一只眼自帶智慧光芒。絲路花語,佛自西來,大唐文化穿越千年,魅力只增不減。</p> <p class="ql-block"> 時(shí)間有限,在和田博物館的瀏覽也有些匆匆忙忙,也有許多精美的文物??錯(cuò)過了,遺漏了,多少有些遺憾。</p><p class="ql-block"> 凡是記錄下來的,都盡量在這個(gè)美篇呈現(xiàn)出來,有些冗長,但總希望體現(xiàn)的更全面一點(diǎn),更細(xì)致一點(diǎn),在時(shí)間充裕時(shí),你可慢慢瀏覽,謝謝了。</p><p class="ql-block"> 就要離開和田博物館了,讓我們再看看大廳里的浮雕——五星出東方利中國。????????????</p> <p class="ql-block"> 離開了博物館,在大大的院子里竟然看到了一組動(dòng)畫片“哪吒2”的模塑。</p><p class="ql-block"> 雖然只是一部動(dòng)畫片,但在春節(jié)期間,火火的帶動(dòng)了時(shí)下中國人的熱情及不服輸?shù)膭蓬^。</p><p class="ql-block"> 別看是邊疆,別看是和田,一點(diǎn)也不落后,民族和諧,中國一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