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p><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2005年4月15日,到達阿塞拜疆首都巴庫,開啟高加索三國游。</p> 高加索三國,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都位于高加索山脈以南,故有此稱。<br></h1><h1> 出發(fā)前看地圖,發(fā)現(xiàn)高加索三國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地處歐洲和亞洲交界,必定要經(jīng)受不同文化的沖擊與影響。周邊有若干野心勃勃且強悍的鄰居,東邊有曾經(jīng)的沙俄帝國,現(xiàn)在的俄羅斯;西面是曾經(jīng)的奧斯曼帝國,今天的土耳其;南面是曾經(jīng)的波斯帝國,今天的伊朗。1922年,三國均被納入蘇聯(lián)。1992年蘇聯(lián)解體才得以獨立。可謂夾縫中求生存。于是免不了時常卷入各種戰(zhàn)爭沖突,領(lǐng)土一再被侵犯。可三國還是頑強生長。</h1><h1> 另外,高加索三國自然景觀豐富。那里有連綿起伏的高加索山脈,有里海、黑海及眾多湖泊江河,還有大片盆地上的亞熱帶海洋性氣候下的田園風光。這片土地,多種地理地貌并存,粗獷與秀美兼具。<br> 再者,因為歷史悠久,那里還有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的眾多文物古跡。僅僅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景點,數(shù)量就多得有點嚇人。感覺其密集度在其他地方少有。</h1><h1> 總之,高加索三國,確實有好風景、有好故事。<br> 我們的大致行程是:廣州——阿塞拜疆(巴庫—沙馬基—舍基)——格魯吉亞(西格納吉—第比利斯)——亞美尼亞(埃奇米阿津—埃理溫—加尼村—阿扎特山谷)——格魯吉亞(第比利斯—安南努利—卡茲別克山—古道里—第比利斯)——廣州</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br></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第一天,在巴庫感受</b><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火的國度”之魅力</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阿塞拜疆一詞源自波斯語,意為“火的國度”。高加索之行的第一天,我們就在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庫感受到了“火的國度”之魅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火的國度”天然氣資源豐富。巴庫附近有一火焰山,因天然氣滲出,燃燒數(shù)百年而不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火焰山?jīng)]得見,但見到了鼎鼎大名的迷你泥火山。一派遼闊中,一個個錐形的火山口,不大,很迷你。有泥漿“咕嘟咕嘟”地翻滾冒泡。在阿塞拜疆,這樣的迷你泥火山有300多座,占世界泥火山總數(shù)的一半。</span></h1>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火的國度”盛產(chǎn)石油和天然氣。這里的石油埋藏淺、雜質(zhì)少。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阿塞拜疆的石油產(chǎn)量一度占世界石油產(chǎn)量的一半。直至今日,阿塞拜疆仍然因為油氣而成為高加索三國中最富有的國家,天賜的恩寵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更重要的是,阿塞拜疆居然是世界石油工業(yè)的發(fā)源地。1846年,世界上第一口真正意義上的油井在這里誕生。之后,全球第一個煉油廠和第一個海上鉆井也誕生于此??梢哉h石油工業(yè)化由此開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那個第一口真正意義上的油井佇立于巴庫的一個廣場,向人們展示著這個了不起的“第一”。</span></h1>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阿塞拜疆歷史悠久。位于巴庫近郊的戈布斯坦巖石藝術(shù)遺址最能印證這一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一片巖石突兀的高地,分布著大量古代巖石雕刻及古人類生活遺存,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0年前至5000年前。在一個地方,能有如此大跨度的歷史遺存,可追溯歷史又這么久遠,這在世界上也不多見。2007年,戈布斯坦巖石藝術(shù)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這里可以找到古人類居住過的巖洞和村落遺址,還有墓葬、墓碑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這里可以看到在巖石上有</span>線條<span style="font-size:20px;">簡潔的壁畫,數(shù)量有6000余幅,都形象而生動。內(nèi)容涉及史前人類的狩獵、</span>耕種、歌舞、斗牛、賽艇、戰(zhàn)爭等,甚至還有駱駝商隊、乘船航行。讓人感嘆在遙遠的20000年至5000年前,這里的人們已經(jīng)生活得多恣多彩。</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歷史的巴庫,保存有一個老城。是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歷史建筑保護區(qū),大約形成于12世紀。老城內(nèi)城保留了古老的城墻,城墻之內(nèi)有建成于15世紀的希爾凡宮。</span>希爾凡宮<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典型的阿塞拜疆式宮殷,其地位猶如中國的故宮。當然,與我們的故宮比起來,那就太簡陋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希爾凡宮的旁邊還有佇立于海邊的少女塔,少女塔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國王和士兵同時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國王使壞,安排士兵外出打仗。后來士兵戰(zhàn)死,日日站在塔上等候情郎的姑娘便躍入海中殉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個盛產(chǎn)石油的國度,她的首都自然富有。巴庫目前是整個高加索地區(qū)最大的城市,有“高加索小迪拜”之稱。一批現(xiàn)代范的建筑讓巴庫鍍上了現(xiàn)代色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阿利耶夫藝術(shù)中心是巴庫的新地標。大量使用了跌宕起伏的曲線,靈動而優(yōu)美。設(shè)計者是有“建筑界女魔頭”之稱的英國女建筑師扎哈。她是普利策獎的第一位女性獲獎?wù)?,也是最年輕的獲獎?wù)?。她在中國也留有作品,如廣州大劇院、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火焰塔也是巴庫的新地標。3座高樓呈火焰狀,說是為了展現(xiàn)阿塞拜疆人對火的崇拜。塔體用藍色的鏡面玻璃做外裝飾,很耀眼。因為樓高,位置也高,所以似乎在巴庫的各個方位都能看到。不過,其中一棟因為地基不穩(wěn),除了一樓都不敢使用,這高樓就成了金玉其外的巨型爛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庫又被稱為“風之都”。我們僅呆了一天,就充分領(lǐng)教到了“風之都”那凜冽寒風的厲害。上午還好,到了下午,陣陣狂風吹得人幾乎站立不住。我們一個個都瑟縮著在風中凌亂。當天半夜,居然被窗外寒風的呼嘯聲驚醒。導(dǎo)游笑言,巴庫一年365天,會有300天刮風。上網(wǎng)查原因,原來是巴庫一面靠山(高加索山),其余幾面則是里海、黑海,甚至是可穿越東歐平原直到北極圈的空蕩蕩。四面有三面通風,所以成為“風之都”。</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巴庫的這天晚上,吃的是“皇帝手抓飯“。細長的米粒中拌有牛肉粒、葡萄干、杏干。被濃郁的汁液所包裹,呈現(xiàn)誘人的金黃色,味道也極鮮美。這種米飯據(jù)說在從前只有皇室成員才能享受。</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二天,在沙馬基和舍基</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追尋絲綢之路遺韻</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加索之行的第二天,離開巴庫,奔赴阿塞拜疆另兩個城市沙馬基和舍基。離開巴庫不久,很快進入另一種風景。與巴庫城外的遼闊而蒼涼不同,另一風景里有麥田、葡萄田、身姿優(yōu)美的樹木。滿目都是深深淺淺的綠。</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沙馬基和舍基都曾經(jīng)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至今仍然可以尋到諸多歷史遺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沙馬基曾是古絲綢之路的</span>重要通道、重要商埠。<span style="color: inherit;">商旅往來頻繁,這肯定促進了沙馬基的繁榮。</span>11-16世紀,沙馬基成為希爾萬沙王朝的都城。后因地震頻繁,都城才遷至巴庫。</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為曾經(jīng)的都城,沙馬基保留有高加索地區(qū)最古老最大的清真寺朱馬清真寺。這個清真寺始建于公元743年,后毀于地震,于2013重建。與之前在伊朗等地看到的清真寺沒法比,但人家地位高呀,古樸中也確實有特殊魅力。</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舍基也曾經(jīng)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它是歐洲與中東商隊進入波斯沙漠前的最后一站,也是從陸路進入格魯吉亞的重要??颗c補給站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舍基,我們得以踏進著名的卡拉萬薩拉大旅舍。</span>大旅舍建于18世紀,曾經(jīng)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F(xiàn)在是舍基的標志性景點,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伊斯蘭風格,磚拱、石墻,四合一結(jié)構(gòu),眾多的客房,還有專用于存放貨物的地下室。遙想當年,不知曾經(jīng)有多少商隊、外交使團,多少南來北往客風塵仆仆地穿過沙漠、平原、山脈來到這里,在此駐足休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更令人稱奇的是,這個歲數(shù)已有300年左右的古驛站現(xiàn)在仍在使用,還經(jīng)??蜐M??梢跃W(wǎng)上預(yù)約,房價據(jù)說是300-600美金。</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的舍基宛若遺世獨立的桃源,小巧而恬靜。四周,群山環(huán)繞,景色秀美。城中,一棟棟小屋古樸雅致,石頭鋪就的道路寫滿滄桑。這個小鎮(zhèn)很招人喜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離卡拉萬薩拉大旅舍不遠處有著名的舍基汗王宮殷。建造于1797年,曾是希爾沙萬王朝國王的夏宮。至今仍保存完好。這座宮殿的特別之處在于整個建筑為隼卯結(jié)構(gòu),未用一顆釘子。內(nèi)外裝飾也十分考究,有大面積的色彩艷麗的玻璃馬賽克和滿墻的精美壁畫,</span>有的地方還鑲著鉆石。可惜宮殿內(nèi)不準拍照,那些玻璃花窗及壁畫還挺漂亮。1998年,舍基汗王宮殿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上在舍基入住的酒店有著寬闊的庭院,庭院中蘋果花盛開。站在院中,遙望高加索山頂?shù)陌}皚白雪,回味舍基小鎮(zhèn)的幽靜美麗,真是意猶未盡。</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三天,從阿塞拜疆</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到格魯古亞</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加索之行的第三天,跨國,從阿塞拜疆到格魯古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格魯吉亞,一個有著葡萄酒的醇厚、雪山的壯美、歷史的滄桑的國家。號稱上帝的后花園。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體驗了一下葡萄酒的醇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格魯吉亞居然是公認的</span>葡萄酒發(fā)源地,釀酒歷史已有8000多年。格魯吉亞葡萄酒以口感上乘、風味醇厚著名。格魯吉亞人很驕傲地說:“全世界都喝法國葡萄酒,法國人喝格魯吉亞葡萄酒”。這說法可能要點夸張,但格魯吉亞葡萄酒在法國的銷售量可觀,而且不斷增長倒是真的。</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參觀的海列巴酒莊是格魯吉亞最大的酒莊。酒莊的驕傲除了能釀出優(yōu)質(zhì)美酒之外,還在于擁有世上獨一無二的酒窖。那酒窖是用前蘇聯(lián)的防空洞改造而成,長7.7公里,是世界最長的隧道式酒窖。黝黑微涼的隧道常年保持著最適合葡萄酒儲存和釀造的溫度??拷肟谔巸蓚?cè)墻壁上擺放了26000瓶頂尖葡萄酒,里面自然還有眾多酒桶。在這獨特的酒窯中品嘗美酒,打定主意不買東西的我,也忍不住買了一瓶白葡萄酒。</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又長知識了,在阿塞拜疆見到了世界第一口工業(yè)油井,在格魯吉亞,找到了葡萄酒的源頭。</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格魯吉亞,讓我們喜歡的還有一個被稱為“愛情小鎮(zhèn)”的西格納吉鎮(zhèn)。小鎮(zhèn)依山而建,風景如畫,并有古城墻環(huán)繞。遠處是被雪染白了頭的高加索山,腳下是葡萄酒的發(fā)源地之一阿拉扎尼河谷。在西格納吉小鎮(zhèn),許多人家都有釀酒高手。</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愛情小鎮(zhèn)”之名源自于一個浪漫的故事。1905年,法國舞蹈演員瑪格麗塔來演出。西格納吉鎮(zhèn)的著名畫家皮羅斯馬尼</span>(1862-1918)瘋狂地愛上了她。為表愛意,畫家變賣家產(chǎn),包括住所和畫作,買下了一百萬朵玫瑰,雇了多輛四輪馬車,用了<span style="color: inherit;">整整一個上午,將玫瑰運至瑪格麗塔住所樓下的廣場上。</span>一百萬朵玫瑰,從購買,到運輸,再到擺放,怎么想也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上屡c愿違,畫家瘋狂的舉動把瑪格麗塔嚇得連夜逃離。<span style="color: inherit;">畫家從此一蹶不振,窮困潦倒。13年后孤獨離世。</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后來這個故事廣為流傳,</span>成就了蘇聯(lián)時代一首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百萬朵玫瑰》。《百萬朵玫瑰》反復(fù)吟唱的副歌部分的歌詞是“一百萬,一百萬,一百萬,玫瑰花,堆滿在,堆滿在,堆滿在窗戶下。多情人,多情人,多情人真癡情,為了你,把一生變成玫瑰花”。</h1><h1> 這個故事也為西格納吉留下了愛情小鎮(zhèn)的稱號。小鎮(zhèn)上至今有畫家面容悲凄的塑像。</h1><h1> 當然,西格納吉能成為受人追捧的愛情小鎮(zhèn),還因為她美麗的景色、浪漫的氛圍和悠閑的生活節(jié)奏。</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7年,政府對小鎮(zhèn)建筑進行改建,把房頂都換成了浪漫的紅色。這下小鎮(zhèn)就更愛情了。很多人會來這里</span>拍婚紗照、舉辦婚禮。小鎮(zhèn)還設(shè)立了24小時辦公的婚姻登記處。無論你來自何方,都可以在這里快速地注冊結(jié)婚。可惜那天沒見到有拍結(jié)婚照的,有沒有來登記結(jié)婚的就不知道了。</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愛情小鎮(zhèn)不僅僅有愛情,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后半葉。當時的國王為護一方平安,下令修筑城墻。大部分古城墻和23個塔樓保存至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樸而滄桑,浪漫又雅致。這樣的小鎮(zhèn)怎能不愛?而且在經(jīng)歷了兩天的陰天之后,我們在愛情小鎮(zhèn)迎來了一個美麗的大晴天。藍藍的天上白云飄,把小鎮(zhèn)景色映襯得愈發(fā)可愛。</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天還參觀了始建于9世紀的圣尼諾修道院。聽說這個修道院里面很漂亮,可正趕上做禮拜時間,我們沒能進去。但大家都沒有意見。因為修道院周邊風景甚好,光看這好風景也可以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餐,吃烤肉,看格魯吉亞風演出,很享受。</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br></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第四天,從格魯吉亞</b><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到亞美尼亞</b></h1> <h1> 高加索之行的第四天,又跨國。一大早從格魯吉亞過到亞美尼亞。次日還要再回到格魯吉亞的首都第比利斯,然后從那里回國。如此來回折騰,是因為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不和,無法直接從阿塞拜疆去亞美尼亞,中間要先在格魯吉亞過一下。</h1><h1> 過海關(guān)時,感受到了兩個國家海關(guān)不同的做事風格。在格魯吉亞海關(guān),辦事人員一臉冷漠,其中一位女郎居然可以當著排成長隊的過關(guān)人員慢悠悠地對鏡理妝容。到了亞美尼亞海關(guān),畫風突變,辦事人員都熱情認真。也不知這是偶然還是常態(tài)。</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亞美尼亞的游覽項目大多與基督教有關(guān)。</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説起來,我真正關(guān)注亞美尼亞這個國家,正是因為她是世界上第一個立基督教為國教的國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年去伊朗,發(fā)現(xiàn)這個伊斯蘭教占絕對統(tǒng)治地位的國家居然有一個堪稱富麗堂皇的教堂。經(jīng)了解,得知這與亞美尼亞人有關(guān)。16世紀中期,亞美尼亞被波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瓜分。波斯帝國的阿巴斯一世看上亞美尼亞人的建筑才能,就把一個小鎮(zhèn)的亞美尼亞人全擄到伊朗,但允許他們繼續(xù)自己的信仰。所以伊朗才有了那個教堂。也是那一次,我才注意到亞美尼亞是一個特別的國家。周邊大多是伊斯蘭教國家,卻于公元301年在全球首個確定基督教為國教。公元680年,阿拉伯入侵波斯與亞美尼亞,強迫被侵國改信伊斯蘭教。曾經(jīng)很強悍的波斯沒能頂住,改了。亞美尼亞卻頂住了,沒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亞美尼亞人篤信基督教,據(jù)說還有血脈傳承的緣故。諾亞方舟是世人皆知的一個《圣經(jīng)》故事。上帝因人類罪孽深重而決定用洪水毀滅世界。但為了人類及有關(guān)物種不至滅絕,他提前</span>挑選出諾亞,并指示他建造方舟。后來,諾亞一家和有關(guān)動物因為方舟免受洪水侵呑,并不辱使命,經(jīng)歷漫長歲月,又繁衍出一個熙熙攘攘的世界。而諾亞方舟最后的停泊之地,據(jù)說就是亞美尼亞的亞拉拉山。這種說法,在宗教著述中能找到相應(yīng)描述,還有一些地理證據(jù)。亞拉拉山因此出現(xiàn)在亞美尼亞的國徽與紙幣上。亞美尼亞民族也因此自稱是諾亞的小兒子雅弗的后代。</h1><h1> 亞美尼亞至今擁有特殊的宗教地位。1054年,基督教東西大分裂,分裂為天主教與東正教兩大分支,幾乎各國、各信徒都分別站隊。而亞美尼亞卻是哪個教派都不跟,仍然堅持著獨立的教會體系和傳統(tǒng),很有點笑傲江湖的氣度。</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茲瓦爾特諾茨考古遺址當屬亞美尼亞歷史最久遠的基督教建筑遺存。曾經(jīng)佇立于這里的茲瓦爾特諾茨教堂是當時亞美尼亞最重要的教堂之一。7世紀中期建,10世紀時化為廢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里有一個與亞美尼亞率先奉基督教為國教相關(guān)的傳說。據(jù)說在基督教還未得道之前,曾經(jīng)有一主教被囚于此。后來國王得病,聽人勸,把主教從地下室放出來,疾病立刻痊愈。國王因此更加篤信基督教,立基督教為國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我們在這里所能看到的是1901-1907年挖掘出來的建筑遺存。殘垣破壁,但仍然能讓人窺見它當時的輝煌??梢韵胂襁@座屹立了320年,又倒塌了近千年的教堂,曾經(jīng)是壯觀又恢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茲瓦爾特諾茨教堂那些殘破的呈環(huán)形佇立的圓柱看著是不是很像我們的圓明園?形似,神也似。</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埃奇米阿津大教堂也很有歷史。它被稱為“亞美尼亞的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官修基督教堂之一。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堂里設(shè)有寶物館,里面保存著與宗教相關(guān)的希世珍寶和圣物。其中居然有諾亞方舟上的木片及曾刺入耶穌胸口的矛頭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兩日正值復(fù)活節(jié)假期,許多亞美尼亞人攜家?guī)Э趤斫烫?。我們到達大教堂時,正趕上亞美尼亞大主教率眾教士出來為眾人祈福。我們因此得以遠遠地瞻仰了一下基督教第一國的大主教。導(dǎo)游連呼這太難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茲瓦爾特諾茨考古遺址和埃奇米阿津大教堂所在的埃奇米阿津小鎮(zhèn)擁有眾多歷史悠久的教堂和修道院,在亞美尼亞有著重要的宗教地位。</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哈格帕特修道院最能打動人的,是它極強的滄桑感。石砌墻壁及地面久經(jīng)歲月浸染,變得黝黑,一磚一石應(yīng)該都有無數(shù)故事。墻上壁畫斑斕又斑駁,畫中的圣母于千年間不知聽過多少信徒的祈禱吟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個修道院建于公元10世紀,有1034年歷史,是聞名于世的拜占庭式修道院。</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1996年,哈格帕特修道院列入世遺名錄。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評價它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代表了亞美尼亞宗教建筑頂尖水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修道院依山而建,四周綠樹環(huán)抱。站在高處,可見連綿不絕的高加索山脈和遠處的小鎮(zhèn)。那種寧靜與遼闊很能撫慰人心。</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意思的是,這天的超凡脫俗的宗教之旅,終結(jié)于現(xiàn)代都市的人間煙火。完成了對幾個宗教景點的游覽之后,我們驅(qū)車3小時趕赴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晚餐吃到了此行最好吃的烤肉。席間還得以欣賞亞美尼亞的傳統(tǒng)樂器杜杜克笛演奏。那演奏,旋律低沉、婉轉(zhuǎn)而憂郁,將亞美尼亞人千年的苦難與憂傷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很喜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飯后,漫步共和國廣場及步行街。感受了一下亞美尼亞的商業(yè)氛圍。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埃里溫人與南寧人一樣,屬夜貓子。晚上的埃里溫,滿街的熙熙攘攘。</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五天,繼續(xù)亞美尼亞</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的宗教之旅</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五天,還是繼續(xù)亞美尼亞的宗教之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站是加尼神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加尼神廟位于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附近的阿扎特山谷。山谷中那些在陽光中綻放的杏花首先吸引了我們。那杏花,或者還有桃花、梨花、蘋果花,一叢叢,一簇簇,似粉色的云霞漂浮。我們沉迷于春天的絢麗溫暖,差點忘了來此地的目的。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希臘式神殿加尼神廟坐落于一個不太高的懸崖之上,四周山巒起伏,景色壯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加尼神廟歷史足夠久遠,約建于公元1世紀至3世紀。曾經(jīng)是一個由神廟、堡壘和防護城墻組成的建筑群。在世界三大宗教誕生并盛行之前,人類曾經(jīng)歷過多神教或一神教時期。神廟應(yīng)該就是那個時期的產(chǎn)物。后來亞美尼亞奉基督教為國教,這個神殿就成了“異教神廟</span>“,而且是高加索三國唯一的異教神廟。</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加尼神廟在17世紀的地震中坍塌。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是1976年再建的太陽神殿,規(guī)模已遠不及當年。</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天的第二站是格加爾德修道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個修道院也位于阿扎特河谷。以部分教堂鑿巖依洞而建而著名。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64年至1215年之間。經(jīng)歷近千年,迄今保存完好。 格加爾德修道院對亞美尼亞宗教建筑有很大影響。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進入巖洞教堂時,正趕上有信徒在里面唱圣歌?;诙Y貌,沒有拍照。但在幽靜又幽暗的巖洞教堂中,聽著那如詩的吟唱,真的讓人有莫名的感動。</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天的第三站是塞凡湖和塞凡修道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著“高加索明鏡”的美稱的塞凡湖水域面積達1360平方公里,是世界較大高山湖泊之一。湖水清澈湛藍,又有周邊的雪山與天上的白云映襯,那景色美不勝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塞凡修道院就坐落于湖邊懸崖之上,莊嚴神秘,很有遺世獨立的氣質(zhì)。修道院內(nèi)部現(xiàn)在已空無一物,但一磚一石都記載著過往滄桑。如今,繁盛不再的塞凡修道院與周邊的湖光山色完美融合。作為亞美尼亞重要的文化和宗教遺址,依然吸引著游客紛至沓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午餐就在湖邊餐廳品嘗塞凡湖鱒魚。鱒魚以當?shù)嘏胝{(diào)技術(shù)烤制,外焦里嫩,也還不錯。只是我們的嘴已是被中國的烹飪養(yǎng)得刁鉆。總覺得這么美麗的高山湖養(yǎng)出的魚,應(yīng)該做得更美味才對。</span></h1> <h1><p></p></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亞美尼亞的宗教之旅真的養(yǎng)心又養(yǎng)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兩天所看到的神廟也罷,修道院也罷,其內(nèi)部大都幽暗內(nèi)斂,莊嚴神秘,自帶宗教力量。</span></h1><p></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更特別的是,在別的地方,列入旅游項目的大多是建于鬧市中的教堂清真寺??稍趤喢滥醽喫鶇⒂^到的宗教景點大多是遠離凡塵俗世,處于荒涼之地,兀立于山頂懸崖上的修道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隨便説一下,有些人,包括我,曾經(jīng)有一個誤解,以為修道院就是供修女修行的地方。其實修道修道,修道院的核心功能就是提供一個與世相對隔絕的環(huán)境,供神職人員專心修行和從事宗教活動。另外,修道院還往往承擔著保存典籍、教習(xí)傳播宗教文化、提供慈善服務(wù)的功能。也就是說,修道院主要功能并不是為人們做禮拜提供場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修道院往往建在僻靜處。所以,許多修道院都高貴神秘,很有遺世獨立的氣質(zh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此,在那些修道院周邊往往會有好風景,甚至是美麗如畫。連綿起伏的高加索山脈,綠樹草地,農(nóng)田屋舍,或粉或白開得熱鬧的梨花杏花蘋果花,渲染出一派人間溫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亞美尼亞的神廟、修道院,以及后來在信奉東正教的格魯吉亞看到的一些修道院,都以其厚重古樸的質(zhì)感,寧靜幽深的氣韻,以及周邊的好風景給了我特別美好的印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一天,還參觀了亞美尼亞種族滅絕紀念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15年4月24日,奧斯曼帝國發(fā)起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滅絕大屠殺。他們首先集體屠殺上層知識分子和男人,然后將婦幼老弱病殘者驅(qū)趕到敘利亞的沙漠,讓其自生自滅。最終導(dǎo)致150萬亞美尼亞人死亡。而當時的亞美尼亞總?cè)丝谝簿?00多萬。1978年,聯(lián)合國將此事件定性為“種族滅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世界上曾有3大種族滅絕事件,除了亞美尼亞大屠殺,還有導(dǎo)致600萬猶太平民死亡的納粹大屠殺和死亡人數(shù)達80萬-100萬的盧旺達大屠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建于1965年的亞美尼亞種族滅絕紀念館位于山丘之上,可以俯瞰埃里溫全貌。每逢已被定為法定紀念日的4月24日,成千上萬的亞美尼亞人會自發(fā)來到這里祭奠死難同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置身紀念館中,更加理解了頭天晚上在餐廳所聽到的杜杜克笛的憂傷?!坝脑贡?、亙古傷感的眼神,是亞美尼亞人一望即知的特色”,前蘇聯(lián)詩人葉夫根尼曾寫下這樣的詩句。</span></h1> <h1> 午后,又折騰一次。離開亞美尼亞,過關(guān)返回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路上坐了近5個<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span>時的車,一路上有好風景相伴。</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六天,沿格魯吉亞軍事大道</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路北上</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加索之行的第六天,離開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沿格魯吉亞軍事大道一路北上,奔卡茲別克峰而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軍事大道,這個名字昭示著這會是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軍事大道全長212公里,是連接格魯吉亞和俄羅斯以及大高加索山脈山地省份的主要運輸干道,也是唯一一條橫貫高加索山脈的公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03年,沙俄欲兼并格魯吉亞。為了方便軍隊在兩國之間行動,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下令將一條穿越高加索險峻山區(qū)的小路改造成為了一條公路,這就有了軍事大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軍事大道沿途有河流湖泊、高山草原、雪山峽谷,風景甚好。這條路又曾經(jīng)上演許多故事。所以曾吸引眾多文人墨客前來尋找靈感,更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景攬勝。</span></h1> <h1><p><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軍事大道旁,安南努利城堡已蹲守800多年。它曾經(jīng)是13世紀喬治亞封建王朝時期一位領(lǐng)主的城堡及私人軍事要塞。到了18世紀,喬治亞王朝被推翻,這里也被之后的統(tǒng)治者占領(lǐng),但直到19世紀都依然是城堡要塞。歷經(jīng)800多年風風雨雨,經(jīng)歷無數(shù)次的戰(zhàn)火洗禮,要塞至今仍然以其巍峨且典雅的模樣展示著昔日的輝煌。碉樓、石墻、大大小小的槍炮口、窺視窗,都在表明它曾經(jīng)的身份與作用。</span></p></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全球知名的旅行指南雜志《孤獨星球》曾選擇安南努利城堡的圖片用作封面,讓這個城堡熱度大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7年時,安南努利城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暫定名單。</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孤獨星球》雜志用作封面的安南努利城堡圖片據(jù)說是以下第一張,另一張好像也在雜志刊登。</span></h1> <h1> 離開安南努利城堡再向北,我們進入一個冰雪世界。連綿起伏的山上覆蓋著厚厚的冰雪,正所謂“銀裝素裹,原馳蠟<span style="font-size:20px;">象</span>”,那景色讓一眾人等驚喜不已。</h1> <h1> 路上,看到有中國一家企業(yè)的工地,説是中國企業(yè)在這里承接了筑路工程。這兩年出國,時常能看到類似場景。中國建造已經(jīng)走向世界。</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要去探訪的格爾蓋提圣三一教堂于14世紀由喬治五世下令建造,據(jù)說曾經(jīng)獲選“世界最美麗的15座教堂之一”。它地處高加索山脈一個山頂。被譽為離天堂最近和最孤獨的教堂。海拔2170米,所以離天堂近;矗立于群山之中,所以孤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換乘吉普車沿陡峭山路上山。只見那教堂并不高,室內(nèi)也很窄小。它的獨特意義在于,因為地處偏僻,它曾是“圣尼諾的十字架”等宗教珍寶的避難所、存放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體積不大卻自帶威嚴,又兀立于山頂,這個教堂真是很有點有與世無爭、直通天境的氣勢。年復(fù)一年,這里吸引了無數(shù)信徒與游客。據(jù)說在蘇聯(lián)時期,政府曾明令禁止宗教活動也無法阻擋。1829年,詩人普希金曾來到這里,并創(chuàng)作了詩歌《卡茲別克山上的修道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堂周邊那美麗的冰雪世界更是讓人心曠神怡。教堂不遠處就是海拔5033米的卡茲別克峰,翻過卡茲別克峰就是俄羅斯。腳下則是冰雪覆蓋的卡茲別克小鎮(zhèn)。 這一帶本就擁有的油畫般的景色,總是濃墨重彩地出現(xiàn)在旅人的照片里。加上美麗冰雪的加持,就更讓人陶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冰雪給我們意外驚喜,卻也造成了交通麻煩。主要道路封路,車輛只能改道從本已廢棄了的蘇聯(lián)時期的隧道穿行。那隧道一個接一個,已然殘舊,但還能使用。從教堂返回住宿地古道里時,還遇上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大塞車。我們的旅游大巴被困在路上將近3個小時。被困冰雪中,這個經(jīng)歷對我們這種南方人也算獨特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路上還有一個色彩斑斕的蘇格友誼紀念墻,建于1983年,是為了祝賀格魯吉亞與俄羅斯的友誼持續(xù)200周年而修建?,F(xiàn)在兩國不那么友好了,但紀念墻仍是游客的必經(jīng)打卡點。</span></h1> <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七天,在斯大林的故鄉(xiāng)</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回望過往</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加索之行的第七天,我們在斯大林的故鄉(xiāng)哥里回望過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哥里,參觀了斯大林博物館、斯大林故居。對上點年紀的中國人來説,這是在探訪一位熟悉的陌生人。在中國,斯大林曾經(jīng)是一個理想王國的領(lǐng)袖,中國的許多墻壁上都曾掛過他的畫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了個斯大林,這曾經(jīng)是格魯吉亞人的驕傲?,F(xiàn)在的格魯吉亞人對斯大林的感情就比較復(fù)雜。我們的當?shù)貙?dǎo)游妮妮是一位漂亮女孩,她說斯大林是“不好的爺爺”。這個稱呼很有意思,“不好,但仍是爺爺”,也可以理解為“是爺爺,但是不好”。蘇聯(lián)時期,斯大林把格魯吉亞的部分土地劃給了俄羅斯,這可能是讓格魯吉亞人對斯大林不滿的重要原因之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順便再説一件與我們的朱德元帥有關(guān)的往事。1956年蘇共二十大后,因為對赫魯曉夫攻擊斯大林不滿,格魯吉亞曾爆發(fā)支持斯大林的“第比利斯事件”。當時</span>正逢朱德應(yīng)邀列席蘇共二十大后,造訪第比利斯。斯大林的支持者們就聯(lián)系朱德,希望朱德能夠替他們出頭。當然遭到了婉拒。</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大林博物館中有一些與中國相關(guān)的展品。有一幅斯大林與毛澤東主席會晤的繪畫,更多的是中國送給斯大林的生日禮物,很有意思。</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離開哥里,返回第比利斯,此行最后的項目是游覽第比利斯老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17世紀建的圓頂古硫磺浴池,稍走進就能聞到濃濃的硫磺味。至今仍在使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木偶劇鐘樓,每到整點,鐘樓上就有一木偶天使出來敲鐘。于是總有游客按點到來,等著看木偶敲鐘。</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穿過橫跨老城與新城的玻璃構(gòu)造的和平橋,乘坐空中纜車上到市中心的高山上,可俯瞰整個城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比利斯舊城濱水而建,已有1500多年歷史。位于古絲綢之路歐亞之交的商道上,又是多次戰(zhàn)爭、多種沖突都會涉及的地方。所以,第比利斯融合了不同文化,又曾經(jīng)建了毀,毀了建。從古老的城墻遺跡到蘇聯(lián)時代的大樓,從奧斯曼的雕花陽臺到亞茲德式的澡堂,從清真寺到東正教堂……征服者們都在這里留下了痕跡,而格魯吉亞人依舊堅持著自己的堅持。一個城市生動地詮釋一個國度的歷史變遷。</span></h1>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上,赴機場乘機回國,此行結(jié)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加索三國,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可以說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俱佳,旅游價值超出了預(yù)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是那里的人文景觀因為有攸久歷史的加持而更有分量。說起來,旅游還真是要挑有歷史的地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是那里的自然景觀因為多樣的地貌而豐富多樣、路數(shù)不同。</span>說起來,旅游就得挑風景多樣的地方。</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且那里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巧妙地融合。經(jīng)常是行程表上寫著參觀某某修道院,讓你有了一個想當然的預(yù)期。到那里一看,才發(fā)現(xiàn)那修道院的所在,景色甚美。然后因為有超出預(yù)期的收獲而</span>格外享受、格外興奮。</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行程緊了一點,但還是很有意思。 總之,此行值得。</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