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3年5月18日,我和一位臺灣驢友開始了乘游輪萊茵河旅游,出發(fā)是荷蘭的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終止于捷克的首都布拉格。我們乘坐的飛機于19號到達阿姆斯特丹。按照游輪的安排,19號當天游輪啟航,不安排參觀阿姆斯特丹。我沒來過荷蘭,臺灣驢友來過三次,我和他商量,由我出錢,我們提前一天到達阿姆斯特丹參觀。他堅決反對,這樣我們只能有半天時間游覽阿姆斯特丹。</p> <p>圖1、阿姆斯特丹游輪碼頭</p><p>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AMS)現(xiàn)為歐洲第三大航空港(僅次于倫敦希思羅機場和巴黎戴高樂機場)。下了飛機,等待約一個小時,游輪來車把我們送到碼頭登船。我倆辦完手續(xù),在游船上吃完午飯,立即趕往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開始游覽城市老區(qū)。 </p> <p>圖2、我們乘坐的游輪</p><p>阿姆斯特丹是荷蘭王國首都及最大城市,位于荷蘭西部的北荷蘭省,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國際大都市,在最新的權威機構世界城市名冊(GaWC)中名列歐洲第三,僅次于倫敦和巴黎。</p> <p>圖3、碼頭對面的建筑</p><p>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Station Amsterdam Centraal)是荷蘭阿姆斯特丹市最主要的火車站之一,也是該市最繁忙的交通樞紐之一。這座火車站建于1882年,由荷蘭建筑師皮爾·康特(Pierre Cuypers)負責設計,建筑結構上共享8687根柱子支撐,用紅色磚石修建,屋頂使用了大量的玻璃和鋼鐵,是荷蘭的國家級受保護建筑,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豐富的歷史而聞名。</p> <p>圖4、中央火車站前留影</p><p>這座建筑展示了新哥德式和新文藝復興式風格的結合,以及康特的創(chuàng)新設計理念。該建筑以其華麗的外觀和精美的細節(jié)而聞名,其中包括尖塔、拱門、尖頂和浮雕等元素。建筑的正面是一個大型的中央入口廳,上面有一個鐘樓,兩側有兩座高塔。入口廳的內部裝飾華麗,包括彩色玻璃窗、壁畫和石雕等。中央大廳的屋頂由鐵結構支撐,并擁有一個巨大的玻璃屋頂,讓自然光照射進入室內。</p> <p>圖5、中央火車站正面建筑華麗的外觀</p><p>中央車站的建造過程非常復雜,火車站建筑在三個人工島嶼上,屬于大型填海工程的一部分,該工程用于擴建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土地。建筑的基礎是由大量的木樁組成,以穩(wěn)定軟弱的土壤,歷時8年完工。隨著時間的推移,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進行了多次擴建和改造,其中一次重大的改造是在20世紀60年代。</p> <p>圖6、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前面的游船碼頭</p><p>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前面的游船碼頭是一個非常熱鬧和受歡迎的地方,被稱為"Prins Hendrikkade"。這個碼頭是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最重要的游船出發(fā)點之一,每年吸引著大量的游客。在這個碼頭,您可以找到各種類型的游船,包括觀光船、游船和自助租船服務。這些船通常會帶您游覽阿姆斯特丹的運河網絡,讓您欣賞到城市獨特的水上風景和歷史建筑。</p> <p>圖7、運河中的游船</p><p>從中央火車站前的游船碼頭出發(fā),可以選擇參加各種不同的游船巡航。有些游船提供短暫的1小時游覽,欣賞到主要的運河景點,如安妮·弗蘭克之家和荷蘭國家歌劇院。更長的游船巡航則可以帶您深入城市的不同區(qū)域,包括歷史悠久的紅燈區(qū)和知名的博物館區(qū)。這個游船碼頭也是出發(fā)前往阿姆斯特丹郊外景點的起點,可以選擇參加游船巡航到風車村(Zaanse Schans),欣賞到傳統(tǒng)的荷蘭風車和風車博物館。還可以選擇前往科肯霍夫(Keukenhof),游覽荷蘭著名的花卉公園。</p> <p>圖8、綠色建築是NEMO科學博物館</p><p>距離碼頭不遠,有一座奇特的建筑,這是阿姆斯特丹NEMO科學博物館(NEMO Science Museum),位于伊瑟爾河畔。這座建筑由荷蘭建筑師倫斯·溫斯(Renzo Piano)設計,于1997年完工,以其獨特的外觀和創(chuàng)新的建筑理念而聞名,被稱為“綠船”。建筑本身是由綠色鋼板和玻璃組成的,外觀呈現(xiàn)出流線型的曲線和光滑的表面。</p> <p>圖9、中式餐廳海宮酒家</p><p>附近有一座中國古代建筑造型的餐廳,即阿姆斯特丹的中餐廳海宮酒家(Sea Palace Restaurant),位于伊瑟爾河上。這座建筑外觀獨特,建于1984年,其琉璃瓦、金碧輝煌的屋頂和雕刻細節(jié),很像當年香港的珍寶海鮮坊。我到香港,朋友請我在珍寶海鮮坊吃過飯。這座海宮酒家是歐洲首座水上中餐廳,由三層建筑組成,擁有寬敞的用餐空間和多個大小不同的私人包間。 </p> <p>圖10、海宮酒家大門</p><p>餐廳的內部裝飾精美華麗,充滿中國傳統(tǒng)的元素和細節(jié)。入口大廳設有高大的天花板和富有裝飾性的燈具,墻壁上懸掛著精美的中國繪畫和壁畫,為客人營造出獨特的用餐氛圍。餐廳提供豐富多樣的中餐美食,包括粵菜、川菜、湘菜等,包括海鮮、烤鴨、糖醋排骨等經典中式菜肴。 </p> <p>圖11、從火車站前看聖尼古拉教堂</p><p>中央火車站對面是聖尼古拉教堂(Basiliek van de Heilige Nicolaas),這座教堂位于阿姆斯特爾河畔,以其傳統(tǒng)的新哥德式建筑風格和宏偉的外觀而聞名。圣尼古拉教堂的建造始于1884年,并于1887年完工。它是由荷蘭建筑師阿爾貝特·布蘭克斯(Albert Cuypers)設計,他也是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的建筑師皮爾·康特的兒子。 </p> <p>圖12、聖尼古拉教堂正面</p><p>教堂的建筑風格結合了新哥德式和新羅馬風格,展示了當時的宗教建筑設計的精華。它擁有兩座高聳的尖塔,中央有一個巨大的玫瑰窗,以及許多飾有浮雕和雕刻的石頭細節(jié)。教堂的外墻主要由紅磚建成,并用白色和淡黃色的石頭作為裝飾。整個建筑呈現(xiàn)出優(yōu)雅而華麗的氛圍。</p> <p>圖13、教堂內部</p><p>教堂內部擁有高大的拱頂和彩色玻璃窗,營造出宏偉的空間感。內部的裝飾充滿細膩的石頭雕刻、壁畫和彩色馬賽克,展示了宗教和圣經故事的場景。教堂的主祭壇和祭臺也是精心設計和裝飾的。 </p> <p>圖14、巴比松宮(Barbizon palace)</p><p>聖尼古拉教堂旁邊一座飄揚著旗子的建筑引起了我的好奇,建筑上面有“Barbizon palace”幾個大字,我請教ChatGPT,它給我回答:巴比松宮酒店(Barbizon Palace Hotel)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筑,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市中央火車站對面,是一家豪華的酒店,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最初是一座宗教修道院。后來,經過多次改建和翻新,成為了一座精致的酒店。酒店的外觀保留了原有的歷史特色,內部則裝飾華麗,融合了現(xiàn)代設計元素,為客人創(chuàng)造了舒適和奢華的居住體驗。 </p> <p>圖15、1884年的建筑——撒瑪利亞人旅館</p><p>中央火車站對面有一座藍色大寫字母標語的建筑:God roept u jesus loves you,這是荷蘭語,意思是:“上帝呼喚你,耶穌愛你。”這棟建筑頂部有1884的字樣,說明是座歷史建筑,最早是亨德里克王子大酒店,后來被救世軍買下。這條標語 是100多年前由救世軍創(chuàng)始人威廉·布斯首次放置在建筑物頂部的標語?,F(xiàn)在這棟建筑是是撒瑪利亞人旅館(Samaritan's Inn),位于德瓦倫區(qū),也是阿姆斯特丹最大的紅燈區(qū)的入口。 </p> <p>圖16、穿行在德瓦倫(De Wallen) 街道</p><p>德瓦倫(De Wallen) 是阿姆斯特丹主要的觀光地之一,坐落于阿姆斯特丹最古老的部分之中心地區(qū),覆蓋若干位于老教堂以南的街區(qū),橫跨數(shù)條運河。 德瓦倫是小巷組成的網絡,由一個包含大約三百個單間小屋的小巷所組成,通常用紅燈和黑燈以為標識。 </p> <p>圖17、德瓦倫(De Wallen) 的酒吧</p><p>德瓦倫最繁華的時候是夜幕降臨。 即使在白天,酒吧也是坐滿了游客,也能看到櫥窗里擺弄風姿的妓女。我遵守規(guī)定,絕不拍攝櫥窗里的人,而是拍攝了喝酒的游客。</p> <p>圖18、老教堂的鐘樓</p><p>老教堂(OudeKerk)是阿姆斯特丹最古老的本堂區(qū)教堂,建于1306年,它聳立在德瓦倫,由烏德勒支主教祝圣,現(xiàn)在兼有教堂和博物館的功能。每周日的禮拜活動一直都在展館內舉行,跨越千年的宗教與當代的藝術作品在這個特定的時空內交織在一起,一種奇妙而鮮活的碰撞。該教堂擁有歐洲頂級的聲學效果。許多音樂會在這里進行,包括BBC Singers和圣馬丁室內樂團。</p> <p>圖19、老教堂</p><p>教堂占地面積約三千三百平方米,其基礎是一個人工土堆,地面完全用墓碑鋪砌,其原因是這座教堂興建在一個公墓上。直到1865年,當?shù)鼐用窭^續(xù)埋葬在教堂范圍內。在老教堂有2500個墳墓,埋葬了10,000名阿姆斯特丹市民。 </p> <p>圖20、教堂的屋頂是歐洲最大的中世紀木制拱頂</p><p>這座教堂的屋頂是歐洲最大的中世紀木制拱頂,其愛沙尼亞木板追溯到1390年。在1578年宗教改革以前,老教堂是一座天主教堂。威廉一世打敗西班牙之后,教會接受了新教加爾文教派。在16世紀的戰(zhàn)爭中,教堂多次遭到搶劫和污損,只有天花板上的繪畫得以幸免。</p> <p>圖21、阿姆斯特丹舊證券交易所</p><p>中央車站通往水壩廣場的達姆拉克大街(Damrak)上,新哥特式建筑、巴洛克風格建筑、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隨處可見,有一座古老的紅磚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這是阿姆斯特丹舊證券交易所(Beurs van Berlage),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1602年荷蘭建立了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銀行也在同年誕生,再加上當年在這個證券交易所上市并發(fā)行世界上第一支股票的東印度公司,可以說是荷蘭人創(chuàng)造了現(xiàn)代商品經濟制度,奠定了現(xiàn)代世界金融體系和商業(yè)體系的基礎。 </p> <p>圖22、鐘樓和咖啡廳</p><p>阿姆斯特丹舊證券交易所由建筑師亨德里克·彼得魯斯·貝拉格(Hendrik Petrus Berlage)設計,建于1896年至1903年之間,是早期現(xiàn)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它影響了許多現(xiàn)代主義建筑師,它的入口位置在40米(130英尺)高的鐘樓下,內部則為三個以前使用的交易大廳以及辦公室,現(xiàn)在被用作音樂會、展覽和會議的場地,還有一座咖啡廳。目前能為游客開放的是鐘樓和咖啡廳。在歐洲旅行,上廁所是很困難的,還要花錢。我們正趕上咖啡廳的一個游客去上廁所,我們緊跟其后,以為他去鐘樓,不料他是拿著鑰匙去廁所,我們順便也解決了內急。 </p> <p>圖23、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軍官Jan Pieterszoon Coen雕塑</p><p>1999 年,該建筑被國際建筑師聯(lián)合會列入二十世紀最重要的 1,000 座建筑名單。2002 年,奧蘭治王子和馬克西瑪公主在這里舉行了婚禮。該建筑角落里石立著三個雕塑人物:一個是文學界名的傳奇英雄、阿姆斯特丹的創(chuàng)始人Gijsbrecht van Aemstel;一個是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軍官Jan Pieterszoon Coen;還有一個是人文正義者,作家,哲學家和國際重要律師Hugo de Groot(Grotius)。</p> <p>圖24、1912年建成的新證券交易廣場</p><p>舊證券交易所作為阿姆斯特丹股票和商品交易所服務了近一個世紀。隨著交易活動的增長,大樓變得太小,1912年股票交易不得不搬到新的證券交易廣場(Beursplein )。盡管如此,直到1998年,一些形式的交易都位于Beurs van Berlage。作為一座公共事業(yè)建筑,Beurs van Berlage 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了永久性的財政困難。2007 年 4 月,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在一群金融家的幫助下以 1500 萬歐元的價格買下了這座建筑,使其免于破產。 </p> <p>圖25、達姆拉克大街(Damrak)</p><p> 我們本來要沿著達姆拉克大街(Damrak)走向水壩廣場,那里是城市中心,有皇宮等著名建筑。但臺灣驢友一夜沒睡好,實在是太疲勞了,他想回到游船。我想,反正也沒時間仔細游覽阿姆斯特丹,這次只能是蜻蜓點水,以后有時間再來,于是我們往回走。</p> <p>圖26、烏得勒支大樓</p><p> 路邊一棟令人印象深刻的綠色建筑吸引了我的主意,由進口的瑞典大理石制成,這是建筑中最稀有的顏色之一。這是烏得勒支大樓(De Utrecht Gebouw),上面有許多人物雕塑。該物業(yè)由斯塔爾和克羅普霍勒設計,他們當時只有20歲出頭,1903年建成。人壽保險公司De Utrecht曾經位于這里。</p> <p>圖27、建筑上的雕塑</p><p> 建筑上的雕塑由約瑟夫·門德斯·達·科斯塔制作,有六尊人物雕像,代表生活中的事情:1、“保護之愛”(抱著孩子的女人);2、“命運的不可預測性”(命運之輪前跪著的寡婦);3、“節(jié)儉”(有存錢罐的女人);4、“智慧制服邪惡”(用智慧之書和壓迫魔鬼);5、“時代變化”(女人帶著變色龍和沙漏);6、“警惕”(女人和狗)。</p> <p>圖28、阿姆斯特丹的著名博物館</p><p> 看到有許多年輕人在一棟建筑前排隊,十分好奇,因為這是在阿姆斯特丹唯一看到排隊的地方。走到跟前,才知道是當?shù)厥澜缏劽牟┪镳^,門廳有座維納斯的雕像,票價已經由幾年前的3歐元漲到10歐元,無非是用高價限制游客數(shù)量。進去轉了一圈,不過如此。</p> <p>圖29、阿姆斯特丹河邊的排屋</p><p> 阿姆斯特丹市區(qū)地面低于海平面1~5米,160多條水道,1000多座橋梁,縱橫交錯的水系構成了阿姆斯特丹的城市運河網,以獨特的運河風光而聞名遐邇。2010年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吸引我目光的是那一排排矗立在運河邊的荷蘭傳統(tǒng)建筑,施工時大多需要用涂滿瀝青的木樁打樁基,再在樁基上建起房屋。荷蘭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房屋建于17世紀中期,大多為紅磚建筑,梯階尖頂外型精致優(yōu)雅。</p> <p>圖30、1638年建成的的消費稅之家</p><p> 1638年建成的的消費稅之家,矗立在阿姆斯特丹最古老的丹赫克碼頭(Damrak)的開闊水域上。消費稅屋最初只有兩層,三樓是在19世紀增加的。船只來到這里支付谷物、啤酒、葡萄酒、煙草、泥炭、煤炭和香料的市政稅。在法國時期(1795年至1813年),拿破侖波拿巴引入了國家稅收制度,稅務局失去了作用。1924 年,它變成了一家名為 Het Wapen van Amsterdam 的咖啡館,1997 年以來是赫弗咖啡館( Café Heffer) 。該建筑是國家紀念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