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號:261345076</p> <p class="ql-block"> “走遍神州大地,醉美多彩貴州”,這句廣告詞聽過多遍。貴州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民族文化、風(fēng)土人情一直再吸引我去感受那里獨特的美。</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我和愛人報了當(dāng)?shù)芈眯猩纭百F州雙臥10日游”,后原價改為一飛一臥,省了兩天時間,變?yōu)?日游了。</p><p class="ql-block"> 9月20日我們開啟了貴州之旅,中午飛到貴陽,當(dāng)?shù)芈眯猩缃訖C安排住下后,就 前往黔靈山公園。途中吃了貴陽特產(chǎn)“腸旺面”,該面源于清光緒年間,味道鮮美、紅而不辣、油而不膩、脆而不生。</p> <p class="ql-block"> “貴陽市”,是貴州省會,簡稱“筑”,春秋戰(zhàn)國至漢初,為古夜郎部落聚居地,民國初時設(shè)立為貴陽市至今,現(xiàn)在是貴州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交通中心。夏天的貴陽特別涼爽,有“森林之城,避暑之都”之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黔靈山公園</span></p> <p class="ql-block"> “黔靈山公園”,建于1957年,位于貴陽市云巖區(qū),是集自然風(fēng)光、文物古跡、民俗風(fēng)情和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也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p><p class="ql-block"> 公園占地面積4.26平方千米,由弘福寺、黔靈湖、三嶺灣等六個大旅游景點組成。公園有“黔南第一山”、“貴在城邊,美在自然”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 黔靈山公園景觀多樣,有山、有林、有泉、有湖、有洞、有寺、還有冷不妨從路旁竄出的靈猴。</p> <p class="ql-block"> “麒麟洞”原名叫唐山洞,因洞內(nèi)一塊巨大的鐘乳石形似麒麟而得名。早在明朝時期,麒麟洞就修有一座尼姑庵,在當(dāng)?shù)睾苡忻麣狻?lt;/p><p class="ql-block"> 真正使麒麟洞揚名的,是這里曾經(jīng)先后關(guān)押過兩位愛國將領(lǐng)——張學(xué)良、楊虎城將軍。1936年12月12日,張學(xué)良和楊虎城將軍聯(lián)合發(fā)動“西安事變”,事變和平解決后,遭到了蔣介石的記恨和報復(fù),二人在此開始了漫長的囚禁生活。</p> <p class="ql-block"> 去弘福寺,有登山古道,383級石階蜿蜓盤旋,坡度較大,因轉(zhuǎn)了九個大彎而又稱為“九曲徑”,愛人因體力不支就在山下等我。</p><p class="ql-block"> 爬山路上,四處古木成蔭,路旁碑亭古樸,還有調(diào)皮的猴子在嬉戲、打鬧,相互追趕,趣味橫生。 </p> <p class="ql-block"> 途徑古佛洞?!肮欧鸲础笔乔`山公園最早的古跡,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曾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到此駐足游覽,并將其記載于《徐霞客游記》中。</p> <p class="ql-block"> 爬了約半小時后,大汗淋漓來到弘福寺,弘福寺位于貴陽市黔靈山群峰谷地中,是黔靈山景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貴州首剎”,和“黔南第一山”。</p><p class="ql-block"> “弘福寺”又名宏福寺、黔靈山寺,由赤松和尚于清康熙十一年 (1672年)創(chuàng)建,意為“弘佛大愿,救人救世,福我眾生,善始善終”。弘福寺是國務(wù)院公布的全國重點開放寺廟之一,也是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弘福寺山門是一座有三個門洞的牌樓式建筑,象征佛教的“三解脫門”。牌樓上的“黔南第一山”是前國家副主席董必武所題,“弘福寺”則由有全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所韋。</p><p class="ql-block"> 寺門前的鎮(zhèn)寺瑞獸為六牙白象,頭飾精美,鼻子前面還有“?!弊郑麻T兩側(cè)雕刻有哼哈二將護法金剛,威風(fēng)凜凜。</p> <p class="ql-block"> 走進寺院首先看到路旁有一赑屃馱著一塊石碑,碑頭雕刻兩條祥龍,碑面書有“赤松道場”,這是為紀念開山祖師而立的碑。</p><p class="ql-block"> “赤松和尚”,清代貴州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位著名禪師,同時也是著名的佛教詩人、宣傳者和組織者。他于康熙十一年(1672)春,創(chuàng)建黔靈山寺,即弘福寺。1706年,赤松圓寂后,葬于黔靈山。</p> <p class="ql-block"> 寺院坐東朝西,建筑分布在左、中、右三條軸線上,主要殿宇有羅漢堂、天王殿、大雄寶殿、財神殿等,一路看過去盡是黛瓦紅墻。</p> <p class="ql-block"> “雙桂樓”高兩層,樓前有兩棵三百余年的桂花樹,兩樹為一雌一雄,相傳為開山祖師赤松和尚從重度梁平雙桂堂移植至此,因此得名。樹下還有一對銅制貔貅,制作精美。</p> <p class="ql-block"> “藏經(jīng)樓”,藏有《乾隆大藏經(jīng)》《中華大藏經(jīng)》及回藏文《大寶伏藏》《寧瑪全集》等重要經(jīng)典,十分珍貴。</p> <p class="ql-block"> 1959年我國前副主席董必武曾登黔靈山,作詩:“競上黔南第一山,老夫腰腳尚稱頑。泉清樹古葉微脫,寺外雙峰峙若關(guān)”。</p> <p class="ql-block"> 弘福寺山門對面,立有《九龍浴佛》石壁,十分醒目。石壁描繪了“釋迦牟尼”誕生之際,有九條龍吐水為他沐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九龍浴佛石雕”寬12米,高4.9米,圖案用二百塊10厘米見方青石刻制,堪稱藝術(shù)精品。 據(jù)說這種九龍壁彩色石雕在全國佛寺也不多見。</p><p class="ql-block"> 畫案中九條神龍口吐龍泉水,波濤洶涌,下方是太子佛,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唯我獨尊;最下方有一個“福”字,臨走時我也和大家一樣閉目走到照壁前摸“?!弊?,祈禱今后福氣滿滿。</p> <p class="ql-block">祖師塔林</p> <p class="ql-block"> 出了小山門,側(cè)面有一小山坡,上有“祖師塔林”。塔林有開山祖師赤松和尚及第二、第三和第四代等歷代祖師靈塔三十余座。據(jù)說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六,築城信士均上山祭掃歷代祖師塔,已成慣例。</p> <p class="ql-block"> 塔林正中是7級的“法華石塔”。法華石塔底層摘錄《妙法蓮華經(jīng)》文,以上6層則刻有56尊佛像,整體看起來十分古樸、壯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宮</span></p> <p class="ql-block"> “貴陽白宮”,是貴陽市的一座地標性建筑,融合巴洛克風(fēng)格與中式園林特色,造價27億元,被譽為"貴陽的小盧浮宮"。</p><p class="ql-block"> 白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初期,最初作為法國領(lǐng)事館建造,現(xiàn)是一個豪華的居所,也是貴州省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chǎn)。我們只是在門口看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云路步行街</span></p> <p class="ql-block"> 貴陽青云路步行街區(qū),是第四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qū),也是貴州首個文旅街區(qū)。美食餐飲與文化潮流在這里繪就出“老貴陽新調(diào)調(diào)”,是旅游者喜歡的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甲秀樓</span></p> <p class="ql-block"> “甲秀樓景區(qū)”位于貴陽市翠微巷,是來貴州玩必到的地方,主要景點有甲秀樓、翠微園、浮玉橋。</p><p class="ql-block"> “甲秀樓”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建樓的用意有“立于漁磯煙水之上,跨乎長橋垂虹之間”之說。</p><p class="ql-block"> 甲秀樓作為貴陽清代八景之一《城南遺跡》被稱為“ 鰲礬浮玉”,是貴陽歷史的見證,文化發(fā)展史上的標志,現(xiàn)在是國家3A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飛檐翹角、白欄圍繞的甲秀樓建在貴陽母親河“南明河”中一塊型如巨鰲的大石頭上,樓兩側(cè)由七孔石拱“浮玉橋”連接兩岸,碧波蕩漾的河水從撟下流過,十分好看。</p> <p class="ql-block"> 甲秀樓上方懸掛匾額“甲秀樓”三字,系清宣統(tǒng)年間學(xué)者謝石琴所書,十年動亂中散失,后尋回刻有“秀”、“樓”二字的兩塊,另據(jù)過去照片,配寫“甲”字,按原式樣懸掛樓頂層外面。</p><p class="ql-block"> 甲秀摟正門兩側(cè)為一副206字長對聯(lián)。為清代貴陽翰林劉玉山所撰,上聯(lián)主要寫四方景物,下聯(lián)追敘貴州歷史,自從此聯(lián)嵌于甲秀樓上后,便成為甲秀樓一絕,甲秀樓也因此而廣為人知。</p> <p class="ql-block"> 自明清以來,甲秀樓是貴陽文人騷客聚集之處,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p><p class="ql-block"> 甲秀樓的一門口有一對聯(lián):風(fēng)塵莽蕩此登樓,問兩游郡縣,休戚何如,憂樂莫忘平日志;身世蒼茫一搔首,嘆萬里江山,古今多故,安危須仗出群才,引來眾多游客觀看、拍照。</p> <p class="ql-block"> 清代田雯《重修甲秀樓碑記》,也是甲秀樓一寶。</p> <p class="ql-block"> “甲秀樓”,為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 樓高約20米,上下三層,均以白石為欄,層層收進,畫甍翹檐,紅欞雕窗,煙窗水嶼,如在畫中。登樓遠眺,四周景致歷歷在目。</p><p class="ql-block"> 2008年03月28日,甲秀樓作為“文昌閣和甲秀樓”的組成部分,被國務(wù)院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甲秀樓的“甲秀”二字,寓意是“科甲挺秀”。甲秀樓為時任貴州巡撫江東之、巡按應(yīng)朝卿所倡建,供貴陽年輕學(xué)子們在此讀書,希望學(xué)成能改變貴州人才稀少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翠微園</span></p> <p class="ql-block"> “翠微園”,位于浮玉橋的南邊,緊鄰甲秀樓,是黔南文化的凝聚之地。翠微園始建于明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前身為南庵,后改為武侯祠,觀音寺。</p><p class="ql-block"> 翠微園是一組由拱南閣,翠微閣,龍門書院等組成的明清古代建筑群,具有江南蘇州園林風(fēng)格。明正德四年,王陽明在貴陽講學(xué)時曾多次游覽這里,并留下了《南庵次韻二首》及《徐都憲同游南庵次韻》等詩作。</p> <p class="ql-block">拱南閣</p> <p class="ql-block">翠微閣</p> <p class="ql-block">龍門書院</p> <p class="ql-block"> 一座甲秀樓,一部貴陽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沾?lt;/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浮玉橋</span></p> <p class="ql-block"> “浮玉橋”,是甲秀樓景區(qū)最北側(cè)的景點。浮王橋全長92米,甲秀樓就建在橋中鰲磯石上,因橋像一條玉帶浮于水面,因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浮玉橋橋頭立有《城南遺跡》石木牌坊,牌坊中“城南遺跡”四個大字蒼勁有力;橋中建有“涵碧亭”,亭柱鐫清咸豐年間貴陽知府汪炳嗷的聯(lián)語:"水從碧玉環(huán)中出,人在青蓮瓣里行",對聯(lián)生動地展現(xiàn)了甲秀樓周圍的自然景觀,很值得品賞。</p> <p class="ql-block"> 甲秀樓周圍的現(xiàn)代高樓鱗次櫛比,甲秀樓翹然挺立其中,古色古香,端莊素雅,成為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p> <p class="ql-block"> 天漸漸暗下來,吃完飯我們再次來游,此時燈光下甲秀樓景區(qū)更是如詩如畫,充滿魅力,讓人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7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