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說起這趟羅馬2025禧年之旅的起因,最初只是因為得知2025年是禧年,4座圣門要打開。圣門要每25年遇到禧年才打開一次,下一次再遇見這樣的機會就是2050年了——那時我已經(jīng)83歲,恐怕早已無力遠行。雖然后來在查閱旅行資料時才得知,2033年其實還有一次特別禧年,為紀念耶穌復活兩千年,但那一刻心里生出的念頭已經(jīng)十分堅定:這一次,不能錯過。加之,4月25日那天,前教宗方濟各離世的消息傳來,讓這段旅程忽然多了一份莊重與感懷。是時候再去一次羅馬了——那座我曾兩次造訪,卻始終看不夠、走不完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不過,真正把行程定在6月底,其實是源于一次偶然的發(fā)現(xiàn)。4月某天,我在網(wǎng)上看到巴貝里尼宮正在舉辦“2025卡拉瓦喬年度大展”的信息,展期從3月7日持續(xù)到7月6日(后來延長到7月20日)。說來也慚愧,那時我對卡拉瓦喬的印象,僅限于“巴洛克畫派”、“用光大魔王”這些模糊標簽,談不上熟悉,但這個號稱<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球24幅卡拉瓦喬真跡首次齊聚羅馬”的</span>展覽卻讓我動心了。我突然產(chǎn)生了一種“錯過就太可惜”的沖動,于是干脆將行程定在展期尾聲。訂好機票和酒店后,我第一時間搶下了特展門票——像這樣的熱門展覽,不提前一個多月根本買不到票。</p><p class="ql-block"> 誰知正是這次“順道而去”的看展經(jīng)歷,讓我從一個對卡拉瓦喬的“略有耳聞”的路人,變成了一個“入坑者”。 除了巴貝里尼宮的特展,我還先后打卡了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博爾蓋塞美術館以及三座教堂:圣路易法國教堂、人民圣母堂、圣奧斯汀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至于梵蒂岡博物館、卡比托里尼博物館(兩個之前我都去過)以及科西尼宮的藏品,這次也都出借參展了。所以應該</span>說,目前在羅馬公開展出的卡拉瓦喬原作,我?guī)缀跻痪W(wǎng)打盡、未留遺憾了。??</p><p class="ql-block"> 本篇游記,我就以卡拉瓦喬為主題,分享我在巴貝里尼宮參觀2025年度大展以及我在羅馬幾座教堂、美術館里看到他的原作時的感受。當然,巴貝里尼宮的常設展和宮殿建筑本身也非常值得一看,我也會一并記錄和分享出來。</p> <p class="ql-block"> 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1–1610),本名米開朗基羅?梅里西(Michelangelo Merisi),因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小鎮(zhèn)卡拉瓦喬(Caravaggio)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卡拉瓦喬年輕時在米蘭學藝,后來前往羅馬發(fā)展,很快以大膽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引起轟動。他打破傳統(tǒng)宗教繪畫的理想化表現(xiàn),直接以街頭乞丐、妓女等平民為模特,描繪圣經(jīng)人物,作品充滿戲劇張力與人性的沖突。</p><p class="ql-block"> 然而,他的生活與畫風一樣激烈:卡拉瓦喬性格暴躁、好斗,曾多次因斗毆入獄,1606年甚至因決斗殺人被通緝,被迫逃離羅馬,流亡那不勒斯、馬耳他和西西里等地。</p><p class="ql-block"> 他晚年在逃亡中持續(xù)創(chuàng)作杰作,卻在1610年年僅39歲時神秘去世,可能死于熱病或暗殺。</p><p class="ql-block"> 盡管卡拉瓦喬生前備受爭議,但他對后世卻影響深遠,被譽為“現(xiàn)代繪畫之父”。他那種直面現(xiàn)實、強調(diào)光影與情緒的表現(xiàn)方式,為整個巴洛克藝術注入了生命力,他也成為了意大利巴洛克繪畫的奠基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看到上述這些介紹,我們對卡拉瓦喬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順便八卦一下他這個名字,感覺挺有趣的。他的全名實際上應該叫“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來自卡拉瓦喬鎮(zhèn)的米開朗基羅”, 跟達.芬奇很像——來自芬奇鎮(zhèn)的萊昂納多。這個名字的簡稱不是應該叫“米開朗基羅”嗎?據(jù)資料查證,在早期簽名作品中,他偶爾會寫“Michelangelo”。但在成名后,尤其是他因畫風和生活爭議而受到廣泛關注后,“Caravaggio”已經(jīng)成為他在藝術界的通用稱呼,他本人在流亡那不勒斯、馬耳他期間,也默認這種稱呼,并未糾正或拒絕。而后人(藝術史學者和評論家)為了將他與文藝復興三杰的米開朗基羅區(qū)分來,更習慣性稱他為“il Caravaggio”(“那位卡拉瓦喬”)。隨著“卡拉瓦喬”風格(Caravaggismo)在17世紀傳播開來,這個名字也就徹底固化成他的藝術身份了。</p><p class="ql-block"> 接下來,我們就先去巴貝里尼宮的2025卡拉瓦喬年度大展,通過難得一見的作品去加深對卡拉瓦喬的了解吧。</p><p class="ql-block"> 這次展覽正好呼應了2025禧年的氛圍,由博爾蓋塞美術館和國立古代藝術美術館(即巴貝里尼宮)聯(lián)合策劃,背后還有意大利文化部和大銀行 Intesa Sanpaolo的支持,可說是今年羅馬最有分量的大展之一。24幅卡拉瓦喬原作齊聚一堂,包括來自意大利、美國、西班牙、英國等國的珍稀藏品,共同展示卡拉瓦喬從青年時期到晚年作品的全貌。</p><p class="ql-block"> 特展分布在4個展室中,按早、中、晚三個時期布局。</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就按觀展的先后順序來介紹一下吧,如果是我印象深刻的,后續(xù)我又補充了一點網(wǎng)上搜來的“解說詞”哈。</p><p class="ql-block"> ↓《削果皮的男孩》,1592-1593年,收藏于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p> <p class="ql-block"> ↓《生病的酒神巴克斯》,1593-1594 年,收藏于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p> <p class="ql-block"> 這幅作品完成于卡拉瓦喬初入羅馬、身體病弱時期,被認為可能是他的自畫像。他以一位面色蒼白、神情倦怠的青年扮演古典神祇巴克斯,頭戴葡萄藤冠,手持葡萄,肩披白布,神祇的儀態(tài)卻充滿病態(tài)與疲憊。</p><p class="ql-block"> 該畫作顛覆了傳統(tǒng)神像的理想化表現(xiàn),將“青春”與“感官”置于衰敗與現(xiàn)實之中,是卡拉瓦喬早期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重要嘗試,既大膽又諷刺。</p><p class="ql-block"> ↓《紙牌作弊者》,1594-1595年,收藏于美國沃斯堡金貝爾藝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畫面呈現(xiàn)一場看似平靜、實則暗藏陷阱的紙牌游戲:一位衣著華麗的少年正專注出牌,毫不知情地落入身旁兩位合謀者的圈套——一人正從背后偷窺牌面,另一人袖中藏牌,伺機欺騙。三人表情、姿態(tài)細膩生動,張力十足。</p><p class="ql-block"> 該畫作本作是卡拉瓦喬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早期典范之一,將日常生活中的欺詐行為演繹為具戲劇感的場景。畫面構圖緊湊,角色間的“心理戲”與微妙互動,為他后期宗教題材中的人物塑造打下了堅實基礎。</p><p class="ql-block"> ↓《眩暈的阿西西的圣方濟各》,1595-1596年,收藏于美國哈特福德.沃茲沃斯藝術學院藝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女算命師》,1595-1598年,收藏于巴黎.盧浮宮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音樂家們》,1597年,收藏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這幅畫描繪了四位少年正在練習合奏,畫面中央的魯特琴手正與觀者對視,桌上散落著樂譜與水果,背景中隱約可見一尊取葡萄的丘比特。人物表情沉靜、專注,整體氣氛略帶憂郁。畫中少年據(jù)認為是卡拉瓦喬好友明尼蒂,注意呦,他多次出現(xiàn)在了卡拉瓦喬的畫作中。</p><p class="ql-block"> 該畫作將“音樂”與“青春”融為一體,運用柔和光線刻畫出人物肌膚與器物的質(zhì)感,是他在現(xiàn)實主義與明暗處理上的一次早期探索,充滿感官與情緒的張力。</p><p class="ql-block"> ↓《納西索斯》,1597–1599 年 ,收藏于羅馬.意大利國家古代藝術美術館(科西尼宮)</p> <p class="ql-block"> ↓《瑪爾大規(guī)勸抹大拉·瑪利亞》,1598–1599 年,收藏于美國.底特律藝術學院。</p> <p class="ql-block"> ↓《茱迪斯砍下荷羅孚尼的頭顱》,1599年,收藏于羅馬.意大利國家古代藝術美術館(巴貝里尼宮)。</p> <p class="ql-block"> 這是卡拉瓦喬極具震撼力的名作之一,畫面取材自《圣經(jīng)·次經(jīng)》中的故事:猶太寡婦朱迪思為保衛(wèi)家園,偽裝接近亞述將軍霍洛弗尼斯,并在其醉酒熟睡之際將其斬首。畫中,朱迪思神情冷峻、動作堅決,正用劍割斷敵人的咽喉,而身旁的老婦則緊緊握著布袋,等待收尸。鮮血噴涌而出,形成畫面最鮮明的張力焦點。</p><p class="ql-block"> 該畫作是卡拉瓦喬戲劇性與暴力美學的巔峰之作。背景黑暗、人物突出,光線強烈集中在朱迪思潔白的肌膚與霍洛弗尼斯掙扎的肉體上,形成極端的明暗對比。這幅畫不僅展示了女性在宗教故事中的力量與決斷,也體現(xiàn)了卡拉瓦喬將“信仰、死亡與人性沖突”推至極限的表現(xiàn)手法。</p><p class="ql-block"> ↓《馬費奧·巴貝里尼肖像》,1598-1599年,私人收藏(2025年度大展首次公開展出)。</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幅卡拉瓦喬罕見的肖像畫杰作,描繪了未來的教宗烏爾班八世——馬費奧·巴貝里尼。畫中手勢越出畫幅,仿佛人物走入觀者空間,是肖像畫與心理刻畫結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教宗烏爾班八世被世人稱為“教皇中的基建狂魔、貝尼尼的伯樂”,他就出自巴貝里尼家族,1623年當選教皇,這座巴貝里尼宮就是因為他當選教皇而建造的。本美篇最后我們再來詳細說說。</p><p class="ql-block"> ↓《亞歷山大的圣加大肋納》,1598-1599年,收藏于西班牙馬德里.提森-博內(nèi)米薩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圣保祿歸正》首版,1600–1601年,收藏于Odescalchi 家族。</p> <p class="ql-block"> 這幅作品原是卡拉瓦喬為人民圣母大殿 Cerasi 禮拜堂所創(chuàng),卻因構圖過于復雜而未被采用。作品輾轉流入私人之手,最終被 Odescalchi 家族收入其藏。</p><p class="ql-block"> Odescalchi(奧德斯卡爾基)家族是意大利歷史悠久的貴族世家,曾出過一位教宗——英諾森十一世。家族長期活躍于羅馬和科莫一帶,收藏豐富,涵蓋繪畫、武器與珍稀手稿,其中卡拉瓦喬的早期宗教畫作是其私人藏品中的重磅之作。</p><p class="ql-block"> 該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平時鮮有展出,這次能在巴貝里尼宮“2025卡拉瓦喬年度大展”中亮相真可謂極為罕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與后來的“教堂版本”(</span>↓右<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比,首版</span>畫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span>)場面宏大、人物繁復、色彩明艷,更具動態(tài)與敘事性,是理解卡拉瓦喬創(chuàng)作過程的重要線索。</p> <p class="ql-block"> ↓《荒漠中的施洗者圣約翰》,1604年,收藏于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以馬忤斯的晚餐》,1605–1606年,收藏于米蘭.布雷拉美術館。</p> <p class="ql-block"> 入坑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卡拉瓦喬的《以馬忤斯的晚餐》也存在兩個公認版本,除了上述收藏于米蘭布雷拉美術館的這幅外,倫敦國家美術館也有一幅,是由羅馬貴族 Ciriaco Mattei委托,卡拉瓦喬創(chuàng)作于1601年。該幅畫作本次未來參展,但之前我是看過、拍過了(↓)。</p> <p class="ql-block"> 兩幅作品創(chuàng)作時間不同,風格和意圖也有所差異。相較而言,前者內(nèi)斂沉靜、筆觸柔和;后者戲劇性強、動作張揚、光影明顯。在不同人生階段對同一圣經(jīng)場景的再演繹,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藝術家自身風格的轉變,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應不同委托人對風格的偏好而創(chuàng)作出了不同版本。</p><p class="ql-block"> ↓《基督受笞》,1607年,收藏于那不勒斯.卡波迪蒙特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手提歌利亞頭顱的大衛(wèi)》,1609-1610 年,收藏于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p> <p class="ql-block"> 這幅作品完成于卡拉瓦喬生命最后一年,被認為帶有強烈的自我悔罪意味——歌利亞的面容正是卡拉瓦喬的自畫像,象征他對自身罪行與命運的反思。畫面極度節(jié)制、背景壓暗,僅以一束光強調(diào)人物與歌利亞的割裂與凝視,充滿死亡的靜默感。</p><p class="ql-block"> 作品凝結了他晚期風格的三大特征:簡約、陰郁、沉思,是現(xiàn)實主義藝術中極具心理深度的一幅。</p><p class="ql-block"> ↓《圣烏蘇拉殉教》,1610年,收藏于那不勒斯.澤瓦洛斯宮。據(jù)文獻記載,這是卡拉瓦喬的最后一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 巴貝里尼宮2025卡拉瓦喬年度大展的作品基本就這些了。下面是這次2025禧年之旅在羅馬打卡其它展館、教堂所看到的卡拉瓦喬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博爾蓋塞美術館,曾經(jīng)是富可敵國的博爾蓋塞家族的官邸,如今是意大利國立美術館,以收藏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和巴洛克風格的雕塑著稱,號稱是羅馬最美的美術館——確實如此,之后我會在本系列美篇(五)《遇見貝尼尼/博爾蓋塞美術館》中詳細分享。</p><p class="ql-block"> 博爾蓋塞家族歷史上出過許多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其中一位名為希皮奧內(nèi).博爾蓋塞的紅衣主教曾經(jīng)是卡拉瓦喬和貝尼尼最重要的贊助人。正是因為這位極具藝術品鑒力的希皮奧內(nèi),博爾蓋塞美術館才會成為擁有卡拉瓦喬藏品最多的美術館,沒有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博爾蓋塞美術館中有卡拉瓦喬的 6 幅作品,其中3幅本次參加了巴貝里尼宮的年度大展,其它3幅作品分別是:</p><p class="ql-block"> ↓《手捧水果籃的少年》,1593-1594 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這幅畫作可是卡拉瓦喬早期的代表作,</span>完成于卡拉瓦喬初到羅馬不久。<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品展示了他早期“自然寫實”風格與對靜物細節(jié)的極高把握能力,同時也是他日后現(xiàn)實主義藝術觀的初步表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畫作</span>以明亮的自然光、細致的寫實技巧呈現(xiàn)出一位手捧果籃的少年形象。果籃中盛放的水果色澤飽滿,卻部分帶有腐爛與蟲咬痕跡,預示著他對“青春即逝”“感官易腐”的隱喻性理解。人物模特據(jù)認為是他的好友馬里奧·明尼蒂,這張臉在特展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好幾次了。</p><p class="ql-block"> ↓《圣哲羅姆寫作》,約 1606 年</p> <p class="ql-block"> ↓《圣母與蛇》或《教宗御座轎夫兄弟會圣母》,1605-1606 年</p> <p class="ql-block"> 接下來是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它是羅馬規(guī)模最大的私人美術館之一,屬于意大利貴族多利亞家族和潘菲利家族(Doria-Pamphili)兩大豪門的住所,目前還有家族后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收藏有3幅卡拉瓦喬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左:《悔罪的抹大拉的馬利亞》,1595-1597年;</p><p class="ql-block"> 中:《逃往埃及途中的休息》,<span style="font-size:18px;">1595-1597年;</span></p><p class="ql-block"> 右:《施洗者圣約翰》,1602-1603年。</p> <p class="ql-block"> 在幾座教堂中,圣王路易堂(Chiesa di San Luigi dei Francesi)對于卡拉瓦喬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座,因為卡拉瓦喬接到的首個大型公共訂單就是為圣王路易堂的空塔雷利禮拜堂創(chuàng)作宗教畫,那一年是1599年,他28歲。這項工作由紅衣主教弗朗切斯科.德爾.蒙特促成,并使畫家從中獲得了相當可觀的報酬。</p><p class="ql-block"> 圣王路易堂位于納沃納廣場和萬神殿之間,興建于1518-1589年。它是法國在羅馬的國家圣堂,得到了凱瑟琳.德.美第奇的捐助,因此它具有顯而易見的法國特征,包括其立面、體現(xiàn)法國歷史的雕像:查理大帝、圣路易、圣克洛蒂爾德等。</p> <p class="ql-block"> 教堂內(nèi)的孔塔雷利禮拜堂(Contarelli Chapel)內(nèi)的卡拉瓦喬杰作《圣馬太蒙召》、《圣馬太的啟示》、《圣馬太殉道》。</p> <p class="ql-block"> ↓《圣馬太蒙召》,1599-1600年</p> <p class="ql-block"> 《圣馬太蒙召》呈現(xiàn)了兩組主要人物,其位置彼此相對。坐于左側的群像代表著世俗世界,他們圍坐在桌前,猶如浮浮雕鑲于畫面上,桌子上擺著書籍、墨水瓶,錢幣和錢袋;征稅官馬太及同僚身著當時的奢華服飾,衣料閃動著絲絨般的光澤,其中一人還身佩長劍。代表宗教世界的基督立于右側,他頭上的光輪若隱若現(xiàn),其身旁是披著樸素的托加長袍的圣彼得。一道光束——預示馬太蒙召追隨基督——出現(xiàn)在畫面中,照亮了暗處基督抬起的手;沿著光線中的手向上望去,是一扇十字形的窗戶造型。藝術家描繪的這只手臂,讓人聯(lián)想起米開朗基羅在《創(chuàng)造亞當》中的上帝之手,這幅天頂壁畫是其為西斯廷教堂所作。</p><p class="ql-block"> 這幅畫作是卡拉瓦喬中期的代表作,它不僅標志著卡拉瓦喬藝術語言的成熟,也為整個巴洛克藝術打開了通往現(xiàn)實主義與戲劇性的全新通道。</p><p class="ql-block"> ↓《圣馬太殉道》,1599-1600年</p> <p class="ql-block"> 《圣馬太殉教》與《圣馬太蒙召》相比,構圖更顯復雜。據(jù)介紹,根據(jù)合約要求,卡拉瓦喬必須呈現(xiàn)出“一群包括孩子、老人、青年和嬰兒在內(nèi)的男男女女…..他們的著裝應符合各自的身份和階層……其中大部分人是驚恐的,另一側則流露出惻隱之心和憤怒之情”。他起初從拉斐爾的作品中得到啟發(fā),隨后又從提香的《圣彼得殉教》(1863年毀于威尼斯)里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他還從前人的作品中借鑒了構圖技法,畫面右側作勢逃離的人物與左側近景里的人物共同建立起和諧、勻稱的構圖。右下方以后背示人的男子顯露著健美身軀,顯而易見,這模仿自米開朗基羅對人物的塑造手法??梢钥闯?,卡拉瓦卡在不斷地借鑒前人的藝術手法,在向大師們致敬的同時,豐富著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 ↓《圣馬太與天使》,1602年</p> <p class="ql-block"> 據(jù)網(wǎng)上資料介紹,1602年,卡拉瓦喬受托創(chuàng)作的《圣馬太與天使》問世,第一版作品在被訂購人拒收之后,隨即被溫琴佐.朱斯蒂尼亞尼侯爵侯收入囊中,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不幸毀于柏林?,F(xiàn)在教堂中的這幅畫作,其實是畫家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版本。第一個版本為何被拒收呢?因為對圣賢失敬,換言之,即刻畫的細節(jié)不合禮儀,且缺乏應有的尊重:在畫中,馬太擺出笨拙、粗俗的姿態(tài),腳掌“失禮外露”,這是對圣徒的褻瀆…..總之,畫面內(nèi)容與主題不相宜。</p><p class="ql-block"> 第二座擁有卡拉瓦喬畫作的教堂是人民圣母堂(Basilica Parrocchiale di Santa Maria del Popolo),位于羅馬人民廣場(曾經(jīng)是執(zhí)行死刑犯殺頭的地方)的北邊。</p> <p class="ql-block"> 教堂圣壇左側的切拉西禮拜堂,中間有一幅畫是巴洛克時期的著名大師卡拉奇繪制的。安尼巴萊.卡拉奇(1560-1609)是可以跟卡拉瓦喬并肩比較的意大利畫家,巴洛克繪畫的代表人物之一。而這間小禮拜堂的兩個側墻上則是卡拉瓦喬的《圣彼得被盯上十字架》(1600)、《圣保羅皈依》(1600)。</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被盯上十字架》,1600年</p> <p class="ql-block"> ↓《圣保羅皈依》,1600年。剛才在年度大展作品中介紹過<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保羅皈依》的首版。</span></p> <p class="ql-block"> 教堂圣壇左側的切拉西禮拜堂,中間有一幅畫是巴洛克時期的著名大師卡拉奇繪制的。安尼巴萊.卡拉奇(1560-1609)是可以跟卡拉瓦喬并肩比較的意大利畫家,巴洛克繪畫的代表人物之一。而這間小禮拜堂的兩個側墻上則是卡拉瓦喬的《圣彼得被盯上十字架》(1600)、《圣保羅皈依》(1600)。</p> <p class="ql-block"> 在羅馬900多座大大小小的教堂中,它的外表平淡無奇,內(nèi)部卻還挺奢華的。盡管是在局部整修中,但游客還是絡繹不絕的,最主要的就是看卡拉瓦喬的《朝圣者的圣母》和拉斐爾的濕壁畫。</p> <p class="ql-block"> ↓《朝圣者的圣母》,1603-1605年</p> <p class="ql-block"> 最后,再補兩張大約一個月前在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看到的卡拉瓦喬名作。</p><p class="ql-block"> ↓《美杜莎》,1597年</p> <p class="ql-block"> 這是卡拉瓦喬為托斯卡納大公費迪南多一世繪制的一件典禮用盾牌。作品以極具戲劇性的風格描繪了美杜莎在被斬首一瞬間的驚恐神情,蛇發(fā)蠕動、血液飛濺,畫面充滿張力。美杜莎的面孔被認為帶有畫家的自畫像特征,象征著對死亡的凝視與藝術家自我投射。作品不僅展現(xiàn)了卡拉瓦喬精湛的明暗對比技法與寫實能力,也被賦予政治寓意,象征勇氣與對邪惡的戰(zhàn)勝,是他早期風格中極具代表性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酒神巴克斯》,1596-1598年</p> <p class="ql-block"> 《酒神巴克斯》是卡拉瓦喬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寫實神話作品之一。畫中描繪一位年輕男子頭戴葡萄藤冠,半裸上身,手持酒杯,神情微醺,帶有一絲挑逗與倦意,身旁的水果和酒器細致寫實卻略顯腐敗,暗示感官享樂的短暫與生命的脆弱??ɡ邌桃袁F(xiàn)實主義手法演繹古典神話,將巴克斯從高高在上的神祇還原為人間的青春肉體與欲望象征,展現(xiàn)了他對明暗對比、人物表情與自然細節(jié)的卓越掌握,也揭示了他對人性與神話的獨特理解。</p><p class="ql-block"> 這場卡拉瓦喬朝圣之旅就這樣慢慢走到了尾聲。從巴貝里尼宮的年度大展開始,一路走過那些藏著他作品的教堂與美術館——圣路易法國教堂里靜謐深邃的圣馬太三聯(lián)畫、人民圣母堂里逼真得像要走出畫框的圣彼得與圣保祿……,每一幅都像是一次震撼的凝視。卡拉瓦喬用光與影刻畫出信仰與掙扎,也讓我們這些四百年后的觀眾,仍感受到畫中人物的痛苦、希望與真實。</p> <p class="ql-block"> 接下來,既然來到了巴貝里尼宮,我就把在這里的參觀游覽也一并記錄一下。</p><p class="ql-block"> 巴貝里尼宮是一座建于17世紀的華麗的巴洛克式宮殿,原先是意大利名門望族巴貝里尼家族為慶祝家族掌握教皇權力(教宗烏爾巴諾八世)而建造的宮殿,在電影《羅馬假日》中這里是安妮公主居住的大使館的取景地。如今宮殿里面是意大利國立古代藝術館的主要館址之一(還有科爾西尼宮),收藏有很多名家名畫,包括卡拉瓦喬的《朱迪斯砍下荷羅孚尼的頭顱》,它也因與博爾蓋塞美術館聯(lián)合舉辦2025卡拉瓦喬年度大展而成為今年羅馬博物館、美術館中的大熱門,吸引了眾多的藝術愛好者、特別是卡拉瓦喬迷們前來參觀。</p><p class="ql-block"> 巴貝里尼家族(Barberini)原為托斯卡納出身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14世紀遷至佛羅倫薩,16世紀晚期移居羅馬。家族真正的騰飛來自于一位成員——馬費奧?巴貝里尼(Maffeo Barberini),他于1623年當選為教宗烏爾班八世(Pope Urban VIII,在位1623-1644年),成為家族歷史上的巔峰時刻。</p><p class="ql-block"> ↓《教宗烏爾班八世肖像》,吉安?洛倫佐?貝爾尼尼,1631–1632 年,收藏于巴貝里尼宮。</p> <p class="ql-block"> 教宗烏爾班八世是文藝復興晚期至巴洛克早期最有文化氣息的一位教宗。他不僅熱衷藝術、建筑與詩歌,還極力扶植自己的家族。在他任內(nèi),大量教廷官職、財富與藝術委托項目流向了巴貝里尼家族。這在當時被概括為一句羅馬諺語:“蠻族沒有做的事,巴貝里尼做了。”這句話諷刺他們從羅馬古跡(包括萬神殿)上拆除青銅,用來鑄造圣彼得大教堂的青銅華蓋?,F(xiàn)如今在羅馬的大街小巷里,我們還能看到很多烏爾班八世主持下的重要建筑與城市工程,如圣彼得大教堂的主祭壇和青銅華蓋、教宗宮的改建、圣母大殿鐘樓與內(nèi)部改造、圣安德肋?奎里納爾教堂(貝尼尼本人最愛的作品之一)、四河噴泉與納沃納廣場改造……,在這些建筑中(華蓋柱腳、雕塑基座、建筑飾帶、噴泉裝飾)我們會頻繁看到蜜蜂圖案,這正是巴貝里尼家族的徽章。所以,人們也稱烏爾班八世為“教皇中的基建狂魔”。</p><p class="ql-block"> 烏爾班八世上臺兩年后(即1625年),開始為家族打造這座象征榮耀與教皇勢力的府邸。建筑項目由當時最頂尖的建筑師團隊承擔:卡洛?馬代爾諾為主設計,他是最早邁向巴洛克階段的建筑家;助手包括:弗朗切斯科?博羅米尼(日后成為羅馬巴洛克最重要建筑師之一)和吉安?洛倫佐?貝爾尼尼(因這一項目首次以“獨立建筑師”身份確立名聲)。</p><p class="ql-block"> 宮殿占地面積極大,占據(jù)一個完整街區(qū)。外觀簡潔莊嚴,但內(nèi)部裝飾極為豪華。</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馬代爾諾在</span>巴貝里尼宮的設計中一改文藝復興傳統(tǒng)的堡壘式布局,將平面布置成具有開放性的H形,兩翼向前伸出,似乎要去擁抱前方的廣場空間。宮殿正面中央有七個開間被設為入口門廊,其進深達三間之多,且面闊由外至內(nèi)呈逐漸收縮之勢,強化中央軸線運動趨勢,營造出開放的多層次透視效果,使內(nèi)外空間相互融合。</p> <p class="ql-block"> 建筑的一大看點是雙樓梯系統(tǒng),分別由貝尼尼和博羅米尼設計,體現(xiàn)了兩位巴洛克建筑巨匠各自的風格——貝爾尼尼宏大敘事,博羅米尼精致理性。</p><p class="ql-block"> 位于主樓核心的貝爾尼尼大臺階,是通往貴賓樓層的主要通道。整座樓梯布局開闊、氣勢莊重,采用連續(xù)三段式平臺結構,既便于行走,也強化了空間的層次感。其結構比例與光線運用體現(xiàn)出貝爾尼尼一貫的戲劇性美學,使樓梯不僅是通行之道,更像是一場儀式的舞臺。</p> <p class="ql-block"> 位于巴貝里尼宮右側角樓的橢圓螺旋樓梯,由博羅米尼設計,是一座結構開放的螺旋形空間。樓梯由環(huán)繞上升的柱式拱廊支撐,結構輕盈而富有韻律,充分體現(xiàn)了博羅米尼在幾何構造與空間節(jié)奏上的非凡才華。它常被稱為“旋律般的空間構造”,在自然光照射下,螺旋之間的光影交錯變化,呈現(xiàn)出極具魅力的視覺效果。</p> <p class="ql-block"> 中央主廳穹頂上的天頂壁畫《神圣天意的勝利》出自彼得羅?達?科爾托納之手,是意大利巴洛克壁畫的巔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畫面以寓言手法描繪神的天意如何庇佑教廷與巴貝里尼家族的榮耀,構圖恢弘,人物眾多,層層遞進。明亮的光線仿佛自天而降,從畫面中向觀者“傾瀉而下”,賦予整個空間強烈的動勢與神圣感,仿佛整個穹頂在光與榮耀中展開。</p> <p class="ql-block"> 烏爾班八世去世后,巴貝里尼家族一度因“裙帶腐敗”被新教宗清算,但宮殿依然為家族所用,并保存了大量珍貴藝術收藏。19世紀后,宮殿逐漸轉為國家機構,最終在1893年起正式成為意大利國家古代藝術館的一部分。館藏包括文藝復興至18世紀的繪畫杰作,尤以卡拉瓦喬、拉斐爾、提香、安德烈亞?德爾?薩爾托、霍爾拜因等人為代表;這里也是欣賞卡拉瓦喬、貝爾尼尼、哥爾托納等巴洛克藝術家作品的最佳場所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如今的館內(nèi)重要作品吧!</span></p><p class="ql-block"> ↓這是巴貝里尼宮的鎮(zhèn)館之寶《拉·弗爾納麗娜》(La Fornarina),也有稱為《烘焙女郎》,拉斐爾?桑齊奧(Raffaello Sanzio),約1520年。</p> <p class="ql-block"> 一位年輕女子半裸端坐,胸前手鐲上寫著“Raphael Urbinas”(烏爾比諾的拉斐爾),長期被認為是拉斐爾的情人——傳說中的“面包師之女”。她的表情平靜柔美,略帶神秘,被解讀為情人、繆斯,甚至是圣母的隱喻。那雙注視觀者的眼睛,才真正道盡了“拉斐爾的愛”。</p><p class="ql-block"> ↓《美第奇教宗良十世與紅衣主教朱利奧?德?美第奇和因諾森佐?奇博》,畫家朱利亞諾?布賈爾迪尼(Giuliano Bugiardini),1519-1520年。</p> <p class="ql-block"> ↓《安東尼奧?巴貝里尼肖像》,畫家卡洛?馬拉蒂,約1682年。安東尼奧?巴貝里尼是巴貝里尼家族的重要成員之一,僅23歲時就被其叔父教宗烏爾班八世提拔為紅衣主教,是17世紀意大利教會與政治舞臺上的關鍵人物。</p> <p class="ql-block"> ↓《烏爾班八世肖像》,作者吉安?洛倫佐?貝爾尼尼,約1632年。</p> <p class="ql-block"> ↓《安東尼奧?巴貝里尼肖像》,由吉安?洛倫佐?貝爾尼尼與朱利亞諾?菲內(nèi)利共同創(chuàng)作,1626-1627年。</p> <p class="ql-block"> ↓《大衛(wèi)與歌利亞的頭顱》,作者吉安?洛倫佐?貝爾尼尼,約1623年。</p> <p class="ql-block"> ↓《貝特薩貝亞沐浴》,作者Jacopo Zucchi,1573-1574年。</p> <p class="ql-block"> ↓《戴頭巾的女子》,17世紀意大利女畫家 Ginevra Cantofoli,1650年。</p> <p class="ql-block"> ↓《克萊蒙十世?阿爾蒂耶里教皇胸像》,吉安?洛倫佐?貝爾尼尼的一件晚年作品,1676-1680年。</p> <p class="ql-block"> ↓《紅衣主教溫琴佐?瑪麗亞?阿爾蒂耶里肖像》,作者Anton von Maron(出生維也納),約1780年。該作品風格融合了洛可可的華麗與新古典主義的端莊,強調(diào)服飾細節(jié)、權威感與心理氣質(zhì)。</p> <p class="ql-block"> 結束了在巴貝里尼宮的參觀,出門右轉不遠就來到了巴貝里尼廣場。這座廣場始建于16世紀,1625年以附近的巴貝里尼宮命名。廣場上有著名的特里同噴泉(Fontana del Tritone),建于1642-1643年,作者就是著名的巴洛克雕塑家貝尼尼,出資人是教宗烏爾班八世。</p> <p class="ql-block"> 噴泉中心是一個肌肉發(fā)達的古希臘羅馬神話中未成年海神特里同,人魚形狀,有四個海豚尾翼。他頭部后仰,雙臂舉起海螺飲水;從此噴射出水流。下面有四只海豚支撐,在其鱗片的尾巴上,有教宗頭飾與十字交叉的鑰匙和巴貝里尼蜜蜂紋章。</p><p class="ql-block"> 這一篇我們一起逛完了巴貝里尼宮,也看了卡拉瓦喬的年度大展以及其它博物館、教堂中的卡拉瓦喬諸多作品,還順便遇見了不少貝尼尼的精彩作品。不過貝尼尼的真正主場,還在下一篇——那才是他的高光時刻,敬請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