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樓蘭博物館簡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樓蘭博物館,位于中國若羌縣,是中國首家以樓蘭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2011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免費開放,該館建筑面積4688平方米,分為史前時期展廳、樓蘭歷史廳、秘境若羌廳、滄桑記憶廳及歷史有聲廳。樓蘭博物館集“樓蘭”文物整理展示、挖掘保護于一體,是集中展示樓蘭古城、米蘭遺址、小河墓地等歷史文物、人文資源的重要平臺,是人們深入了解樓蘭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若羌縣(隸屬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部)是中國行政面積最大的縣,行政面積約為 20.23萬平方公里,相當(dāng)于約2個江蘇省或浙江省的面積,甚至超過全球一半以上國家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若羌縣,總面積20.23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縣,有華夏第一縣的美稱。若羌縣是中國“多元一體”文化格局不可或缺的一員,是新疆文明之源,也是中華文明中的一顆燦爛的明星。</p> <p class="ql-block">若羌縣,位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東南,塔里木盆地東部以及阿爾金山一帶,生活著中國新疆漢代歷史上三十六城廓的堵羌廓和樓蘭廓的居民。端羌居阿爾金山山地,是畜牧業(yè)小城廓;而樓蘭有城廓,是絲綢之路上的要沖重鎮(zhèn),更是絲綢之路歷史的第一站。樓蘭,在漢朝統(tǒng)一西域、設(shè)“西域都護府”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77年,樓蘭更名鄯善。從東漢(公元25~220年)起,西域城邦諸廓互相兼并,鄯善以今若羌縣為中心,統(tǒng)一了小宛、精絕、戎廬和且末等廓,成為西域綠洲大廓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巖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兩漢時期的樓蘭(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行政上,在西域都護的統(tǒng)一管理下,設(shè)有輔國侯、卻胡侯、鄯善都尉、擊車師都尉、左右且渠、擊車師君各一人,譯長二人.公元前2世紀(jì),西漢政府為了解決與以今蒙古草原為政治中心的匈奴的對抗性矛盾,派使者張騫聯(lián)絡(luò)月氏、烏孫,以夾擊匈奴。這一戰(zhàn)略決策,鑿空了長安經(jīng)過玉門市陽關(guān)通達新疆的交通路線,也使居于這條路線要沖的樓蘭,成為了交通中心,成了聯(lián)系亞歐絲綢之路的軍事、經(jīng)濟重鎮(zhèn)。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范曄的《后漢書》中,樓蘭一詞不絕于書。但是晉代以后,卻突然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沉落到了歷史的塵埃之中。公元前77年樓蘭更名鄯善,永元二年即公元90年,鄯善兼并且末、小宛、戎盧、精絕,成為新疆境內(nèi)一個大的綠洲城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考古發(fā)現(xiàn)告訴我們,自距今1.2萬年的新石器時代開始,若羌便有了居民。他們走過了狩獵經(jīng)濟時代,畜牧農(nóng)業(yè)時代,而進入了以綠洲農(nóng)業(yè)為主的經(jīng)濟時代。同時,因居民生活地域自然環(huán)境的不同,而在經(jīng)濟上會有一些變化。若羌,自漢代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和多種宗教并存的地方,公元前60年漢政府在新疆設(shè)“西域都護府”,成為中國統(tǒng)一國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國歷代中央政府都對新疆進行著有效的軍政管轄。歷史上的若羌各族人民,積極維護與中央政府的關(guān)系,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鞏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史前時期的姥羌(公元前1萬年~前300年)樓蘭,是羅布泊地區(qū)的代名詞。“樓蘭”的含義就是“蒲昌?!被颉胞}澤”的意思,因“海”、“澤”而得名?!独ǖ刂尽贩Q“蒲昌海一名澤,一名鹽澤,亦名牢蘭?!袄翁m”是“樓蘭”的不同讀音,指的就是今天的羅布泊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距今1.2萬年,中國大地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樓蘭迎來了第一批開拓者,他們以狩獵為生。自1906年在樓蘭一帶發(fā)現(xiàn)細石器以來,不少于15次的羅布泊考古調(diào)查了60~70個地點,采集了千余件石器。同時,在阿爾金山的野牛泉遺址,昆侖山山前的來利勒克遺址也發(fā)現(xiàn)了新疆新石器時代的代表性石器,即細石器。此外,在昆侖山地帶的且末縣一帶還發(fā)現(xiàn)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制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樓蘭故城遺址,位于今羅布泊西北角,現(xiàn)在故城及其周圍地區(qū)大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樓蘭故城平面大致呈方形,東西長約333.5米,南北長約329米,故城城墻系用黏士和紅柳枝或蘆葦建筑。故城內(nèi)的建筑,以南北斜穿城內(nèi)的小河道為界,大致可分為東北和西南兩大部分。小河道東北部主要是佛塔,該塔塔基方形,三層;塔身八角形,塔頂圓形。一是大房址,位于佛塔東南約50余米的臺地上,在房址附近發(fā)現(xiàn)有印章、鐵箭頭和珠飾等。小河道西南部,其中心部以間土坯房址保存較好。房址遺跡的遺物主要有大量的漢文文書,少量佚盧文書,以及木尺、殘筆、漆制品陶器、金屬制品和一些日常用具等。樓蘭出土物品顯示了樓蘭作為漢晉早期“絲綢之路”上的貿(mào)易中轉(zhuǎn)城市的特點。從出土的木簡紙文書,推測出這里就是曹魏西晉時期的西域長史治所和駐地。(樓蘭故城遺址停止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傅介子(?—前65年),西漢北地義渠(今甘肅慶陽市寧縣)人,原為駿馬監(jiān),后升任平樂監(jiān),是著名的勇士、外交家。傅介子被尊為“勇士”,不僅因為他單槍匹馬刺殺一國之主,更在于他以極小代價完成戰(zhàn)略威懾、全身而退的全過程,完美融合了膽略、智謀與魄力。具體體現(xiàn)他孤身入虎穴,膽略過人當(dāng)時樓蘭王安歸反復(fù)叛漢、殺漢使,漢朝卻國力疲弱,不敢大舉興兵。傅介子只帶十余名隨從,以“賞賜西域”為名深入樓蘭,毫無援軍,卻敢在敵國心臟動手、以智誘敵,殺人誅心他先以黃金錦繡麻痹樓蘭王,誘其設(shè)宴;再假稱“天子密詔”,騙至帳中無人處,命壯士當(dāng)場斬殺安歸,更絕的是,殺王后不逃,反而提頭示眾,宣布:“漢軍即到,敢動者滅國!”以一己之威震懾全臣,無人敢反抗、戰(zhàn)略價值巨大未動一兵一卒,便改立親漢新王(尉屠耆),將反復(fù)無常的樓蘭(后改名鄯善)納入漢朝控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張騫(?-公元前113年),漢中郡城固(今陜西城固)人。張騫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兩次出使西域,進一步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聯(lián)系,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各國友好交往的大門,打通了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開辟出一條影響深遠的陸上絲綢之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鄭吉(?-公元前49年)西域第一任都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樓蘭(鄯善)(公元220~907年)今天,在若羌縣保存完好的古代遺址中,米蘭遺址是非常出名的,它的出名不僅是因為在遺址中出土了不少唐代的土蕃文木簡,更重要的是它是魏晉時期始建的,鄯善繁盛時期的米蘭佛教遺址。米蘭古城,近呈方形,1959年、1973年的考古發(fā)掘,出土了300多件吐蕃文木簡。此外,還發(fā)現(xiàn)古代的灌溉渠系遺址。佛教遺址散布在古城附近,有寺院、有佛塔即“牢堵波”等14處。其中二號佛寺遺址,長方形塔院式建筑,中央主體建筑僅存下半部,可見一排佛龕,相鄰的龕之間以浮雕半圓柱分割,柱頭作卷渦形,下有雙礎(chǔ),龕內(nèi)塑人身的塑像。佛龕列柱正對的外墻排列了六尊踟跌坐無頭的大佛像,兩膝寬達1.8米,在走廊內(nèi)發(fā)現(xiàn)一佛頭部高50厘米,規(guī)模相當(dāng)大。唐代佛寺殘存有泥塑佛像、菩薩像、怯盧文,還有非常著名的“有翼天使”壁畫,不少學(xué)者認為具有犍陀羅式、東羅馬式藝術(shù)風(fēng)格的佛教美術(shù)作風(fēng)。我們稱它“米蘭佛教美術(shù)風(fēng)”或“米蘭型佛教藝術(shù)”,是佛教藝術(shù)中國化的一個典型代表。此外,北魏太武帝拓跋熹征服鄯善曾設(shè)立焉耆鎮(zhèn),隋朝創(chuàng)立鄯善郡,從此中原中央政府開始了在新疆設(shè)郡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河墓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河墓地位于新疆羅布泊地區(qū)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約60公里的羅布沙漠中,東距樓蘭古城遺址175公里。小河墓地整體由數(shù)層上下疊壓的墓葬及其它遺存構(gòu)成,外觀是沙丘比較平緩的沙漠中突兀而起的一個橢圓形沙山。據(jù)考古學(xué)者初步判斷,此處為“上千口棺材的墳?zāi)埂?。小河墓地所表現(xiàn)出來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為國內(nèi)外考古所罕見,對它的發(fā)掘和研究不僅是新疆史前時代的重大考古課題,還會對新疆周邊廣大區(qū)域的史前考古產(chǎn)生較大沖擊和深遠影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樓蘭美女干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距今約3800年左右,2004年出土于樓蘭墓葬群。年齡約25歲左右,身高165厘米。全身用毛紡織服飾包裹,面部表情安詳,五官清秀,唇線明顯,睫毛卷翹,頭帶氈帽,插有羽飾,腳穿皮靴,出土?xí)r腹部隆起,經(jīng)掃描測定腹中有胎兒,據(jù)考古專家論證推測可能死于難產(chǎ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樓蘭美女雕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睡3800年,一醒震驚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樓蘭壁畫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樓蘭壁畫墓位于新疆若羌縣羅布泊西北荒漠中。樓蘭壁畫墓年代久遠,為魏晉時期,文化內(nèi)涵豐富,出土文物融合了濃厚的東西方文化因素,精美的絲織品、以及墓室中殘留的彩色壁畫等,極為珍貴。是研究樓蘭城邦古人類活動,以及絲綢之路經(jīng)濟貿(mào)易、東西文化交流、漢晉經(jīng)營西域史方面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樓蘭男性干尸,距今約3800年左右,2004年出土于樓蘭墓葬群。年齡約35歲左右,身高175厘米。仰身直肢,雙手微握,腳穿皮靴,頭發(fā)、睫毛、胡須等保存完整,修剪齊劉海。胸前一束長發(fā),DNA檢測結(jié)果與此具干尸完全不匹配,據(jù)專家論證,“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推測這束長發(fā)可能是他愛人的,以剪發(fā)陪葬等方式來表達忠貞不渝的愛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樓蘭嬰兒干尸,距今約3800年左右,2004年出土于樓蘭墓葬群。年齡身高分別約1周歲,身高75厘米,另一個3個月左右,身高55厘米左右。仰身直肢,頭戴氈帽,腳穿皮靴,身裹毛紡織服飾,據(jù)考古論證,說明當(dāng)時的生存環(huán)境惡劣,嬰幼兒成活率比較低。</p> 和田博物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和田博物館簡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和田地區(qū)博物館,國家二級博物館。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田地區(qū)和田市昆侖路8號,總建設(shè)面積逾13493平方米,共有3層,是地方綜合類博物館。2001年館內(nèi)收藏文物9553件,其中珍貴文物559件。據(jù)2022年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xiàn)有藏品20553 件/套,參觀人數(shù) 8.3萬人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田博物館廣場偉人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田古稱“于闐”,位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南部,號稱“亞洲脊柱”的巍巍昆侖山,北傍浩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田河、克里雅河、尼雅河等由南向北流淌,沖積出肥沃的綠洲。在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上,和田各族人民始終積極參與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綠洲文化。和田是玉石之路的起點、佛教東傳的第一站,也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鎮(zhè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為漢代織錦護臂,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被譽為20世紀(jì)中國考古學(xué)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之一。1995年10月,尼雅遺址學(xué)術(shù)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qū)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fā)現(xiàn)該織錦。收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該織錦呈圓角長方形,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用“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為面料,邊上用白絹鑲邊,兩個長邊上各縫綴有3條長約21厘米、寬1.5厘米的白色絹帶,其中3條殘斷??椨邪藗€篆體漢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00年前的預(yù)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實物現(xiàn)藏于烏魯木齊博物館。漢代文物?(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出自漢代織錦。“討南羌”殘片同屬一件文物,完整文本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四夷服,單于降,與天無極”。其核心含義為漢宣帝時期(公元前61年)討伐羌族各部的軍事動員口號,旨在借助天象占卜(五星連珠)鼓舞士氣,預(yù)示戰(zhàn)爭勝利。??南羌泛指河西走廊以南的羌族部落,包括今青海、甘肅及中國西藏部分地區(qū),與匈奴形成軍事策應(yīng),長期威脅漢朝西部邊境。??織錦文字融合天文占卜與政治宣傳,反映漢朝“以天象證正統(tǒng)”的統(tǒng)治邏輯,同時體現(xiàn)對邊疆民族的控制意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距今約10000年前,和田先民就已在此生息繁行,先秦文獻記載的昆侖山、和田玉以及西王母傳說,商代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和田玉器,無不展現(xiàn)著早期和田與祖國內(nèi)地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公元前138年,西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回程時訪問于闐,稍后,再派副使出使于闐,開啟了和印歷史的新篇章。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shè)置西域都護府統(tǒng)轄西域,“包括和田在內(nèi)的新疆地區(q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此后,歷代中央政權(quán)都致力于對西域的統(tǒng)轄與經(jīng)營,設(shè)置專門機構(gòu),建烽燧,修城堡,開展屯田等,中原地區(qū)先進的生產(chǎn)力和發(fā)達的文化源源不斷地輸送至西域,極大地促進了和田及其他西域地區(qū)的發(fā)展與繁榮。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發(fā)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維吾爾族是經(jīng)過長期遷徙、民族融合形成的。維吾爾族先民的主體是隋唐時期的回紇/回鶻人,活動在蒙古高原。840年,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攻破,回鶻人的一支遷往帕米爾以西,分布在中亞至今喀什一帶,與葛邏祿、樣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并相繼融合了吐魯番盆地的漢人、塔里木盆地的焉耆人、龜茲人、于闐人、疏勒人等,構(gòu)成近代維吾爾族的主體。元代,維吾爾族先民在漢語中又稱畏兀爾。元明時期,新疆各民族進一步融合,蒙古人尤其是察合臺汗國的蒙古人基本和畏兀爾人融為一體,為畏兀爾補充了新鮮血液。1934年,新疆省發(fā)布政府令,決定統(tǒng)一使用維吾爾作為漢文規(guī)范稱謂,意為維護你我團結(jié),維吾爾人成為和田地區(qū)的主體人群,至今與其他20多個民族共同生活在和田大地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穿鞋小腿干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夏至商代早期(約公元前2070—前1500年)干尸僅存膝蓋以下部分,足蹬長筒皮靴,推測其出自克里雅河北方墓地。皮靴由靴底、靴面、靴后跟三塊牛皮縫制而成。靴腰中上部使用棕色毛繩扎緊,靴正面涂紅線,并捆扎羽毛裝飾,與小河墓地死者所穿皮靴基本相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田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尼雅出土的幾具干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銅人像飾,和田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鑄造而成,局部殘留鎏金痕跡,原應(yīng)通體鎏金。底座呈八邊形束腰鼓狀,座上立4人像,每2人共用四肢,人物頭戴圓帽,上身赤裸,下身著短褲,雙手托舉透雕片狀飾,片狀飾邊緣為齒狀,垂直交叉。這件鎏金青銅飾鼓狀底座上有固定用穿孔,推測其應(yīng)為某種物品頂端的裝飾物,其工藝復(fù)雜,造型生動,是于闐工匠“善鑄”的絕佳例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干戶2具,漢至?xí)x代(公元前206-公元420年)1997年民豐縣尼雅遺址1號墓地出土,墓主為一對夫妻,腳相對置于半原木挖制的木棺內(nèi),出土?xí)r蓋有多塊棺板,棺內(nèi)隨葬有木器、陶罐、羊骨等。男性褲緣、女性上衣邊緣等處綴有“長樂大光明”錦。男性著絲綢內(nèi)褂、毛布交領(lǐng)大褂、毛布褲子、襪及覆面等,頭下枕有雞鳴枕。女性內(nèi)著綠色短上衣,外穿綠色系帶裙、交領(lǐng)外衣、絲綢手套等,頭部還戴有蜻蜓眼等珠飾,頭下亦有枕頭。從漢錦、絲綢及珠飾情況看,墓主生前具有較高的地位,應(yīng)是精絕統(tǒng)治階層或貴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彩繪木棺,1983年和田縣布扎克墓地出土為中原式葬具,棺體四周分別彩繪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圖案,彩棺頭擋板上繪一門,門上立朱雀。整個彩棺所有連接部位均以木梢和木釘固定,無金屬及膠粘痕跡。該木棺的樣式與唐至五代時期中原流行的佛舍利棺十分類似,四靈獸獨具中原道教文化氣息,是中原地區(qū)佛教與道教相互融合再西傳于闐的產(chǎn)物。布扎克彩棺出土有一件卷草紋白綾,邊緣有墨書漢文“夫人信附男宰相李枉兒”,另一側(cè)邊緣墨書為“此屬于李宰相”的于闐文。研究認為這位名為“李枉兒”的宰相應(yīng)是于闐王族成員。推測布扎克墓地應(yīng)是五代宋初于聞國最高等級的貴族墓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泥塑佛頭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國·魏至?xí)x代(220-420年)洛浦縣熱瓦克佛寺遺址采集,和田博物館藏。該佛頭波發(fā),頭頂殘存肉髻痕跡,面相長圓,眼眉細長,雙目微閉,略下視,鼻梁高直,飽滿的嘴唇略呈微笑狀,神態(tài)平和優(yōu)雅,具有明顯的犍陀羅佛像風(fēng)格。此像刻畫略顯生硬,造型的準(zhǔn)確性和細部的生動性欠缺。就頭像體量推測這尊佛像遠比真人高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花綱人物壁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國至北朝(220-581年)出自于闐縣亞蘭千佛寺遺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銅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代(1616—1911年)于田縣依瑪木·尕扎力木麻扎采集,和田博物館藏。以青銅鑄造,重達399公斤。外沿部鑄出12個整耳,內(nèi)口沿鑄一圈卷草和察合臺文,意為:回歷1291年(1874年)星期五在喀什鑄成,贈給于田縣依瑪術(shù)·尕扎力木麻扎,請享受此鍋食物的人為我們祈禱。表明此鍋是為信徒蒸煮食物的炊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銖錢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1977年和田市買力克阿瓦提古城出士。和田博物館藏。展出的這些錢幣出自寺院遺址內(nèi)的一個赭紅色大陶缸中,共重45公斤,已銹蝕黏成塊狀。漢代五銖錢在新疆各地均有發(fā)現(xiàn),是貿(mào)易交換發(fā)展的證明,表明在中原漢王朝強大的政治、經(jīng)濟影響下,五銖錢已成為商品交換的媒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乾隆戎裝騎馬大閱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絹本設(shè)色(臨摹品)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郎世寧繪,縱330、橫230厘米。故宮博物院藏。為乾隆皇帝閱兵的肖像,是郎世寧在他47歲第二次大閱時所畫。畫像中的“大閱甲和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乾隆大閱甲胄實物對照以及《皇朝禮器圖》所載皇帝大閱甲的質(zhì)地、式樣、作法、顏色、花紋對照,完全符合,表明此畫像采用純粹寫實的手法繪制。此畫自1758年開始一直掛在南苑行宮,直至辛亥革命后取下,保存在花清宮。清代帝后像原來都供奉在景山壽皇殿,只有這一幅后收進的沒有人藏壽皇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歐吐拉克驛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微縮模型)(1616—1911年)位于策勒縣和洛浦縣交界處的戈璧灘上,驕站為一組整體建筑,面積768.96平方米,包括12間房屋及院落、馬廄、馬棚和一座蓄水池。該驕站坐落在洛浦縣到策勒縣恰哈山區(qū)的古道邊,主要是為山區(qū)和平原之間來往的牧民提供補給和修整,建于清同治年間,直到現(xiàn)在還發(fā)揮作用。該驕站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清代該地區(qū)的交通狀況、歷史地理等提供了資料。2014年公布為第七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銅坐佛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代(618-907年)策勒縣老達瑪溝采集,和田博物館藏。這尊佛像系克什米爾鑄造,具有典型的克什米爾一吉爾吉特風(fēng)格,底座上有3行半梵文題記。與此像幾乎完全相同的銅像曾在阿里古格王國皮央佛寺遺址中有發(fā)現(xiàn),坐佛像上有梵文和藏文的題記,其中所提供的藏文姓氏和西藏西部藏王的稱號阿里名號等相互有關(guān)聯(lián),后者很有可能被定為古格王國早期佛教領(lǐng)袖意希奧的孫子,他在996年曾被奉為西藏西部著名的佛教寺院塔波寺的創(chuàng)建者。這些佛像表明吐蕃時期,在克什米爾、吉爾吉特、于闐與西藏西部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文化聯(lián)系。吐蕃時期,于闐佛教曾對吐蕃佛教產(chǎn)生影響,因此,西藏佛教藝術(shù)中存在于闐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尼雅遺址出土的“延年益壽長葆子孫”錦線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尼雅遺址出土的“安樂如意長壽無極”織錦紋樣線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號墓地M4出土織物上的騎射紋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尼雅遺址出土的“宜子孫”“安樂繡”“文大”錦線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夫婦干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東漢晚期(?-265年)1995年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藏。男尸為45歲左右的中年男性,身長 164厘米,頭頸部蓋絹質(zhì)面衣(”覆面")、高鼻深目,尖頜,上唇齒露,下頜用素絹帶托緊系扎,著長袍,腰扎彩寬織帶,雙手戴藍地瑞獸云紋錦質(zhì)白絹為緣的手套。男尸頭枕長方形絳紅地“安樂如意長壽無極”錦枕。女尸身長159厘米,面部覆絹質(zhì)面衣,著紅絹長袍,雙手著紺地織錦手套,足穿勾花皮鞋,面黑色,鞋帶自鞋底至面系結(jié),勾花已蝕殆盡。女戶頭枕“千秋萬歲宜子孫”錦枕,頭發(fā)亦基本脫落。從棺內(nèi)死者殉品之豐厚及衣之華貴看,死者生前應(yīng)為較有身份或地位顯赫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織錦復(fù)原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玻璃來通,漢至?xí)x代(公元前206-公元420年)民豐縣尼雅遺址采集,和田博物館藏。整體為半透明的青白色,平面大體呈筒形,一端微喇且在邊沿加厚,一端逐漸收束成尖嘴狀。嘴端薄,略殘。在器物表面從左到右分別環(huán)繞有微突的弦紋,和兩圈M形紋飾,在M形紋飾的一處有圓形凸紐。為飲酒器。來通是一種用來飲酒或祭酒的容器,一般為底端帶有開口或假開口的圓錐形?!皝硗ā睂儆谝糇g詞。自青銅時期或公元前2000年開始,圓錐來通形的酒具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了愛琴海地區(qū),來通可能源于與其形狀相似的角杯,用角制成的飲器早在史前時代就已經(jīng)存在于亞歐地區(qū)。</p> 米蘭古城遺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簡 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米蘭遺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東80公里處。是古代西域名城鄯善古國伊循城遺址,是新疆保存較為完好的一處漢唐時期的重要遺址。分布于45.6平方千米的范圍,由8座佛塔、3座佛寺、漢屯田水利設(shè)施和唐代吐蕃古戊堡遺址組成的一處面積廣大的遺址群落。米蘭早期的文物遺跡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映當(dāng)時佛教活動的遺跡(即佛塔和佛寺),另一類是反映生產(chǎn)活動的遺跡(即灌溉水利渠)。米蘭晚期的文物遺跡主要有烽燧和戌堡遺跡。西大寺的遺址中曾出土過“有翼天使”壁畫像;房屋遺址中,曾清理出300多件吐蕃文木簡和文書,是一批涉及小麥種植、分占耕地、絲綢服飾等吐蕃人經(jīng)濟的資料。此外,還出土有兵器、漆皮甲片、織物及工具、用木、陶、石制作的生產(chǎn)和生活用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米蘭古城遺址景區(qū)客服中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米蘭古城遺址景區(qū)導(dǎo)游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古戍堡遺址南臨米蘭河道,是不規(guī)則正方形,南北寬56米,東西長70米,四角有望樓,西有城門,戍堡中間低凹,北部是階梯形大坡,從坡底至坡頂依次蓋屋,屋皆平頂,下半截挖在土中,上半截土坯砌成。曾在此發(fā)掘大量吐蕃文木簡、吐蕃文書和唐代陶片,給現(xiàn)代考古學(xué)留下了大量的歷史研究資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東大寺是米蘭古城遺址中又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分為上下兩層,外圍是較高的院墻,寺內(nèi)建有一個12米×0.6米X2.4米的佛龕,龕內(nèi)尚存在半浮塑的菩薩和天王像,其下面四周還存在有卷云柱頭浮塑。佛殿廢墟東側(cè)的建筑物下面,尚存有大型座佛塑像和遺棄在地上的大佛頭,東大寺是我國古代著名法顯、惠生、玄奘僧人在西去天竺的途中都經(jīng)歷過若羌米蘭古城佛寺,并講法拜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米蘭時期遺址主要有土坯砌筑和夯土堆筑兩種,佛塔殘高約3-6米,基底寬約4-10米,塔頂為圓拱形,大都已經(jīng)殘破。米蘭西大寺的遺址中曾出土過“有翼天使”的壁畫像,這座遺址是新疆保存較為完好的一處漢唐時期的重要遺跡,米蘭遺址于1984年被公布為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西大寺周園曾出土過一批珍貴文物,1906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在此處發(fā)現(xiàn)許多精美的佛頭像、婆羅米文殘紙等珍貴文物。尤其是他在一處佛塔(斯坦因編M3號)的回廊外壁發(fā)現(xiàn)的“有翼天使”壁畫尤為珍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若羌縣總面積為20,23萬平方千米?,相當(dāng)于江蘇省或浙江省面積的近2倍。??是天津市的16.8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