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吳友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美篇號:60996540</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圖片/音樂:致謝網(wǎng)絡</b></p><p class="ql-block"> 風雨兼程,春華秋實。新中國成立76年來,中國經(jīng)濟創(chuàng)造了波瀾壯闊、驚天動地的歷史。金融行業(yè)砥礪前行,揚帆奮進,為新中國76載華章寫下生動注腳。</p><p class="ql-block"> 我們用圖片記錄歷史,一起回顧守護百姓“錢袋子”的平凡故事。同時,探索運用AI生成技術,為您生動再現(xiàn)中國特色金融發(fā)展之路上的一個個精彩瞬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講述人:蘇小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農(nóng)行江蘇徐州沛縣支行</b></p><p class="ql-block"> 作為一名“00后”,經(jīng)常聽單位老員工講述過去的故事,感觸頗深。在江蘇徐州沛縣地區(qū),上世紀九十年代,銀行工作人員在為客戶兌換殘破幣時,往往需要手工清點,小心翼翼地辨別真?zhèn)闻c破損程度。那時候,工作雖然辛苦,但他們毫無怨言,用耐心與責任為百姓提供優(yōu)質(zhì)服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91年,在農(nóng)行江蘇徐州沛縣支行老營業(yè)網(wǎng)點樓前街道,農(nóng)行員工張偉(右二)為客戶清點人民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2024年6月,張偉利用識別儀等專業(yè)設備對破損人民幣進行識別。這些設備能夠快速、精準地識別人民幣的真?zhèn)?、破損程度等信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時代飛速發(fā)展,有了識別儀等專業(yè)設備,殘破幣清點變得更加高效準確。從手工清點到智能設備,既見證了金融服務的進步,也見證了金融為民的初心。我們“00后”應接過這一棒,傳承前輩們的精神,以創(chuàng)新與擔當,為金融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讓金融服務更好地惠及百姓,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續(xù)寫金融報國的新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講述人:孫成聚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農(nóng)行安徽淮南分行退休員工</b></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八十年代,安徽淮南是以煤、電、化為主的城市,也被稱為“煤都”。農(nóng)行設立后,很多市民對我們農(nóng)業(yè)銀行認知少,認為城市怎么有農(nóng)行。對此,淮南農(nóng)行重點開展了儲蓄宣傳活動,努力讓市民了解農(nóng)行。記得當時的口號是:“下鄉(xiāng)進礦上市場,歡迎您到農(nóng)行參加儲蓄!”農(nóng)行員工統(tǒng)一著裝,向群眾發(fā)放儲蓄宣傳資料,在礦區(qū)、街道、農(nóng)村等人流密集的地方開展巡回宣傳,場景格外壯觀,也給人民群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87年,農(nóng)行安徽淮南分行開展儲蓄宣傳。</b></p><p class="ql-block"> 進入2000年后,農(nóng)行的宣傳重點及形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利用戶外廣告、媒體廣告、視頻廣告以及與人民群眾面對面宣講等方式,讓老百姓學習了解到更多的金融知識,提升人民群眾的反詐能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2022年9月,農(nóng)行淮南分行工作人員向百姓宣傳金融知識。</b></p><p class="ql-block"> 如今,經(jīng)過幾代人的奮斗,農(nóng)行的形象早已深入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志向和夢想鼓舞著淮南農(nóng)行人鍥而不舍、奮力向前。作為一名退休員工,我還會繼續(xù)把農(nóng)行故事講下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講述人:劉俊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農(nóng)行山東濟寧嘉祥支行</b></p><p class="ql-block"> 我叫劉俊彥,1981年進入農(nóng)行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一直都在農(nóng)行山東濟寧嘉祥支行做出納。說起來,我可是親眼見證了人民幣防偽技術一點點進步,越來越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94年7月,農(nóng)行山東濟寧嘉祥支行員工劉俊彥(右二)在街頭向群眾普及人民幣反假知識。
</b></p><p class="ql-block"> 上面這張照片,記得是在1994年那會兒,嘉祥縣人民銀行開展反假幣宣傳月活動,我?guī)ьI支行的同事去農(nóng)貿(mào)市場手把手教老百姓怎么識別假幣。那時候,反假幣全靠人工,需要銀行員工一張張地摸、一張張地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2022年9月,劉俊彥(右二)和同事在街頭普及人民幣反假知識。
</b></p><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2022年拍攝的,我也快要退休了,支行正好開展金融消保宣教活動,宣傳反假幣知識。這次是在縣城最熱鬧的街頭,和當年相比,現(xiàn)在高科技的識別設備,識別假幣快多了。
</p><p class="ql-block"> 在農(nóng)行工作40多年,我見證了金融科技的日新月異,作為一名基層金融工作者,我為老百姓服務的初心始終未變。這兩張照片以及與人民幣打交道的經(jīng)歷,我會一直記在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