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一幅圖片是我們這次報道的主題照片。和1968年那次到大寨不同,拍攝陳永貴的圖片要預約,再說他在大寨的時間也少了。所以我們選用了新華社山西分社游云谷拍攝的這一幅。<br><br> <b>我到畫報社的第一次外出采訪,是山西陽泉的昔陽縣。表現(xiàn)的是昔陽縣、公社、大隊三級干部參加基層生產(chǎn)勞動一事。主題是強調干部通過參加基層生產(chǎn)勞動,便能及時地把上級的精神及時地傳達下去,并隨時能幫助群眾總結和推廣先進經(jīng)驗,也能發(fā)現(xiàn)工作中問題并及時解決。<br> 出發(fā)前我查閱了有關資料。主任找我談話,要求我認真向老記者學習,不僅這次報道的文章由我來寫,以后外出采訪都由自己寫文章。我并沒有學過寫作,覺得很為難。但主任說最后還有她來把關,這才使我心里踏實些。<br> 這次采訪是由老記者宋學廣帶著我。他是我?guī)煹軘z65班宋凱如的父親。說起來他不僅是我采訪實踐的老師,也是一位長輩。在我們前往昔陽地火車上,老宋就問我?你這個上海人不去上海,倒是讓我兒子分去上海了(小宋當時分在上??平屉娪爸破瑥S,后合并到東方電視臺)?我自然是回答不了。<br> 可能是為了能確保完成任務,很多內(nèi)容老宋都親自拍攝,讓我跟著。我自然認真觀察,休息時他也會給予指點。</b><br> ↑(2)圖為《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的報道版面。共四頁九張圖片。 ↑(3)圖為后兩頁的版面。 ↑(4)當年在昔陽,縣機關干部有三分之二經(jīng)常在基層參加勞動。據(jù)統(tǒng)計平均每人都在106天。圖為縣委副書記趙滿倉在基層蹲點。 攝影——游云谷 ↑(5)大隊干部參加基層勞動,要求不少于300天。圖為南垴大隊支書李鎖壽和社員一起擔水抗旱。 ↑(6)很多大隊干部,本身就是農(nóng)民。在田頭干活,一般人根本分不清誰是群眾誰是干部。 ↑(7)年已68歲的白羊峪大隊支書王殿俊,堅持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保持和群眾的聯(lián)系。 ↑(8)我們到昔陽的時候,正逢多個水利工程正在建設中。在水峪水庫的勞動隊伍中,就有縣、公社、大隊三級干部參與其中。<br><br> <b>分到畫報社我就特別自信,認為只要拿到相機,就能拍出好照片。經(jīng)過這一次采訪,我就感覺不同了。老宋拍攝不擺布,被采訪人該干什么干什么,他就在被拍人周圍轉悠,選擇合適的光照,抓住合適的瞬間。再有就是它經(jīng)驗豐富,在按下快門前,就知道拍得的圖片是什么效果。我們從學校畢業(yè),雖然掌握了一些理論,但缺少觀察能力,對一個專題整體的圖片構成沒有全局觀念;實踐出真知,我初步感知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我用幾幅老宋拍的圖片作例:</b><br> ↑(9)到武家坪拍攝時,老宋登在高處俯拍的田間管理場面,不僅有線條感,圖案的美感也展現(xiàn)出來了。 ↑(10)逆光下,把干活的人與背景分開。抓住了干活人的姿勢瞬間,就讓人感覺到是一位老把式。當時要求公社書記得參加基層勞動不少于200天,圖為皋落公社書記李喜慎參加春播搶種。 ↑(11)那天我們住在公社接待室,清晨田間已經(jīng)忙活起來。老宋在拍這一張圖片時,雖然我也拍了,但心里覺得角度太平?從拍得的圖片來分析,田里逆光下玉米苗綠油油的,晨霧正好把人群及田頭樹干形成剪影美。這完全是憑實踐經(jīng)驗采鏡的。<br><br> <b>再來說說我分北京小宋分上海的事:當年整個京城八大藝術院校有數(shù)千名畢業(yè)生待分配。畢業(yè)生之間有夫妻關系的,有的和非藝術專業(yè)之間有婚姻關系的,還有的夫妻倆另一方已經(jīng)在某地工作了,這些人員既要照顧雙方的專業(yè)合適,又要分在同一個城市,這多不容易?</b><br> ↑(12)圖為我的學弟宋愷如。按現(xiàn)在了解的情況來說,部隊要完成學生的分配工作有兩個方面考慮:一是什么地方、什么單位、需要什么專業(yè)的人?二是被分配的人特別是兩口子的是否有合適的專業(yè)分在同一個城市?譬如說:我倆當時就考慮到上海不可能,盡管上海有電影廠,有文藝團體,但上海有一個音樂學院也有大批畢業(yè)生待分配。所以我這個上海人分不到上海去。還有些畢業(yè)生想回到父母身邊的,實際上分到上海的同學基本上都是上海人,我也不知小宋怎么就分到上海了?他那時候單身,也許真是這個原因在分配中比較機動。我們攝64、攝65兩個班都是新聞、科教??瓢?。那年北京新影、科影廠均沒要人,而上??朴耙巳齻€人。<div><br></div><div> <b>在大寨,我們住的招待所和1968年我第一次到大寨招待所的條件已經(jīng)有了較大的變化。餐廳很大,吃飯時必須等齊是個人一桌。四菜一湯,主食主要是米飯、面食??腿怂牟辉偈峭ㄤ仯敲咳擞幸粡埓?。四五個人一大間。</b><br></div> ↑(13)巧的是我們和陳懷愷導演(陳凱歌的父親)住在同一間宿舍。閑聊時,陳導得知我是電影學院畢業(yè)生,他告訴我,他還曾經(jīng)在電影學院表演系任教。 ↑(14)我說1964年入學時看過他參與導演的《天山的紅花》,攝影師聶晶的兒子和我同班。他還說知道鐵錨這小子。圖為電影《天山的紅花》的劇照。 ↑(15)圖為陳懷愷和崔嵬合作拍攝的《青春之歌》海報、劇照。1973年除了幾部樣板戲電影外,也開始拍攝故事片。我大膽地跟陳導說,現(xiàn)在中國的電影一年也沒幾部,什么時候能達到一個月一部?他說可以達到一周一部。我那時候還覺得他是在夸??凇N也榱艘幌?,2024年全年出品故事片612部,合下來兩天三部故事片還多一點。 ↑(16)提起山西,除了“醋”人們還會想到“面”食。山西人食“面”的歷史悠久,風味各異,品種繁多,光面食的花樣就超過了一百種。我從小就不愛吃面條,誰知在昔陽21天,吃了17頓面條,這比我這20多年來吃得還多。<br> 傳說中有一條惡龍,作惡與百姓。百姓們把鏈子做成面條,惡龍吃了被鎖住了。奶奶說我就是那條“惡龍”怕吃了面條被鎖住。記得小時候爺爺說吃了這碗面給你一元錢,我沒吃。上了電影學院,幾乎每周會有一頓面條,不是炸醬就是大鹵。我基本上都是吃上頓存的主食就大鹵或拌炸醬吃。圖為山西著名的刀削面。有幾次吃面條的過程我一直記憶猶新:<br> ↑(17)那時候國慶晚上都有聯(lián)歡活動。1965年國慶當晚,大家到天安門廣場聯(lián)歡,快半夜了才回到學校,說食堂有宵夜,我一看是菜湯面,二兩一碗。我就要了一兩(半碗),食堂師傅給我乘了一大碗,應該真的是餓了,那一碗面條我吃下了。 ↑(18)1969年我下部隊之前,到我弟弟插隊的淮北探望他。大弟小我五歲,我是十八歲離家上北京讀大學,他也是十八歲到淮北插隊。同樣的十八歲,面對的條件太不一樣,我心疼我弟弟。他插隊的地方,土質適合種紅薯。當?shù)匾荒甑筋^的主食就是紅薯,只有收麥子的時節(jié)能有點面。每當紅薯收獲季節(jié),一部分窖起來,大部分立馬在地里把紅薯擦成片曬干。紅薯的做法也很簡單,大致就是紅薯塊煮得差不多了,倒入紅薯末,煮成糊糊。也有把紅薯干臼成面,攤成餅吃。 ↑(19)我到村里,房東得知知青的哥哥來了,給我們倆做了一頓綠豆面面條,我沒作聲吃了一碗,弟弟吃了兩大碗。一出門,弟弟突然想起我不愛吃面條,便問我吃飽了沒有?我說老鄉(xiāng)不容易,還給我們煮了綠豆面條。我還能說什么。 ↑(20)還有一次在部隊。1971年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大家吃面條的時候,我老規(guī)矩吃上頓剩的。有一位突然說:今天是毛主席生日,你吃不吃面條是對毛主席忠不忠的態(tài)度問題。我知道他是開玩笑:吃就吃。自那以后,我對面條的忌諱也不是那么絕對了。圖為2009年11連回訪張家口時,在炊事班工作過的同學合影(我算了一下,這才不到一半人數(shù))。右一郭寶昌他在菜地干過,也加入我們炊事班的合影了。 ↑(21)最后發(fā)兩張我至今還保留著當年未發(fā)表的編余片。圖為白羊峪大隊支書王殿俊人像照。 ↑(22)圖為南垴大隊干部群眾正在擔水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