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style="">麥哲倫海峽 Strait of Magellan</font></h1><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p class="ql-block">我們乘坐的郵輪曾錨定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交匯之處 - 麥哲倫海峽。 麥哲倫海峽位于南美洲大陸最南端,是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重要天然航道?。</p> <p class="ql-block">大航海時代中期的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費爾南多·麥哲倫 Ferdinand Magellan 開啟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環(huán)球旅行的探險。這次航行不僅改寫了航海歷史,也成為勇氣與探索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自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就打開了歐洲國家通過海洋探險開辟新航路、建立殖民地序章。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家們競相尋找通往亞洲的新貿易路線。麥哲倫相信,通過向西航行可以找到一條更直接的通道。經過數月的游說,麥哲倫終于獲得了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的支持,于1519年9月20日帶著5艘船及約250名水手從西班牙塞維利亞出發(fā),踏上了未知的征程,船隊遭遇了各種意想不到的挑戰(zhàn),包括極端天氣、缺乏食物和疾病如影隨形;船員們的士氣低下,叛亂與內訌、與土著人沖突等等。麥哲倫船隊在尋找通往“南?!钡暮{時,經歷了一場狂風暴雨。船員們在風暴中幾乎絕望,但就在這時,他們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條通往太平洋的海峽,這條海峽后來被命名為“麥哲倫海峽”。</p> <p class="ql-block">麥哲倫的船隊在1522年僅剩1艘船只、18位船員活著回來,其余船只或因風暴損毀、或被遺棄、或叛逃返航?;200多沒能回來的船員主要死于壞血病、饑餓、沖突及海難?。船隊終于完成了人類首次環(huán)球航行。而麥哲倫本人也沒能堅持到最后,他1521年4月?在菲律賓麥克坦島與土著沖突中身亡?。這種在航行途中意外死亡的結局,讓整個環(huán)球航行顯得更加悲壯。麥哲倫的航行不僅證實了地球是圓的,更為后來的航海探索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麥哲倫的名字因此被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航海史上的傳奇。</p>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蓬塔阿雷納斯 Punta Arenas</font></h1><div><br></div> <p class="ql-block">智利的蓬塔阿雷納斯市位于麥哲倫海峽西岸,是麥哲倫海峽中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進入南極的門戶。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亦使之成為赴南極科考船隊的重要補給站。這里還是著名的觀鯨點,只是我們到的時間不是觀鯨季節(jié)。</p> <p class="ql-block">海峽水道曲折迂回,且寒冷多霧。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前,麥哲倫海峽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主要運輸通道。 海峽全長約592公里,呈V字形蜿蜒曲折,最窄處僅3.3公里,最寬處達32公里?,是南美洲南端最穩(wěn)定的兩洋通道,尤其適合無法通過巴拿馬運河的大型貨輪繞行?。相比合恩角以南的德雷克海峽(以狂風巨浪聞名),該航線可縮短航程270海里,顯著降低冰山和極端天氣威脅?。</p> 盡管麥哲倫本人未在此落腳(麥哲倫船隊當年的??奎c距此約60公里),但這座城市的存在直接源于他的探索,蓬塔阿雷納斯是后世為紀念麥哲倫航行而建立的城市,其名稱與地理意義均承載著這段歷史。 <p class="ql-block">市中心的武器廣場濃縮了蓬塔阿雷納斯作為南極前哨、移民熔爐與航海傳奇的三重身份,是探訪地球南端的重要地標。</p> <h3>智利的蓬塔阿雷納斯和阿根廷的烏斯懷亞,都聲稱自己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總有一個是更南的吧!查資料了解到從緯度上來看,烏斯懷亞比蓬塔阿雷納斯在地理位置上更靠南約200公里,但智利還有個比烏斯懷亞更靠南的威廉姆斯港,只是區(qū)區(qū)2-3000人口最多能算小鎮(zhèn)而不符合城市標準;烏斯懷亞和蓬塔阿雷納斯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島嶼城市(位于火地島,背靠冰川山脈,面朝比格爾海峽,具有典型峽灣島嶼風貌);而后者是大陸城市,面向麥哲倫海峽的開闊平原,呈現(xiàn)大陸性荒原景觀。從人文意義上看烏斯懷亞因島嶼隔離感強化了“天涯海角”的象征,是國際公認的世界最南端城市;而蓬塔阿雷納斯作為美洲大陸的終點更具探險史詩感,是<u>南美大陸</u>(而非世界)最南端的城市。</h3> 蓬塔阿雷納斯大教堂 Catedral De Punta Arenas位于武器廣場的南側,大教堂由當地石材建造,外觀古樸莊重,內部裝飾簡潔,但具有歷史意義。它是蓬塔阿雷納斯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見證了城市的發(fā)展歷程。 <p class="ql-block">樸素的市政廳:市政廳采用19世紀典型的殖民時期設計,外觀保留著當年的磚石結構和拱廊元素,是蓬塔阿雷納斯保存最完好的歷史建筑之一?;市政廳前迎風飄揚的三面旗幟分別是智利國旗、蓬塔阿雷納斯所在的麥哲倫-智利南極大區(qū)的區(qū)旗及蓬塔阿雷納斯市旗。</p> 為紀念麥哲倫完成人類首次環(huán)球航行,在這個曾經以麥哲倫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主廣場矗立著麥哲倫紀念碑 Monumento a Hernando de Magallanes。紀念碑位于廣場正中央,麥哲倫青銅雕像立于船艏,右臂指向麥哲倫海峽方向,腳下地球儀刻有航線?;〉衩枥L船隊穿越海峽、與土著特維爾切人(Tehuelche)相遇的場景。<br> 麥哲倫紀念碑上的印地安人大腳雕像被當地居民和游客摸得金光锃亮,象征著人們對航行平安的祈愿。 也來臨時抱佛腳。 廣場上的牧羊人紀念碑,表達了對蓬塔阿雷納斯早期開拓者的敬意。 <p class="ql-block">在南美的城市經常看到這種精心修剪的樹形,漂亮又別致。</p> <p class="ql-block">武器廣場周邊建筑古樸典雅。</p> 蓬塔阿雷納斯雖然鮮為人知,但卻是智利前往南極的最后補給站,是目前飛躍德雷克海峽到南極的唯一起飛地點。 <p class="ql-block">廣場西側山坡觀景臺,米拉多爾塞羅·德拉·克魯斯(Mirador Cerro de la Cruz),可俯瞰彩色屋頂群與海峽全景。是俯瞰城市全景和海峽風光的絕佳地點。觀景臺正對麥哲倫海峽的南方,視野開闊,可清晰看到湛藍的麥哲倫海峽蜿蜒伸展,遠處可見海峽對岸的火地島Tierra del Fuego。</p> 歐式建筑沿山勢蔓延至海邊,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這里的房屋屋頂都被涂成紅色,后來沒有了這個限制,城市也變得多彩起來。也是因為風大的關系,所以建筑物不允許修太高。 蓬塔阿雷納斯被稱為“風城”Ciudad de los Vientos。我們到達的時間正值南美夏季,可是被告知要盡量多穿、穿防風的衣服,于是我們仨各個穿上了沖鋒衣。 蓬塔阿雷納斯位于南半球著名的 “咆哮西風帶”核心區(qū),該區(qū)域海洋廣闊無陸地阻擋,西風在繞地球運動時不斷加速,形成持續(xù)強風。 城市緊貼狹窄的麥哲倫海峽(最窄處僅3.3公里),兩側被巴塔哥尼亞高原和火地島山脈擠壓。氣流通過海峽時被壓縮加速,如同“風洞”,風速可驟增30–50%。<br> 領隊說蓬塔阿雷納斯是極小眾的南極旅行目的地城市,來南極90%以上的人都不會來這里,多數去烏斯懷亞乘船。除非是我們這種郵輪岸上游(因為風大不能下船的機率也很高)或是比較“豪”的旅行者打算躲避暈船乘飛機飛過德雷克海峽。遇到不知是哪兒來的游客也在這里,擺著post合影留念,很興奮,很年輕,很生動。 由天主教慈幼會(Salesians of Don Bosco)建立于1893年的蓬塔阿雷納斯薩萊西亞諾博物館(Museo Salesiano),創(chuàng)立者為意大利探險家與攝影師、傳教士阿爾貝托·德·阿戈斯蒂尼神父。 博物館記錄了瀕臨消失的火地島原住民文化,收藏了南極科考成果并展示巴塔哥尼亞自然標本,如同一部立體百科全書,串聯(lián)起人類對地球最南端從恐懼、探索到共存的壯闊歷程。 蓬塔阿雷納斯所在的麥哲倫-智利南極大區(qū)(Magallanes y la Antártica Chilena)是全球頂級帝王蟹(Centolla)的核心產區(qū),其冷水海域與嚴格生態(tài)保護造就了無與倫比的品質。 領隊提示這里是我們這一路吃帝王蟹的不二選擇,于是參觀博物館結束后、上船之前就在港口的市場大快朵頤一番,心滿意足了。 蓬塔阿雷納斯港口附近的鐘樓。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瓦爾帕萊索 </font><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167efb">Valparaiso</font></span></h1><div><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167efb"><br></font></span></div><div>瓦爾帕萊索被稱為智利文化之都,位于首都圣地亞哥西北約120公里的太平洋岸邊,原本只是一個小漁村,受益于得天獨厚的港口位置,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和淘金熱盛行時期,它一躍成為南美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吸引了大量德法移民來此定居,各種歐式建筑從此拔地而起,為瓦爾帕萊索日后成為彩色的夢幻之城奠定了基礎。2003年,瓦爾帕萊索舊城區(qū)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167efb"></font></span></div><div><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167efb"><br></font></span></div> 驅車前往瓦爾帕萊索老城,沿途拍到緊鄰太平洋海岸線的維尼亞德爾馬(Vi?a del Mar)草坪上的石頭飛鳥雕塑《鳥的飛行》與智利國旗及天空飛鳥同框,飛鳥在海面翱翔象征著自由與海洋的活力,畫面十分有張力。 飛鳥落在海邊,這一帶有金色弧形沙灘,天海一色的碧藍讓這海岸線非常迷人。 智利是全球頂尖的葡萄酒生產國之一,產量排名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中國是智利葡萄酒第三大出口市場。路過卡薩布蘭卡谷 Casablanca Valley 的維拉蒙特酒莊,下車參觀。 這家酒莊生產有機葡萄酒品牌 Veramonte(維拉蒙特),依靠氣候多樣性、晝夜溫差大、土地/人力成本低等特點,具有超高性價比。 由于西臨太平洋,東靠安第斯山,北接沙漠,南近南極,天然地理屏障隔絕了病蟲害,這里的葡萄種植幾乎無需農藥,有機純天然。 冷涼海岸風土,晨霧+寒流延長成熟期,保留葡萄高酸度與清新果香(尤其適合白葡萄品種)。 和其他游客一起參觀酒廠、品嘗白葡萄酒,恰逢中間這位女士過生日。 被稱為“太平洋珍珠”的瓦爾帕萊索老城幾乎沒有平地,山直接連到海,因此房屋建筑也就不得不沿山而建。 從前是個印第安小漁村,由于地理位置特殊,16世紀成為西班牙人殖民地,以后便成為連接南美洲和歐洲的重要港口;在19世紀中葉美國西部加利福尼亞淘金熱時期作為中轉站,歐洲移民蜂擁而至,不足3萬人的西班牙小鎮(zhèn)迅速發(fā)展成為擁有16萬人的大城市,瓦爾帕萊索的城市風格也瞬間變得多元而豐富多彩,迎來黃金時期。 人口增加了房子往更高的地方蓋,特殊的地形造就了特殊的交通工具。 為方便居民上下山頭,早在1883-1916年(蒸汽機時代巔峰期),人們就修建了纜車系統(tǒng)(Ascensores),方便居民上上下下。 纜車系統(tǒng)至今還在運行的有7部,其形式多為軌道式纜車。這種纜車像電梯一樣靠纜索牽引上下;又像列車車廂一樣有車輪和鐵軌,垂直連接海平面碼頭與山頂社區(qū),爬坡傾斜度最高達45度角,堪稱城市名片。 我們就乘坐這種吱吱嘎嘎的古董纜車上了山,圖為開纜車的小哥。瓦爾帕萊索的纜車系統(tǒng)2003年和老城共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上山后太平洋海灣和山巒、高樓一覽無余,景色誘人。 依山而建的房屋建筑,無論是商賈豪宅還是漁民和碼頭工人的普通住宅,每一戶人家都會把他們的屋頂和墻面涂成各種各樣的顏色,赤橙黃綠,異彩紛呈。 彎彎曲曲的街道上,房屋建筑全部都是五顏六色,墻壁上還伴隨著各種色彩斑斕的涂鴉,大多是波西米亞風格隨心所欲的揮灑,帶有典型的南美魔幻主義風格。 街邊小商販母子,小朋友 知道我在拍他,暗暗豎起拇指配合。 有不少小攤的攤主邊擺攤邊作畫,畫作人物頗具南美特色。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大波瓦爾帕萊索涂鴉。</p> 反映智利復活節(jié)島上的鳥人文化的涂鴉。 這是一幅巨大的涂鴉,臥床讀書的女孩,占了好幾面墻。 這幅彩色階梯自上而下畫了跳格子的小姑娘,是等了又等沒人了才拍到全貌,女孩的動作十分逼真。 街頭藝人表演頗具南美特色。 各種涂鴉目不暇接。 穿過涂鴉隧道,最后到達一個當地出鏡率很高(Instagram、TikTok高頻出現(xiàn))的咖啡館,買了樹莓冰激凌。 瓦爾帕萊索港口是南美最繁忙的貨運樞紐之一。 海軍英雄紀念碑 港口街頭藝人演奏南美民族樂器 <div>前序:走近南極+走進南美系列之巴西圣保羅</div>后序:走近南極+走進南美系列之智利(2)復活節(jié)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