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魅力獨特的大理白族本主文化

觀遠(yuǎn)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魅力獨特的大理白族本主文化</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觀遠(yuǎn) 老汪. 圖/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本主”崇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的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除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外,在云南麗江、楚雄、昆明、保山、怒江和湖南、湖北、貴州的部分地區(qū)也有白族聚居地。</p><p class="ql-block">白族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本主”是大理地區(qū)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是大理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源遠(yuǎn)流長的白族歷史文化中,“本主”崇拜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一種獨特的民族宗教習(xí)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本主”,即本境福主,是白族一個自然村落的保護(hù)神。白族人認(rèn)為“本主”能護(hù)國佑民,保佑境內(nèi)風(fēng)調(diào)雨順,六畜興旺,五谷豐登。是掌管本地區(qū)、本村寨居民生死禍福的神靈。與村民生活在一起,不論何時何地,都在盡心盡力地呵護(hù)著他的子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每個白族村寨對于自己的“本主”都是相當(dāng)崇敬的,“本主”神像與“本主”廟神圣不可侵犯。村民都有約定俗成的道德規(guī)范,要求人們忠于國家、孝敬父母長輩、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熱愛勞動、樂于助人,不損人利己等。“本主”信仰在白族人心中根深蒂固,影響極為深遠(yuǎ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本文發(fā)表在英文《中國民族》2014第四期,文稿近6000字,圖片含封面36幅,共20個頁面。</b></p> <b><font color="#39b54a">白族的“本主”崇拜不像其它宗教有一個共同的崇拜對象。就一個村寨而言,“本主”就是全村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神。而各村各寨供奉的“本主”又各不相同。據(jù)1990年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調(diào)查,全州境內(nèi)共有本主廟986座。一般一座本主廟就供奉一位“本主”,也有幾個村的本主廟共同供奉一位“本主”。</font></b><div><br></div><div>本主廟內(nèi)都供奉有“本主”和若干個配神的泥塑或木雕像。泥塑像是固定的,木雕像可以移動,主要便于“本主”節(jié)時接送“本主”的儀式。白族至今一共有多少位“本主”?歷史上曾有“五百神王,七十二景帝”之說,這只是統(tǒng)而言之,不是準(zhǔn)確的數(shù)字。對于具體數(shù)字誰也說不清。</div><div><br>“本主”廟的建設(shè)或重修,資金來源主要靠村民募捐或做義工,竣工后一般都刻碑為記,以勵后人。</div><div><br></div><div>沒有“本主”和本主廟的村子,其村民往往被人瞧不起,被認(rèn)為“外來種,根骨不純”,或稱為“沒主”,即沒有主人、無依無靠。有些比較小的自然村,都要尋找自己的歸宿,就幾個村共建一座“本主”廟。像大理南門村等一些漢族聚居村也入鄉(xiāng)隨俗,村中建有“本主”廟,供奉著“本主”,每年的農(nóng)歷6月14日要過“本主”節(jié),但村民都不會講白族話。</div><div><br><b><font color="#39b54a">在一些白族、彝族、漢族及其它民族聚居的村寨,都認(rèn)同本村的“本主”,每逢白族本主節(jié),大家都像過年一樣,不分彼此,共同歡度。</font></b></div> <b><font color="#39b54a">“本主”崇拜除大理白族地區(qū)外,但凡有白族聚居的地方,都有“本主”崇拜。湖南桑植縣有7個白族鄉(xiāng),崇奉的“本主”竟達(dá)20多個。白族先民遷徙湖南桑植已達(dá)700余年,現(xiàn)已發(fā)展為10萬余人。與大理相隔千里之遙,卻還完整地保存了“本主”的宗教信仰。可見,“本主”文化對白族人民的影響之深遠(yuǎn)。</font></b><div><br>白族的“本主”崇拜近似祖先崇拜,又不同于祖先崇拜?!氨局鳌笔枪┓钤诒局鲝R、全村共同的主,與自己沒有血緣聯(lián)系。而自己的祖先牌位和神龕是供在家中的,祖先與自己有血緣聯(lián)系,日常祭祀供奉由家人負(fù)責(zé),與他人無關(guān)。</div><div><br>白族的“本主”廟也有點像漢族的祠堂,但和祠堂又有根本區(qū)別。祠堂是以家族為中心,亦稱宗祠,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大多數(shù)一姓一祠,按家譜傳承,外姓不得入內(nèi)。</div><div><br>白族信仰“本主”的同時,也有人信仰佛教、道教甚至基督教,但只是一部分人信仰。而對“本主”的崇拜幾乎是全民性的。也正是有這一部分人同時信仰佛教或道教,所以在白族“本主”文化中也會有一些佛教和道教的元素。</div> 白族的本主廟是白族文化和建筑藝術(shù)的集中體現(xiàn),它既是宗教建筑,又是民俗建筑。在白族地區(qū)分布較廣,數(shù)量較多,其規(guī)模、布局和外觀雖有差別,但風(fēng)格及功能基本接近。外觀端莊凝重,但不張揚。大門比較接近白族民居的門樓,內(nèi)部類似白族民居的院落式布局,井然有序,巧妙地與周圍的鄉(xiāng)村民居建筑環(huán)境溶為一體,具有鮮明的個性和濃郁的民族風(fēng)格。 “本主”崇拜是一種具有極大包容力的多神崇拜,“本主”是白族本主崇拜信仰的主要神靈。由于白族的本主神既有男性,又有女性,本主神的類型又很復(fù)雜,所以各地或各村寨的“本主”其原型來源也非常多樣,有的“本主”來源于圖騰崇拜的自然物,如黃牛、水牛、石頭、猴子等;有的來源于自然崇拜的龍王、太陽神、蒼山神、獵神等;有的則是為民除害的英雄,如杜朝選、段赤誠、柏潔夫人等;有的“本主”則是歷史上的帝王將相,如南詔王細(xì)奴邏、皮邏閣,大理國王段思平等;還有一些佛教與道教“本主”,如觀音、大黑天神、托塔天王等??梢姡氨局鳌钡臉?gòu)成是多元化的。<div><br></div><div><font color="#39b54a"><b>而在本主廟中,除本主神外,還有很多配神,各種配神有其獨有的宗教功能,如“子孫娘娘”送子嗣,財神管發(fā)財致富,龍王司雨,“五谷神王”管糧食收成等等。他們的神力是“本主”神力的有效補充,也體現(xiàn)了白族“本主”信仰對多層面世俗生活的期盼。</b></font> </div><div><br>有的“本主”是現(xiàn)實中的人物。比如原籍云南劍川營頭村的楊益謙將軍,十八世紀(jì)三十年代曾經(jīng)利用職權(quán)從越南購得數(shù)千斤大米回劍川,接濟(jì)當(dāng)時的大饑荒,拯救了無數(shù)老百姓。楊死后,被營頭村人尊為“本主”供奉。楊益謙是可考的最新的“本主”。</div> <b><font color="#39b54a">一些兄弟民族的歷史人物也成了白族的“本主”,如諸葛亮、關(guān)羽、忽必烈、鄭回等。其中最富傳奇的是唐朝將領(lǐng)李宓。</font></b><div><br>公元748年,南詔和唐王朝由于楊國忠亂政而爆發(fā)天寶戰(zhàn)爭。公元754年,唐王朝第三次發(fā)動了對南詔的進(jìn)攻,李宓率兵十萬攻打南詔,五個兒子及全軍將士皆戰(zhàn)死于西洱河。主將李宓在西洱河天生橋跳水而亡,魂歸蒼洱之間。南詔德化碑記載此役“流血成川,尸積壅水,三軍潰衄,元帥沉江”。面對尸橫遍野的唐軍將士,南詔王閣羅鳳說:“生雖禍之始,死乃怨之終,豈顧前非而忘大禮”,下令將唐軍將士尸骸“祭而葬之,以存舊恩”,在西洱河邊筑“大唐天寶陣亡將士?!保ㄋ追Q萬人冢)及大理市下關(guān)鎮(zhèn)地石曲村的“千人冢” 。</div><div><br></div><div>白族人民不計恩怨,稱頌李宓“臣報君,子殉父,卒忠孝于一門”,“敕封”本主“龍尾山泉利濟(jì)將軍,五位公子,感應(yīng)土主,合壇有感靈神”,明代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在蒼山斜陽峰建將軍廟,祀為上村“本主”,歷經(jīng)400多年,每日香火不絕。廟前大青樹(榕樹),建廟時種植,至今樹干粗壯,直徑約2米,樹高20余米, 是大理市重點保護(hù)的古樹名木之一。</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39b54a">將軍廟經(jīng)多次重修擴(kuò)建,香火日益興旺,崇拜者已遍布大理城鄉(xiāng),是大理地區(qū)的本主廟中香火最盛之處,成為大理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堪稱大理各族民眾的“本主”,已經(jīng)遠(yuǎn)遠(yuǎn)超越了昔日上村“本主”廟的范疇。</font></b></div> 白族的“本主”崇拜除保留著本民族原生的原始崇拜遺風(fēng)外,還吸納了佛教、道教和儒家(儒教)的教義和祭祀法則。如將道教的財神、佛教的大黑天神和觀音等神靈移植進(jìn)本主廟中作為祀神;“本主”祭文和“本主經(jīng)”也常常揉合了儒、佛、道三教的思想。<div><br></div><div>同時本主文化還具有明顯的功利性和世俗化、人性化的特征以及濃厚的儒家忠孝思想,非常貼近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本主文化倡導(dǎo)“壽連綿,世清閑,興文教,保豐收,本樂業(yè),身安然,齡增壽,澤添延,冰雹息,水周旋,家清吉,戶安康”以及“為士者,程高萬里;為農(nóng)者,粟積千鐘;為工者,巧著百般;為商者,交通四?!钡鹊扰c世俗環(huán)境和職業(yè)直接相關(guān)的現(xiàn)世福樂。</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39b54a">大理周城村本主廟的幾幅對聯(lián)就較好地詮釋了村民對“本主”的希望:“保土保水保一方生存決不卸任,作神作圣作一村之主堅守職責(zé)”;“本主土主確保一方安寧是明主,大官小官能謀萬家幸福算好官”……“本主”信仰給人們展現(xiàn)了一幅人神親和、人神和諧的理想圖景。</font></b></div> 在“本主”信仰中,神的世界與人的世界是息息相通的,如許多“本主”故事講“本主”與村中的女子談戀愛,“本主”時常變作動物到村中視察?!氨局鳌钡纳钜惨蝗绶踩?,他們有父子、夫婦、兄弟、姐妹、朋友和親屬的關(guān)系,他們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樂,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營造的是一個和平、安寧而又和睦的人神世界。白族所崇奉的“本主”,無論是自然物象、圖騰、祖先、佛教和道教神靈,還是為數(shù)更多的英雄、孝子、節(jié)婦、平民百姓和南詔大理國的執(zhí)政者、中原王朝的文臣武將,都被認(rèn)為曾經(jīng)給一方白族人民的現(xiàn)世生活帶來過實利和福澤。<div><br></div><div>大大小小的“本主”神,不分等級、不分職業(yè)、不分民族、不分男女、不分年齡大小,其主體是對人民做過好事,促進(jìn)了本民族社會、經(jīng)濟(jì)和文化發(fā)展的人物,或是其道德情操受到人們敬仰的人物。</div><div><br></div><div>由這種“以功封神”的功利主義的宗教信仰可以看出,白族“本主”崇拜這種獨特的宗教信仰,充分顯示出白族人對世俗福樂的堅定信念和希望,追求的是人生的、現(xiàn)實的幸福。</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39b54a">因此,村民從生老病死、婚喪嫁娶、起房蓋屋到勞作經(jīng)商、出門遠(yuǎn)行、祈風(fēng)求雨、吉兇禍福,乃至小孩起名、讀書求學(xué),都要祭祀“本主”,希望獲得“本主”的保佑。這是它能夠傳承千年而不衰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它獨特的魅力所在。</font></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白族本主節(jié)</font></b></h1><div><b><br></b></div><b><font color="#39b54a">本主節(jié)無統(tǒng)一節(jié)期,主要以“本主”的誕辰、忌日或其他紀(jì)念性日期為本主節(jié)的日期。由于大理白族地區(qū)信奉的“本主”名目繁多,形形色色,本主節(jié)的日期也就各不相同,歷時一天或幾天不等。</font></b><div><br></div><div>本主節(jié)有一套基本固定的程序,即請神、迎神、祭神、娛神、“本主”回歸本主廟。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村寨,形式、內(nèi)容大同小異,但又有各種不同的特點。有些村寨異常熱烈隆重,有些村寨又比較簡潔樸素。</div><div><br></div><div>即使有的村寨本主節(jié)不舉行集體活動,村民還是要到本主廟祭祀,在家中宴請親友。無論繁簡,一年一度的本主節(jié)都是村民心目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傳承千年,成為白族“本主”文化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大理喜洲鎮(zhèn)慶洞村本主節(jié)與“繞三靈”</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39b54a">在大理地區(qū)眾多的本主廟中地位最高、本主節(jié)規(guī)模最大的,是大理市喜洲鎮(zhèn)慶洞村的圣源寺。該寺所祀“本主”段宗榜,相傳是南詔功臣清平官,又是大理國王族段氏的遠(yuǎn)祖,他的神號非同一般:“靈鎮(zhèn)五峰建國皇帝”,統(tǒng)率著周圍71個村莊的“本主”。被譽為“神王”,因此,本主廟又稱“神都”。</font></b></div></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神都”始建于隋朝末年,后經(jīng)多次重修,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屬圣源寺的一部分,是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之一,其歷史文物價值在白族本主廟中極為少見。</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殿宇建筑較為宏大,依山坡而建,坐西朝東,為三重堂的殿式建筑。廟前有飛檐斗拱的門坊,上書“神都”。進(jìn)門正中塑有騎虎執(zhí)鞭的財神。第三殿為正殿,中塑“本主”段宗榜。塑像高大,身著黃色龍袍,美髯大耳,兩旁為妻子、太子,左右各立一護(hù)衛(wèi)。左右兩根大柱上塑有青龍黃龍各一條,從上自下盤旋,揚頭怒目,氣勢不凡。龍柱旁刻一對聯(lián),上書“德同蒼山水,福與洱海長”。</div><div><br><br></div></h3> 每年農(nóng)歷4月23至25日是慶洞村及周邊村寨的本主節(jié),因為這里是“神王”所在之地,是“神都”,大理地區(qū)的白族群眾都要到此朝拜中央“本主”、“神王”。經(jīng)過千百年的演繹,在朝拜“神都”的同時,還要朝拜“仙都”金圭寺和“佛都”崇圣寺。三地串連起來稱為“繞三靈”。歷時三天,人們從蒼山腳下到洱海之濱,一路載歌載舞,通宵達(dá)旦,祭神、娛神,盡情游樂。<div><br></div><div><b><font color="#39b54a">農(nóng)歷四月二十三日早晨,來自四面八方的白族群眾,從大理古城城隍廟出發(fā),沿著點蒼山麓向北,先到矗立著三塔的佛都崇圣寺燃香祭拜,繼而北行到慶洞村,祭拜“神都”。傍晚在神都周圍埋鍋造飯,當(dāng)晚即夜宿廟宇和四周野地樹林中。人們?nèi)绨V如狂,在“神都”內(nèi)外盡情歌舞,通宵達(dá)旦,熱鬧非常。</font></b></div><div><br>四月二十四日從慶洞村出發(fā),向東到達(dá)洱海邊的河涘城村的“仙都”洱河神祠,傍晚在洱海邊、寺院周圍安營造飯,晚上對歌、跳舞。現(xiàn)在“繞三靈”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本主節(jié),已經(jīng)成為大理白族民俗的重要節(jié)日之一,載入中國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大理喜洲鎮(zhèn)周城本主節(jié)</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周城村屬大理市喜洲鎮(zhèn),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全村居住著1500余戶白族居民,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周城不僅因為其境內(nèi)的蝴蝶泉而聞名遐邇,而且至今仍十分完好地保留著白族的各種傳統(tǒng)習(xí)俗,被國家列為“白族文化重點保護(hù)地區(q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b><font color="#39b54a">周城的本主節(jié)在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七日舉行,歷時4天。第一天,人們從村中的龍泉寺出發(fā),抬著花轎,吹吹打打,浩浩蕩蕩的到本主廟接“本主”,在全村巡游,意在驅(qū)邪除惡,福蔭全村。年輕人都以搶抬、搶背“本主”為榮。村民家家戶戶在門前焚香,燃放鞭炮,夾道歡迎。</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古戲臺前的大青樹下,擺好祭壇,迎候“本主”登壇,接受全村老幼祭拜三天。古戲臺上鼓樂喧天,好戲連臺?!氨局鳌迸c民同樂三天三夜,第四天又熱熱鬧鬧地送“本主”回到本主廟。請神、迎神、祭神、娛神、“本主”回歸本主廟,千年古風(fēng),一絲不茍。規(guī)模宏大,場面壯觀,氣氛異常熱烈,禮儀傳承堪稱大理白族民俗一絕。</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大理洱源西湖本主節(jié)</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距大理市50多公里的洱源西湖,為高原平壩淡水湖,湖面約4平方公里,湖中有六村(張家登、清水塘、東登、中登、南登、海塘)一島,構(gòu)成天然水鄉(xiāng)景觀。敬奉南詔時期著名的柏潔夫人為“本主”。</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39b54a">本主節(jié)為農(nóng)歷七月初一,由于西湖村內(nèi)有湖、湖中有村的天然水鄉(xiāng)特點,世居沿湖的白族村民保持了一種獨特的水上祭“本主”的習(xí)俗,湖面上成群結(jié)隊的小船,鼓樂喧天,香煙繚繞,氣氛異常壯觀??</font></b></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賓川縣萂村本主節(jié)</font></b><div><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2, 126, 251);"><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賓川縣的萂村,距大理市30多公里。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是南詔大義寧國國王楊干貞的故里。民間文化濃郁厚重,從古到今,代代相傳。萂村最隆重的民俗活動要數(shù)農(nóng)歷正月十五接天子回壇和農(nóng)歷七月初九“本主”節(jié)。</font></div></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39b54a">各村輪流接觀音菩薩和“本主”趙善政供奉,人們耍龍、舞獅,載歌載舞到村中巡游,家家戶戶準(zhǔn)備豐盛的美味佳肴擺在門口祭祀。由于萂村所處的地理位置,本主節(jié)的習(xí)俗與洱海周圍一帶的白族有明顯的差異,用古樸笨重的木輪車載著“本主”,人們前呼后擁,顯得粗獷豪放,形成萂村白族特有的山地民族風(fēng)格。</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在萂村本主節(jié)的儀式中,也含有云南花燈的一些元素,從中反映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多民族和睦相處的歷史淵源。200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將萂村列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hù)名錄,2007年被列為云南省歷史文化名村。</div></h3> 位于洱海沿岸的一些漁村,如海印村、紅山村、金梭島、雙廊、鄧川、江尾、仁里邑、古生等,因地處洱海之濱,多數(shù)是漁民,因此本主節(jié)的活動都與水有關(guān),有些村還用船接送“本主”,在洱海上巡游。在劍川、鶴慶、云龍、洱源的一些山區(qū)或半山區(qū)的白族本主節(jié)又有明顯的山地民族特征,不同于壩區(qū)或洱海沿岸地區(qū)。 <b><font color="#39b54a">白族本主節(jié)的活動,除了祈福禳災(zāi)、心理慰藉等宗教功能外,體現(xiàn)得最多的還是它的道德教化、凝聚人心、文化傳承以及休閑娛樂等功能。對于豐富農(nóng)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都是有益的。</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