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稱:雨后彩虹</p><p class="ql-block">?美篇號:3110282</p> <p class="ql-block"> 賀蘭山,這座巍峨的山脈,綿延200公里,守護著寧夏平原。山的另一邊是內(nèi)蒙古,而在這片土地上,毛烏素、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環(huán)繞。盡管這里干旱,但發(fā)源于青藏高原的黃河一頭沖進寧夏,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生機。賀蘭山的水流滋養(yǎng)著平原,擊退了沙漠的侵襲。3-4萬年前,野牛曾在這里棲息,因此寧夏也被稱為“塞北江南”。</p> <p class="ql-block"> 駕車穿越賀蘭山,仿佛能聽見岳飛的《滿江紅》在耳邊回蕩:“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边@種豪情壯志,讓人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成為了那個馳騁沙場的勇士。看風景,不僅僅是看山看水,更是看歷史看文化。賀蘭山巖畫,不僅僅是藝術(shù)的瑰寶,更是歷史的瑰寶。每一幅巖畫,都是一個故事,一個傳說。</p> <p class="ql-block"> 賀蘭山在古代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駐牧游獵、生息繁衍的地方。在古代,人們還沒有創(chuàng)造出文字,而巖畫就是人們刻在石頭上的記號,這樣的記錄方式傳承了上千年甚至上萬年。他們把生產(chǎn)生活的場景,鑿刻在賀蘭山的巖石上,來表現(xiàn)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再現(xiàn)了他們當時的審美觀、社會習俗和生活情趣,成為了后代研究歷史文化的寶庫。</p> <p class="ql-block"> 賀蘭山巖畫,位于賀蘭山東麓,是一處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shù)寶庫。自20世紀80年代被發(fā)現(xiàn)以來,這些巖畫在全球引起了廣泛關(guān)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兩次在銀川召開年會,討論巖畫保護與研究。1996年,賀蘭山巖畫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更是被國際巖畫委員會列入非正式世界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地衣測年法”鑒定,賀蘭山巖畫的制作時限跨度將近萬年,跨越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歷史階段。在這里,不同的游牧人群按照不同的心理意向,先后在綿延數(shù)百里的山崖上進行過巖畫鑿刻。不論后來許多民族或遷徙或融合于其他民族,但這些巖畫真實地留下了他們的文化和文明的足跡。</p> <p class="ql-block"> 早在遠古時期,石頭對先民們來說,是極有用的東西。他們不僅能將其打磨成各種形狀用于捕獵和生活,還能以石頭為筆,巖壁為紙,記錄下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20世紀80年代,人們在賀蘭山東麓發(fā)現(xiàn)了綿延200多千米的巖畫群,這些出自遠古人之手的畫作,因巖石的堅硬特性而保存了千萬年,被人們稱為賀蘭山巖畫。</p> <p class="ql-block"> 賀蘭山巖畫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不同地點的巖畫主題各異。石嘴山一帶的巖畫以森林草原動物為主,如北山羊、巖羊、狼等形象;賀蘭山一帶的巖畫則多以形形色色的類人首為題材;青銅峽、中衛(wèi)、中寧一帶的巖畫則以放牧及草原動物北山羊為主。銀川境內(nèi)的巖畫分布在溝口內(nèi)外山體上和溝口外洪積扇荒漠草原上;在蘇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溝,巖畫多分布在溝口內(nèi)外的山體上,山前洪積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巖畫分布。從溝口到洪積扇,巖畫的空間布局明顯地呈現(xiàn)出由密集到稀疏的扇狀分布特征。</p> <p class="ql-block"> 在賀蘭山多達27處的巖畫群遺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賀蘭口巖畫。約有5500多幅單體圖案的巖畫分布在溝谷兩側(cè)綿延600多米的山巖石壁上。根據(jù)巖畫圖形和西夏刻記分析,賀蘭口巖畫大部分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時期的畫像。刻制方法有鑿刻和磨制兩種:鑿刻痕跡清晰,較淺;磨制法是先鑿后磨,線條較粗深,凹槽光潔。</p> <p class="ql-block"> 踏入賀蘭山,仿佛踏入了一條時光隧道,那些布滿山體的巖畫,便是隧道墻壁上神秘的符號。有的畫面中,先民們張弓搭箭,瞄準肥碩的鹿群,那緊繃的肌肉、專注的神情,生動地展現(xiàn)了原始狩獵場景,這是他們?yōu)樯娑鴳?zhàn)的真實寫照;還有的巖畫上,眾多人形手拉手圍成圈,似在歡慶豐收,又似在舉行莊重的祭祀,向天地、神靈訴說感恩與祈愿。傳說,遠古時賀蘭山一帶常有天災(zāi),部落巫師便在巖石上刻畫神秘圖像,祈求神靈庇佑,而后災(zāi)禍漸消,巖畫便代代相傳,成為部落的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 賀蘭口巖畫的題材、內(nèi)容與表現(xiàn)手法都十分廣泛,富有想象力。人面像以石嘴山段巖畫為代表,人面像巖畫多似面具和骷髏,骷髏與古代先民們的祖先崇拜有關(guān),造型多為圓形,臉部表現(xiàn)簡單,多以三點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面部,有的面部與戲劇臉譜相似,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圓頂帽,有的戴著頭飾,有的挽著頭發(fā),每一個人面像都各不相同。人體巖畫線條簡單,其造型也十分生動傳神,具象性強,具有寫實風格。大多數(shù)都反映了原始先民的動物崇拜、圖騰崇拜等方面的內(nèi)容。</p> <p class="ql-block"> 人面像以石嘴山段巖畫為代表,人面像巖畫多似面具和骷髏,骷髏與古代先民們的祖先崇拜有關(guān),造型多為圓形,臉部表現(xiàn)簡單,多以三點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面部,有的面部與戲劇臉譜相似,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圓頂帽,有的戴著頭飾,有的挽著頭發(fā),每一個人面像都各不相同。人體巖畫線條簡單,其造型也十分生動傳神,具象性強,具有寫實風格。大多數(shù)都反映了原始先民的動物崇拜、圖騰崇拜等方面的內(nèi)容。</p> <p class="ql-block"> 巖石上面刻畫著動物群,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雙角突出的巖羊,有飛馳的駿馬,有搖尾巴的狗,有飛鳥的圖形和猛獸的形象,這些不同的動物,說明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存在著不同的動物群落。巖畫中表現(xiàn)的動物雖然有的已不見蹤影,但許多動物至今仍在那里生存和繁衍。</p> <p class="ql-block"> 賀蘭山太陽神巖畫,是賀蘭山巖畫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巖畫中的精品。這幅“太陽神”巖畫,磨刻在距地面40余米處的石壁上,頭部有光芒四射的放射形線條,面部呈現(xiàn)圓形,神情莊嚴肅穆,重環(huán)雙眼炯炯有神,上面還有長長的眼睫毛,這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陽神”。遠古時代,幾乎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崇拜太陽神,于是就把太陽神進行人格化,發(fā)揮無窮的想象,將它刻畫在巖畫上。在高高的蒼穹之上,神奇的太陽放射出萬丈光芒,給人類帶來光明,送來溫暖,賦予萬物以勃勃生機,太陽神巖畫無論在藝術(shù)造型上還是文化內(nèi)涵上都堪稱是絕世經(jīng)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 彩繪巖畫為賀蘭山巖畫增添了另一種風采。在位于白芨溝的一個天然石洞的東側(cè)巖壁上,有唯一一處的彩色涂繪巖畫。巖畫為紅色涂繪,共有37組,100余幅,內(nèi)容比較豐富。人物形象中有征戰(zhàn)的乘騎者和狩獵的獵人;動物包括北山羊、蛇、狗等。這里的巖畫還表現(xiàn)了生殖崇拜和太陽崇拜的內(nèi)容。</p> <p class="ql-block"> 從賀蘭口巖畫的剝蝕程度看,其創(chuàng)作的延續(xù)時間相當長,經(jīng)歷了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西夏時代,時間跨度1000年至10000年?,F(xiàn)在,綿延約250千米的這一條巖畫雕刻長廊,以其表現(xiàn)形式豐富、分布區(qū)域集中、文化內(nèi)涵深厚、距離中心城市近等特點而名冠世界巖畫之首,為人們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狀況、風土人情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文物資料,堪稱是一處珍貴的民族藝術(shù)畫廊。</p> <p class="ql-block"> 賀蘭山巖畫,如同一部穿越時空的史詩,記錄著人類童年時期的一切。它們中的每一幅都仿佛有著靈動的生命,掛著亙古的微笑,涌動著鮮活的生命和智慧。當人們置身于青山綠樹之中,欣賞著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巖畫,仿佛會看到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的勞動方式,以及人類與自然的緊密關(guān)系。這些巖畫,不僅是藝術(shù)的瑰寶,更是歷史的見證,讓我們得以窺見那遙遠而神秘的過去。</p> <p class="ql-block"> 賀蘭山巖畫并不是單一的民族創(chuàng)作的,而是眾多古代游牧民族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史學家認為,賀蘭山巖畫是“中國游牧民族用藝術(shù)形象描繪的史詩”,是研究中國人類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藝術(shù)史的文化寶庫,更是記錄人類童年時期的藝術(shù)珍品。</p> <p class="ql-block"> 這些巖畫,不僅是藝術(shù)瑰寶,更是古人智慧的凝結(jié)。在沒有紙張、書籍的時代,先輩們用簡陋工具,把生活、信仰、技藝一刀一刀刻在石頭上,傳承后世。如今,當我們站在巖畫前,就像打開一部無字天書,能直觀感受到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艱辛,領(lǐng)悟到知識傳承的力量,知曉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記錄與傳承始終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