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忘了是誰說過,平生最牽絆的三個女人:一個是林黛玉,一個是蕭紅,另一個則是作古不久的張愛玲。那嬌花照水的林黛玉是夢里的,雖也吟哦得幾句,只能牽動男人憐香惜玉之情;蕭紅是凡間的,人可觸之。這名字,就這樣被記下了。帶著好奇心,我走進(jìn)了被譽(yù)為20世紀(jì)30年代的文學(xué)洛神蕭紅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她以筆為劍,在動蕩歲月里劈開一道光亮。從反抗封建家庭的逃婚少女,到輾轉(zhuǎn)滬港的流亡作家,她的人生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傳奇。</p><p class="ql-block">其代表作《呼蘭河傳》以散文化的筆觸描繪了故鄉(xiāng)的風(fēng)土人情,兼具詩意與批判性,被視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經(jīng)典?!渡缊觥肪劢箹|北農(nóng)村在戰(zhàn)亂下的苦難,展現(xiàn)了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態(tài),魯迅曾為其作序,盛贊“力透紙背”的筆力,可見她文字底蘊(yùn)有多深厚。她以女性視角切入社會現(xiàn)實,文學(xué)細(xì)膩而充滿力量,融合了現(xiàn)實社會與抒情性,她的作品不僅記錄了特定時代的歷史風(fēng)貌,也為女性文學(xué)創(chuàng)作提供了重要范本,對后世作家影響深遠(yuǎn)。</p><p class="ql-block">蕭紅既獨立又倔強(qiáng)。她的叛逆,在20世紀(jì)初的中國如同一束耀眼的光。她敢說敢做,生于封建家庭,卻偏要剪短發(fā)、讀新書,為逃婚徒步千里。她也是把苦難釀成文字的天才,顛沛流離中寫出《呼蘭河傳》,用孩童般的純真又蒼涼的語調(diào),把故鄉(xiāng)的火燒云、小團(tuán)圓媳婦的悲劇都寫成了戳心的詩。最動人的是她的“清醒”,明知亂世飄搖,卻偏要在香港病上堅持寫完《馬伯樂》,用諷刺的筆墨撕開時代的荒涎,明知感情多舛(兩段重要感情都充滿爭議),卻始終沒讓情愛困住筆尖,魯迅說她是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而她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首反叛又孤獨的詩,象呼蘭河上的孤舟,載著人間煙火,也載著永不低頭的靈魂。</p><p class="ql-block">她寫祖父的園子“花開了,就像花兒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兒飛上了天似的”,這種帶著童真的視角,藏著對自由本身的渴望,這是《呼蘭河傳》中的人間煙火。在《生死場》中觸摸痛的真實,她寫農(nóng)村婦女,“把孩子生在草堆上,用剪刀剪斷臍帶”,沒有煽情,卻字字見血。她用自己獨特而執(zhí)拗的筆對抗著生命的麻木,筆下的每一處荒涼都是對“生的意義”的用力叩問,每一次對弱者的凝視,都是她在冰冷世界里燃起的燭火,她筆下的呼蘭城有“賣豆腐的梆子聲”、“雜菜鋪的紙人紙馬”,現(xiàn)在去呼蘭城還能找到蕭紅住的青磚房,站在院子里。想象她當(dāng)年趴在祖父膝頭看黃瓜上架,那里是溫暖的襁褓,也是她反抗的起點。</p><p class="ql-block">1942年她在香港病逝,臨終前說“我將與藍(lán)天碧水永處”。去海邊坐坐,想想她在戰(zhàn)火中堅持寫作的日子,海風(fēng)吹過的瞬間,或許就能感受到她文字里那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倔強(qiáng)。</p><p class="ql-block">她既脆弱又強(qiáng)悍。身體不好,卻在戰(zhàn)亂中拖著病體從上海到重慶,再到香港,感情屢受挫折,卻從沒在作品里寫過一句怨婦似的呻吟,反而把對愛的渴望藏在《商市街》的煙火里(比如寫和蕭軍分一個面包的窮日子)帶著暖意。她既悲觀又浪漫,看透了人性的薄涼,卻又偏偏愛寫“火燒云染紅半個天”的絢爛。這種矛盾,像極了她本人——明知世界灰暗,卻偏要在廢墟里種玫瑰。</p><p class="ql-block">走進(jìn)她的世界,我們做不了正襟圍坐的學(xué)者,那就做她未完成的讀者吧。<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像讀到她寫的“滿天星光滿屋月光,人生如何?為什么這么凄涼?”的句子時,會不由自主的望一眼。天邊的月亮。“</span>人生為什么才有這樣凄涼的夜?”這句帶著蒼涼叩問的話,或許真是蕭紅一生精神軌跡的縮影,她的文字像一把刻刀,剖開時代的記憶,也袒露著自己的靈魂。</p><p class="ql-block">她的人生就像一部流浪詩,一生被貧困、疾病與情感創(chuàng)傷纏繞,但她的漂泊從不是被動的妥協(xié),他拒絕成為“閨閣里的花瓶”。即便在孕期被旅館扣為人質(zhì),也要用筆寫一下《商市街》的窘迫與倔強(qiáng)。即便在香港病榻上,仍堅持完成《馬伯樂》對時代的諷刺。她的精神世界里藏著舊時代女性最叛逆的覺醒,以“我將與藍(lán)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時的坦然,把個人悲劇化著對時代的控訴,這種”向死而生”的堅韌,正是精神世界的底色。</p><p class="ql-block">與同時代作家相比,蕭紅的獨特在于她始終貼近泥土。當(dāng)別人多以宏大敘事寫家國情懷時,她卻偏要從“泥土里”挖故事,從《小城三月》里翠姨被封建禮教吞噬的愛情,《王阿嫂的死》里農(nóng)婦在苦難中沉默崩塌。當(dāng)別人追逐潮流時,他堅持”文學(xué)就是人學(xué)”的樸素真理,這種不隨波逐流的情形,讓她的精神世界超越了時代巨星,成為一面照見人性幽微的鏡子。</p> <p class="ql-block">蕭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極具傳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一生與創(chuàng)作都鑲嵌著獨特的精神光芒。若用一句話概括:蕭紅以破碎的人生,寫就完整的靈魂。她的文字是舊中國的苦難鏡像,更是女性覺醒的精神火炬,讀懂她便讀懂了一個時代的蒼涼與抗?fàn)?,也讀懂了生命在困境中綻放的尊嚴(yán)。最后,以一首小詩作為結(jié)語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致蕭紅》</p><p class="ql-block">呼蘭水畔夢初芽,亂世飄零筆作筏。</p><p class="ql-block">冷眼觀世寫炎涼,柔腸寄墨繪塵沙。</p><p class="ql-block">情路崎嶇風(fēng)兼雨,命途坎坷霜覆花。</p><p class="ql-block">遺作長存?zhèn)骱笫溃籼m河韻綻奇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冷韻追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25.7.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