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東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共有十件,涵蓋了從史前文明到明清時期的珍貴文物,它們是:</p><p class="ql-block">1、紅陶獸形壺(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p><p class="ql-block">2、蛋殼黑陶高柄杯(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p><p class="ql-block">3、甲骨文(商代)</p><p class="ql-block">4、亞醜鉞(商代)</p><p class="ql-block">5、魯國大玉璧(戰(zhàn)國)</p><p class="ql-block">6、頌簋(西周)</p><p class="ql-block">7、銀雀山漢簡(西漢)</p><p class="ql-block">8、東平漢墓壁畫(西漢)</p><p class="ql-block">9、九旒冕(明代)</p><p class="ql-block">10、鄭燮《雙松圖軸》(清代)</p> <p class="ql-block">1、紅陶獸形壺1959年出土于泰安大汶口遺址。夾砂紅陶為質(zhì),通體磨光后施上鮮亮的紅色陶衣,造型巧妙融合了豬與狗的特征,既保留了陶器的實用功能,又展現(xiàn)出古人對自然生靈的細膩觀察,堪稱原始仿生藝術(shù)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2、1960年濰坊姚官莊遺址出土的蛋殼黑陶杯,是龍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整器由杯身與杯柄套合而成,采用先進的輪制工藝,器壁薄如蛋殼,最薄處竟不足0.3毫米,表面烏黑光亮如漆器。這種極致的制陶技藝,至今仍讓后人驚嘆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3、山東博物館藏有5425片甲骨,其中一級品超1000片,4片為特級珍品。這些甲骨多為羅振玉舊藏,上面刻有商代晚期王室占卜的文字記錄,內(nèi)容涉及祭祀、戰(zhàn)爭、農(nóng)事等諸多方面,如同商代的“國家檔案”,為研究甲骨文和商代歷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p> <p class="ql-block">4、1965年青州蘇埠屯商墓出土的亞醜鉞,是商代青銅器中的珍品。這件方內(nèi)雙穿的青銅鉞,兩肩起棱,器身透雕威嚴的人面紋,口部兩側(cè)對稱刻有“亞醜”銘文。作為古代軍事權(quán)力的象征,它不僅見證了薄姑氏部族的古老文明,更承載著商代青銅工藝的精湛水準。</p> <p class="ql-block">5、1977年魯國故城遺址出土的魯國大玉璧,是戰(zhàn)國時期喪葬用玉的巔峰之作。玉料呈溫潤的青碧色,周徑達32.8厘米,孔徑11.6厘米,是目前國內(nèi)發(fā)現(xiàn)的最大戰(zhàn)國玉璧。玉璧兩面紋飾對稱流暢,線條細膩純熟,展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期高超的治玉工藝與審美追求。</p> <p class="ql-block">6、西周晚期的頌簋,是周宣王時期的青銅重器。高30.1厘米的器身,隆蓋配圈形把手,圓腹承圈足,圈足下還飾有垂珥,造型莊重典雅。器身與蓋上共鑄15行150字銘文,詳細記錄了貴族“頌”接受天子冊命的全過程,為研究西周禮制提供了珍貴的文字資料。</p> <p class="ql-block">7、1972年銀雀山漢墓的發(fā)掘,讓失傳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重見天日。一號墓出土的4942枚竹簡中,不僅有完整的《孫子兵法》,更有這部失蹤已久的兵學經(jīng)典。兩本兵書同墓出土,徹底終結(jié)了學界關(guān)于“孫子與孫臏是否為同一人”的千古爭論,為中國兵學研究填補了重要空白。</p> <p class="ql-block">8、2007年發(fā)掘的東平漢墓壁畫,是山東迄今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漢代壁畫。壁畫中生動描繪了敬獻、謁見、斗雞、宴飲等生活場景,人物神態(tài)各異,細節(jié)豐富逼真,不僅是漢代繪畫藝術(shù)的珍貴遺存,更像一部“活的百科全書”,為研究漢代喪葬制度、民間習俗提供了直觀的圖像資料。</p> <p class="ql-block">9、在明朝第一代魯王朱檀墓中出土的九旒冕,是我國迄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初親王冕冠實物。冕頂?shù)摹敖灠濉鼻昂髴覓?道旒,每道旒串有9顆五彩玉珠,總計162顆。這頂冕冠不僅工藝精湛,更承載著古代“禮治”文化中對貴族行為的規(guī)范與約束,是明代禮制的鮮活見證。</p> <p class="ql-block">10、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雙松圖軸》,是1954年入藏山東博物館的書畫珍品。這幅紙本墨畫縱201厘米,橫101厘米,畫中雙松蒼勁挺拔,與竹、蘭、石相映成趣,搭配板橋獨特的題詩書法,盡顯“詩書畫印”合一的文人風骨,是清代文人畫的代表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