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聞湖南永州的上甘棠村有著獨(dú)特的風(fēng)光,終于有機(jī)會(huì)踏上了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上甘棠村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夏層鋪鎮(zhèn),是一座有著著千年的歷史底蘊(yùn)的古村。 <p class="ql-block"> 上甘棠村歷史悠久。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設(shè)謝沐縣治,歷經(jīng)700余年,至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撤縣。自唐朝周氏族人在此定居立宅,村名、村址一直不變,已有1000余年歷史。</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謝沐縣衙遺址</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謝沐縣衙遺址</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謝沐縣衙遺址</i></h5> 一進(jìn)入上甘棠村的地界,遠(yuǎn)遠(yuǎn)就能看到橫亙于村落后背的翠屏山脈,蔥蘢青翠。村落左側(cè)的昂山與右邊的棲鳳山遙相呼應(yīng),村前的謝沐河潺潺流淌。這就是所謂的“左青龍、右白虎,后有靠山、前繞玉帶”的風(fēng)水寶地。 沿著河岸前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雄偉壯觀的文昌閣。 <p class="ql-block"> 這座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的古閣,寬9米,共4層,高20余米,飛檐斗角頗為壯觀。</p> 文昌閣院內(nèi),堆滿了古建筑構(gòu)件,還有二塊重修文昌閣石碑。 文昌閣的一側(cè)有上甘棠小學(xué)(家學(xué)講堂),這里是古村綜合性的公共文化場(chǎng)所。 <p class="ql-block"> 上甘棠村名人輩出。自周如錫(671~757,唐代進(jìn)士,唐玄宗時(shí)期任左騎常侍)開始,上甘棠共出了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員101人,其中京官18名,進(jìn)士11名,最后一名是愛國將領(lǐng)周翰宗(1893~1951,國民革命軍少將)。</p> 站在文昌閣下,仿佛能穿越時(shí)空,看到曾經(jīng)周氏族人在此讀書、講學(xué)、祭祀的場(chǎng)景。 繞過文昌閣,便來到了橫跨謝沐河的步瀛橋。這里是上甘棠村的主要入口。 <p class="ql-block"> 步瀛橋始建于宋宣和元年(1119),建成于靖康元年(1126),已有九百年的歷史。步瀛橋橋長(zhǎng)30米,寬4.5米,跨度9.5米,拱凈高5米,它是湖南省唯一僅存的三拱宋代古石橋。</p> <p class="ql-block"> 這座橋歷經(jīng)元、明、清修繕,最后一次修繕是乾隆年間?,F(xiàn)今步瀛橋已經(jīng)塌了一半。步瀛橋又叫渡仙橋,傳說當(dāng)年修建落成之日,正好碰上八仙云游至此。八仙們見此處風(fēng)水極佳,又看見百姓們正在慶祝新橋建成,便下到凡間,走到橋上,鐵拐李想看看橋修的怎樣,便用腳使勁一跺,這一跺把橋跺踏了半邊。</p> <p class="ql-block"> 百姓們見新橋塌了,都愁容滿面,可鐵拐李卻哈哈大笑起來:“只塌了半邊,是座好橋!”從此以后,只要橋上落下一塊石頭,甘棠村就出一位七品以上的官員?,F(xiàn)在橋上共落下了101塊石頭,上甘村就正好出了101位七品以上的官員。這就是上甘棠村“石落出官”的典故了。</p> <p class="ql-block"> 步瀛橋的瀛是指“瀛洲”,即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步瀛橋一是指甘棠村風(fēng)光秀美,如同蓬萊仙境,步過此橋,就能進(jìn)入甘棠這個(gè)仙境之地;二是指甘棠學(xué)子步過此橋,走向廣闊世界,建功立業(yè),成為國家棟梁之材。</p> 在橋拱處有一小石正岌岌可危,村人都希望它早日落下,好成就又一位官員。 走在橋上,看著那被河水沖刷過的橋身,想象著當(dāng)年八仙踩橋的傳說,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對(duì)古人智慧的敬佩之情。 (手機(jī)拍攝于2025年4月2日,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