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郝廣謙)</p><p class="ql-block"> 中國最大陸連島,</p><p class="ql-block"> 夕陽觀景最曼妙,</p><p class="ql-block"> 登高可見心形海,</p><p class="ql-block"> 奇石露臉游客笑!</p> <p class="ql-block"> 芝罘島又稱芝罘山,古稱轉(zhuǎn)附、之罘,當(dāng)?shù)厮追Q北山。位于山東省煙臺市北部芝罘區(qū)北部的海面,以連島沙壩與大陸相連,島上為丘陵低山地形,主峰老爺山海拔298米,東西長約9公里,寬約0.50-1.80公里,面積為11平方千米,是中國最大的、最典型的陸連島。</p> <p class="ql-block">芝罘島有關(guān)情況簡介</p><p class="ql-block"> 芝罘島陽坡蒼翠欲滴,風(fēng)景如畫,背面怪石嶙峋,崖壁陡峭,是良好的旅游資源;島上主要有婆婆石、石門春波以及陽主廟等旅游景點,人文歷史深厚,島上主祀的陽主(古齊地的八神之一,又稱梁王)是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國及秦以后歷代奉祀的神。也是傳說中秦始皇三次登臨的地方,也是煙臺市古地名“芝罘”的起源地。</p><p class="ql-block"> 芝罘島是煙臺市重要的漁業(yè)基地、航運基地、造船工業(yè)基地,煙臺港、煙臺市打撈局位于島東南芝罘灣內(nèi),中集來福士在此設(shè)有生產(chǎn)基地。</p><p class="ql-block"> 名稱由來</p><p class="ql-block">芝罘,春秋時期當(dāng)稱為“轉(zhuǎn)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齊魯春秋地圖”中,芝罘島標(biāo)注有“轉(zhuǎn)附”字樣,此山原名可能稱轉(zhuǎn)附?!睹献印ち夯萃跸隆肺粽啐R景公問于晏子曰:“吾欲觀于轉(zhuǎn)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瑯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觀也?”《孟子·正義》也謂之罘即轉(zhuǎn)附?!稗D(zhuǎn)附”的含義,有人考證為此島需要通過落潮時浮出海面的連島沙壩才能到達,古“附”“浮”相通。</p><p class="ql-block"> 秦時謂“之罘”,據(jù)《史記》記載,(秦始皇)“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次年,第二次東巡,令大臣在芝罘島刻石,頌揚自己的政績。碑文寫道:“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游,巡登之罘,臨照于海?!诤S纾斓侵?,昭臨朝陽。……群臣嘉德,祗誦圣烈,請刻之罘?!?lt;/p><p class="ql-block"> 清時,始有“芝罘”之稱,之罘與芝罘通用,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七月十五日出版的《芝罘日報》(第885號)上,報頭就是使用“芝罘”二字,這說明,早在1910年的時候,已經(jīng)正式使用“芝罘”名稱了。而在煙臺民間,與市區(qū)南部的南山相對,煙臺市民間俗稱“北山”或“北島”。</p><p class="ql-block"> 芝罘島位置及境域</p><p class="ql-block">芝罘島,位于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qū)境陸地北端,東南距市區(qū)9公里,構(gòu)成芝罘灣北及西岸。島呈長梭形,東南西北走向,長9公里,寬約0.50-1.80公里,面積11.50平方公里。芝罘島連島壩由4條砂礫壩組成。南北長3公里以上,南接大沽夾河河口東岸,基部寬5公里,北連芝罘島,最窄處520米。西側(cè)礫石壩最高6.4米。島岸線曲折長達22.50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