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世界最宜居住城市、南半球的墨爾本,86歲的民間藝術(shù)家梁華星老師,對藝術(shù)的追求和探索,特別令人敬重。在他書畫、篆刻、牌匾、盆景、蛋雕等藝術(shù)作品中,蛋雕藝術(shù)格外令人驚嘆,簡直就是一個傳奇。</p><p class="ql-block"> 十年前一個平常日子里,梁華星老師偶然在手機屏幕上瞥見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品——在雞蛋殼上精雕細琢出通透的花卉、繪畫等圖案。這些作品工藝繁復、難度極高,當時知識儲備尚淺的梁老師,甚至一度猜測它們或許是借助電腦加工而成。</p><p class="ql-block"> 出于純粹的好奇與對新奇事物的探索欲,梁老師毅然踏上了蛋殼雕刻的嘗試之旅。起初,他選擇鴕鳥蛋作為練習對象,待積累了一定心得后,便將目光轉(zhuǎn)向雞蛋。創(chuàng)作初期,作品多為簡潔的單元素設(shè)計:蛋殼一面鐫刻印章,另一面配以釋文或時間;或是選用簡短詩句、簡約繪畫圖案。如今,他的創(chuàng)作領(lǐng)域不斷拓展,作品涵蓋梅蘭竹菊彩繪、觀音、如來、兩尊笑面佛、濟公像,以及福祿壽禧等傳統(tǒng)吉祥題材,每一件都凝聚著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p><p class="ql-block"> 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梁老師反復摸索“先抽空潔凈蛋殼再雕刻”與“雕刻完成后再抽空潔凈”兩種流程。無數(shù)次失敗與嘗試交替,他深刻領(lǐng)悟到這兩種方法各有利弊。憑借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梁老師最終總結(jié)出“先雕刻后潔凈”的最優(yōu)操作方案,并一直沿用至今,這一方案為蛋殼雕刻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流程提供了新的思路。</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興趣的強大驅(qū)動下,梁老師不斷積累經(jīng)驗、迎接挑戰(zhàn),技藝日益嫻熟精湛。他不再滿足于單元素創(chuàng)作,開始大膽嘗試主題性系列作品。其首套主題作品,以“水滸梁山108好漢”各不相同的姓名印章及綽號為創(chuàng)作內(nèi)容,開啟了主題系列創(chuàng)作的新篇章。此后,十二生肖、十二星座,乃至冬奧健兒形象等,都成為他蛋殼雕刻藝術(shù)創(chuàng)作源源不斷的靈感源泉。</p><p class="ql-block"> 在眾多陳列作品中,兩套中國十二生肖主題蛋雕格外醒目。 在蛋殼那薄如蟬翼的表面上,梁老先生用心施展著令人驚嘆的藝術(shù)魔法,將傳統(tǒng)生肖文化演繹出兩重別樣天地。兩套十二生肖蛋雕作品,宛如兩扇通往奇妙藝術(shù)世界的大門,一扇滿載著絢麗色彩與吉祥祝福,一扇鐫刻著千年文脈與生肖百態(tài)。</p><p class="ql-block"> 第一套蛋雕堪稱蛋殼上的“雙面吉祥畫卷”。當你輕輕捧起一枚蛋雕,眼前的生肖圖案瞬間躍動起來:俏皮的小老鼠豎著毛茸茸的耳朵,被梁老先生用明麗的色彩點染得活靈活現(xiàn);威風凜凜的大老虎,橘色的皮毛、黑色的斑紋,在刀刻的紋理間栩栩如生。翻轉(zhuǎn)蛋殼,另一面的“福、祿、壽、禧”字樣與美術(shù)圖案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案!弊只饕恢汇曋~錢的蝙蝠,靈動的翅膀仿佛正在撲閃;“壽”字與仙鶴、祥云融為一體,色彩暈染出晚霞般的瑰麗。這些圖案與字樣,在蛋殼上組成了一幅幅寓意美滿的吉祥畫,仿佛將最真摯的祝福都凝聚在了這小小的蛋殼之上。</p><p class="ql-block"> 而第二套十二生肖蛋雕,則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書法與生肖盛宴。梁老先生化身“文化收集者”,遍尋古今名人書寫的生肖字體,將它們一一復刻在蛋殼上。以龍、虎為例,每一枚蛋雕上竟刻著180種不同的字體與圖型!這里有王羲之筆下飄逸靈動的“龍”字,行云流水間盡顯魏晉風骨;也有顏真卿雄渾厚重的“虎”字,每一筆都似有千鈞之力。更妙的是,這些字體與生肖造型巧妙融合,有的“龍”字化作騰飛的巨龍,龍須蜿蜒、龍鱗細密;有的“虎”字與老虎的剪影合二為一,毛發(fā)根根分明,眼神銳利如電??粗@些蛋雕,仿佛能聽見歷史長河中,那些文人墨客揮毫潑墨時筆尖與紙張的沙沙聲。文化在新時代的鮮活表達。每一點、劃的鐫刻、每一筆的上色、每一種字體的選擇,都飽含著梁老先生對生肖文化的熱愛與</p><p class="ql-block"> 梁老先生的這兩套十二生肖蛋雕,一套繪色傳情,一套書刻載道,它們不僅是蛋殼上的藝術(shù)珍品,更是傳統(tǒng)傳承匠心,讓這小小的蛋殼,承載起千年文化的厚重與靈動。</p><p class="ql-block"> 一枚薄如蟬翼的蛋殼,承載著千年的詩韻流轉(zhuǎn)。梁華星老師的蛋雕作品《十二個月》,以十二位詩詞名家的經(jīng)典之作對應(yīng)十二個月份,將時光與文學凝刻于方寸之間,每一刻都訴說著歲月的風雅,每一痕都鐫刻著詩人的魂靈。</p><p class="ql-block"> 一月的蛋殼上,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璀璨燈火躍然而出。梁老師以細膩的鏤空技法,將“東風夜放花千樹”的花燈幻化成蛋殼表面細密的星芒,煙火的軌跡化作蜿蜒的刻痕,在光影交錯間,重現(xiàn)了元宵夜的繁華盛景。而“燈火闌珊處”的孤影,則以微雕之筆勾勒,寥寥幾下,便將詞人的孤傲與堅守融入月光般的留白之中,讓人在喧囂中窺見一抹清冷的詩意。</p><p class="ql-block"> 五月的蛋殼洋溢著端午的民俗風情。歐陽修筆下“五色新絲纏角粽”的熱鬧場景,在梁老師的創(chuàng)作中變得鮮活生動。蛋雕表面,粽葉的紋理、彩線的纏繞、粽子的棱角,皆被精準復刻;人物的神態(tài)更是點睛之筆,孩童手持香囊的雀躍、婦人包粽的專注,與“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的詞句相得益彰,傳遞出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溫馨與活力。</p><p class="ql-block"> 八月的蛋殼盛滿了中秋的清輝。蘇軾“把酒問青天”的豪邁與惆悵,在梁老師的雕琢下化為月光的漣漪。蛋殼頂部鏤空成圓月,周圍的云紋如輕紗漫卷,詞人舉杯邀月的剪影以陰刻技法呈現(xiàn),線條簡練卻氣勢磅礴。月光透過蛋殼的薄處灑下,仿佛將“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祈愿,凝固成永恒的溫柔。</p><p class="ql-block"> 十二枚蛋雕,十二種書體,十二種風情,梁華星老師以鬼斧神工的技藝,將詩詞的意境、歲月的流轉(zhuǎn)、文化的沉淀熔鑄于脆弱的蛋殼之上。每一件作品都是時光的切片,既是對古典詩詞的致敬,更是對藝術(shù)匠心的禮贊,讓觀者在驚嘆之余,也沉醉于這份跨越時空的詩意共鳴之中。</p><p class="ql-block"> 梁華星老師還獨具匠心,將西方文化中神秘的12星座圖案精心鐫刻在蛋殼之上。薄如蟬翼的蛋殼,在他手中化作藝術(shù)畫布,星座符號栩栩如生,既展現(xiàn)西方文化魅力,又彰顯蛋殼雕刻的精湛技藝,每一道紋路都訴說著藝術(shù)與文化的奇妙融合。</p><p class="ql-block"> 九枚一組的冬奧健兒蛋雕,每個雞蛋都生動雕刻出3個運動員奪冠瞬間的動感姿態(tài);八枚一套、每一枚鐫刻4個芭蕾舞姿蛋雕;一套11枚、每枚展現(xiàn)三個不同西洋美姿的蛋雕;還有一套以15個蛋、15位古人論酒詩詞組合而成,命題為“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蛋雕。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承載體不同內(nèi)容的獨立詩詞蛋雕。</p><p class="ql-block"> 如今,他還嘗試了鵪鶉蛋雕刻,以及鏤空工藝內(nèi)設(shè)燈光的創(chuàng)意蛋雕,他的每一次嘗試都是對蛋殼雕刻藝術(shù)邊界的突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