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序章:水墨畫卷中的初遇?</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日午后,冬陽暖照,天朗氣清。陽光淌過324省道的柏油路,泛著溫柔的光澤。一輛校車穩(wěn)穩(wěn)前行,載著30多位銀發(fā)的身影——他們并非尋常過客,而是專程入山探寶尋夢的研學者,正悄然駛進被譽為“江南第一古村落”的大陳村。</p> <p class="ql-block"> 大陳,位于浙江衢州江山市北部,與常山縣青石鎮(zhèn)相鄰,整個村子坐落于群山懷抱中,一條溪水似玉帶穿村而過,白墻黛瓦與綠樹相映成趣,這里還是中國十大名村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村潮澎湃生華彩,百姓歡樂春常在。</p> <p class="ql-block"> 2時許,我們踏上大陳古村的青石板路,舉目望去,鱗次櫛比的房屋依山而建,白墻黛瓦的徽派建筑錯落有致,馬頭墻的剪影在藍天下舒展,仿佛一幅徐徐展開的明清山水長卷。</p> <p class="ql-block"> 大陳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據(jù)汪氏名賢館史料記載,明永樂年初,徽州婺源的常山人汪普賢“愛其山環(huán)如城,水瀠如帶,林木蔥郁,土厚泉甘,遂挈家而居”,并給這片土地取了個詩意的名字——“環(huán)山”。這一名字既因汪氏源出徽州,受黃山鐘靈毓秀,取黃山諧音;又因村子四周確為山巒環(huán)繞。</p> <p class="ql-block"> 到了清代,大陳已是“煙居數(shù)百家,云連鱗次皆其一姓”的汪氏聚居村落(村民大都姓汪)。近代文豪余紹宋曾贊譽其獨特的自然風光:“環(huán)山十里皆松樹,天下應無第二園”。而今,這里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級生態(tài)示范區(qū)。我們站在時光的縫隙里,見證著這句贊譽的鮮活注腳。</p> <p class="ql-block">二、中篇:雕梁畫棟間的文脈傳承</p><p class="ql-block"> 村中最典型的古建筑當屬汪氏宗祠,它是古村的靈魂,像一位滄桑老者,將600多年的故事娓娓道來。</p> <p class="ql-block"> 汪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氣勢恢宏,占地面積1123平方米,為三進五開間式建筑,天井層層遞升,寓意“步步高升”。宗祠內(nèi)兩廂房墻上的壁畫精致華美,石雕、木雕工藝精湛,牛腿、雕板細致精美,盡顯匠人高超技藝。2005年,這座汪氏宗祠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祠堂前“六州保障”隸書橫匾高懸。說的是隋末天下大亂,44世祖汪華統(tǒng)杭、睦、歙、宣、饒、婺六州建吳國,行仁政,使百姓安居。唐武德四年(621年),汪華率土歸唐,授職總管六州軍政。汪氏后裔請刑部侍郎張芾題匾,頌揚其先祖功績、傳承護民遺風 。</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祠堂大廳敬愛堂前合影留念。古祠莊重,“敬愛堂”匾額高懸,見證著汪氏家族的歷史傳承,此刻也為這段探訪之旅留下了獨特印記。</p> <p class="ql-block"> 汪氏宗祠的第三進是桂香宮,桂香宮堂上供奉著文曲星,還設有太白金星的塑像,后壁繪有奎星和蕭史。堂內(nèi)懸掛著“星煥山河”的匾額,楹聯(lián)為“職司天上文章府,情鐘人間翰墨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汪氏宗祠的西側是文昌閣,為兩進一天井三開間,早年是汪氏一族辦學之所 。在文昌閣前廳掛著“桂香宮”的橫匾。無論是文昌閣還是桂香宮,滿是書香烙印,折射出厚重的文化氣韻。</p> <p class="ql-block"> 汪氏宗祠大殿內(nèi),掛著“孝德永彰”的牌匾。宗祠從鄉(xiāng)愁故地變?yōu)樾罗r(nóng)村文化陣地,各類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常常人滿為患。為此,村里又在宗祠前建了座文化禮堂,以滿足4A級景區(qū)文化旅游活動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 此時,同學們急不可待舉起相機,有的拿著手機,在徐老師的指導下,對焦牛腿木雕上栩栩如生的花鳥人物——匠人以刀為筆,將“徽派三雕”的技藝鐫刻進每一寸梁柱。</p> <p class="ql-block"> 有的同學跑到祠堂外邊的文化禮堂,舞彩帶、拍美景。 還有二位同學,不辭辛勞爬到村后的山上觀賞大陳。他們說,從山上看大陳古村又是另一番景象。</p> <p class="ql-block"> 山里人家重耕讀,書香定能綻芳華。大陳村歷來重教崇文、詩禮傳家,耕讀傳家是這里的精神家園和良好風尚。鄉(xiāng)賢熱衷于創(chuàng)辦義塾、私塾,并聘請有名的老師任教,著名數(shù)學家胡定先生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良好的崇文學風讓大陳人才輩出,這里流傳著“一門九進士,同胞兩翰林”的佳話。上世紀40年代建造的萃文中學,由鄉(xiāng)賢汪漢滔集族產(chǎn)創(chuàng)辦,教師陣容強大,均為江山市教育界的知名人士。</p> <p class="ql-block"> 明清至今,大陳村重教崇文之風綿延,滋養(yǎng)子孫人才輩出。</p><p class="ql-block"> 最杰出的是汪乃恕,清末民初衢州首富,不僅在家盡孝,還仗義疏財,對衢州的慈善事業(yè)建樹頗多。他一生積德行善,鋪路修橋、建涼亭、施藥行醫(yī),創(chuàng)辦義學萃文學會,民國時改為萃文中學,是上世紀30年代衢州地區(qū)獨一無二的民辦中學。</p><p class="ql-block"> 圖為汪乃恕畫像。</p> <p class="ql-block"> 汪乃恕九子汪乾生生于衢州,1938年遷回常山溪口(今青石)同昌倉屋,人稱“同昌老板”。其父留下巨額家產(chǎn),衢州南街六成店鋪及龍游、衢州等地3000畝田地皆屬汪家。</p><p class="ql-block"> 汪氏宗祠懸掛的“孝德永彰”牌匾,是民國政府表彰汪乃恕所立。其因捐資興教、造橋修路,且兒子抗戰(zhàn)時捐田地1500畝建衢州機場,被奉為“移孝作忠”典范,此為牌匾之深意。</p> <p class="ql-block"> 汪乾生繼承父業(yè),在衢州創(chuàng)辦“同順油行”和“裕記商行”:前者經(jīng)營植物油及農(nóng)副產(chǎn)品,暢銷蘭溪、杭州等地;后者主營美國德士古石油產(chǎn)品及上海華成煙草公司香煙,擁有衢龍江常開等五縣總經(jīng)銷權。</p><p class="ql-block"> 他樂善好施,對貧苦農(nóng)民有求必應,借糧借錢從不催債,還阻止管家加重佃戶租谷;出資修建馬車溪防洪堤壩,雇人送棄嬰至常山“育嬰堂”,設常備藥免費為群眾治病,在當?shù)叵碛休^高聲譽,土改時被評為“開明地主”。</p> <p class="ql-block"> 汪乾生教子嚴格,要求子女學有專長、獨立生活,其7子2女中(除6女外)均大學畢業(yè),4人獲副高以上職稱,一子一孫為廳級干部。(圖為汪乾生七子汪祖年,曾任河北省招標局局長兼審查辦主任)</p><p class="ql-block"> 此外,他雅好書畫,收藏《四庫全書薈要》等典籍,擅長畫竹、蘭、牡丹及隸書,曾為衢州多家商店題寫招牌。</p> <p class="ql-block"> 汪乃恕五子汪志莊,為民國初年國會議員,精通詩詞、書法、印章,尤擅書法,造詣深厚。其夫人是民國書畫大家余紹宋的大姐。</p><p class="ql-block"> 其子汪新士被譽為“中國篆刻第一刀”。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員,蜚聲書壇;在湖北桃李滿蹊、聲名遠播。2001年逝世后葬于武漢名人文化公園。其學生曾結集出版《汪新士篆刻書法集》《汪新士紀念文集》,江山市《千年古道·錦繡江山》叢書收錄《汪新士篆刻集》,湖北省檔案局亦為其征集資料建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汪氏家族人才輩出。如今,汪家后代遍布社會各行各業(yè),有數(shù)十人在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擔任領導職務,續(xù)寫大陳人的新風采。</p><p class="ql-block"> “八字大門”是汪膏名下大家族的代稱,也是大陳村的著名地名。當年宅院雖毀于大火,僅存一間門廳,但大陳村仍將其作為地名與景點留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八字大門》為汪氏后裔汪樂夏編著</p> <p class="ql-block"> 在大陳,我們耳聞目睹了許多感人的故事。 如今的大陳村是全國村歌發(fā)祥地。2007年,第一首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誕生,讓大陳村遐邇聞名。截至2024年,江山全市200多個行政村都有了自己的原創(chuàng)村歌,大陳村也因此被譽為“全國村歌發(fā)祥地”。據(jù)說,這首村歌的靈感來源于大陳村特色面條廠,還與大陳村始遷祖汪普賢“見面認子”的動人典故有關。</p> <p class="ql-block"> 據(jù)史料記載,明朝年間,少年汪普賢因生母早逝難以融入新家庭,便離家行醫(yī),最終選擇在大陳村定居。數(shù)十年后,已娶妻生子的汪普賢踏上歸途,卻得知父親已然離世。這時,年邁的后母親手做了一碗蘊含深意的荷包雞蛋面端到他面前——這是汪普賢小時最愛的味道。面條里臥著雞蛋,寓意“見面認子”,即子女是父母的臉面,兒女一生不能做有辱父母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圖為《大陳見面》劇照</p> <p class="ql-block"> 古老家訓化作動人旋律,自創(chuàng)自編的村歌成了村民們的精神食糧。每一次唱響,都是對鄉(xiāng)土歷史與文脈的重溫。歌聲中,村規(guī)民約入耳入心,文明鄉(xiāng)風落地生根,鄉(xiāng)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p> <p class="ql-block"> 這些扎根生活的旋律,不僅承載著以歌樂民、以歌興村、以歌化人的使命,將文化魅力轉(zhuǎn)化為鄉(xiāng)村振興的強勁動力,更一路唱響浙江省人民大會堂與北京人民大會堂。其中,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還曾作為國禮,贈予出席杭州G20峰會的外國元首,讓鄉(xiāng)土之聲傳遞到國際舞臺。</p> <p class="ql-block"> 請看,曾被當作國禮的《媽媽的那碗大陳面》的演唱視頻。</p> <p class="ql-block">三、暮色中的光影詩行</p><p class="ql-block"> 大陳古村落至今仍保存著110多處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古民居,這些建筑大多以徽派風格為主。與汪氏宗祠等公共建筑的雕欄畫棟、華美宏大相比,民居以實用為主,用材相對簡單,體現(xiàn)了汪氏族人節(jié)儉持家的家風。但村中幾戶望族的居所,其建筑的精致仍彰顯出家族的身份和地位。</p> <p class="ql-block"> 大陳村老房子的墻多為石頭砌成,大門的柱子是石頭,弄堂里的路面更是青石鋪就,整個格局都保存著百年前的樣子。一條條七拐八繞的小弄堂,腳下是被無數(shù)鞋底磨得光溜溜的大小青石,高門墻頭上長滿綠色植物,青石縫隙間也有藤蔓牽延——走在這樣的弄堂里,很容易生發(fā)思古之幽情。</p> <p class="ql-block"> 小巷中皆是青石鋪就的小路和白墻黑瓦的院墻,墻面逐漸剝落,暴露出本色的底蘊,那是年長日久形成的斑駁紋路,時光鑿下的痕跡,向人們傾訴著大陳的過往。</p> <p class="ql-block"> 每一幢古宅都有一部歷史,每一戶人家都有一個故事,每一條弄堂都連接著過去與未來。水墨畫般的民居錯落有致,黑白色調(diào)斑駁陸離,靜謐得仿佛無人居住,彎彎曲曲的小弄堂印證著歲月的百轉(zhuǎn)千回。</p><p class="ql-block"> 穿行于迷宮般的青石巷弄,民居門楣上的磚雕訴說著家族榮光。汪漢滔舊宅融合了徽派與日式風格,拱門后的天井藏著留洋學人的家國情懷。</p> <p class="ql-block"> 日影西斜,夕陽為馬頭墻披上金紗,炊煙裊裊升起,與遠山薄霧交融。攝影師架起獨腳架,等待拍照的黃金時段。老班長即興吟誦:“黛瓦飛甍斜陽里,青石巷深歲月長”——這何嘗不是短視頻的絕佳旁白?</p> <p class="ql-block"> 歸途時,《媽媽的那碗大陳面》的旋律隨風飄來,歌聲里有鄉(xiāng)愁,也有新生。我們驀然領悟:大陳的美,不僅在于凝固的歷史,更在于流動的傳承——從明清的科舉榮光,到今日的人才輩出,以文化人,文明的火種從未熄滅。此行,我們以鏡頭為筆,書寫大陳的過去與現(xiàn)在。歸去時,背包里裝滿了影像與故事,而心底,已種下一顆名為“重逢”的種子。</p> <p class="ql-block">謝謝觀看!</p><p class="ql-block">指導老師:徐 勇</p><p class="ql-block">圖片攝影:江國華、林巖松、倪友先、黃卸 壽、劉敏、方云山、朱愛英、巫衛(wèi)星、劉文靜、胡良奇、胡振友、鄭惠珍等</p><p class="ql-block">文字編寫:江國華</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江國華</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5日23時于浙江衢州市柯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