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七月十三日清晨,我如約來到鐵山張子洞廣場,與先到的文友會合,準備赴一場盛夏的精神文化之約。正值周日,曾經(jīng)被譽為鋼鐵糧倉、常常是讓開礦炮聲喚醒的鐵山,還沉浸在一片溫馨中。平素載滿歡樂的廣場,只見一兩名環(huán)衛(wèi)工正在清理環(huán)境,因而顯得十分安寧;那個興辦漢冶萍鋼鐵廠、要重振大冶鐵礦的清代老人的雕塑,默默地靜立在廣場中央,注視著嶄新的時空。深紅色的基座鐫刻金色大字“提起中國民族工業(yè),重工業(yè)不能忘記張之洞”,是毛主席對他的評價。周又高又大的香樟樹,輕輕地搖動,送來一片片清涼時,似乎也在一點點搖曳出礦山昨天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人到齊了,車開了,圍著廣場轉(zhuǎn)了半圈,從大冶鐵礦彩門進,左轉(zhuǎn)九十度續(xù)行。車右邊窗外,就是武鋼大冶鐵礦主要生產(chǎn)區(qū)。臨近道路的圍欄剛翻修一新;新建的大門,雖不雄偉,卻通透精致,遠勝當年的簡陋。一些文友,曾從這里走向采場,走向作業(yè)線,在奮力生產(chǎn)鐵精礦的同時,孕育出像“手托千山送高爐”這樣自豪的鋼鐵詩篇。</p><p class="ql-block"> 再遠處,就是露天采掘形成的礦冶大峽谷,那是礦山人守山吃、伴山眠,以翻山倒海的氣魄創(chuàng)造的奇跡。時光流轉(zhuǎn),曾經(jīng)因剝離、采掘而傷痕累累的尖山、獅子山和象鼻山,幾經(jīng)復墾,陸續(xù)恢復了大自然的本色,在晨曦的輝映下,滿目青翠。今天,這里已建設成為第一家國家礦山公園。公園里的日出東方廣場,矗立著毛主席的雕像。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登臨武鋼一號高爐爐臺,觀看了第一爐鐵水出爐;隔日,又風塵仆仆地來到大冶鐵礦尖山的掌子面。從此,9月13日、9月15日這兩個不平常的日子,水乳交融,就被武鋼人銘記在心。</p><p class="ql-block"> 這次活動的主旨,就是“鐵心共逐夢,書香滿青山”讀書分享采風。要借讀書東風,賡續(xù)武鋼鋼鐵文化雄風。</p><p class="ql-block"> 讀書分享會地址選擇在武鋼體育中心的武鋼體育館內(nèi),我們進到會場時,里面已是歡聲笑語一片。迎面正中,“鐵心共逐夢,書香滿青山—讀書分享會”的會標,簡捷大方,每個字紅光閃亮,像剛從爐口濺出的星火,讓人心旌搖蕩。</p> <p class="ql-block"> 系著紅彩帶的新書《秋葉追夢》和《時光碎片》,整齊地擺放在長條桌上,那是作者要贈送的?!肚锶~追夢》與《時光碎片》的作者,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肖列華和楊嬌娥,是武鋼培育的作家。他們的發(fā)言,沒有激昂的言辭,只有沉靜的訴說。書頁翻動的聲響里,能聽見礦山的風、高爐的轟鳴,那些藏在字里行間的重量,讓滿室的目光都變得凝重。沒有驚人的故事,沒有刻意的抒情,可每個人都懂:那是與鋼鐵相處半生,才能沉淀出的質(zhì)感。</p><p class="ql-block"> 活動主持人,中國寶武集團武漢總部文學會程琳主席,在個人即興談感言議程前,特意安排了一個即興快板表演。隨著一陣清脆的竹板聲,被黃石媒體譽為快板爺爺?shù)奈讝|明,打起了快板。節(jié)奏明快的竹板聲,如軋鋼機的運轉(zhuǎn),每一個節(jié)點都敲在人心上。那股子剛勁的韻律,像鋼釬鑿在壁上,瞬間點燃了滿室的情緒。掌聲緊隨其后,不是稀疏的禮節(jié)性回應,而是密集的、帶著共鳴的震顫,像鋼水在鋼包中翻騰的聲響</p><p class="ql-block"> 讀書分享會就此展開,雖無預設的話題,卻自然流向了創(chuàng)作的甘苦。 “寫作不易,堅守更不易”,這句簡單的話,像一塊投入鋼水的鐵,瞬間引發(fā)了通體的滾燙。無拘無束的暢談,在共鳴里顯現(xiàn)初心。彼此眼中的光,早已道盡了所有。會議室里的空氣漸漸變得濃稠,像高爐里即將出鐵的熔漿,每一絲流動都帶著沉甸甸的力量。分享會的尾聲,沒有冗長的總結(jié)。中國寶武集團武漢總部工會負責人和程琳主席一再掃視著會場,目光里有期許,有信賴,更有信心。</p> <p class="ql-block"> 《武鋼文藝》的編輯老師,全員到會,對雜志稿件提出了明確要求。幾十年來,編輯老師們承前啟后,含辛茹苦,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作家和文學骨干,深受武鋼文學作者喜愛和敬重。他們?yōu)槲滗摰木?、文化建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下午的活動是參觀一號高爐和煉鋼廠。簡單的盒飯午餐后,一種渴望,讓我迫不及待。畢竟,時光把我們隔離得太長久了,高爐和煉鋼廠只依稀在夢里。</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載我們的大巴車啟動了。我像進入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一樣,林立的高樓大廈,成片的綠蔭一晃而過。有人喊道:武鋼廠前大門到了。</p><p class="ql-block"> 進入廠門,立刻看到前方矗立的毛主席雕像。這尊毛主席雕像,落成于1969年,高9.13米,與毛主席視察武鋼的時間9月13日密切呼應,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是武鋼紅色基因與奮斗精神的象征,也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傳承工業(yè)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承載著武鋼人對毛主席的崇敬和對武鋼歷史的深厚情感。凡來到這里的武鋼人, 無不瞻仰、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隨后,巴士繼續(xù)前行,幾乎是圍繞一號高爐轉(zhuǎn)了一圈,才駛?cè)胛滗撘惶柛郀t國家工業(yè)遺址公園。讓我一眼看到的,就是它那頂天立地的雄姿。玉宇藍天作背景,陽光勾勒出高爐的每一處鋼鐵肌膚;無數(shù)粗細不一的各種管道,經(jīng)絡分明。六十多年來,盡管風風雨雨留下了太多的痕跡,但它仍然堅韌不拔,像一座鋼鐵巨人,托著共和國的鋼鐵脊梁。</p><p class="ql-block"> 武鋼一號高爐,是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第一個特大型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武鋼的首座高爐。1955年,武鋼開工建設,1957年7月1日,一號高爐動工,設計高爐容積1386立方米,日產(chǎn)生鐵2000噸以上,比當時號稱“西歐最大高爐”的英國威爾思公司四號高爐日均產(chǎn)量還高500噸,生產(chǎn)和技術水平堪稱世界一流。1958年9月13日建成投產(chǎn),毛主席親臨現(xiàn)場觀看出鐵。服役期間,其累計生產(chǎn)生鐵5426.16萬噸,為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2019年10月14日,一號高爐圓滿完成歷史使命,光榮退役。</p><p class="ql-block"> 和武鋼一號高爐同行的那一輩武鋼人,大都也已光榮退休了;但他們心里還記掛著武鋼一號高爐,還記掛著與武鋼一號高爐共榮辱、鋼鐵報國的日日夜夜。24歲便登上一號高爐的王水枝,在爐前一干就是三十年,這位全國勞模退休后仍幾次回到這里,回憶往昔工作的情景,初心難渝。</p><p class="ql-block"> 想到這里,一股崇敬和懷念之情油然生出。從一號高爐走出的張壽榮院士,是新中國唯一的煉鐵院士。他一生為一號高爐嘔心瀝血、為共和國鋼鐵事業(yè)奮斗終生,為武鋼、為國家贏得無數(shù)榮譽,卻在武鋼邁向更加輝煌之際,像一棵參天大樹轟然倒下。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無私奉獻的精神;這也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巨大財富。</p> <p class="ql-block"> 從明亮寬敞的玻璃大門進入遺址大廳,封閉在玻璃窗內(nèi)的一號高爐的部分主體,便立刻展現(xiàn)在眼前。它實際已經(jīng)不是煉鐵的載體,而是一個時代的豐碑。但我仍能感受到煉鐵時特有的火熱氣息。在展覽廳燈光照耀下,“金色爐臺,紅色基因”八個大字,熠熠生輝。一組又一組珍貴的圖片,把我們帶到一個火紅的歲月。從勘察、選址,到平場、筑基,再到投產(chǎn)、出鐵,每一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都顯現(xiàn)出黨和國家高瞻遠矚的宏圖大略,都倍受黨和國家的重視;每一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都是武鋼人的血汗凝結(jié)而成。礦山來的作者與主廠的作者靜靜地聽著講解,沒有人說話,可空氣中涌動著共同的情緒,那是與鋼鐵結(jié)緣的人,才能讀懂的敬畏、感動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我們參觀完珍貴的歷史圖片,沿右邊寬敞的樓梯上行,來到爐臺前。正中,有一個顯著的標牌,紅底白字:“這里是毛主席到過的地方”。我心中瞬間涌起滾滾熱浪,仿佛看到毛主席就站立在爐臺上,觀看第一爐鐵水出爐;老人家滿是笑容的臉上,流露著自信和信任。那是一種對人民事業(yè)一定成功的自信,那是一種對武鋼人一定會讓鐵水奔騰的信任。</p><p class="ql-block"> 從礦山來的文友李平湘,曾在武鋼廠區(qū)內(nèi)參加技改擴建工程施工十幾年,親眼見證了武鋼的改革發(fā)展變化,也感受過武鋼人對毛主席的深深懷念之情;這次活動,他第一次走上一號高爐爐臺,站在毛主席站過的地方。當他在爐臺的大屏幕看到毛主席的影像時,竟然熱淚盈眶,連呼“好親切,好激動,就像毛主席就在我們身邊。他的聲容笑貌那么從容,那么偉岸。令人心潮澎湃。”</p> <p class="ql-block"> 同樣來自礦山的文友王長順,1965年,還是學生時代的他,有幸來到一號高爐,在時任煉鐵廠廠長李鳳恩的親自帶領下,參觀了這里。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寫了一首《參觀武鋼一號高爐》的短詩,被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采用。此后,他情有獨鐘,陸續(xù)寫了許多有關一號高爐的詩詞,表達內(nèi)心的熱愛。13日晚,他以《長相思.武鋼一號高爐》為題:“一號爐,功勛爐。鐵水奔流赤縣蘇,鋼材遍地鋪。一號爐,光榮爐。史錄毛公見證譽,永將激勵余?!鼻榕c志盡在詩詞中。</p><p class="ql-block"> 一行人圍著高爐靜靜地走著,每個人的腳步都放得很輕,仿佛怕踩碎了滿地的回憶。 </p><p class="ql-block"> 隨后前往煉鋼廠。走進煉鋼廠的操控室,似乎穿過了一道時光的門,涼意瞬間包裹全身。與想象中的喧囂不同,這里安靜得能聽見鍵盤的輕響。寥寥數(shù)人坐在屏幕前,指尖輕點,便能掌控鋼水的流轉(zhuǎn)。條件的優(yōu)越顯而易見,可那份專注與嚴謹,與爐前工并無二致。事先叮囑過不能拍照,大家便只是靜靜地看,將眼前的景象刻在心里,這是鋼鐵工業(yè)的新生,是另一種形式的堅守。</p><p class="ql-block"> 人員驟減,那鋼產(chǎn)量呢?講解員告訴我們,2025年,武鋼鋼產(chǎn)量將達1600萬噸。1600萬噸,這是什么概念?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武鋼十四萬職工,年計劃雙400(萬噸),后來增至雙700(萬噸);如今僅有一萬人。巨大的反差,讓我咋舌。</p><p class="ql-block"> 走出操控室,廠區(qū)的空曠讓人印象深刻。路面整潔,廠房巍峨,卻少見行人。偶有穿著工裝的身影走過,與巨大的設備相比顯得渺小,卻透著不容忽視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一場令人難舍又難忘的文學盛會結(jié)束了。但其熱潮還在奔涌,影響力在迅速擴散。一篇篇新書讀后感,一首首詩詞,以及各式圖冊、動畫視頻,如雨后春筍,并以多種方式傳播開來。武鋼的文學愛好者以未曾有過的熱忱,為傳承武鋼精神和文化同心發(fā)力,傳遞著一種無形的力量。那是鐵精礦與爐火交織的基因,是鋼花與詩行碰撞的火花,是“鐵心逐夢”的信念在時光里的接力。這不是為了留住過去,而是為了讓那些支撐我們走過艱難的精神力量,能像一號高爐的余溫一樣,在新的時代里,依然能點燃更多人的熱血與夢想。</p><p class="ql-block"> 在鍵盤上敲完最后一行字,已是深夜零點。我輕輕噓了口氣,又是一個新的開始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