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開熊召政先生的《張居正》,如同推開了明代中后期那扇厚重的歷史大門。在波譎云詭的萬歷初年,這位身著緋袍的內閣首輔,以一己之力扛起了王朝中興的重擔。掩卷沉思,心中既有對他鐵腕改革的敬佩,也有對他孤獨處境的嘆惋,更有對歷史洪流中個人命運的深深感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張居正最令人動容的,是他“愿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的擔當。明王朝到了隆慶萬歷年間,早已積弊深重:國庫空虛如洗,官場腐敗成風,邊患此起彼伏。面對這盤爛棋,張居正沒有選擇明哲保身,而是以“茍利國家生死以”的魄力,推出了一系列雷霆改革?!耙粭l鞭法”將復雜稅制簡化統(tǒng)一,讓百姓不再受層層盤剝;“考成法”嚴格考核官吏政績,讓慵懶官場為之一振。他深知改革必然觸動既得利益,卻依然“雖千萬人吾往矣”,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歷史的復雜之處在于,改革者往往要承受最多的非議。書中的張居正,既有政治家的遠見卓識,也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他為推行新政,不得不培植親信、壓制異見,甚至不惜與昔日恩師徐階漸行漸遠。有人罵他專權跋扈,有人說他徇私枉法,可誰又能看到他深夜批閱奏章時的疲憊,誰又能理解他面對流言蜚語時的隱忍?他像一位孤獨的舵手,在狂風巨浪中緊握船舵,哪怕身后是萬丈深淵,也要把王朝之船引向光明。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zhí)著,讓人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熊召政先生的筆觸充滿人文關懷,他沒有將張居正塑造成完美的圣人,而是展現(xiàn)了一個真實立體的改革者形象。我們能看到他對小皇帝的諄諄教誨,如師如父;能看到他對亡妻的深情緬懷,鐵漢柔情;也能看到他面對官場傾軋時的無奈與堅持。正是這些真實的細節(jié),讓這位四百多年前的歷史人物鮮活起來,讓我們懂得:偉大從來不是與生俱來的光環(huán),而是在艱難抉擇中堅守初心的勇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讀《張居正》,最讓人扼腕的是改革的命運與個人的結局。他嘔心瀝血十年,讓明王朝重現(xiàn)生機,可他去世后不久,新政便被廢除,家族也遭清算。這種“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不必有我”的悲壯,讓人深刻體會到改革之路的漫長與艱難。但歷史終究是公正的,當我們回望那段歷史,看到的不僅是一個人的榮辱浮沉,更是一個民族在困境中尋求突破的掙扎與努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上書頁,窗外的陽光灑在書頁上,那些關于改革、擔當與孤獨的故事依然在心中激蕩。張居正用一生告訴我們:改變世界或許很難,但堅守信念、勇于擔當,總能在歷史上留下屬于自己的印記。這種為理想執(zhí)著奮斗的精神,跨越四百年的時光,依然能給今天的我們帶來力量?;蛟S,這就是歷史的意義——讓我們在回望中汲取勇氣,在沉思中堅定前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7.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