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 9月6日上午,我們參觀了貴州省博物館。貴州省博物館“人文山水 時光峰巒——多彩貴州歷史文化展”分六大板塊梳理歷史脈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是史前時期:以舊石器至新石器時代文物遺跡,展現(xiàn)貴州古人類演化過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是先秦時期:通過畢節(jié)青場瓦窯遺址青銅魚鏢石范等,揭示青銅鑄造技術掌握;以北盤江等流域遺存及莊蹻史載,印證大江大河為族群文化交流通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是秦漢至魏晉南北朝:“古國夜郎”單元以赫章可樂文物揭秘夜郎;“秦漢經(jīng)略”借“巴郡守丞”鎏金銅印、東漢銅車馬呈現(xiàn)郡縣設置;“多族共融”則以銅印及遺存展現(xiàn)民族共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是隋唐至宋元:通過紅花崗楊氏墓地王鋪記銀錠、楊粲墓遵義型銅鼓及宋代梅瓶等,反映羈縻制度、中原文化滲透與土司邊疆治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是明代貴州:聚焦建省后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官印、文書、兵器等文物凸顯國家戰(zhàn)略地位及社會變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是清代貴州:呈現(xiàn)改土歸流深化、農(nóng)商繁榮、商業(yè)興盛及文化藝術發(fā)展,文物揭示民族關系、風俗變遷與近代化探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進貴州省博物館,仿佛踏入了時光的隧道。在這里,古老的文物訴說著貴州大地的滄桑變遷,精美的民族服飾展現(xiàn)著多彩的文化魅力。每一件展品都是歷史的見證,每一個角落都散發(fā)著文化的氣息。在貴州省博物館,你能領略到貴州獨特的歷史韻味和民族風情,感受這片土地的深厚底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很大且藏品較多,拍攝了不少照片,但因篇幅有限,選一部分圖片給美友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剛踏入貴州博物館大廳的瞬間,最先撞進感官的是一種奇妙的沉靜。</p> <p class="ql-block">穹頂如倒扣的青瓷碗,漫反射的光線從高處傾瀉而下,溫柔地漫過米白色的石材地面。</p> <p class="ql-block">入口處那尊巨大的銅鼓浮雕照得愈發(fā)深邃——鼓面上的蛙紋仿佛正隨著光影微微起伏,像是下一秒就要跳進時光里。</p> <p class="ql-block">踏入博物館,那一方展柜中的動物頭骨古化石瞬間攫住目光。</p> <p class="ql-block">他們靜靜臥于光影之下,歷經(jīng)漫長歲月的磨礪,表面粗糙且斑駁,溝壑縱橫似鐫刻著古老密碼。</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館的展柜中,靜靜陳列著來自遠古時代的石斧與刮削器,它們雖歷經(jīng)滄桑,卻依然散發(fā)著神秘而堅韌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頭骨輪廓奇異,尖銳的獠牙雖已殘缺卻仍透著凜冽的威芒,似在訴說著往昔的兇悍。</p> <p class="ql-block">深陷的眼窩空洞深邃,似能穿透時光,讓人窺見遠古時代的生存博弈。</p> <p class="ql-block">古陶展廳里,真像一個被歲月塵封的奇妙世界,各式各樣的陶罐在柔和燈光下靜靜佇立,散發(fā)著跨越時空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這些圖案色彩鮮艷,雖然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依然能看出當年的絢麗。</p> <p class="ql-block">它們用簡潔的筆觸勾勒出遠古人類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銅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獨特文化 ??</p><p class="ql-block">銅鉞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特色文物,與中原文化的銅鉞差異較大。這里的銅鉞形狀多樣,有鏟形、扇形和靴形,上面刻有羽人圖案,非常特別。館內還有專題展示,與越南東山文化一脈相傳。(此藏品為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黔府青花罐,明代景德鎮(zhèn)的杰作 。黔府青花罐是明代景德鎮(zhèn)燒制的,印有“萬歷丁亥年造,黔府應用”款的青花蓋罐,全國僅此一件。黔府指的是沐氏,明朝受封“黔國公”。(此藏品為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西漢銅柄鐵劍?!般~柄鐵劍凝霜雪,夜郎雄風震西南”。赫章可樂漢墓出土的銅柄鐵劍,劍柄鑄有 “山” 字形紋飾,劍身經(jīng)硫化處理防銹,工藝遠超同時期中原水平。其造型既非滇式亦非巴蜀式,獨特的 “夜郎風格” 為破解 “夜郎自大” 之謎提供了實物證據(jù)。劍柄上的菱形暗紋,仿佛仍映照著古夜郎武士征戰(zhàn)的身影。(此藏品為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宋代銅水月觀音像袒胸慈眉,優(yōu)雅大方。唐宋時期,貴州三教興旺,寺廟眾多。水月觀音為三十三觀音之一,呈游戲坐姿,猶如觀賞水中月影一般,故有“水月觀音”之稱。</p> <p class="ql-block">雙肩石錛:新石器時代的罕見瑪瑙 </p><p class="ql-block">雙肩石錛,這可是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是一種古代的砍削工具,質地是罕見的血紅色瑪瑙,鮮艷得像戰(zhàn)國紅瑪瑙一樣。(此藏品為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立虎辮索紋耳銅釜。這件銅釜的造型別致,其上雕刻的立虎和辮索紋耳等圖案,都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西南夷之最大”的夜郎國的生動形象。在出土時側立于墓主人的頭部,其器壁外布滿了煙炱的痕跡,見證了其曾經(jīng)的使用。它呈現(xiàn)出斂口折沿的設計,鼓腹、圜底,造型穩(wěn)重。在肩腹部,一對圓雕立虎以對稱的方式裝飾著,虎頸部佩戴著一條項圈,項圈上還精心裝飾著貝紋,增添了幾分華麗?;㈩^后部則巧妙地飾以一組卷云紋,而虎身則遍布斑紋,栩栩如生。更值得一提的是,釜腹上部還對稱地縱向置放著兩只辮索紋環(huán)形大耳,不僅美觀大方,更彰顯了這件銅釜的獨特工藝。(此藏品為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美人醉柳葉瓶。這件豇豆紅釉瓷瓶,釉面紅斑似美人微醺,綠斑如柳葉扶風,是康熙官窯的巔峰之作。其造型仿漢代銅器,卻以高溫銅紅釉呈現(xiàn),燒制成功率不足百分之一。瓶底 “大清康熙年制” 楷書款,與故宮博物院藏同款遙相呼應,見證了清代貴州與中原的文化紐帶。(此藏品為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東漢銅馬車。在1975年的貴州興義東漢墓中,一件珍貴的東漢銅車馬出土,并被珍藏在貴州博物館中。這輛銅車馬由青銅精雕細琢而成,全長1.12米,高0.88米,生動地再現(xiàn)了古代馬車的風采。馬車以11段分鑄組合而成,通過17個銷拴巧妙固定,展現(xiàn)出昂首嘶鳴、奔騰向前的雄姿。(此藏品為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青瓷罐的東漢印記。在探尋古夜郎輝煌歷史的旅程中,除了銅車馬這一重要見證,還有另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東漢永元十六年的青瓷罐。這件青瓷罐,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蘊含的歷史信息,為人們揭示了那個時代的生動細節(jié)。它靜靜地躺在貴州博物館的展柜中,等待著每一位熱愛歷史、熱愛文化的人前來細細品味。</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時期的美人醉柳葉瓶這件清康熙時期的美人醉柳葉瓶,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藝,成為了瓷器中的珍品。它仿佛是一位巧妙的匠人精心雕刻出的藝術品,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充滿韻味的古代世界。柳葉般的瓶身,輕盈而優(yōu)雅,仿佛是美人醉酒后的輕舞,令人陶醉。(此藏品為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目光掠過一件陶罐的紋路,那些被效率綁架的焦慮會慢慢沉淀——原來真正的從容,是能與千年前的匠心共處一個黃昏。</p> <p class="ql-block">作為北宋名臣韓琦的唯一傳世法書,《北宋韓琦楷書信札》卷不僅是一件國家禁止出境展覽的珍寶,更承載著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精髓。展覽以此卷為中心,帶領觀眾領略兩宋書卷風流的雅致世界,感受韓琦在政治與書法上的雙重成就。韓琦,這位輔佐宋仁宗、神宗、英宗三朝的名臣,不僅與歐陽修同朝為相,更曾與范仲淹共同推動慶歷新政,其書法造詣亦不俗,深得顏筋柳骨之妙。</p> <p class="ql-block">唐開元投龍銅簡,這一珍貴的文物,承載著唐代的歷史氣息。其制作工藝精湛,形狀獨特,上面刻有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信仰。這件銅簡,雖然歷經(jīng)千年的風雨,但依然能讓我們感受到唐代文化的繁榮與魅力。(此藏品為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楊粲墓石刻:楊粲墓是貴州地區(qū)保存較為完好的宋墓,石刻內容豐富,雕刻精美,對研究宋代喪葬習俗和雕刻藝術具有重要價值。</p> <p class="ql-block">參觀博物館的游客絡繹不絕。</p> <p class="ql-block"> 南宋《洛神輕舟圖軸》,絹本設色縱271厘米、橫94.8厘米,以曹植《洛神賦》為靈感創(chuàng)作,畫面中心繪樓船一艘,帝王端坐樓上,二宮女侍立左右,下層船側四人搖櫓,大船后有小船衛(wèi)從,人物與山水筆法生動。圖上方框內楷書題寫《洛神賦》詩句“背下陵高,足性心留,遺情想象,顧望懷愁”,將文學意境與視覺藝術融為一體。此作雖無作者款識,但作為傳世罕見的宋代工筆重彩畫精品,其細膩的人物刻畫與流暢的線條運用,展現(xiàn)了南宋宮廷繪畫的典型風貌,具有極高的藝術史研究價值。</p> <p class="ql-block">楊輝墓出土的彩釉陶俑群,一組70件,明代陶塑。1986年貴州遵義團溪楊輝墓出土。由騎馬俑33件,步俑37件組成。其中佩劍騎馬俑6件,捧印騎馬俑1件,吹號騎馬俑4件,持物騎馬俑14件,背物騎馬俑8件,牽馬步俑1件,持物步俑14件,敲鑼打鼓擊镈步俑9件,侍步俑13件。騎馬俑高矮不一,高者通高29.5厘米,步俑高矮不一,高者通高27厘米。此組彩釉陶俑群不但數(shù)量眾多,陣容大,而且造型豐富,生動地模擬著儀仗隊伍中各種人物的姿態(tài),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出行的盛況。墓主人楊輝為播州第二十四世土司。明英宗朱祁鎮(zhèn)正統(tǒng)十四年(公元1449年)襲播州宣慰使之職,為播州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卒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p> <p class="ql-block">仁懷市龍井鎮(zhèn)大路鄉(xiāng)柏楊坪團山組赤水河渡口南岸30m的巖壁上有“四川遵義道界”摩巖。摩崖頂部距地面4m,寬1m,中高1.7m,兩邊高1.6m。坐東南向西北,位于東經(jīng)106°4′4″,北緯27°46′12″;海拔443m。巖體為石灰?guī)r,不甚平整,有原生小石孔,摩崖下巖石有斷裂,摩崖位于斷裂上方。有輕微風化,但總體完好。</p> <p class="ql-block">明朝在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立貴州承宣布政使司,但此時遵義仍歸屬四川布政使司管轄。直到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調整行政區(qū)劃后,遵義才正式劃入貴州。 ?遵義真正劃入貴州管轄是在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設立貴州行省時完成的。 ??12</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件歷經(jīng)400多年滄桑的明代鑲寶石金鳳冠,學術上又被稱為五翟金冠。它珍藏在貴州省博物館,屬于嘉靖年間出品,堪稱明定陵皇后鳳冠之后的無上瑰寶。這件鳳冠重達1388克,主體部分由純金精心打造,上面鑲嵌了數(shù)百顆色彩斑斕的寶石,每一處都閃耀著璀璨的光芒。在制作過程中,工匠們運用了打胎、累絲、鏨刻、寶石鑲嵌以及鍛造等多項精細工藝,使得冠飾中的龍鳳、花朵、蝴蝶等圖案都生動逼真。特別是正面那朵盛開的六瓣重臺花,以及其上站立的五個鳳凰,仿佛將人們帶入了一個絢爛的舞蹈世界。(此藏品為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這件宋代彩色蠟染鷺鳥紋褶裙,以其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紋樣,成為了服飾歷史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不僅展現(xiàn)了宋代染織技術的精湛水平,更通過鷺鳥紋樣,寓意著吉祥、美好與和諧。這件褶裙,以其絢爛的色彩和精致的工藝,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宋代生活畫卷。</p> <p class="ql-block">貴州省博物館收藏的“紅軍買豬條”是國家一級文物,記錄了1935年紅一方面軍長征途經(jīng)貴州遵義時與當?shù)卮迕竦慕灰淄鶃?。該收條由陳樹容連長書寫,內容為:“收到紅軍部連買趙姓肥豬一只,國票壹拾伍元正,每張即付銀幣一元。我軍走后轉來再用。此致,連長陳樹容?!???1935年,紅軍部隊在遵義涼水鄉(xiāng)借宿村民趙金和家中,購買其肥豬并請他帶路前往金沙。紅軍支付了15元蘇維埃幣及兌換條作為費用。趙金和將收條視為珍貴紀念品保存至今。該收條展現(xiàn)了紅軍紀律嚴明、軍民魚水情深的革命歷史,現(xiàn)藏于貴州省博物館,是長征文物中的重要見證。(此藏品為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正德五年(1514)貴州思南府水德江司人田秋,歷經(jīng)千難萬險遠赴云南,考中云南鄉(xiāng)試舉人(后又于正德九年入朝考取進士),一時間貴州山歡水笑。16年后的公元1530年,田秋向明世宗嘉靖皇帝上奏《開設賢科以宏文教疏》,請在貴州開設考場、開鄉(xiāng)試。嘉靖十六年(1537),貴州終于開科,結束了無鄉(xiāng)闈的歷史。明嘉靖三年(1524),時任福建延平府推官的田秋聽聞父親染恙,便請假回家省親。途經(jīng)潮砥烏江時,在江邊一塊巨石上寫下“黔中砥柱”四字,這是數(shù)百年后唯一可見的田秋手跡。</p> <p class="ql-block">游客們在認真觀看博物館里的藏品。</p> <p class="ql-block">西漢立虎辮索紋耳銅釜。赫章可樂 274 號墓出土的銅釜,腹部立虎造型威嚴,頸部辮索紋與云南古滇國器物相似,底部卻有煙熏痕跡,顯示其兼具禮器與炊器功能。更神秘的是,墓主頭骨套在銅釜中下葬,這種 “套頭葬” 習俗至今無解,銅釜內壁殘留的骨渣,或許能解開夜郎王族的喪葬密碼。</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行書碑刻拓本。</p> <p class="ql-block">清朝的出賣公田契約和田產(chǎn)執(zhí)照。</p> <p class="ql-block">清代畫家鄒一桂任貴州學政時所作的 22 幅冊頁,以 “浮玉橋”“甲秀樓” 等貴陽地標為題材,融合西洋透視法與傳統(tǒng)水墨,開創(chuàng) “黔山畫派” 先河。冊中《黔靈山圖》以淡墨皴染山體,朱砂點染弘福寺飛檐,虛實相生間盡顯 “黔南第一山” 的靈秀。詩塘題跋 “觀山即觀我,觀我亦觀山”,道盡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之境。(此藏品為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鄭珍行書贈胡長新柞繭歌冊頁。</p> <p class="ql-block">“大清寶鈔”,長方形,豎式,正面呈藍色。正面分為內外兩區(qū),外區(qū)上部有橫讀“大清寶鈔”四字和雙龍圖,左右兩側為云氣紋,云氣紋中分別有“天下通行”和“均平出入”字樣;下部為水波紋。內區(qū)又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從右至左有文字三行,分別為“兵字第二千五百二十二號”,面值“準足制錢貳仟文”和“咸豐柒年制”。面值處蓋有滿、漢文“大清寶鈔之印”紅色方形印,下部有縱讀文字九行,具體內容為:“此鈔即代制/錢行用,并準/按成交納地/丁錢糧一切/稅課捐項,京/外各庫一律/收解,每錢鈔/貳千文抵換/官票銀壹兩?!北趁嬗心珪陀≌碌?,可能與該鈔的使用或流傳、收藏有關。</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方篆刻印章,印文為篆書字體,內容大概是“貴陽周武潤印傾璜齋”。</p> <p class="ql-block">李端棻 (公元1833年-1907年),字苾園,生于貴州貴筑(今貴陽)。清同治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參與維新變法,上疏奏請設立京師大學堂,各省府、州、縣遍設學堂,為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晚年歸鄉(xiāng)主講于貴州經(jīng)世學堂,并創(chuàng)辦貴陽一中和貴陽師范學校。</p><p class="ql-block">此聯(lián)寫于描花箋紙上,楷書。聯(lián)文為:“秋月照人如鏡臨水,春雨潤木自葉流根”。上款“孟蘋大兄姻大人雅正”。下款“弟李端棻”鈐“臣端棻印”白文印,“青宮侍從”朱文印。</p> <p class="ql-block">王道行墨筆梅花條幅。<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道行</span>(1758-1822),字用之,號竹邨,又號興庵。清思南府印江縣(今貴州印江)人。清代著名書法家。[1]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發(fā)陜西州判補長安縣丞,后任永壽知縣,涇陽知縣。嘉慶十八年(1813),居母憂回籍。旋補廣東歸善、徐聞、新會等地知縣。精于書法,自成一體,老而彌工。在京師時,曾因善書法而得保薦內閣中書,因與成親王書體近似,得以成為成親王的捉刀人。</p> <p class="ql-block">陶廷杰,貴州都勻府人。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拔貢,次年進士,入翰林院授庶吉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山西主考官、廣東學使、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甘肅按察使、陜西布政使、陜西巡撫等職。陶廷杰秉性剛直,出污泥而不染,也于直言上諫,不避權貴。為官清廉,逢年過節(jié)、壽辰時,拒收他人饋贈。熱愛桑梓,關心家鄉(xiāng)建設,主講貴山書院,捐資修文峰塔,捐資振興都勻教育等。為鎮(zhèn)壓咸同農(nóng)民起義,曾督辦團練。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起義軍攻破都勻城,陶廷杰死于巷戰(zhàn)中。</p> <p class="ql-block">傅衡,清朝貴州貴筑縣(今貴陽市)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舉人,官廣西左州知府,性氣疏狂,博學多藝,文章、詩、詞、書、畫,無所不能。其畫喜仿唐朝大小李將軍的金碧山水,筆觸細如游絲,而骨力貫注,精銳絕倫,為貴州省楊龍友、馬瑤草之后僅見的杰出畫家。其詩突兀橫放,恰似其人。詞亦有佳作。著有《師古堂詩集》、《師古堂詞鈔》等。此畫為傅衡所作。</p> <p class="ql-block">寅亮書法欣賞。嚴寅亮,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教育家,以榜書北京“頤和園”大門匾額名震天下。字弼臣,號剩廣,別號碧岑、陽坡山民、陽坡居士。生于清咸豐四年(1854年),貴州印江縣陽坡人。祖籍江西袁州府(今新余市)分宜縣。其先世自宋咸淳元年(1265年)入黔,占籍思南。后累遷至印江陽坡,遂為印江人。世代務農(nóng),至其高、曾祖時,家至小康,于是耕讀并重。其父嚴定山,喜交友,待人厚道。母陳孺人出名門,相夫教子。嚴寅亮幼承庭訓,勤學好問,賦性穎悟,聰敏早慧,對書法尤其情有獨鐘。</p> <p class="ql-block">李端棻楷書五言聯(liá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端棻</span>(1833年—1907年),字苾園,祖籍湖南省衡州府清泉縣,出生于貴州省貴陽市,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北京大學首倡者、戊戌變法領袖,被譽為中國近代教育之父。李端棻幼年喪父,由叔父李朝儀教養(yǎng)成人。同治元年(1862年)中舉,次年中進士,入翰林院任編修。歷任監(jiān)察御史、刑部左侍郎、倉場總督、禮部尚書等職,深受同治、光緒兩朝器重。他為官清正,敢于直諫,曾主持多省鄉(xiāng)試并賞識梁啟超,將其堂妹李蕙仙許配給梁。??1896年,李端棻上《請推廣學校折》,提出設立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及全國新式學堂體系,主張引入西學課程。歸鄉(xiāng)后,李端棻主講貴州經(jīng)世學堂,傳播西方思想,并與地方士紳創(chuàng)辦貴陽公立師范學堂(貴州首所師范學校)、通省公立中學堂(今貴陽一中前身),推動貴州近代教育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丁寶楨(1820年-1886年),字稚璜,祖籍江西臨川[40],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jié)市織金縣)牛場鎮(zhèn)人。晚清大臣,鹽業(yè)改革者。此聯(lián)“春秋謹嚴取以為法,洞庭漫汗大放厥詞”為丁寶楨所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楊芳(1770年—1846年),字誠村,清貴州松桃人,晚清名將。</p><p class="ql-block">楊芳年少時投軍充文書。后楊遇春薦其為將校。嘉慶年間,楊芳隨額勒登保等人鎮(zhèn)壓川楚白蓮教起義,常為偵騎。后升至總兵、提督等官。嘉慶十八年(1813年),楊芳從那彥城鎮(zhèn)壓林清、李文成起義。道光六年(1826年),赴新疆,參與平定張格爾的戰(zhàn)爭。后來因騎馬出城巡察營汛炮臺,不慎失馬閃挫,重病臥床。道光帝批準其回湖南提督任所治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楊芳辭官還鄉(xiāng),虔心靜養(yǎng)。</p> <p class="ql-block">此條幅《平遠山莊》為黎庶昌所寫。<span style="font-size:18px;">黎庶昌</span>(1837-1896),字莼齋,貴州遵義人,晚清外交家、散文家,被尊為貴州“睜眼看世界”第一人。 ?黎庶昌自幼受家學熏陶,25歲赴京上書言事,直陳時政弊端,提出改革科舉、選賢任能等主張,獲曾國藩賞識。后隨郭嵩燾出使歐洲、日本,期間搜集古籍刻成《古逸叢書》,并推動中日文化交流。其著作《西洋雜志》記錄了19世紀中葉西方社會風貌。 ?他促成中日《修好條約》簽訂,推動兩國正式建交。任川東兵備道時推行新政,包括改革鹽政、整頓吏治等,因病辭官返鄉(xiāng)后病逝于遵義沙灘。其家族與鄭珍、莫友芝等學者交往密切,形成“沙灘文化”核心圈。</p> <p class="ql-block">鄭珍行書條幅。</p> <p class="ql-block">鄭珍書法“拜竹山房”。</p><p class="ql-block">鄭珍(1806—1864),字子尹,號柴翁、巢經(jīng)巢主、子午山孩,晚年又號小禮堂主人、五尺道人,別署且同亭長等。貴州遵義人。精研經(jīng)學、小學,著述宏富。學問之余,鄭珍也精于詩文,為有清一代一流詩家。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中高度評價他的詩作:“清人號能學昌黎者,前則錢擇石(載),后則程春海、鄭子尹?!编嵳湟蚱渥吭降某删臀涣小肚謇舾濉と辶謧鳌?,被譽為“西南碩儒”。</p> <p class="ql-block">莫友芝楷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莫友芝</span>(1811~1871年),字子偲,號郘亭,晚號叟,貴州獨山人。道光舉人。善書法,四體皆工,尤長于篆、隸。清中晚葉書體主創(chuàng)變,莫友芝成為創(chuàng)變中有成就的大家之一。當代書法家陳云君稱“在‘古文字書法藝術化’運動中,以鄧石如、錢坫、伊秉綬、莫友芝為首”。友芝觀摩或臨寫歷代碑刻多種,著有《金石筆識》和《梁石記》兩部專著。莫友芝廣益多師,兼取眾家,自出新意從而形成自家藝術風格。于平正古樸之中,含蘊著瑰奇恣肆之氣,結體整一中見飄逸。他的隸書,融進篆書與魏碑筆意,結體端嚴,波磔分明,很富于金石氣(圖6-27)。在清代數(shù)以千計的書法家中,莫友芝堪稱一流大家。</p> <p class="ql-block">貴州巡撫部院龐發(fā)給陸軍小學校學生的執(zhí)照。</p> <p class="ql-block">張百麟先生光復紀功碑。民國33年(1944),貴州省各界人士為紀念張百麟,字石麒,領導革命黨人推翻清朝統(tǒng)治、光復貴州的功績,特在河濱公園大門內右側,建立“張石麒先生光復紀功碑?!北魇瘶诵危絼倳?。原件已毀,有照片傳世。張百麟,湖南人。清光緒年間,隨父來黔,定居貴陽。光緒三十三年(1907)與鐘昌祚等發(fā)起組織自治學社,鼓吹革命,團結有志青年,積極策劃貴州新軍武裝起義。宣統(tǒng)三年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以自治學社成員為骨干的貴州新軍營官兵和陸軍小學師生同時實行武裝起義,清朝地方政府隨即投降。以自治學社為中心的地方人士成立貴州大漢軍政府,宣告貴州光復。張石麒被選為樞密院院長。民國33年(1944),貴州省各界人士為紀念他領導革命黨人推翻清朝統(tǒng)治、光復貴州的功績,特在河濱公園大門內右側,建立“張石麒先生光復紀功碑。”碑作石標形,平剛書。原件已毀,有照片傳世。</p> <p class="ql-block">范鴻翔貴州優(yōu)質師范學堂預科畢業(yè)文憑。</p> <p class="ql-block">陸軍小學堂第三期畢業(yè)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每一件展品都是文明的切片,拼接起來便是人類如何與世界對話的密碼。去博物館,是讓自己的生命經(jīng)驗,與更遼闊的時空完成一次溫柔的重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