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翻開清末張謇先生組織南通測繪局測繪的《南通輿圖》薛家沙分圖,通過學(xué)習(xí)比對,在圖左上角找到了張燦英古橋的位置。薛家沙中心位置在張芝山薛沙村,西界到小海二十大隊七隊和八隊之間的泯溝,薛家沙西邊是萬壽沙。清康熙末至乾隆初年,長江主泓搖擺不定,長江口沙洲此消彼長,在江北漲出了薛家沙萬壽沙等沙洲,江南太倉一帶嚴(yán)重坍削,為了達(dá)到“占補(bǔ)平衡”,平息民怨,官府一度把江北的薛家沙萬壽沙劃歸江南昭文縣管轄,后來才劃歸通州管轄。</p><p class="ql-block">在張芝山通啟大橋往南兩百米右轉(zhuǎn)原來有個搪瓷廠,廠西南角有座水泥橋,在這條橋南邊50米的天三港河上原來有座張燦英橋,是清末到六十年代溝通天三港河?xùn)|西的交通要道。說起這條橋,還有一個真實故事。張燦英是清朝道光年間海門三星的一個大糧戶,有一次經(jīng)過此地看到這條小橋破破爛爛、搖搖欲墜,所以斥資建了一條五丈長六尺寬的堅固木橋,上面走車輛行人,橋下舟楫穿行,因為橋下要行船,三跨木橋中間一跨比較高,重車經(jīng)過需要他人助力。</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以前東橋堍北邊有張連堂豆腐店,南邊是董漢康車匠店 ;西橋堍北施洪昌剃頭店,南邊張燦英孫子張根道竹匠店。橋東往北四十米一條往東的小河,上面一座小石橋,這條小河現(xiàn)在還在,上面一座橋,橋南邊是搪瓷廠宿舍。1969年,政府創(chuàng)辦通海軋花廠 ,張燦英橋拆除,在北邊建了一座水泥橋,利于軋花廠機(jī)器設(shè)備原材料運(yùn)輸。1988年,小海九大隊三隊臺灣老兵羅明康第一封寫給父母的信收信人地址寫的就是“江蘇省南通縣張芝山張燦英橋羅仁煌、羅寶沖收”,羅(陸)仁煌是羅(陸)明康父親,羅明康沒有文化,1948年被抓壯丁時登記的就是羅明康,其實姓陸,羅陸發(fā)音相近。四十年后,臺灣大陸小三通,才有信札來往,張芝山郵電局年輕的郵遞員根本找不到老地名,郵電局局長親自出馬,打聽到張燦英橋開剃頭店施洪昌手里,施洪昌兒子新華和羅(陸)寶沖兒子洪狗駱化小學(xué)同班同學(xué),施洪昌停下手中的活計,立即親自帶著郵電局局長去送信。陸明康九旬老娘接到信以后,“喜從天降”,老淚縱橫,本以為兵荒馬亂中兒子早已過世,竟然還在人間。翌年,兒子從臺灣回來,一家團(tuán)圓,張燦英橋老地名可以說功不可沒。</p> <p class="ql-block">常熟縣昭文縣古地圖,上面薛家沙萬壽沙方位搞錯了,萬壽沙在薛家沙西側(cè)。</p> <p class="ql-block">張燦英玄孫張秀康講述張燦英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