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執(zhí)紼抬棺</span></p><p class="ql-block"> 古代喪禮中, 遣奠禮完畢后,送葬的隊伍準(zhǔn)備前往墓地。有司套好車,等待出發(fā)。 </p><p class="ql-block"> 為了防止靈柩在路途中傾斜、翻倒,棺柩兩旁系上了“披”。這是一種紅色或者黑色的帛帶,每條披由兩位送喪者執(zhí)持,如果因路面不平柩車出現(xiàn)晃動,就用力拉住,以保持平衡。披的多少,因死者的身份而異;天子一邊六, 披,兩邊為十二披;大夫一邊四披,兩邊為八披;士一邊兩披,兩邊為四披。所以,士的喪禮出殯時,一共有八位士在車兩旁執(zhí)披。</p><p class="ql-block"> 執(zhí)披的做法,是人們彼此借以申述情誼、追思緬往的一種方式,今日的, 喪禮中猶有遺意,人們送花圈時,在綬帶末尾寫一“挽”字,“挽”就是“輓”的 俗字?!澳衬惩臁闭枪糯鷪?zhí)引輓車的意思。所以哀悼死者的對聯(lián)稱為“挽 聯(lián)”,吊喪的布帛稱為“挽幢”,送葬時唱的歌稱為“挽歌”。</p><p class="ql-block">張浩(林彪之堂兄)去世,毛主席為他執(zhí)紼抬棺,這是主席一生唯一的一次。(張浩(1897~1942),男,字祚培,原名林育英、曾用名林仲丹,化名張浩、林春山、李生等。)</p><p class="ql-block"> 這是兩張非常罕見的照片,拍攝于1942年3月9日,革命家張浩去世,毛澤東主席極為悲痛,率領(lǐng)在延安的領(lǐng)導(dǎo)人守靈出殯,并親自為其執(zhí)紼抬棺,這在主席一生是唯一的一次,由此可見張浩在主席心目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毛澤東主席為其執(zhí)紼的照片,所謂執(zhí)紼就是手持牽引靈柩的大繩以助前行。照片上的主席穿著一身舊棉襖,戴著帽子,手持大紼,悲痛不已。在他的旁邊是一同參加出殯儀式的領(lǐng)導(dǎo)人們,有戴著口罩的朱德,留著大胡子、戴著眼鏡的任弼時,還有一臉哀傷的楊尚昆。</p><p class="ql-block"> 主席為張浩抬棺的照片,他走在隊伍的最前方,表情沉默而莊重,老戰(zhàn)友的英年早逝使他心情極為沉重。</p><p class="ql-block"> 張浩是林彪的堂兄,曾任八路軍129師政委,他病重的時候返回延安休養(yǎng),替代他的就是我們熟悉的小平同志,鄧小平從此和劉伯承組成劉鄧大軍,開始了和劉伯承長達13年的戰(zhàn)斗組合。</p><p class="ql-block"> 1942年3月6日張浩病逝,終年45歲。毛主席為他題寫挽聯(lián):“忠心為國、雖死猶榮”。葬禮那天毛主席提議,他和朱德總司令、任弼時、陳云、徐特立、謝覺哉、葉劍英、李維漢及林彪等黨政軍領(lǐng)導(dǎo)人,親自執(zhí)紼抬棺,一步一步地把張浩抬上桃花嶺墓地。在黨和軍隊的歷史上,毛主席、朱總司令等最高領(lǐng)導(dǎo)人親自執(zhí)紼抬棺,只有張浩一個。</p><p class="ql-block"> 《薤露》與《蒿里》——喪禮中的挽歌</p><p class="ql-block">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fù)落,人 死一去何時歸! (《薤露》 )</p><p class="ql-block"> 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 何相催促,今乃不得少踟躕。(《蒿里))</p><p class="ql-block"> 音樂,本為儒家喪禮所禁絕,主張治喪期間不舉樂、不讀樂經(jīng),但后世卻發(fā)展出為死者唱挽歌的習(xí)俗,并具被列入《后議書·禮儀志》。據(jù)說,漢初,高祖召田橫, 田橫不愿臣服,自殺身亡,門人傷悼,而作悲歌,《薤露》言人生命之忽逝,《蒿里》 言人的精魂歸于蒿里。送葬之時,由挽柩框執(zhí)披者歌之,所以就稱為挽歌。</p><p class="ql-block">薤露》與《蒿里》——喪禮中的挽歌</p><p class="ql-block">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fù)落,人 死一去何時歸! (《薤露》 )</p><p class="ql-block"> 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 何相催促,今乃不得少踟躕。(《蒿里))</p><p class="ql-block"> 音樂,本為儒家喪禮所禁絕,主張治喪期間不舉樂、不讀樂經(jīng),但后世卻發(fā)展出為死者唱挽歌的習(xí)俗,并具被列入《后議書·禮儀志》。據(jù)說,漢初,高祖召田橫, 田橫不愿臣服,自殺身亡,門人傷悼,而作悲歌,《薤露》言人生命之忽逝,《蒿里》 言人的精魂歸于蒿里。送葬之時,由挽柩框執(zhí)披者歌之,所以就稱為挽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張浩(林彪之堂兄)去世,毛主席為他執(zhí)紼抬棺,這是主席一生唯一的一次。(張浩(1897~1942),男,字祚培,原名林育英、曾用名林仲丹,化名張浩、林春山、李生等。)</p><p class="ql-block"> 這是兩張非常罕見的照片,拍攝于1942年3月9日,革命家張浩去世,毛澤東主席極為悲痛,率領(lǐng)在延安的領(lǐng)導(dǎo)人守靈出殯,并親自為其執(zhí)紼抬棺,這在主席一生是唯一的一次,由此可見張浩在主席心目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毛澤東主席為其執(zhí)紼的照片,所謂執(zhí)紼就是手持牽引靈柩的大繩以助前行。照片上的主席穿著一身舊棉襖,戴著帽子,手持大紼,悲痛不已。在他的旁邊是一同參加出殯儀式的領(lǐng)導(dǎo)人們,有戴著口罩的朱德,留著大胡子、戴著眼鏡的任弼時,還有一臉哀傷的楊尚昆。</p><p class="ql-block"> 主席為張浩抬棺的照片,他走在隊伍的最前方,表情沉默而莊重,老戰(zhàn)友的英年早逝使他心情極為沉重。</p><p class="ql-block"> 張浩是林彪的堂兄,曾任八路軍129師政委,他病重的時候返回延安休養(yǎng),替代他的就是我們熟悉的小平同志,鄧小平從此和劉伯承組成劉鄧大軍,開始了和劉伯承長達13年的戰(zhàn)斗組合。</p> <p class="ql-block"> 1942年3月6日張浩病逝,終年45歲。毛主席為他題寫挽聯(lián):“忠心為國、雖死猶榮”。葬禮那天毛主席提議,他和朱德總司令、任弼時、陳云、徐特立、謝覺哉、葉劍英、李維漢及林彪等黨政軍領(lǐng)導(dǎo)人,親自執(zhí)紼抬棺,一步一步地把張浩抬上桃花嶺墓地。在黨和軍隊的歷史上,毛主席、朱總司令等最高領(lǐng)導(dǎo)人親自執(zhí)紼抬棺,只有張浩一個。</p> <p class="ql-block"> 《薤露》與《蒿里》——喪禮中的挽歌</p><p class="ql-block">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fù)落,人 死一去何時歸! (《薤露》 )</p><p class="ql-block"> 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 何相催促,今乃不得少踟躕。(《蒿里))</p><p class="ql-block"> 音樂,本為儒家喪禮所禁絕,主張治喪期間不舉樂、不讀樂經(jīng),但后世卻發(fā)展出為死者唱挽歌的習(xí)俗,并具被列入《后議書·禮儀志》。據(jù)說,漢初,高祖召田橫, 田橫不愿臣服,自殺身亡,門人傷悼,而作悲歌,《薤露》言人生命之忽逝,《蒿里》 言人的精魂歸于蒿里。送葬之時,由挽柩框執(zhí)披者歌之,所以就稱為挽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