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是2025年6月26日至10月8日在上海博物館東館舉辦的文物考古主題展覽,為該館“何以中國”系列第四展,由上海博物館聯(lián)合內(nèi)蒙古、遼寧、河北、北京等地20家文博機(jī)構(gòu)主辦。</p> <p class="ql-block"> 展覽以紅山文化代表性玉器為引,通過“龍出遼河”“龍行紅山”“龍衍九州”三大單元,系統(tǒng)呈現(xiàn)紅山文化信仰統(tǒng)一與禮制初成的古國特征,闡釋其文明發(fā)展路徑及對中華文明史的實證意義。</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六千年前,當(dāng)文明的晨曦初照華夏大地,在遼河流域的廣袤山川間,一個古老的族群以敬畏之心雕琢玉石,以虔誠之態(tài)祭祀天地,在文化的不斷碰撞與融合之中,開創(chuàng)了有別于黃河、長江流域文明的紅山模式。</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的一顆璀璨明珠,發(fā)端于距今6500年前后,并在距今5800年前后進(jìn)入古國文明階段。紅山文化中發(fā)達(dá)的祭祀禮儀體系反映了中國文明起源的道路與特點,是中華禮制之源;蜷曲如虹的玉龍則確立了“崇龍尚玉”的精神內(nèi)核,也為中華民族意識中“龍的傳人”找到根脈?!皦瘡R?!?、“玉龍鳳”,這些紅山文化著名的物質(zhì)符號由北向南、由東向西、由早到晚,以一種與自然共生的智慧和開放交流的姿態(tài),不斷擴(kuò)大、延伸著自己的文化影響力,在不同區(qū)域文化之間進(jìn)行著超越人們想象的交流與傳承,形成了中華民族歷史中獨特的文化記憶。</p> <p class="ql-block">【展覽地點和時間】</p><p class="ql-block"> 上海博物館(東館)第一特展廳;上博東館當(dāng)前開放時間為每日10:00-18:00(17:00停止入場),每周二閉館(國定節(jié)假日除外)</p> <p class="ql-block">【“C”形玉龍】</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故宮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玦形玉龍】</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1984年遼寧建平牛河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她”是紅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共祖”。——蘇秉琦</p> <p class="ql-block">【石雕人像】</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5000年)2001年內(nèi)蒙古敖漢旗草帽山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冠飾】</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5000年)2024年內(nèi)蒙古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15號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內(nèi)蒙古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15號墓(圖片)</p> <p class="ql-block">【尊王】</p><p class="ql-block"> 積石冢是紅山文化特有的埋葬形式。大冢建于山岡之巔,層層疊起,如同后世“山陵”景觀。積石冢群、單個冢和冢墓葬排列有序,等級分明,秩序儼然,反映紅山社會金字塔式分層結(jié)構(gòu)。每個積石冢中心大墓與周圍中、小墓葬等級分化明顯,凸顯了中心大墓主人“獨尊”的王者地位。</p><p class="ql-block">(下圖:內(nèi)蒙古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15號墓出土的陪葬玉器)</p> <p class="ql-block">【左側(cè)展品:玉鳳】</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5000)2002年遼寧凌源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4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右側(cè)展品:玉人】</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5000)2002年遼寧凌源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4號墓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彩陶三足蓋罐】</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5000)2002年遼寧凌源田家溝墓地4號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人形陶壺】</p><p class="ql-block"> 小河沿文化(距今約5000-4000年)2008年內(nèi)蒙古扎魯特旗南寶力皋吐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女神像】(復(fù)制品)</p><p class="ql-block"> 女神像發(fā)現(xiàn)于1983年,出土于“女神廟”主室西側(cè),由草拌泥塑成,大小接近真人,頭頂殘缺,額頂和鬢角塑有箍、帶類飾物,雙眼以釘狀玉石鑲嵌,上唇以下齒部有蚌殼質(zhì)貼物痕跡,左耳殘部可見穿孔,背面殘跡顯示神像應(yīng)貼于墻壁上。考古學(xué)家蘇秉琦稱其為“紅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共祖’”。</p> <p class="ql-block">方寸之間,窺見天地;</p><p class="ql-block">文明之脈,亙古不息。</p> <p class="ql-block">【敬天】</p><p class="ql-block"> 天地崇拜觀念與紅山文化旱作農(nóng)業(yè)文明走向成熟密切相關(guān)。紅山文化先民為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和農(nóng)業(yè)豐收,筑壇祭祀天地,通過觀測天象,掌握自然規(guī)律,獲得天文知識,形成系統(tǒng)的天地崇拜觀念,遵循相同的祭祀禮儀規(guī)范。紅山文化先民將“天圓地方”的理念融入祭壇的規(guī)劃設(shè)計之中,夯筑土丘作為祭祀基礎(chǔ),外圍包砌石墻和彩陶筒形器,各遺址祭壇樣式和規(guī)模的差異體現(xiàn)出禮儀活動的層級化。</p><p class="ql-block">[下圖:彩陶筒形器,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5000年)1985-1988年遼寧凌源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第三建筑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泥塑翅膀殘件】</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5000)1983-1985年遼寧凌源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女神廟”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器蓋】</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5000)1983-1985年遼寧凌源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女神廟”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陶塔形器】</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5000)1983-1985年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地第二地點二號冢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塔形器底座】</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5000)1989年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地第二地點四號冢4號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陶塔形器殘件】</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5000)1989年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地第二地點四號冢4號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雕女神像】</p><p class="ql-block"> 趙寶溝文化(距今約7200-6500年)1983年河北灤平后臺子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雕女神像】</p><p class="ql-block"> 趙寶溝文化(距今約7200-6500年)1983年河北灤平后臺子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人像】(男女)</p><p class="ql-block"> 興隆洼文化(距今約8000-7000年)2016年內(nèi)蒙古翁牛特旗南灣子北遺址4號房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男石人像</p> <p class="ql-block">女石人像</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崇祖文化</p> <p class="ql-block">【玉禮】</p><p class="ql-block"> 西遼河流域早期玉器出現(xiàn)于8000多年前,傳承至紅山文化晚期,數(shù)量明顯增多,種類大為豐富。紅山文化玉器源于實際生活的飾品、工具與武器,現(xiàn)實存在的生物以及幻想產(chǎn)生的抽象或變形,制作和使用表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范,玉器作為通神媒介、權(quán)力象征、禮制載體,寄托了紅山社會共同的精神信仰。紅山文化開創(chuàng)出中國史前玉器的鼎盛時代,形成了系統(tǒng)性的玉禮制度。</p> <p class="ql-block">【以玉為靈】</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發(fā)達(dá)的動物題材玉器植根于西遼河流域漁獵文化傳統(tǒng),直觀反映了紅山先民萬物有靈和動物崇拜觀念,鳥、獸、龜、魚、蟲等類型玉器造型生動,充滿靈性,成為紅山文化玉禮器系統(tǒng)的重要內(nèi)容。</p> <p class="ql-block">【龍鳳玉佩】</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5000年)1991年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23號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對獸首三孔玉梳背飾】</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5000年)1979年遼寧凌源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1號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玦形玉龍】</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5000年)</p> <p class="ql-block">【玦形玉龍】</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5000年)2003年遼寧凌源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14號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發(fā)現(xiàn)和研究,凝聚了幾代考古人的成果。他們命名紅山文化,辨析文化譜系,探求文明起源,研究社會制度,確立古國時代,續(xù)寫中國古史,闡釋何以中國,傳承人類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下圖第四排人物介紹:徐光冀(1935年);張忠培(1934-2017年);梁思永(1904-1954年);尹達(dá)(1906-1983年);蘇秉琦(1909-1997年);嚴(yán)文明(1932-2024年)]</p> <p class="ql-block"> 《結(jié)束語》</p><p class="ql-block"> 五千多年前的紅山文化古國文明,以氣勢恢宏的壇、廟、冢禮制建筑,內(nèi)涵豐富的玉禮器系統(tǒng),展現(xiàn)了紅山先民以龍崇拜、天地崇拜、祖先崇拜構(gòu)建起的信仰世界和精神紐帶,反映了以神權(quán)與王權(quán)相結(jié)合的早期國家社會形態(tài),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的重要實證,也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作者網(wǎng)名:老蟬說事</p><p class="ql-block">攝影時間:2025年7月23日</p><p class="ql-block">攝影地點:上海博物館(東館)底樓</p><p class="ql-block">攝影器材:華為手機(jī)</p><p class="ql-block">美篇編號:108847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