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書和書店</b></h1><div><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羅里寧</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div><div><br> 書和書店,不像雞和雞蛋,孰先孰后,一直找不到答案。它們應(yīng)是,先有書,后有書店,在這一點上,爭議不會很大。書店在舊時,也有叫書肆的,比如老北京,書肆就很發(fā)達(dá),梁實秋先生在《書》這篇散文里就說舊時北平琉璃廠隆福寺街的書肆最是誘人。那里也是文人墨客最常去的地方。不論是書店還是書肆,都以賣書為主。有賣就有買,賣的基本上就是賣,買的會有不同的目的,有為讀而買的——愛讀書的人,總要買幾本書;有為讀兼為藏而買的——這部分人沒有為讀而買那部分人多,卻出過一些很有名氣的大家,比如葉德輝,就是非常著名的一位,他的愛書藏書,已近乎于癡,癡到讓書和老婆享受同樣的待遇:“妻與藏書,概不出借?!睈蹠鴲鄣竭@個程度,在書界里也并不多見。人會為一些事情上癮,就說煙酒吧,有人抽上喝上了,就不容易放下,這就是上癮。上癮的東西,也并非都是不好的,讀書上癮,就是很好的一件事,而且還很令人羨慕,我就特別羨慕讀書人,也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讀書人。只是可惜,沒能做到。不是讀書人,也愛買一點書,還很愛惜自己買的那點書,一般不輕易借出去,不過在我這里,書是書,老婆是老婆,不能像葉德輝那樣,讓書和老婆享受同樣的待遇。<br> 我買書,有一點講究,內(nèi)容之外,書的整體形態(tài),也在考慮的范圍之內(nèi),首先,是它的裝幀設(shè)計,能不能讓人眼睛一亮,就像看到個漂亮的姑娘一樣;其次,是它的外觀,四邊是不是方正完整,書口書頁有無折皺破損,書脊冊頁的粘接是否結(jié)實;再次,是它的字體,字的大小合不合適,墨的濃淡相不相宜,有無錯別字,等等。以往買書,碰到的問題,裝幀設(shè)計就不說,因為一般讀者對這些也不是很講究,在審美上更是各有各的喜好。主要問題,一是書脊冊頁粘接得不結(jié)實,有的書只翻閱一兩遍就有書頁脫落;二是常有錯別字,過去就有“無錯不成書”的說法。這兩個問題,現(xiàn)在好像比較少了,卻又出現(xiàn)另外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在印刷上,字太小,墨太淡,近年買的書,有許多都是小五號的字體,墨跡淡淡的,不用說中老年人能不能閱讀了,就是年輕人對這樣的書也不會有很好的觀感。為什么要這樣???是為了節(jié)約成本呢,還是為了什么,不得而知,目前出版的書,仍有不少字還是那么小,墨還是那么淡的。<br> 選書不是選美,觀感之外,更要看重內(nèi)容。從內(nèi)容看,一本書的好與不好,主要是由它有沒有吸引力,有沒有讓人開卷有益,有沒有讓人感到愉快等因素決定的。讀一本書,不僅為它所吸引,內(nèi)心還有一種說不出的愉悅之感,那么它對你而言就是好書。但一本書的好與不好,很多時候并不是書本身的問題,而是讀書人自身的感受,一百個人眼里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好與不好,怎么個好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以“四大名著”為例,大家都說好,在說好的人當(dāng)中,有人是因為認(rèn)真讀過并深受感動而說好的,有人是從沒讀過也跟著人家叫好的。除了說好的,還有說不好的,因為他們讀不懂,讀不進(jìn)去,不知道它好在那里。這還只是古典文學(xué)?,F(xiàn)代文學(xué)的周氏兄弟,有人說兄長好,有人說兄弟好,各有各的道理。對于當(dāng)代文學(xué),也是各有各的喜好。到底什么樣的書是好書,就隨各人的喜好好了。內(nèi)容重要大家都知道,但是一本裝幀隨便、校對馬虎、字跡模糊、甚至連字行都印重疊(我就碰到過)的書,一定會倒了你的閱讀胃口的。讀書如同吃飯,飯菜講究色香味,書也應(yīng)該講究它的“色”相。一本裝幀精美、品相令人賞心悅目的書,你一定想要擁有它,只要你愛上它,就一定想要讀懂它。</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第一次“逛”書店,是小學(xué)高年級的時候跟大人去,因為是第一次,心里還有點緊張呢?!鞘钱?dāng)?shù)匚ㄒ坏囊患倚氯A書店,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紅褐油漆、琉璃瓦、古色古香,它立在縣城老街中段的位置上,與舊時留下的“經(jīng)正書院”隔街相望。由這里向上,叫上高街,往下,叫下低街。<br> 這個書店,大約有幾十平方米的樣子,既可以買書,也可以訂書。在那么小的一個書店里,居然還開設(shè)訂書業(yè)務(wù),說明書店經(jīng)營已經(jīng)比較規(guī)范。訂書業(yè)務(wù)由經(jīng)理親自掌管,經(jīng)理大約五十多歲,有點瘦,也有點黑,坐在一個專門訂書的窗口里,常常是伏案看什么東西。因為訂書的人不多,一個人坐在里面顯得有點清閑。我第一次走到窗口前,小聲對著里面說:“我想訂書?!苯?jīng)理翻起眼,從眼鏡框邊上的縫隙看了我一下,然后遞給我一本訂書資料,就又埋下頭去,任我在那兒翻看資料。去的次數(shù)多了,跟他就熟起來,有時訂二、三十塊錢(這錢當(dāng)時對青少年來說是個大數(shù)目了)的書,他就逗我:“你哪兒來那么多錢啊,是不是偷家里的?”見我著急,他就偷著樂。我在他那兒訂過一套《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xué)》,兩本舊時《小說月報》的影印本。能在那么小的一個書店里,能訂得到這樣的書,實在令人難忘。<br> 參加工作以后,只要有機會外出,我總是盡可能抽出時間,去逛一下當(dāng)?shù)氐臅辏幢阗I不到自己想要買的書,能逛一下,也不枉了這一趟出差,假如能買到幾本自己中意的書,就更是一種滿足。我在外地逛過不少書店。在長沙當(dāng)兵,為了買書,曾經(jīng)在一個書店那兒排了一個上午的隊;在武漢上學(xué),學(xué)校周邊的小書店小書攤,每個禮拜都要去光顧一兩間;在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的南京路,在跟人家游逛時,也會借機溜進(jìn)書店去看看。<br> 逛得最多的,是南寧市新華路南寧書城二樓那家書店,多到什么程度,這么說吧,平時只要能抽出時間,我都會到那兒去逛逛,也見證了這家書店所發(fā)生的一些變化。——過去書店,就設(shè)在書城的一、二、三樓,改革開放幾十年,書業(yè)行情時有波動,在行情比較低迷的時候,書店面積壓縮了一點,主要設(shè)在二樓和三樓,文字類圖書集中在二樓,三樓是書畫藝術(shù)類,一樓則用于經(jīng)營音像制品、文房四寶之類的東西。書業(yè)行情經(jīng)過一段時間波動之后,就又趨于平穩(wěn)。我在南寧這個書店買過不少書,小說散文之外,商務(wù)印書館的漢譯名著,就買過二十多種。<br> 逛書店如貴婦人逛高級時裝店,進(jìn)去以后會為許多東西所吸引,久久都不愿離去。<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