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沽源縣石頭城村新貌</p> <p class="ql-block"> 開車經京張高速路上壩,出沽源縣城向南,經五花草甸景區(qū),過張承高速收費口,再南去約4公里,在赤(赤城)寶(寶昌)公路的西邊有一個300多戶的村莊,這便是沽源縣小河子鄉(xiāng)石頭城村。 </p> <p class="ql-block"> 沽源縣石頭城村歷史悠久,已有近八百年歷史。元朝時,是元朝皇帝從大都(北京)到上都(藍旗)兩都巡幸時住宿的重要驛站 。據有關史書舊記載:</p><p class="ql-block"> 早在13世紀中葉的元朝時,這里就是上都(內蒙古藍旗東10公里)通往大都(北京)的交通要道。當時,從上都到大都有四條驛路,分別是“望云路”、“黑谷路”、“孛老路”和“古北口路”。</p><p class="ql-block"> 石頭城村地處“望云路”和“黑谷路”的交匯點,由此可知石頭城村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和戰(zhàn)略意義。這個交匯點在蒙元時期被稱作“牛群頭驛站“,蒙古語音譯為“失爾八禿”。 </p><p class="ql-block"> 元朝疆域最為遼闊,為了維持龐大的帝國,于是強化了驛站制度,時稱“站赤”。據馬可波羅所著《馬可波羅行記》記載:“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邁耳(mile),或三十邁耳,必有一驛。無人居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亦必設立?!先珖A站計之,備馬有三十萬匹,專門欽使之用。驛站大房有一萬余所,皆設備妍麗,其華靡情形,使人難以筆述也”。</p><p class="ql-block"> 據元朝《經世大典》記載中國境內有站赤1496處。 驛傳站點星羅棋布,朝令夕至。元代驛站除了迎送使臣、提供食宿與交通工具外,平時也兼于運送貢品、行李等少量貨物,戰(zhàn)時還承擔軍需給養(yǎng)的運輸任務。驛站系統(tǒng)于交通樞紐處還設有車站,專門運輸金銀、寶物、貢品等貴重急需的物資。 </p> <p class="ql-block"> 行進在壩上草原的元朝軍隊</p> <p class="ql-block"> 元朝選擇石頭城村為驛站,這是因為在13世紀,牛馬駱駝是最先進的交通運輸工具,在茫茫草原上行走跋涉,草料自然不是問題,最大問題的是必須要有水源。而石頭城村向南緊鄰著野馬營村的水淖,可以解決人畜飲水問題。另一方面,望云路是元朝皇家專屬驛路,于中統(tǒng)元年(1260年)5月初開始修建。這一年,忽必烈在開平即位后決定“縉山(今北京延慶)至望云,速取徑道立海青站”。并規(guī)定“今后使臣、官員除軍情急速公事,有海青牌者入望云站,如無急速公事海青牌者,不得縱由望云,只令入大站”。大站即孛老驛路。因為從上都出發(fā)至大都,望云路比孛老路近三百多里,而且一路水淖眾多,植被茂盛,不僅適于行軍趕路,更適于游獵納涼。</p> <p class="ql-block"> 元朝皇帝巡游住驛站盛況</p> <p class="ql-block"> 因為歷史的久遠,戰(zhàn)爭的頻發(fā),朝代的更迭,加上史書記載的時斷時續(xù),石頭城這一片地域被命名過的稱謂很多,眼下史書有明確記載的名字就有6個:“齊倫巴爾哈遜、失爾八禿、牛群頭、盤谷鎮(zhèn)、隰寧、石頭城”。</p><p class="ql-block"> 經我查閱有關歷史書籍,有明確記載元、明、清朝皇帝途經石頭城驛站的歷史事件,有以下幾次:</p><p class="ql-block"> 元朝至治元年(1321年)6月,元英宗經牛群頭(現今石頭城)驛站巡幸上都,中途到達了察汗淖爾,想把西涼亭重新修整擴建,被中書右丞相勸諫阻止了。</p><p class="ql-block"> 明朝永樂8年(1410年)7月,明成祖朱棣,親自帶兵征討漠北蒙古韃靼部,在盤谷鎮(zhèn)(現今石頭城)班師取道獨石口還京。 </p><p class="ql-block"> 永樂10年(1412年)9月,明成祖朱棣再次親征韃靼,大軍經獨石口北上偏嶺,在隰寧(現今石頭城)大閱五軍,朱棣親制《平戎曲》,讓將士歌唱來鼓舞士氣。</p><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35年(1696年)3月,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軍至獨石口、齊倫巴爾哈遜(現今石頭城),12日軍隊駐扎在諾海河朔(現今小宏城),6月又經獨石口班師還京。</p><p class="ql-block"> 從以上史書記載,可以看到石頭城歷史上元、明、清三朝皇帝都曾經途經此地,充分說明這里是重要的交通要道,風水寶地。</p><p class="ql-block"> 為什么石頭城會是風水寶地?這是因為 古代的長途運輸主要依賴于畜力,牲畜所需要的水源草場,在沽源這片沃土上隨處可見,因此,石頭城,這顆濕地上的璀璨明珠,歷朝歷代都受到青睞。</p><p class="ql-block"> 現在,每到節(jié)假日,從北京(元朝時的大都)到沽源,奔藍旗(元朝時的上都)的游客,也是主要走這條路。只是今天修成了柏油路,柏油路距石頭城直線距離不到五百米。而且距村里老人講述,石頭城西南有一條老路,直通獨石口和赤誠。在沒有柏油路之前,這是南下的最近的道路。柏油路建成以后,這條老路才漸漸廢棄不用。</p><p class="ql-block"> 歷史風云變幻,可眼前的石頭城風物景觀,走過近千年依然如故,讓人唏噓不已。</p> <p class="ql-block"> 現在,石頭城水庫壩基北面不到2里就是被國家文物局批準保護起來的省級文物遺址石頭城。該遺址呈正方形,邊長250米,占地六萬多平方米。城墻為石塊砌筑,現在的遺存高度1—3米,有南北兩個門,門址寬20米,城內已辟為農田,整體建筑已經無存,僅見散亂的遺跡。在采集到的遺物標本中,有仿鈞窯、汝窯、定窯等窯口的瓷片以及元朝時期的陶片等。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石頭城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牌</p> <p class="ql-block"> 元古驛站——沽源縣石頭城遺址,就位于石頭城村南,屬元、明時期遺址。1968年我們在村里插隊時,還看見莊稼地里有用石塊壘砌的殘存城墻。當地農民在地里耕作時也發(fā)現過元金時期的瓷片和銅幣。該遣址呈正方形,每邊長250米,占地6萬多平方米。城墻為石塊徹筑,現殘高1—3米,開南北二門,門址寬20米,城內早已辟為農田,建筑無存,僅見遺跡。后來,省市考古人員在采集到的遺物標本中,有仿鈞窯、汝窯、定窯等窯口瓷片,以及元朝時期遺留下的陶片。</p><p class="ql-block"> 石頭城遺址為元朝兩都(大都北京,上都藍旗)巡幸時的重要驛站。元朝時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有關詩文,客觀上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F遺址保存基本完好,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價值。如果加大保護利用力度,對促進沽源遼、金、元三代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fā),研究元朝驛站的設置和作用都有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2008年10月,石頭城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1971年修建的石頭城水庫大壩</p> <p class="ql-block"> 石頭城村水庫碧水蕩漾</p> <p class="ql-block"> 我為什么對壩上沽源縣石頭城村情有獨鐘?那是因為1968年我從張家口二中畢業(yè)就插隊在石頭城村。這里距沽源縣縣城40里,距小河子公社15里,當時全村有150余戶,600多人,共有7個生產隊,3個自然村,分別是石頭城、后灘和后溝村。其中石頭城村最大,有5個生產隊,以張、王、宋姓宗族居多。</p> <p class="ql-block"> 1968年作者下鄉(xiāng)前和同學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在石頭城村插隊那幾年給我們知青留下了很深的記憶。知青剛到村時,大隊讓我們在村中間十字路口,一座三間大的房子里集體居住。房中間是做飯的伙房,東西邊兩間房子有大炕,住著我們14名男知青,女知青則在老鄉(xiāng)家暫住。我們住房旁邊就有一口水井,北面是磨面的柴油機房。后來,才陸續(xù)給知青蓋好了房子。</p> <p class="ql-block"> 下鄉(xiāng)到石頭城大隊六隊(后灘村)三名知青</p> <p class="ql-block"> 石頭城村老鄉(xiāng)住房(2018年照片)</p> <p class="ql-block"> 石頭城村老鄉(xiāng)大院(2018年照片)</p> <p class="ql-block"> 當年知青走過的鄉(xiāng)村路</p> <p class="ql-block"> 石頭城村東八百里草甸叫“五花灘”。灘中有條彎彎曲曲的“葫蘆河”。壩上的河和平原不一樣,是從南向北流,這條河水是從南面壩頭上流過來了的。五花灘野花盛開時,非常漂亮,各種野花不同季節(jié)開放,春夏秋季節(jié)一年能變五次色,所以老鄉(xiāng)稱之為“五花灘”。</p> <p class="ql-block"> 田地里莊稼一片綠色</p> <p class="ql-block"> 石頭城知青重返故土在油菜地合影</p> <p class="ql-block"> 石頭城知青重返故土在當年種的樹林里合影</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石頭城村,因為交通、環(huán)境和氣候的優(yōu)勢,已經成為沽源縣的旅游景區(qū)。南面的石頭城水庫和東面的五花草甸都極富觀光游賞價值 ,每當夏季游客很多。大棚種植蔬菜是村里的支柱產業(yè),村民都蓋起了磚瓦房,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收入比較穩(wěn)定可觀,與我們當年插隊時相比已是天壤之別,處處換新顏。 </p> <p class="ql-block"> 《插隊故土行》</p><p class="ql-block">遠望曠野,聚落煙渺。</p><p class="ql-block">近看草灘,牛羊肥膘。</p><p class="ql-block">駿馬撒歡,羔犢嘻遨。</p><p class="ql-block">水庫魚肥,避暑逍遙。</p><p class="ql-block">五花草甸,游客如潮。</p><p class="ql-block">金秋季節(jié),麥浪濤濤。</p><p class="ql-block">手把羊肉,莜面香飄。</p><p class="ql-block">知青歸來,夢美魂銷。</p><p class="ql-block">回首當年,激情如潮。</p><p class="ql-block">蹉跎歲月,云散煙消。</p><p class="ql-block">重返故土,喜看新貌。</p> <p class="ql-block"> 2018年石頭城插隊知青下鄉(xiāng)50周年聚會合影</p> <p class="ql-block"> 插隊回城幾十年,</p><p class="ql-block"> 知青歲月魂夢牽。</p><p class="ql-block"> 春夏秋冬務農事,</p><p class="ql-block"> 往事依稀浮眼前。</p><p class="ql-block"> 青春已去鬢染霜,</p><p class="ql-block"> 時光飛逝容顏變。</p><p class="ql-block"> 歲月崢嶸深刻骨,</p><p class="ql-block"> 于今夢里又耕田。</p><p class="ql-block"> (作于2025年7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