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瀕臨波羅的海,距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很近,兩地有專門的混裝客輪每天往來,航程2小時。芬蘭人去塔林非常隨意輕松,買張票上午去,下午回,如同在國內一般。上次我們老倆口到芬蘭探親,瑛子還未滿半歲,閨女顧不上陪伴,讓我們自己去塔林玩。倆老家伙在不懂外語的情況下,愣是走了一趟,那是2013年。轉眼12年過去,閨女家搬到赫爾辛基,去塔林的T2碼頭就在附近,閨女說,現(xiàn)在去塔林可方便了,要不你們再去一次吧。于是我們二次登船,再訪塔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種混裝客輪,下面可以裝很多汽車,若有人打算開車去塔林辦事,沒問題,順著碼頭的專用通道開進來,如同進了車庫。5層以上與郵輪結構類似,因為航程不遠,沒有安排客房艙室,而是安置了許多如同飛機商務艙一樣的座椅,供乘客休息。而郵輪具備的酒吧、餐廳、免稅店、游戲廳、演出舞臺、兒童樂園等一應俱全,裝飾豪華,乘客體驗與郵輪一模一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塔林與12年前比,變化蠻大的,船停在新建的D碼頭,盡管名義上是跨國航運,但由于特殊的鄰國關系,下船沒有關卡,也不對乘客做任何檢查,我倆帶的護照根本就沒出背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塔林位于西北部波羅的海芬蘭灣南岸的里加灣和科普利灣之間,海岸線綿延45公里,歷史上連接中、東歐和南、北歐的交通要沖,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10世紀芬蘭烏格爾族居民在通匹亞白堊高原上建造了一座要塞,塔林即由此而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塔林老城,建立時間是13世紀中葉,著名的托姆比亞山城堡?坐落于此。塔林最引以自豪的是絢麗多彩的公共建筑,盡管這些建筑遭受了二戰(zhàn)中蘇軍的狂轟濫炸,經(jīng)歷了火與戰(zhàn)爭的劫掠,損失嚴重,二戰(zhàn)后塔林得以重建,仍保持了它們卓越的風采。塔林是北歐中世紀商業(yè)城市相當完善的典范,是北歐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城市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城的城墻、城門斑駁參差,充滿滄桑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城內道路全部都保持了中世紀石塊鋪設的樣態(tài),而房屋建筑則五彩斑斕,幾乎沒有相同的樣式,鱗次櫛比,爭相斗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這扇門精雕細刻,典型的愛沙尼亞風格,滿滿的文藝范,盡管是歷史遺跡,還在正常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老城建在托姆比亞山周圍,城內道路上下盤旋,坡道常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得益于兩國是波羅的海周邊好鄰居,芬蘭駐愛沙尼亞使館坐落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內,高高飄揚的芬蘭國旗辨識度很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這座城門一直往上走可以登上托姆比亞山觀景臺俯瞰塔林全城。畢竟來過,印象深刻,這一路比較順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托姆比亞山其實不算高,比市中心高出約?20-30米?,相當于一座城市高層建筑的高度,但足以俯視塔林老城,該山位于塔林上城區(qū),是市中心的制高點,可俯瞰全城及波羅的海景觀。可以說是塔林老城(現(xiàn)在準確說法是:塔林歷史中心)最佳觀賞平臺,也是游客必打卡之處。12年前我們來,幾乎看不到中國游客,而如今,國內旅游團隊一撥接著一撥,想多拍幾張照片都成了奢侈愿望,后邊一直有人催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紅瓦尖屋頂幾乎成為老城標配,許多講究的房屋有漂亮的裝飾浮雕,屋頂還有一個金屬風向標,這座房屋的風向標是一只雄雞。</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因為游客多,這地方也成為流浪藝術家展(</span><b style="font-size:15px;">乞</b><span style="font-size:15px;">)示(</span><b style="font-size:15px;">討</b><span style="font-size:15px;">)才(</span><b style="font-size:15px;">零</b><span style="font-size:15px;">)藝(</span><b style="font-size:15px;">錢</b><span style="font-size:15px;">)的舞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除了紅瓦屋頂也有不少紅色鐵皮屋頂,其通常采用?鍍鋁鋅鋼板?作為基材,表面覆蓋防水防腐涂層,兼具耐腐蝕性和美觀性。這種金屬屋頂結構在北歐地區(qū)廣泛應用,用以應對多雨雪的環(huán)境,這種屋頂環(huán)保性、耐久性和低維護成本的特點使其成為當?shù)亓餍械慕ú摹??而且與周邊紅瓦屋頂可以融為一體,不影響城市總體風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俯瞰老城整潔的街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不能在觀景臺久留,繼續(xù)往下走。下面這座黃色小樓是德國駐愛沙尼亞使館,門前懸掛著德國國旗、歐盟旗和烏克蘭國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接下來就到了一座東正教堂旁。其全稱為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上次來正逢其裝修維護,整個被圍了起來,不免遺憾。這次終于可以一睹芳容了。這是塔林最具代表性的東正教教堂,建于1894至1900年俄羅斯帝國統(tǒng)治時期,展現(xiàn)了典型的俄羅斯復興式建筑風格。教堂位于托姆比亞山丘頂部,五座深灰色洋蔥頭穹頂與赤紅、白色相間的外墻形成鮮明視覺特征,被認為是塔林最大且最高的圓頂東正教堂。下圖是教堂正面。允許進入?yún)⒂^,里面同樣是金碧輝煌,精雕細刻,藝術氛圍濃郁,但禁止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教堂對面是愛沙尼亞議會大樓,即圣凱瑟琳宮。由于這些前蘇聯(lián)加盟共和國在蘇聯(lián)解體后紛紛獨立,立場觀點一致,都是堅決反俄,俄烏戰(zhàn)爭發(fā)生以來都力挺烏克蘭,到處懸掛烏克蘭國旗,以示聲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順便說一句,現(xiàn)在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相當于歐盟外長卡婭?卡拉斯就出生在塔林,她父親是愛沙尼亞前總理,她子承父業(yè)也當過愛沙尼亞總理。受家族歷史(祖父遭蘇聯(lián)監(jiān)禁)影響,持強烈反俄立場,主張凍結俄羅斯資產(chǎn)并支持烏克蘭。在對華問題上其言行迎合歐盟內部對華強硬派,態(tài)度也一直充滿敵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座圓形建筑是赫爾曼塔,其為位于塔林座堂山城堡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14世紀中葉。該塔高46米,作為城堡區(qū)域的制高點,每天日出時會升起愛沙尼亞國旗。其所在的城堡歷史上為統(tǒng)治者控制愛沙尼亞的戰(zhàn)略要塞,現(xiàn)存建筑群涵蓋13世紀至18世紀不同時期的風格,前面提到的愛沙尼亞議會所在地圣凱瑟琳宮其實就在城堡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塔身歷經(jīng)多次重建,目前結構可追溯至16世紀,內部設有215級階梯通往觀景平臺。赫爾曼塔與相鄰的粉色巴洛克式宮殿形成鮮明對比,共同構成塔林老城上城區(qū)的地標組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城墻高聳,雖斑駁滄桑,依然有壁壘森嚴的氣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城堡對面是一個小高地,植被茂密,被開辟為綠色公園,我在城堡上順著樹葉的縫隙拍到了公園中央的一座青銅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走到下城,過去曾是商人和手工業(yè)者的居住地,這是著名的拉科雅廣場,又稱市政廳廣場,是愛沙尼亞塔林的標志性地點,據(jù)傳是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創(chuàng)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靈感來源地。廣場中心設有噴泉,周圍環(huán)繞著中世紀建筑群,包括圣靈教堂(1630年建造)和歐洲最古老的藥店(13世紀上半期建成)。廣場上矗立著一座八面棱體的塔樓──市政大樓,樓頂端威然屹立著老托馬斯守護神的雕像,它是塔林城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里因為平坦開闊,成為當今塔林最繁華的地方,周圍飯店林立,身著民族服裝的店員在路上招呼游客到自己家用餐。但說實話,餐費不低,如同國內火車站、商業(yè)步行街這些人流密集地一樣,經(jīng)營成本高,同樣要轉嫁到食客身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們使用谷歌地圖找周圍評分較高的飯店,找到一家接近最高分5分的飯店,立即導航前往,七拐八拐,走過一個城門洞,進入一條小巷,一個門臉很小的店,人卻超級多,大家都在排隊,估計同我們一樣查地圖過來的。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家飯店起始于1934年,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必有經(jīng)營秘訣,我們也跟著排起隊來。還好,這家店對此頗有應對經(jīng)驗,沒排多久就到了。我們選了一份烤三明治,一份沙拉,總共花費15歐元,我們擠進排的滿滿的屋里,找個地方坐下,沒一會,一位小帥哥送來一大份冰激凌,我們還懷疑,沒點這東西啊,該不是送錯了吧?當我們看到其他食客也有同樣待遇,才明白這是送的福利。不久烤三明治也端上來了,是兩個,里面有三文魚、蝦仁,火腿,我倆一人一個,加一大份沙拉,這一餐真是實惠,只等于一個人的普通餐費,就吃到這么好的飯,看來人家的好評不是白來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吃完飯繼續(xù)到處轉,走到俄羅斯駐愛沙尼亞使館旁,一片狼藉,圍著使館大門有個長鐵架子,上面掛滿各種抗議文字與漫畫和圖片,一致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了防止事態(tài)失控,在這里見到了三位在塔林別處難以見到的警察,全副武裝警惕地在此執(zhí)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這座綠帽子建筑是塔林圣母主教座堂,也是愛沙尼亞最古老的教堂,位于塔林老城上城,供奉神圣處女瑪麗亞。該教堂最初由丹麥人于13世紀建立,最初為羅馬天主教教堂,1561年改為路德教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塔林的宗教信仰多樣,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城市。到處都能看到各種教堂。這是塔林圣母瑪利亞天主教堂,建筑風格典雅,教堂正面銘刻著拉丁文:“此處乃上帝之屋,天堂之門”。教堂周圍被綠植環(huán)繞,小徑蜿蜒,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神圣的氛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兜兜轉轉來到塔林古城墻,這是塔林的標志性歷史遺跡,始建于1265年,14-16世紀逐步完善,現(xiàn)存城墻約1.9公里長,高14-16米,厚3米,設有26座塔樓(含防御和瞭望功能)。其紅色屋頂與城墻相連,形成獨特的視覺景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城墻參觀入口處放置了中世紀傳說中黑袍幽靈的雕塑,以增加古城墻的神秘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城墻由石灰?guī)r建造,現(xiàn)存主體結構保留了中世紀風貌,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作為歐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城墻之一,城墻至今仍承擔著防御功能,但已融入現(xiàn)代城市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城墻上放置著一門守城用的青銅火炮。遙想當年,居高臨下,這樣的火炮的確有較大威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塔林老城的許多小巷都如同重慶,逼仄而陡峭,基本靠階梯解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座塔林最高建筑物是圣奧拉夫教堂,創(chuàng)建于12世紀,在1219年丹麥征服塔林以前,是舊塔林斯堪的那維亞社區(qū)的中心,它的主保圣人是奧拉夫二世。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1267年,在14世紀進行了大規(guī)模改建。傳說,修建教堂的人名叫奧拉夫,從塔頂摔下死亡。1500年前后,這座建筑升高到了159米。建這樣高的尖塔,動機是把它作為海洋路標,從塔林遠處的海上就可看見這座商業(yè)城市。經(jīng)過幾次改建后,在1549年至1625年間,它是世界最高的建筑物,經(jīng)歷數(shù)次的大火與重建,塔樓的總高度為123米。其尖頂已經(jīng)被閃電擊中至少有8次,而整個教堂被燒毀也有3次。在蘇聯(lián)占領時期,從1944年直到1991年,蘇聯(lián)克格勃將此教堂的尖頂用作廣播發(fā)射塔和監(jiān)視點。</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塔林的小巷里彳亍,看到懸掛1246年號的小旗與周圍的古城墻,立即會產(chǎn)生穿越歷史的感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些刻有圖形與文字石板,歷經(jīng)歲月的磨蝕,斑駁殘缺,如同塔林的時光鎧甲,記述著這座中世紀古城的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座戴著青銅小帽的小亭子可不是街邊的裝飾,而是塔林的千年飲水機,用汩汩清泉講述著中世紀的城市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為了彰顯國際化,好多臨街房屋門口飄揚著各國國旗,更增加了城市的繽紛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座雕塑很有趣,一位戴著高禮帽的男子,卻肩負一卷電線,興沖沖往前走,也有點穿越的感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塔林圣約翰教堂,位于塔林自由廣場旁邊,其外觀是非常顯眼的亮黃色,整體呈新哥特式建筑風格。此教堂是塔林市所有教堂的真正幸存者之一,盡管在上個世紀有兩次都差點被摧毀,但它一直堅被保存到了今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這個街頭石板凳,被刻蝕成為一架鋼琴。猛一看,還真不敢相信這是可以坐下休息的條凳,其也在自由廣場旁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這就是愛沙尼亞自由廣場,原先叫勝利廣場,這里是見證塔林歷史變遷的重要地點。在沙俄時期,這里被稱為彼得大帝廣場,并且矗立著一座5米高的彼得大帝像。到了蘇聯(lián)時期,這里變成了勝利廣場,是慶祝勝利日、十月革命周年以及勞動節(jié)的場所,經(jīng)常舉行慶典和閱兵活動。蘇聯(lián)解體后,廣場更名為自由廣場,并且豎立起一座20多米高的勝利紀念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自由廣場遠觀圣奧拉夫教堂,沒有了在教堂下近處的壓抑感,似乎視覺效果更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還見到了一面印度國旗,印度真是無所不在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塔林的起源可追溯到13世紀,從條頓騎士團的一個騎士發(fā)現(xiàn)這個城堡的那一刻開始,而后這里發(fā)展成為漢薩同盟的主要中心。其古老的城墻比故宮還要早200多年。歷史上,塔林曾被進攻、洗劫、毀滅和多次的掠奪。但其依然頑強保存下來,而且保持了自己的風貌特點,實屬不易,難怪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稱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忙忙活活跑了一天,又加深了對塔林的印象,能夠兩次游覽愛沙尼亞歷史中心,進一步了解這座古城,也是自己的幸運。不幸的是返回碼頭的路上下起了瓢潑大雨,我們只好躲進一家超市。待雨小了才返回船上。這個經(jīng)歷讓我對塔林為什么都要使用尖頂建筑有了更多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看我絮絮叨叨說了這么多,您有來塔林看看的想法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