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這個張老師的文章寫得好,卻又有點“懶”,七年時間里,她總共只在美篇里發(fā)了144篇文章(音像制品)。我花了兩天時間,把她的箱子、柜子翻了個底朝天。讀罷,我說,老訥來遲了。</p><p class="ql-block"> 這個張老師不是別人,是葉子。她的大姓我是在她文章后的留言中知道的。她的朋友喊她“張姐”……她也為自已姓張引以為傲。</p><p class="ql-block"> 葉子是2018年5月11日入駐美篇的,這一天是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祭的前一天。這天,她發(fā)了一篇與這場災(zāi)難有關(guān)系的文章,文章以圖為主,是她所在學(xué)校舉行的以感恩為主題的學(xué)生義賣活動。她在文首說:“十年,可以樹木!十年,讓感恩的心洶涌成壯闊的海。拿什么奉獻給你?于是,有了這樣一場有聲有色的活動?!?lt;/p><p class="ql-block"> 看著這些稚氣未脫的孩子,我淚目了。他們中間的一些孩子也許沒經(jīng)歷過那場曠世的災(zāi)難,但他們每一個人的背后必定都有著血淚摻和的故事。張老師用這種圖文方式走進美篇,不只是簡單的記錄,我從這些圖文中看到了張老師的慈悲情懷。</p><p class="ql-block"> 從這一天起,美篇不只是又多了一個寫家。美篇眾生蕓蕓,不差她一個,但缺少她帶有味道、顏色、溫度的文字,美篇多少會少一份姿色。</p><p class="ql-block"> 知道她是汶川地震震中區(qū)的一名教師后,我就留意她的文字,想知道她對這次地震中人事的心理感受。她只在三篇文章中提到這次劫難。第一篇說學(xué)校有七名學(xué)生在這次地震中罹難,一名老師受重傷,她本人在地震發(fā)生時,疏散完所有學(xué)生后,她是最后一個離開教室的。出門時,她跌倒了,一個學(xué)生返身來攙扶她,這個學(xué)生也由此成了她的親人。</p><p class="ql-block"> 第二篇說的是他們一眾老師住在震后的帳篷里,遇風(fēng)又遇雨,他們?nèi)绾慰癸L(fēng)抗雨、解放軍如何幫助他們、她的奎哥如何在鍋攤里添加茴香葉而讓大家吃得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 第三篇是某年地震祭日前,他們幾個劫后余生的朋友聚會,她再三叮囑自已別說往事,更“不要哭”。我也知道了她很幸運,地震發(fā)生時,她的家房倒屋塌,一家人完好如初……</p><p class="ql-block"> 她的文字很內(nèi)斂,沒寫悲傷、沒寫慘狀,字里行間洋溢著在災(zāi)難中重建的戰(zhàn)斗精神。有一篇文章中配了一張他們老師搶險救災(zāi)中的合影,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如災(zāi)民的狠狽,許多人的笑容卻依然燦爛。</p><p class="ql-block"> 用她自己的話說,有些事不需要重新提起,也不會忘記。她的這三篇文章中沒有悲切、沒有期期艾艾、沒有對大自然的怨懟,更沒有對未來的悲觀。這不是她的灑脫,或者堅強。她是一個弱女子,比其他人脆弱,也許她的鎮(zhèn)靜的表面掩藏著比他人更深的悲切,但她的文字是沉穩(wěn)的,她亦然知道,許多文字的不動聲色往往比過度渲染或者如實描寫更有力量。這是文字的委婉所呈現(xiàn)的堅韌,也是文字書寫者內(nèi)心的強大。</p><p class="ql-block"> 葉子是一個善于駕馭文字的高手,她的長袖善舞能在平凡中挖掘出出乎意料的神奇,一樁再普通不過的小事,在她靜水流深的文字中,我都能讀出活色生香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她本不善廚事,但也會悄悄地露一手。她做面點,照著視頻一步一步地跟近,居然也能做得有模有樣。味道怎樣,她說得很得意,我卻顧不得她的洋洋自得,她鋪陳的文字讓我覺得自己早已是味蕾大開。句式不長,家常話中恰到好處地嵌入一兩句古詩古詞,或者美食文人的經(jīng)典心得。</p><p class="ql-block"> 她不是在做美食,分明是在做錦繡文章。讀著讀著,覺著她的文字如一壺香茗滋養(yǎng)著我的文化味覺。</p><p class="ql-block"> 一只鷚鳥、一朵花、一片云、小區(qū)里的一條狗,她都能寫得有滋有味。她在一篇寫讀書的文章中提到,她偶遇一只貓,她坐在一條長凳的一端,把另一端讓給貓咪。她捧著書,讀被陽光鍍亮的文字,貓咪百無聊賴地蹲在凳子上。這個人、貓、書的三維畫面再平常普通不過了,在她的筆下卻是極有趣味。書是被懶洋洋地翻頁,人是懶洋洋的,貓是懶洋洋的,陽光也是慵懶的,連她的文字也好像是懶洋洋的。好看、好味道。</p><p class="ql-block"> 有美友給她的文字留言,說她是能化腐朽為神奇的才女。</p><p class="ql-block"> 這“腐朽”是平凡事、瑣屑事,神奇不是涓涓細流突然有了跌宕,也非平坦之地的異峰突起,是讀者在她平實、質(zhì)樸的文字中能讀出人生的況味,這是文字的高級趣味。難怪她喜歡汪曾祺的散文,汪老的文字就是有生活、文化趣味的文字。僵硬的文字誰都會寫,有趣味的文章不是誰都能寫出來的。文字的趣味來自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作者看待人事的獨到眼光。葉子有一雙慧眼、一顆慧心,她興許還是一個有點小資情調(diào)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佩服她對世間萬物的興趣和觀察人事的韌勁。她寫人寫事時對細節(jié)細微之處的梳理和把控真是一個絕妙。一雙夫妻鳥在樓頂從筑巢、產(chǎn)蛋,再到孵化、父母二鳥給雛鳥覓食喂食,直到培育鍛煉雛鳥獨自飛翔的能力,時長達一月有余,她天天上樓觀察,以至記下了鳥巢架構(gòu)中不同方位的不同材料、夫妻鳥覓食中的的艱辛、小心翼翼……不要以為這是一篇文字干燥的觀察記錄,事實上,在她妙趣橫生的文字中,你能讀出擬人化的情感輸出。這是文字的魅力,它讓讀者讀出了人鳥共情的妙趣。</p><p class="ql-block"> 她是一名小學(xué)語文教師,她的閱讀、寫作和對事物的洞察力,無疑是學(xué)生飲吸養(yǎng)料的一口深井。她的美篇中關(guān)于教學(xué)的文章不多,她在一篇文章中列舉了如何讓學(xué)生通過觀察、聯(lián)想編排兒歌的事例,學(xué)生腦洞大開,瞎編一氣卻編出了成人思維框架中無法成活的畫面,而我卻在她的教學(xué)活動中看到了一個理論背景:語文教學(xué)的要旨就是培養(yǎng)學(xué)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思維分析能力……我是外行,葉子是讀師范的科班生,她比我更知道其中的要道,若是我蒙了個八九不離十,也算是尋求到了一份文化認同。</p><p class="ql-block"> 她的美篇中的詩作不多,我過去也沒讀過她的詩,今日一讀,我覺得她是很有詩才的?!段蚁嘈拧贰ⅰ段铱梢宰髯C》,清麗、不晦澀,通感、意象、詞語的變性使用都是極具詩性表達。</p><p class="ql-block"> 她雖是女性,詩的語言沒有脂粉氣,有些詩句有鐵杵搗心的份量。“這些一道道/一條條/一線線紅色的泥痕/就是這些山坡流淌的血!失去血液的土地怎么活下去/土地上的植物怎么活下去/土地上的人怎么活下去?”(《那片神奇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泥痕、流淌的血液,土地、植物、人怎么活下去?意象的轉(zhuǎn)換、三重鏡像的層層推進,把一次黃土高原之行的偶然所見,用高度詩化的語言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p><p class="ql-block"> 葉子是個多面手,散文、現(xiàn)代詩、近體詩都能來一手,朗誦、音樂幾臻專業(yè)水平。這是一個教師應(yīng)該具有的文化手段。各學(xué)科獨立門戶、自成體系,但聯(lián)系它們最好的橋梁就是文化。師者,精于一科是好教師,能像葉這般一專多能、多能齊進的教師就是更好的教師。學(xué)生有幸遇到了有一顆童心、又是雜家的的葉子,她一直在努力地做著打通壁壘的事,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讓課外和課內(nèi)無縫連接,讓知識能力和道德教養(yǎng)之間有效溝通</p><p class="ql-block"> 葉子有一段視頻,題為《給我一雙翅膀,我也可以飛翔》。葉不需要別人給她翅膀,她是自帶翅膀、能越飛越高的文化天使。</p><p class="ql-block"> 通過讀葉子的一百多篇文章就冒昧地說她的人和文字,難免扁平化,葉子有見,大概是不會怪罪我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