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爺孫三人同題作文
7月21日,我們爺孫三人共同寫了一個名為《家鄉(xiāng)變化》的作文?,F(xiàn)將三篇共同發(fā)出來,請各位老師點評。
</p><p class="ql-block">朔州的變化
</p><p class="ql-block">作者:倪悅桐(小學四年級學生)
</p><p class="ql-block">朔州位于山西的西北部,近年來受到我黨的大力改革,由之前煙霏霧集到現(xiàn)在的塞上綠洲、由之前的閉塞不通到現(xiàn)在的北達內(nèi)蒙古、東北重工業(yè)園區(qū),南接上海、珠江三角洲以及西南工業(yè)區(qū)。形成全方位的交通網(wǎng)絡。朔州正以全新的姿態(tài)迎接時代的挑戰(zhàn)。
</p><p class="ql-block">曾幾何時,朔州因煤炭資源而興盛,鄧小平同志對外開放的戰(zhàn)略為這里引進了大量美國投資,使平朔煤礦成為當時時代的亞洲第一礦。但是過度的煤礦開采讓環(huán)境情況堪憂,使得這里的環(huán)境猶如一張薄紙十分脆弱。
</p><p class="ql-block">現(xiàn)如今,朔州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大力落實環(huán)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將保護環(huán)境的理念落實于行動當中。右玉縣變?yōu)榱巳暇G洲;山陰縣成為國家風電能源的重要基地。近幾年來的朔州大力發(fā)展綠色新能源經(jīng)濟?,F(xiàn)在這里綠樹成蔭,百鳥爭鳴,朔州在環(huán)境保護上取得了極大的成效。
</p><p class="ql-block">憶往昔,這里交通極為不便,S5512元朔高速是在市政府強烈要求下才在朔州這里開了一個口子,但20余公里的匝道長度還是讓他造就了全國最長匝道的名稱。
</p><p class="ql-block">但隨著時代的不斷推動,以及朔州人民的不懈努力。大運高速的建成增添了出行的便利;滋潤機場的通航豐富了人民的出行模式;朔州東站的通車結束了只有綠皮火車才能到山西的歷史,便利了人們的出行,使人們擁有了更多的出行選擇?,F(xiàn)在,朔州已經(jīng)形成空地兩路交通聯(lián)運,可實現(xiàn)由此去往上海、成都等一線,二線城市。滿足了城市人民向往大城市的需求,為這里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了持久的動力。
</p><p class="ql-block">古人云“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如今的朔州早已今非昔比了,未來這里將會在黨的指引下,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政府的推動下發(fā)展出更多的新成就,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寫下自己的不朽詩篇。
</p><p class="ql-block">我家鄉(xiāng)的變化
</p><p class="ql-block">作者:倪悅航(初三學生)
</p><p class="ql-block">家鄉(xiāng)的任何都可以變化,唯獨那份別具一格的歷史是亙不變的 ——題記
</p><p class="ql-block">我的家鄉(xiāng)是蜀中蓉城。在家鄉(xiāng)的錦江之上,有一座跨江聯(lián)系的廊橋,它在幾千年的歷史歲月中,見證了沿江兩岸的蓬勃發(fā)展;見證了錦繡蓉城的不斷進步;更是見證了蓉城歷史的源遠流長。
</p><p class="ql-block">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名橋,他注意到了兩岸因時代的不同所帶來的不同的變化。由傳統(tǒng)的榫卯木結構建筑到極具現(xiàn)代化的鋼筋水泥混合建筑,在這之間,他看到了很多.......
</p><p class="ql-block">呱呱墜地--短暫的繁榮
</p><p class="ql-block">明末農(nóng)民軍張獻忠率軍攻入蓉城并自立為帝,國號大西,改蓉城為西京。后在兵敗出逃時,下令縱火焚城,使蓉城飽受戰(zhàn)火淪為廢墟之中。清朝時期歷時119年時間對蓉城重建修復并對此實施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政策使蓉城逐步繁榮起來。此時這座古橋的出生見證了兩岸人民由戰(zhàn)爭后的滿目滄桑變成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無限期待。古橋也在這期待之中慢慢成長,對未來充滿希望與向往。
</p><p class="ql-block">風華正茂--時代的動蕩
</p><p class="ql-block">清宜統(tǒng)三年,蓉城爆發(fā)了保路運動,川總督趙爾豐因鎮(zhèn)壓民眾而造就了震驚國內(nèi)的“蓉城血案”引起人民的不滿與反抗,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爆發(fā),為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這時,這座古橋正值年少氣盛之時,但他見證的卻是這動蕩不安的時代,它也見證了兩岸人民不懼犧牲、誓死反抗的精神,成為了這個時代精神的象征。他也瞧見了兩岸的房屋變得破敗不堪,他對未來有些迷茫。
</p><p class="ql-block">雄鷹展翅--民族的覺醒
</p><p class="ql-block">在十四年抗日中,他目睹了四川人民不惜一切,翻越秦嶺,穿草鞋戴草帽背上那不算精良的武器裝備,去與裝備武器都極為精銳的日軍搏斗。這座古橋目睹了兩岸人民為抗擊日寇而顯現(xiàn)出來的決心,盡管房屋依據(jù)破敗不堪,但依然以全家之力保障國家之勝利,正值壯年的古橋也在盡力保證抗日物資的順利運輸,它懷著青春應有的熱血邁向戰(zhàn)場保家衛(wèi)國。這座古橋目睹了兩岸家庭因戰(zhàn)爭而導致破妻離子散卻從未后悔,反而將一批批青壯勢力送往戰(zhàn)場。它見證了中華民族的不斷覺醒,對抵御外敵充滿信心。
</p><p class="ql-block">鶴發(fā)童顏--蓉城的繁華
</p><p class="ql-block">從1949年12月27日蓉城解放開始,百廢待興的蓉城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與挑戰(zhàn)......經(jīng)過70余年的建設,這座城市展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被譽為“中國最具幸福感的城市”這座古橋也因年老而端坐在錦江上見識著這座雪山腳下的城市慢慢成長。他就像一位年老的長者正保護著這座新生城市的生長,他曾親眼望見由之前那份動蕩到現(xiàn)在這般繁榮,由土路到水泥路的轉變。而他在看見這份繁華后也只有靜靜端坐在錦江上讓人感受他身上承載的歷史傷痕,體悟歲月的滄桑......
</p><p class="ql-block">這座廊橋猶如一民老者,就像父母對自己孩子那般見證著這座城市的不斷生長,不斷變化,直到變得最好。
</p><p class="ql-block">這座廊橋猶如一張明鏡,照耀著從前那段獨屬于他的成長歷史,就像一位偉人正在書寫自己的回憶錄,能更好的被后人所銘記。
</p><p class="ql-block">這座廊橋猶如一座紐帶,將古時的回憶連接到現(xiàn)在現(xiàn)代的繁華,讓人不僅感嘆時間所帶來的變化之大,還可以讓人們更好的望見歷史,增加人民的文化自信,增加城市的歷史底蘊。
</p><p class="ql-block">家鄉(xiāng)變化
</p><p class="ql-block">作者:楊惠卿(七旬退休干部)
</p><p class="ql-block">離開家鄉(xiāng)的半個多世紀以來,雖說每年也要回家鄉(xiāng)里一兩次,也身臨其境地感受著自己家鄉(xiāng)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巨大變化,但如果說到變化,實事求是地說,和我們國家?guī)资陙矸旄驳氐淖兓脑挘_實是步子有點小,變化也不大。唯一感到變化的就是,那些和自己小時候的玩伴們老蒼老了,在這個新的時代里顯得不太合群;那個生我養(yǎng)我的小村子陳舊了,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里顯得遺異了。
</p><p class="ql-block">我的家鄉(xiāng)是朔城區(qū)的東榆林村,雖說村子不大,在鼎盛時期也不到三千人。我們村還是三晉大地上重要交通要道同蒲鐵路上的一個重要車站。雖說在新中國成立初由于特殊原因,將我們村的火車站東移到山陰縣的泥河村,但直到今天,那個車站的名字仍然叫“東榆林”。我們村是一個非常適宜居住的小村子,背靠洪濤山,南臨桑干河,有山有水,土地平坦肥沃,種什么長什么,這也就成就了我們村是朔縣老城一出東門有名的村子。特別是在20世紀70年代,我們村在村黨支部書記楊維洲的帶領下,全村的人向桑干河要產(chǎn)量,和土地爭糧食。變冬閑為冬忙,在冬三個月里,硬是在村南的桑干河北岸用雙肩扁擔挑出了一個高20多米,長達2000多米的黃土大壩,把村南的土地全部變成了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的水澆地。隨后,村子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村北打了十幾眼深水井,徹底解決了灌溉問題,全村90%的土地都成了水澆地。時過境遷,轉眼已過了半個世紀,那座在村里人眼里巍峨的黃土提水壩依舊屹立,那些分散在田地間的深水井房依然堅守,為村里鄉(xiāng)親們的農(nóng)田耕種,保產(chǎn)豐收提供著有力的保障。
</p><p class="ql-block">在我們村有一個特殊的現(xiàn)象,那就是我們村除了一些年輕人在外就業(yè)打工外,村子里的老人們基本上沒有外出的,就是在村子里搞副業(yè)做買賣的也不多。這些老農(nóng)幾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汗水一滴一滴地流灑在自己心愛的田間,澆灌著綠油油的莊稼。而那片土地也確實不負眾望,把多多的豐收奉獻給了自己的主人。
</p><p class="ql-block">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哪怕是再好的事情,也有著人們想不到的負面作用。豐收的糧食讓鄉(xiāng)親們不再為吃穿犯愁,但由于種田是一種周期長,付出多,收益小的勞動。辛勤勞作一年打下來的糧食用來換錢的話,卻是不能收到滿意的收獲。雖說近年來,國家對種糧加大了扶持政策,除了給農(nóng)民發(fā)放種地補貼外,還多次提高了糧食的收購價格。盡管是這樣,農(nóng)民們衣兜里的錢,還是少少如也。正是這種原因,也使得我們這個在20世紀曾輝煌一時的村子,如今面臨著年輕人外流、老農(nóng)堅守的困境。表現(xiàn)最明顯的就是村子幾十年來沒有大的變化,基本的格局還是處于20世紀的水平,老屋依舊,街道依舊,仿佛時間在這里停滯。
</p><p class="ql-block">今年清明節(jié),我回到村里祭祀燒紙,隨后在村子里轉了轉,拜訪了幾十年前自己的同學玩伴。穿行在熟悉的巷子,看到那些依舊簡樸的窯洞,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復雜的情感。兒時的快樂一幕幕浮現(xiàn)眼前,那些在追逐嬉戲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那時的后街是最繁華的地方,不管春秋夏冬,總是人頭攢動,大人們的交談聲此起彼伏。特別是我們這些孩子們在街頭上追逐打鬧,做游戲踢毛毽,讓歡樂的笑聲彌漫在整個村子。那時的街道,村子里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們在不為填飽肚子發(fā)愁后,也把有限的精力投放進了居住條件的改造上,一個個嶄新的院落出現(xiàn)在村子里。新窯、新院、新墻,構成了一條條新的街道。新的黃土筑成的土墻上,用紅色油漆寫就的標語更是醒目鮮紅,為新農(nóng)村增添了一種蒸蒸日上的喜氣。
</p><p class="ql-block">今天走在這條我熟悉的后街上,現(xiàn)實的骨感讓我心頭一涼。街道變了,由原來的沙廠路變成了水泥路,但讓我很難感受到溫暖,感受到現(xiàn)代的氣息。路旁的老樹依舊,卻少了昔日的熱鬧,偶有幾聲鳥鳴,更顯蕭條。曾經(jīng)的歡笑與喧囂,如今只?;貞浽陲L中飄蕩。那些曾經(jīng)充滿生活氣息的院落,如今大多門扉緊閉,荒草叢生。兒時的玩伴們在時間無情的摧殘下,過早地進入了老年,目光空洞地望著遠方。
</p><p class="ql-block">后街的西頭是進入村子的重要通道,如今也顯得冷清寂寥。往日里每到傍晚羊鳴狗吠的情景不見了,村民們收工回來相聚聊天的場景也消失了。展現(xiàn)在我面前的是幾個孤零零的身影,他們或蹲或坐,低聲交談,臉上寫滿了歲月的滄桑。偶爾一輛摩托車駛過,揚起一陣塵土,更顯出這里的落寞。曾經(jīng)的熱鬧與生機,如今已被沉寂和無奈所取代。
</p><p class="ql-block">改革開放幾十年,我們國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里卻仿佛被遺忘在時光的角落。鄉(xiāng)親們的目光中透著無奈與期盼,他們守著這片土地,等待著未知的明天。眼前的一切讓我的心情十分壓抑。這片土地曾經(jīng)孕育了無數(shù)夢想,如今卻只剩下無聲的守望。而我,作為這片土地的孩子,心中涌動著無盡的感慨與思索。為什么,我的家鄉(xiāng)會在時代的洪流中漸行漸遠?為什么,那些曾經(jīng)的繁華與活力會悄然逝去?然而,在我心里翻滾的只有無奈和無助!
</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人們只要說起自己的家鄉(xiāng)就會提到兩個字“鄉(xiāng)愁”,但我對這兩個字卻是十分厭惡。我不想說“鄉(xiāng)愁”,因為它讓我感受到的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痛楚。而我盼望的是“鄉(xiāng)樂”,讓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重現(xiàn)在村民們臉上,讓曾經(jīng)的歡聲笑語再回到村頭。院落里炊煙裊裊,孩童們在街頭嬉戲,老人們在樹蔭下閑聊,那份久違的溫情與活力再次充盈我可愛的家鄉(xiāng)。
</p><p class="ql-block">夕陽低垂,一道發(fā)著潤黃色的光鋪在了高低不平,滿是羊糞蛋的水泥路上。汽車沾過,羊糞在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特殊的氣味??粗切┠樕吓罎M皺紋,走路蹣跚的少年玩伴,看著滿是青苔,隱約還能看出20世紀留下來的標語的窯后墻,我突然想起主席的那句名言:
</p><p class="ql-block">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