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們走得太快,是時候該停下來,等等自己的靈魂了”。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尼采在《未知》中的一段表述,它</span>的核心意思很明確,是呼吁人們在現(xiàn)代社會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應有意識地放慢一下腳步,注重充盈自己的內(nèi)心和精神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在節(jié)奏日益加快、分工高度明細的現(xiàn)代社會里,人們很容易<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工作、消費及信息洪流所裹挾,不由自主地淪</span>為單純的“工具”或“螺絲釘”,身不由己,忙忙碌碌,而忽略個體的自我需求和價值體現(xiàn)。因此,置身于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中,有必要采取讓生活減速的方式,奪回對時間的掌控權,從被動的“應對者”變成主動的“操控者”。唯其如此,才能防止自我的異化,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能動性體驗和創(chuàng)造中達成真正意義上的“人生”旅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今年上半年的一段生活體驗,讓我在這方面收獲了非同一般的感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去年底母親摔倒骨折了,為了讓老人得到更專業(yè)的照護,我們姊妹6個經(jīng)過協(xié)商,讓母親住進了滕州市婦幼保健院的照護中心,由“中心”進行全天候照護,我們姊妹6個輪流值班探視。我今年的春節(jié)就是在滕州陪著母親過的,平時隔幾天就回滕州看望一次。頻繁地往來于泰安與滕州之間,自己開車容易疲勞,聽從弟弟妹妹們的建議,后來便選擇坐火車往返。先是坐高鐵,一次聽三妹說坐普通快車也很方便,便嘗試著坐了一次,意想不到的,還真收獲了一種久違的從容淡定的體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晃多少年過去了,沒退休時工作繁忙,回老家探親多是坐小車走高速,偶爾乘火車也是選擇高鐵。慢慢地,年輕時乘坐的綠皮車被拋在了腦后,好似成了很遙遠的記憶。也可能是與期望值不高有關系吧,真的坐普通快車重溫了一趟“津浦線”,在很多環(huán)節(jié)上的感覺,真的是意想不到的。首先,車站比高鐵站離家近,滕州站下車后到保健院也更方便;其次,“快速”相對于“高速”,更有利于旅途的觀光,往返在過往的京滬線上,找回了很多歲月的回憶;還有一點也頗為重要,那就是普通快車的票價僅為高鐵的三分之一,出行的性價比更高。再說了,普通列車也早就提速了,從泰安到滕州,僅需一個半小時,相比高鐵速度是慢些,但滿打滿算也就相當于大城市堵車的功夫。對早就退休的我來說,有以上這些作理由,普通列車便成了后來的最優(yōu)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此前坐高鐵,出行的思考軸每每會被“高速”所操縱,思維單純地集中于兩點一線,極力追求的是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卡著點,致使過程中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幾乎被擠壓至無。與自駕或高鐵相比,選坐普通列車,時間安排上會自覺地留足余地,規(guī)避了卡著點的匆匆忙忙,一舉一動更從容,內(nèi)心里也更淡定,拋卻各類信息的無謂干擾,集中精力靜心只做好一件事。如此的慢生活,讓人體驗到的,自然是一種全身心的輕松,坐在車上悠然地觀賞著沿途風景,觸發(fā)自己想到了過往的悠悠歲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每次返回時,在滕州站候車室都會觸景生情,想到兒時節(jié)假日進城的趣事。一次看完煙火,天太晚了無法回家,只好與小伙伴們一起到火車站候車室里過夜,當時的情景至今都歷歷在目。無論是在候車室,還是在列車上,受場景觸發(fā)聯(lián)想起過往的歲月,內(nèi)心里的感慨都是滿滿的:從奶奶到父母再到其他至親長輩,為撫養(yǎng)我長大成人,他們所付出的心血,是我無論怎樣做都報答不完的。直到1975年的9月,我從滕縣車站乘坐徐州至濟南的列車來泰安上大學,畢業(yè)后留校工作,節(jié)假日乘火車回老家探親,這條鐵道京滬線,一直是我往返滕州與泰安的必經(jīng)之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轉眼間父親去世已十多年,母親也已經(jīng)93了,摔倒骨折后醫(yī)生曾多次委婉地提醒:臨床經(jīng)驗反復證明,年紀太大的老人,只要摔傷臥床,時間一長各項機能便會加速衰竭,生命延續(xù)超過半年就算好的。聽醫(yī)生如此說,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句話對內(nèi)心的刺痛:母親在,人生尚有來路,如果母親不在了,人生便只剩歸途。我從未如此急切的期盼著時間慢下來,不要走得太快。我開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探視母親陪伴母親,慢慢地體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是失而永不可再得的人生機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逐漸地,定時去滕州探視陪伴母親,細細地感受命運的饋贈,就慢慢地變成了一種習慣:一早起來吃過飯,搭乘28路公交車,半個小時抵達泰山火車站,在廣場上散會兒步,然后過安檢到候車室檢票乘車。一個半小時抵達滕州站,下車乘出租到婦幼保健院,開始陪母親聊天:聊過去,聊現(xiàn)在,聊到她在美國的孫子重孫子,是母親最樂意最興奮的,要我給她看手機里存的照片,看視頻錄像,聚精凝神,樂此不彼。午餐送來了,陪母親吃過午飯,趁她午休的時間,我下樓去外面轉一兩個小時,然后再回來陪睡醒了的母親,幫助她喝水、吃水果,然后像哄小孩似的,安慰她別只想著回家,晚上要好好睡覺。再然后告別返回泰安,到泰山站剛好天黑……直到7個多月后母親去世,回想那每一天探視值班的詳細過程,都稱得上是真真的慢生活,慢的能感受到時間的質感,沒有絲毫的偷工減料,唯其如此,才能略微感到一種權且的心靈安慰。</span></p><p class="ql-block"> 送別母親之后,我繼續(xù)保持著探視值班養(yǎng)成的慢生活習慣。平日里只要沒有要緊事,一般不再開車代步,而是在內(nèi)心里約定了慢生活的基本原則,其中外出方面:能步行的就不坐公交,能坐公交的盡量不再自駕或打出租。用淡定從容來代替匆忙趕路,充分利用一切時間過程,以慢行來觀察街景、感受微風、留意季節(jié)更替中的花草樹木;平時在家里,無論是寫作還是讀書,都徹底摒棄趕任務式的心態(tài),而建立一種自我消遣的生活節(jié)奏:靜靜地觀看一集電視劇,細細地品賞一幅畫、幾頁書,從容地與家人、朋友用視頻音頻聊聊天。一切都以自得其樂為基礎,一板一眼地慢慢度光陰。</p><p class="ql-block"> 實踐證明,這樣的“慢生活”,尤其適合退休后的老年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不是懶惰或低效,而是對生命質量的重新定義,</span>是一種充滿人生智慧的策略選擇。人到老年,不能再將效率、產(chǎn)出、速度作為衡量生活的唯一標準。作為一種人生態(tài)度,自覺地有意識地將生活節(jié)奏“慢”下來,實則是一種回歸本真的生活經(jīng)營方式。將“慢”恰逢其時地嫁接到自己的身體、感官、情感等等方面,以慢行緩動式來對待他人和自然,在“慢”的沉淀中,使體驗更豐富、思考更明晰、領悟更通透,從而活得更充實、更從容、更真性,進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讓良辰美景變得充滿質感。從在有限的時光里獲取到更高性價比的角度上說,老年人選擇慢生活,不是唯一的,但卻是最優(yōu)的。</span></p><p class="ql-block"> 到這里,我想起了今年春節(jié)晚會上聽到的一首歌。也可能與年齡大了有關吧,我對晚會過度依賴現(xiàn)代科技形成的炫酷吵雜的舞臺效果,越來越不感興趣,除夕夜本來是選了一部電視劇陪伴自己的。只是在劇集轉換時,順手調(diào)到央視一套看看春晚進展到了哪個階段,不曾想恰好遇上了王菲獨唱《世界贈予我的》。那全場安詳靜謐的氛圍,吸引我認真地把整首歌聽完了。</p><p class="ql-block"> 有人放煙花 有人追晚風 </p><p class="ql-block"> 借一縷時光 捧一片星空 </p><p class="ql-block"> 停一停 等一等 別匆匆 </p><p class="ql-block"> 追一追 趕一趕 情正濃 </p><p class="ql-block"> 歌詞簡潔而富有詩意,在表述凡俗日常生活景象中透見到人生哲理。世界本來就應該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坝腥朔艧熁?,有人追晚風”,“有人要回望,有人要憧憬”,所以,對有些人有些事來說,適合“停一停,等一等,別匆匆”,而對有些人有些事,則需要“追一追,趕一趕,情正濃”。對我們這樣的退休老人來說,選擇“別匆匆”的慢生活,自然是最恰如其分的。</p><p class="ql-block"> 大上周,<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去了趟東北。因為大孫子</span>跟著母親回國探親,正在齊齊哈爾的姥姥家避暑,到8月份才能來泰安。我一旦閑下來,就想早一點見到寶貝孫子,于是決定先去東北跑一趟。去黑龍江的邊遠城市,坐飛機最快但兩邊的機場都太遠不方便;坐高鐵也算快捷但連續(xù)坐上十多個小時太疲勞。依照“慢生活”的原則,我便買了普快列車的軟臥票。雖然需要一天一夜的時間,但途中可以坐可以躺,還可以在走廊里散散步。特別是列車出關后,看著窗外那一望無際的黑土地里郁郁蔥蔥的莊稼,雖然高粱很少大多是玉米,我頭腦里依然還是響起了“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的歌聲。旅行的過程讓我想到很多,歷史的,現(xiàn)實的,社會的,文學的,旅途時間很長,但一點都沒浪費,慢速的選擇很正確。</p><p class="ql-block"> 陪大孫子玩兒了幾天,享受了難得的天倫之樂,返程坐的依然是預定好的普通快車,23個小時的旅途,列車抵達泰山站的時間是早上6點37分。擱著以往,我會叫個DD,趕緊回家收拾收拾吃飯休息。這次卻沒再如此急迫,反正就自己一個人在泰安,何必這么匆忙?下車后沒接著回家,而是找了個小吃攤,品嘗感受了鬧市早餐的特色風味,然后手拍了車站街、財源街的清晨景色,才決定到公交站等公交。要說如今的公交也夠方便,沒幾分鐘車就來了,從車站到高新區(qū)嘉和北區(qū),半個小時的時間,比坐出租慢十多分鐘,可是公交車上的環(huán)境卻寬敞明亮,早晨乘客又不多,觀賞著沿途雨后清爽宜人的街景,那感受,可謂既愜意又從容。</p><p class="ql-block"> 還是那句話,社會應該是多種多樣的,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期望、目標也不能一概而論。<span style="font-size:18px;">慢生活并非要完全摒棄現(xiàn)代效率,而是在“快”與“慢”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以實現(xiàn)發(fā)展進步的長效。說白了,即是在以“快”追求和服務于重要目標的過程中,同時為“慢”留出必要的空間,以讓生命得以更好地舒展和呼吸。慢下來,是為了讓靈魂跟上腳步;靜下來,是為了讓心靈聽見回響。</span>有人要追趕,有人要等待,快和慢,是人在不同時期不同年齡段不同環(huán)境下的主體選擇。對生活來說,快和慢的相對統(tǒng)一,才組成了符合大自然規(guī)律的大千世界。一個社會是這樣,一個家庭也是如此,在我的內(nèi)心里,期望的是孫子快快長大,而自己則是慢慢變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