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南十八怪”中有兩怪:火車沒有汽車快,鐵路不通國內(nèi)通國外。這說的就是滇越鐵路。而提起這條滇越鐵路,就必須要到碧色寨去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碧色寨距蒙自市區(qū)約15公里,這個坐落在犁耙山上的小山村,原來俗稱"壁虱寨",只有十幾戶人家,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是一個很偏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09年4月15日,滇越鐵路通車至碧色寨,把火車站建在這里。駐足遠眺,蒙自壩、草海壩和長橋海的四季景色、秀美風(fēng)光盡收眼底,才有了"碧色寨"這個詩情畫意的名字。從此,火車站與這個小山村同名,在當(dāng)時的國內(nèi)外地圖上赫然顯現(xiàn),聲名遠播,名揚海內(nèi)外。隨后,1936年個碧石鐵路的建成更讓它成為世界鐵路史上的奇觀。米軌與寸軌交匯,商賈云集,郵局、網(wǎng)球場、酒店一應(yīng)俱全,最鼎盛時這里曾聚集兩萬多人,熱鬧非凡, 被譽為與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奇跡,2018年入選中國工業(yè)遺產(chǎn)保護名錄(第一批),被譽為“東方小巴黎”。如今,這里己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歷史的見證者。</p> <p class="ql-block">走進碧色寨,仿佛走進了一個歷史的畫卷。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條街巷,都承載著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你可以看到那些保存完好的法式建筑,它們見證了碧色寨曾經(jīng)的繁華與榮耀。這些建筑以其獨特的風(fēng)格,訴說著一段跨越時空的傳奇。</p> <p class="ql-block">沿著鐵軌漫步,四周見不到商鋪公司,耳邊聽不到人語喧囂,一同而行的盡是游客,人們的腳步輕緩,仿佛在追尋、在回味,畢竟這座小小車站的過往是那么不同。</p> <p class="ql-block">火車頭銹跡斑斑,狹窄的鐵軌已和時代脫了節(jié),每走一步都有潛入時光深處的錯覺。如果靜下心來,似乎可以聽到時光遠去的聲音,可以感受到這窄窄動脈上逐漸消失的澎湃。</p> <p class="ql-block">碧色寨,歷史的沉淀,歲月的傳奇。黃墻紅瓦間,時光靜止,法式掛鐘下,往事如煙。鐵路蜿蜒,訴說百年滄桑,滇越鐵路的余韻在此回蕩,令人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電影《芳華》在碧色寨取景,更是為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神秘與浪漫。電影中那些熟悉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重現(xiàn)。你可以沿著電影的足跡,探尋那些隱藏在古鎮(zhèn)深處的秘密與故事。站在那些曾經(jīng)拍攝過的地點,你仿佛能夠穿越時空,回到那個充滿青春與激情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110多年前,滇越鐵路或個碧石鐵路上的火車都是蒸汽機車,每天有80多對列火車經(jīng)過,水不夠用,只能增加水塔數(shù)量。在這里看到的百年水塔就有3座,旁邊還有刻著法文標(biāo)記的百年消防栓。另外一座水塔,是法國人用鐵板鉚接而成的,還利用壓強原理,在水塔的外面安裝了水位表,只要看浮漂的位置,就知道水塔里面還有多少水了。</p> <p class="ql-block">大清郵政局是碧色寨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見證了那段中西交匯的歲月,也記錄了那個時代郵政的繁榮。</p> <p class="ql-block">那棵小樹在風(fēng)中輕輕搖曳,旁邊紅色的電話亭仿佛還在等待誰的來電。墻上“碧色寨·印”幾個字清晰可見,訴說著這里的故事。綠色的長椅空無一人,黃色的建筑在綠樹掩映下顯得格外古樸。</p> <p class="ql-block">室內(nèi),懸掛的燈籠與紙袋上寫滿了中文文字,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幾排不同顏色的沙發(fā)隨意擺放,背景墻上掛滿了攝影作品,這里不僅是一個休息的地方,更是一個藝術(shù)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大通公司始建于民國元年(1912),初為臨安和蒙自商人合資興辦,后廣東商人參與管理,并以公司南北對稱分為南倉和北倉,在越南海防還設(shè)有業(yè)務(wù)代理。全盛時,包攬了滇南一帶商號70%以上的進出口貨物轉(zhuǎn)運業(yè)務(wù),是眾多商家中實力最強的一家??谷諔?zhàn)爭時期,存放過美國援華和飛虎隊物資等。</p> <p class="ql-block">碧色寨分關(guān)員工食堂舊址,是一棟保存完好的法式建筑。紅瓦、黃墻、綠門、百葉窗,每一個細節(jié)都透露著那個時代的風(fēng)格。這里曾是外國員工用餐的地方,而中國工人則要等到最后一位外國人離開后,才能進入餐廳。如今,這里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那段歷史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滇越鐵路開通后,伴隨著法式建筑、西方文化的到來,孕育在法國、誕生在英國、普及與形成在美國、當(dāng)代盛行于全世界的第二大球類運動﹣﹣法國網(wǎng)球,也隨之來到了碧色寨。</p><p class="ql-block">法國人在這里建成了長29.3米,寬16米的網(wǎng)球場。當(dāng)年在建網(wǎng)球場時,當(dāng)?shù)丶t土的吸水性和滲水性達不到要求,為此,法國人從意大利運來紅土鋪在球場上,做成接近標(biāo)準(zhǔn)要求的紅土網(wǎng)球場。當(dāng)時周邊的很多有錢人,還專門坐著火車來看外國人打網(wǎng)球。據(jù)說,當(dāng)時用的網(wǎng)球,也是就地取材、用自制的藤球。</p><p class="ql-block">經(jīng)文物專家考證,當(dāng)年是云南省乃至中國的第一塊紅土地網(wǎng)球場。</p> <p class="ql-block">個碧石鐵路機車庫,是那段鐵路建設(shè)歲月的重要見證。</p> <p class="ql-block">蒸汽機車每輛都有一節(jié)煤水車廂,到站后加水、添煤是常態(tài)化工作,是蒸汽機車的動力來源。蒸汽機降溫、火車減速都要用水,甚至助燃也要用水,把適量的水灑在煤上,燃燒時水分解產(chǎn)生氧氣會讓爐火燒得更旺。"水鶴"是一根呈" r "形的水管,高4.5~5米,直徑30厘米左右。頂部有一根管子伸出來,如手臂平伸,更象"鶴嘴"高揚,可以360度旋轉(zhuǎn)給機車加水;使用轉(zhuǎn)盤式閘閥,擰開閘閥,水流便從"鶴嘴"注入蓄水箱。這些加水裝置結(jié)構(gòu)簡單,容易操作,外形美觀,形似鶴嘴,人們形象地稱為"水鶴",也成了鐵路沿線車站上的一道風(fēng)景。</p> <p class="ql-block">筆直的鐵軌延伸至遠方,兩旁石子與植被交錯,遠處的房屋與樹木在云彩下顯得格外寧靜。天空遼闊,仿佛在訴說著那段鐵路延伸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石板小路蜿蜒穿過村莊,紅磚與石塊砌筑的老房子靜靜佇立,藤蔓攀爬在墻頭,樹木高大,環(huán)境寧靜自然。</p> <p class="ql-block">滇越鐵路和個碧石鐵路站房正面的墻上,都安裝了"三面鐘",又稱"子母鐘"。1910年制造,是法國鐘表工人的杰作。鐘體高2.43米,寬40厘米,厚21厘米;鐘座高75厘米,寬40厘米,由木材、玻璃及金屬等制成;鐘盤上用羅馬數(shù)字、阿拉伯?dāng)?shù)字標(biāo)識時間,還有 PAUL GARNIER 、 PARIS 等廠家、產(chǎn)地和品牌標(biāo)識;母鐘鐘面直徑25厘米,面向站房里的工作人員。子鐘鐘面直徑46厘米,其兩面朝外,面向站臺上的旅客;三面鐘是傳統(tǒng)的重鉈式機械鐘,靠渦卷彈簧、卷簧,俗稱發(fā)條驅(qū)動,重鉈從頂端降至底端一次的周期是15天,即每15天需要人手動上一次發(fā)條,周而復(fù)始地轉(zhuǎn)動;三面鐘用一組機芯帶動,同時運轉(zhuǎn),確保旅客和車站工作人員看到的時間是一致的,不會有誤差。如今,人們來到碧色寨車站,都要在彌足珍貴的"三面鐘"前觀賞、拍照。"三面鐘"也象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見證了兩條鐵路的興盛、繁華與蕭條。2004年,經(jīng)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為二級文物。</p> <p class="ql-block">滇越鐵路開通110多年間,也是世界風(fēng)云跌宕起伏、興衰交織、滄桑巨變的年代。隨著《芳華》等影視力作的上映,碧色寨聲名遠播、聞名于世,重新走入大眾的視野,引起了廣泛關(guān)注。攝影家和旅游者紛至沓來,己成為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旅游景區(qū)、"網(wǎng)紅"打卡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