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0日,尋根華夏知青文化促進會會長馮笑冬、副會長劉長福攜會長助理何燕、尋根華夏福地懷化知青文化促進會會長祁建華、董事長蕭楓、秘書長龍小平、乒乓球俱樂部聯(lián)盟秘書長南照梅等受邀前往“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紀念館”參觀學習。</p> <p class="ql-block">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紀念館”位于河南省郟縣廣闊天地鄉(xiāng)的廣闊天地知青園,占地面積約34畝,主體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于2012年11月建成,2012年12月24日舉行開館儀式。</p><p class="ql-block"> 紀念館以紀念毛澤東批示為主題,在展示郟縣廣闊天地鄉(xiāng)知青的歷史和全貌的同時,也展示了全國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歷史縮影,再現“知青運動的圣地”、“知青運動的發(fā)源地”的歷史風云。在中國知青運動史上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廣闊天地成為一代知識青年心中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踏入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紀念館,那尊毛主席雕塑便如同一座精神燈塔,瞬間吸引住人們的目光。毛主席雕塑,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刻的歷史內涵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成為了紀念館的靈魂所在,也成為了人們心中永遠的精神豐碑,讓每一個前來瞻仰的人都能從中汲取到前進的動力和力量,感受到那段歷史的厚重與偉大。</p> <p class="ql-block">會長馮笑冬在毛主席雕像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副會長劉長福在毛主席雕像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秘書長南照梅在毛主席雕像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包頭分會會長王妙琴在毛主席雕像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1955年12月,毛澤東主席在審閱《在一個鄉(xiāng)里進行合作化規(guī)劃的經驗》(即大李莊鄉(xiāng)的經驗報告)時作出批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這一批示不僅肯定了大李莊的探索,更成為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的重要思想源頭,標志著這一運動在全國范圍內的啟動。</p> <p class="ql-block">從1954年春開始,郟縣大李莊鄉(xiāng)在農業(yè)合作化規(guī)劃中,把回鄉(xiāng)的三十二名初中、高小畢業(yè)生,分配到老社和七個“社架子”中去,成功的解決了農業(yè)社缺少會計、記工員的難題。這個獨創(chuàng)性的經驗,對農業(yè)合作化的發(fā)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p> <p class="ql-block">《青春風采》</p> <p class="ql-block">1954—1955年,郟縣大李莊鄉(xiāng)把32名回鄉(xiāng)中小學畢業(yè)生安排到各農業(yè)合作社擔任會計和記工員,在全國開了青年知識分子參加農村工作的先例。這件事也被寫到了一篇名為《在一個鄉(xiāng)里進行合作化規(guī)劃的經驗》的文章里。</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閱讀了《在一個鄉(xiāng)里進行合作化規(guī)劃的經驗》文章后非常高興,寫下了“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批示,從而掀起了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熱潮。</p> <p class="ql-block">1968年7月15日,郟縣大李莊鄉(xiāng)正式更名為“廣闊天地大有作 為人民公社”。同年9月,鄭州首批71名知青落戶該公社。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的文章,使轟轟烈烈的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運動達到了新高潮。</p> <p class="ql-block">“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成為一個時代的口號, 也使這里成為了引發(fā)那場舉世罕見、長達二十七年、涉及2000萬青年的中國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的發(fā)源地,原本默默無聞的一個鄉(xiāng)村,驟然火紅全國,名揚世界。</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下鄉(xiāng)知青把新思想、新文化帶到了農村,成為改變農村面貌,加快農村文明化、城鎮(zhèn)化進程的一種動力,知識青年也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了自己的主觀世界,熔鑄了一代成熟、堅定、執(zhí)著而富有責任感的青年知識分子。</p><p class="ql-block">曾有國際權威人士說過:“如果“大寨”兩字值二個億的話,“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一個字能值5000萬”。</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批示和“廣闊天地”的提出</p> <p class="ql-block">1968年7月,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成立。在此后的歲月里,“廣闊天地”風月際變,因其特殊的歷史地位,成為特定歷史條件下全國知識青年工作的先進典型和千百萬知識青年向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成立</p> <p class="ql-block">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成立大會</p><p class="ql-block">1968年7月15日,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成立慶祝大會召開,許昌地區(qū)革命委員會、許昌軍分區(qū)和縣領導同志、駐地解放軍指戰(zhàn)員、郟縣各公社、縣直各單位、回鄉(xiāng)知識青年和群眾3萬余人出席大會。許昌地委革委會副主任趙三唐、許昌軍分區(qū)副政委曹家鳳等在大會上講話。7月19日,《河南日報》以《郟縣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公社光榮建立》發(fā)表了公社成立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1968年8月24日,鄭州市1中、鄭鐵1中鄭州3中、4中、6中、7中、9中、11中、12中、18中、24中的71名中學畢業(yè)生下鄉(xiāng)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當年河南省下鄉(xiāng)知青達到6.5萬多人,全國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約199.68萬人。</p> <p class="ql-block">知識青年落戶廣闊天地</p> <p class="ql-block">因此毛澤東在1955年9月《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的一個按語中發(fā)出號召:“組織中學生和小學畢業(yè)生參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別注意。一切可以到農村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里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lt;/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到了60年代,當時單一的經濟體制開始暴露出來一些問題,勞動就業(yè)的出路越來越窄。再加上長期忽視計劃生育,使我國人口暴增,城市就業(yè)開始困難。同時,60年代我國又連續(xù)出現災荒年,我國經濟進入了空前的困難時期,再加上中蘇關系開始惡化,蘇聯(lián)的援建項目陸續(xù)下馬,必然決定要大量裁減職工。</p> <p class="ql-block">中共河南省委文件:</p><p class="ql-block">《關于成立河南省委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領導小組的通知》</p> <p class="ql-block">歡迎又一批知識青年的到來</p> <p class="ql-block">參加全國農業(yè)學大寨會議的十二名下鄉(xiāng)和回鄉(xiāng)知識青年代表《給毛主席黨中央的一封信》</p> <p class="ql-block">薛喜梅等“給毛主席 黨中央的一封信”</p><p class="ql-block">1975年9月15日至10月19日,公社知青薛喜梅被推選為下鄉(xiāng)和回鄉(xiāng)知青代表,參加全國第一次農業(yè)學大寨會議,在全國知識青年中產生了一定影響。</p> <p class="ql-block">《知識青年名錄》</p> <p class="ql-block">廣闊天地洗禮</p> <p class="ql-block">從首批鄭州知青插隊落戶開始,公社組織干部群眾,搭建知識青年管理教育平臺,熱情關懷知青的進步和成長,通過生產勞動,思想教育、生活指導等,引導教育他們認識農村,農業(yè)和衣民,帶領支持他們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機械,培育推廣良牌、改良土壤、興辦夜校、創(chuàng)辦價業(yè)使他們在艱辛的勞動生活中受到了鍛煉,接觸了生產實踐,增長了才干,為改變衣村面貌和發(fā)展農業(yè)經濟做出了貢獻。</p> <p class="ql-block">在希望你田野上</p> <p class="ql-block">知識青年宿舍</p> <p class="ql-block"> 剛到公社插隊落戶時,知識青年被分配到各個大隊的干部或群眾家里。后來,在各個生產隊建立集中生活與學習的青年點。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大李莊的知識青年自力更生,利用冬季農閑時候起土、打坯、燒磚、燒瓦、砌墻、粉刷,蓋起了兩層樓房的宿舍,住宿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p> <p class="ql-block">《青春如歌》</p> <p class="ql-block">知識青年管理</p> <p class="ql-block">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知青教育機構圖</p> <p class="ql-block">公社黨委副書記、知識青年領導小組組長張震乾與知識比手繭</p> <p class="ql-block">郟縣知青管理機構沿革</p> <p class="ql-block">機電班</p> <p class="ql-block">廣闊天地瞭望: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作為組織動員中小學生回鄉(xiāng)下鄉(xiāng)的指導思想,激勵一代青年奔向農村、奔向邊疆、奔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生產實踐中練就本領,學會思考,把青春和才智奉獻給祖國的建設事業(yè),在一代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形成永遠的紀念。</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鄉(xiāng)的經歷對我的影響是相當深的,使我形成了腳踏實地,自強不息的品格。腳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眾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基層的艱苦生活,能夠磨練一個人的意志。而后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只要想起在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還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戰(zhàn)的勇氣,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處變不驚,克難而進。</p><p class="ql-block"> 一一習近平</p><p class="ql-block">摘自2003年出版的《福建博士風采》</p> <p class="ql-block">知青精神:</p><p class="ql-block">為國分憂,吃苦耐勞;</p><p class="ql-block">無私奉獻,執(zhí)著進取。</p> <p class="ql-block">展廳里,千幅泛黃的照片、百余件帶著歲月痕跡的實物,默默訴說著當年的故事。補丁摞補丁的勞動服、磨得發(fā)亮的農具、字跡工整的知青日記……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是一個年輕生命在田野間的堅守與成長。他們告別城市的舒適,帶著書本里的理想,在泥土中扎根,用雙手丈量土地的厚度,用汗水澆灌希望的種子。那些“戰(zhàn)天斗地”的場景,那些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畫面,讓“農村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號召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化作了一代代知青實實在在的行動。</p><p class="ql-block"> 最觸動人心的,是那份純粹的理想主義。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他們用青春詮釋著“奉獻”二字——修水渠、辦夜校、搞試驗田,把知識轉化為改變鄉(xiāng)村的力量。或許條件艱苦,或許有過迷茫,但照片里他們臉上的笑容,日記里對未來的憧憬,卻透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這種在困境中迸發(fā)的生命力,跨越了時空,依然能讓人感受到震撼。</p> <p class="ql-block">走出紀念館,陽光灑在“廣闊天地”的石碑上。那段歷史早已遠去,但知青們留下的“艱苦奮斗、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精神,卻像一粒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如今的鄉(xiāng)村早已換了新顏,但這份精神,依然是我們面對挑戰(zhàn)時的底氣。這或許就是紀念館存在的意義——讓我們在回望中汲取力量,明白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廣闊天地”,而奮斗,永遠是跨越時代的通行證。</p> <p class="ql-block">總監(jiān):馮笑冬 劉長福</p><p class="ql-block">總編、攝錄、圖文:南照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