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西北行漫記——敦煌莫高窟

河山

<p class="ql-block">  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敦煌,也不只是絲綢路上的交通樞紐。還有石窟,彩塑,壁畫,藏經洞……共同構筑了一幅雄渾厚重、博大精深的歷史畫卷。</p><p class="ql-block"> 敦煌,它的輝煌,它的美麗,令人期待與向往。</p><p class="ql-block"> 七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我們乘坐動車從甘肅張掖出發(fā),開啟了西北行的最后一站——敦煌之旅。動車在茫茫戈壁灘中穿行,途經臨澤、酒泉、玉門等站,經過大約4個多小時的行程,最終抵達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敦煌站。</p><p class="ql-block"> 下了車雖然已是晚上7點過了,但敦煌的天空仍然是湛藍如洗,陽光四射。當我們走出車站,事先在網上租賃的一輛轎車,已經停在了站前的廣場上。通過雙方交接后,我們便自行駕駛汽車朝預約的民宿住地駛去。</p><p class="ql-block"> 沿途道路兩旁的飛天、駝鈴、宮燈等特色路燈,仿古建筑,包括路面上的磚塊,許多都是各式各樣的蓮花磚和藻井圖案,充滿著敦煌文化元素。我們被精美圖案吸住目光的同時,也感受了敦煌濃厚的歷史底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到敦煌的第二天上午,我們便去參觀游覽莫高窟。到了莫高窟游客接待中心才發(fā)現,這里簡直是人山人海,相當于幾個足球場大的停車場,密密麻麻地停滿了各種小汽車、大巴車,來自各地的游客們,在幾條通道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p><p class="ql-block"> 進入景區(qū)游客中心內,讓游客先在數字展示中心,觀看兩部各時長20分鐘的主題電影。《千年莫高》用具有感染力的電影藝術語言,史詩般高度凝練的為觀眾呈現出敦煌莫高窟延續(xù)至今1600余年的歷史文化背景,展示出一幅波瀾壯闊、恢宏壯觀的歷史畫卷,帶給觀眾穿越時空的心靈碰撞?!秹艋梅饘m》用球幕電影手法展示璀璨絢麗的莫高窟佛教藝術,視角逼真畫面以及全方位立體聲的音響效果,使觀眾恍若置身于一個個異彩紛呈、如夢似幻的洞窟之中。美輪美奐的佛國世界和嘆為觀止的精彩景象,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聽震撼和無與倫比的藝術享受。通過觀看數字電影,了解莫高窟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特色,之后再近距離感受莫高窟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從數字展示中心出來,游客們依次搭乘景區(qū)擺渡車,穿過荒涼的沙漠,約30分鐘就到達了莫高窟景區(qū)。</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俗稱“千佛洞”。是中國乃至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圣地,是東西方文化交匯地,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 雖然到了莫高窟景區(qū),但離參觀洞窟還有一段距離,其中,有一條宕泉河相隔,游客們要從一座寬闊的石拱橋走過去,才算進入了要參觀的核心區(qū)域。</p><p class="ql-block"> 站在河的東岸,抬頭遠望,千年滄桑的莫高窟,掩映在郁郁蔥蔥的白楊樹中,在藍天映襯、陽光照耀下,彰顯著莊重古樸的靈韻。</p><p class="ql-block"> 盛夏的宕泉河,河水完全斷流,干涸見底,寬闊的河道內,因長期河水沖刷,出現了許多凹凸不平的小河道痕跡,看上去顯得狂野恣肆。可見,它曾經波濤洶涌,勢不可擋。</p><p class="ql-block"> 宕泉河發(fā)源于祁連山西端肅北南山,流經敦煌市三危山南麓,是莫高窟保護區(qū)內唯一河流。根據莫高窟壁畫故事記載,公元366年樂僔和尚曾沿宕泉河西行云游至此。</p> <p class="ql-block">  跟隨參觀的人流,過了古色古香的石拱橋,就進入了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一顆顆高大粗壯的白楊樹,好似一道道綠色的天然屏障,護衛(wèi)著一個個古老的洞窟。</p><p class="ql-block"> 這里依然是人流如織,在洞窟隔離區(qū)外游客們排著長長的隊,等待景區(qū)工作人員的召喚,分批限流入窟參觀。</p><p class="ql-block"> 進入洞窟參觀,禁止拍照,里面沒有燈光,只有講解員的手電筒照來照去,講解著每一幅壁畫,每一尊佛像,每一個藻井……我們駐足凝視,或輕聲交流,或側耳傾聽講解員的解說,沉浸其中。</p><p class="ql-block"> 洞窟內,壁畫色彩豐富,彩塑栩栩如生,藻井花紋各異,令人嘆為觀止。</p><p class="ql-block"> 在壁畫中,我們看到較多的是飛天的圖像。她們身姿輕盈曼妙,有的似在空中自在翱翔,飄帶隨風舞動;有的體態(tài)婀娜,彎曲的身形如同靈動的曲線。她們面部表情豐富,或微笑和善、或專注虔誠。壁畫色彩以紅、黃、藍、綠等色調為主,相互搭配交織。在斑駁的壁面上,飛天壁畫宛如靈動的詩篇,鐫刻著千年歷史文化。她們是莫高窟的靈魂,承載著古人的浪漫與想象,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虔誠的信仰。她們仿佛從時間長河中飛來,跨越千年與我們對話,讓人沉醉、感動。</p><p class="ql-block"> 隨參觀人群,從這個洞窟走向另一個洞窟,就好像在穿越時空,與千年前的古人對話,感受他們的智慧與信仰,領略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參觀洞窟的過程中,仿佛看到了當年鑿窟造像的宏大場面,看到了眾多虔誠的宗教信徒,看到了大漢雄風,看到了大唐盛世,看到了絲綢之路上的不同文明的商旅駝隊,看到了敦煌當時盛極的繁華……</p><p class="ql-block"> 聽了講解員的專業(yè)解說,真是受益匪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漠的風,吹過千年的時光,敦煌莫高窟,這顆人類文明璀璨的明珠,在歲月的長河里閃耀著絢麗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是夏季旅游的黃金期,參觀門票真是一票難求,我們提前一個月在網上預訂門票,也只訂得的是普通參觀門票,因此,只能觀看8個洞窟。在景區(qū)排隊等候的時間,要比實際參觀的時間長得多,不到2個小時的時間,就意猶未盡的參觀完了,然后就在景區(qū)內自行游覽。</p><p class="ql-block"> 我們從南至北沿著白楊樹林中的游道,觀看莫高窟的外貌。建造莫高窟的山體有高有低,洞窟有大有小,錯落有致的綿延在大漠中,就像一幅長長的畫卷,呈現出敦煌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電影《千年莫高》的畫面不禁又在我的眼前閃現……</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它的建造始于一位名叫樂僔的僧人。據《圣歷碑》記載:樂僔在云游至敦煌時,忽見金光閃耀,如現千佛。樂僔被這奇異的景象所震撼到了,于是決定在此鑿石窟供奉佛像,莫高窟的建造從此便拉開了序幕。在隨后的時間里,莫高窟經歷了多個朝代的連續(xù)擴建,開窟造像,從北魏到西魏,從北朝到隋唐,從五代到兩宋,從西夏到元代,歷經了十多個朝代。無數工匠,畫師,僧人以及虔誠的信徒們,懷著對佛教的信仰與對藝術的追求,在堅硬的巖壁上一鑿一斧地雕琢,一筆一畫的描繪。他們克服了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憑借著精湛的技藝和頑強的毅力,創(chuàng)造出了這一人類藝術史的奇跡。每一個洞窟的開鑿,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每一幅壁畫的繪制,都飽含著藝術家們對美的理解與詮釋。</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藝術圣地;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畫三者完美結合的藝術宮殿。至今,在1700米長的斷崖上保存了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2千多身彩塑。1900年在莫高窟藏經洞,還出土了公元4——11世紀初的5萬多件文獻和藝術品。</p> <p class="ql-block">  現在莫高窟的洞口,臺階和護欄,在原來的基礎上已修繕一新,但古風猶存,特意露出的殘墻斷崖,既顯示出莫高窟的古老,又突出了它的歷史滄桑。</p><p class="ql-block"> 在735個洞窟中,每個洞窟,都是一個時光的定格,封存著歷史的記憶;每個洞窟,都是古文明的見證,講述著敦煌的故事;每邁出一步,都踏著歷史長河的遺跡;每看一眼,都會被璀璨絢麗的色彩所震撼。</p><p class="ql-block"> 我們來到赤紅色的九層樓前,是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筑,高45米,窟內供奉著高35.5米的彌勒佛造像。它始建于初唐時期,歷經多次重建,見證著絲綢之路的興衰。</p><p class="ql-block"> 一陣大漠的風吹來,樓檐角下方懸掛的風鐸發(fā)出“叮叮當當”的脆響,那清脆悅耳的聲音,似梵音繚繞,如誦經悠悠,在九層樓的上空久久地回蕩……</p><p class="ql-block"> “雪嶺干青漢,云樓架碧空。</p><p class="ql-block"> 重開千佛剎,旁出四天宮。</p><p class="ql-block"> 瑞鳥含珠影,靈花吐蕙從。</p><p class="ql-block"> 洗心游勝境,從此去塵蒙”。</p><p class="ql-block"> 這首《莫高窟詠》(唐/佚名),是傳世最早的一首題詠莫高窟的詩。反映了當時敦煌莫高窟建筑宏偉,香火旺盛的佛剎勝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光陰荏苒,轉瞬千年。到了元代,是敦煌石窟藝術繁榮的最后階段,以后再也沒有開窟造像。再到明朝正統十一年(1446年)嘉峪關閉關,敦煌變?yōu)檫吶文林?,百姓東遷至關內,莫高窟遂被徹底遺棄。之后的500年,莫高窟長期處于無人管理、任人偷盜的境地,這個曾經輝煌的藝術殿堂,日漸淪為破敗不堪、滿目瘡痍的廢墟。從此,莫高窟湮沒在茫茫大漠之中……</p> <p class="ql-block">  1900年的一天清晨,道士王圓篆在清理莫高窟的積沙時,無意間發(fā)現了一個隱藏的洞窟,他小心翼翼地打開后,發(fā)現里面存有大量的古代文獻和經卷。這些文卷被稱為“敦煌遺書”。</p><p class="ql-block"> 他最初并不知道這些文獻的價值,世曾嘗試將這些文獻送給當地的官員,以引起重視,然而迂腐的當政者并沒在意,而是讓他自己代為看管。他又給當時的朝廷寫信,仍杳無音信。</p><p class="ql-block"> 隨著發(fā)現藏經洞的消息傳開,世界為之震驚,外國的探險家隨之趕來。英國的斯坦因憑借著巧舌如簧和欺騙手段,用極少的錢財,從王圓篆手中換取了24箱經卷和5箱繪畫等文物,這些珍貴的文物被他運往了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也甘落后,他來到莫高窟用了三周時間,精心挑選,以低價從王圓篆手中獲取了6000多件經卷和文物,其中包括許多稀有的佛教經典和歷史文物。這些文物被他運往了法國巴黎的法國國家圖書館。</p><p class="ql-block"> 此后,日本的吉川小一郎,俄國的奧登堡,美國的華爾納等也紛至踏來,加入了這場文物的瘋狂掠奪。他們以各種名義,從王圓篆手中索取了大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藏經洞的文物幾乎被洗劫一空,殘存下來不足萬卷,“敦煌遺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浩劫。</p><p class="ql-block"> 這場劫難,不僅成了敦煌之痛,更成了華夏文化之殤!</p><p class="ql-block"> 敦煌遺書和文物的散失,對中國文化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但客觀上卻又推動了東西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它們進行整理和研究,并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形成一門新的學科——敦煌學。敦煌學的興起,引起了學術界對敦煌莫高窟的重視。之后,敦煌學漸趨成為一門國際性的顯學。如今,莫高窟吸引著世界國的考古專家,歷史學者前來研究探討。</p><p class="ql-block"> “敦煌的美麗,散落在世界各地,敦煌的痛,卻留在了中國”。這是“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發(fā)自肺腑的感概,也是她為莫高窟嘔心瀝血半個多世紀,發(fā)自內心的心痛之言。</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但凡來敦煌莫高窟參觀的中國人,都能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  離開莫高窟洞窟區(qū)域,我們徜徉在景區(qū)林蔭小道,或穿梭于各個人文景觀。這里,植物繁多,樹木葳蕤,花團錦簇,仿佛是大漠中鑲嵌的一顆碩大的翡翠。敦煌研究院陳列館、文物研究保護中心、美術館等座落其中。游客們既可欣賞奇花異草,又可以感受敦煌厚重的文化底蘊。</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走進文物研究保護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很長的玻璃展柜,里面陳列著琳瑯滿目的文物,有敦煌壁畫摹本珍品,繪畫工具,古代寫本真跡,花磚等等,每件文物都承載著文明的氣息,這些敦煌出土的文物精品,好像將千年的歷史濃縮其中,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敦煌的發(fā)展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我們還收獲了意外的驚喜,又參觀了8個洞窟。這8個按原大復制的洞窟,有十六國時期的,還有西魏、隋代、初唐、中唐、盛唐、元代的洞窟,這8個洞窟均屬于各個時期的杰出代表窟,充分展示了自十六國至元代一千年間敦煌石窟藝術的風采。</p><p class="ql-block"> 漫步于中心內的三個展區(qū),或參觀文物,或瀏覽文字,讓我們對敦煌文化,敦煌遺書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認知更進一步的全面。</p> <p class="ql-block">  在藏經洞繁多的文物中,包括宗教典籍、官私文書、絹畫、法器等等。涵蓋了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宗教、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堪稱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p><p class="ql-block"> 藏經洞的文獻中,有漢文、藏文、回鶻文、于闐文、粟特文、梵文。</p><p class="ql-block"> 在莫高窟中保存的供養(yǎng)人畫像中,有漢族、也有匈奴、鮮卑、吐蕃、回鶻、蒙古等少數民族。延續(xù)千年的敦煌壁畫供養(yǎng)人畫像,就是一部中國古代肖像畫譜,既是藝術,也是歷史。</p><p class="ql-block"> 從洞窟的壁畫中,看到很多來來往往的外國人,其中包括印度人、波斯人以及來自西亞和東南亞的人。說明當時的敦煌,是一個多元文化、共存包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從印度古建筑風格的傳入,到中國傳統建筑形式相結合的石窟藝術,從西域暈柒法,到中原風格的相互融合的壁畫藝術,融合了印度、波斯、希臘等多種元素,形成了獨特的敦煌藝術風格,這不僅是宗教信仰的體現,更是當時社會、經濟、文化交流的結晶,莫高窟則成為這場文化盛宴的見證者。</p><p class="ql-block"> 除了繪畫,還能從壁畫中感受音樂、舞蹈藝術的魅力。在壁畫中我們看到當時能夠把琵琶反著彈,并一邊跳舞一邊彈,可見音樂和舞蹈在唐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壁畫中大規(guī)模的樂隊,說明唐朝的音樂水平非常高。</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集中國古代建筑史、美術史、音樂史、舞蹈史于一體,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淵源流長,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而這些史料就體現在千年的洞窟中,在燦若星河的壁畫里,在精妙絕倫的彩塑間,在厚重泛黃的經卷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歷盡千年滄桑,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見過它的人,無不感嘆它的輝煌,無不被它的神奇美麗所震撼。而千年前的華夏文化之殤,至今,在國人的心中不能拂去。</p><p class="ql-block"> 半個多世紀以來,莫高窟的每一位文物工作者,他們的貢獻不僅在于保護了莫高窟的物質遺產,更在于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用他們的執(zhí)著堅守,精湛的技藝,詮釋了對文化遺產的熱愛和對歷史的尊重,讓莫高窟的輝煌、美麗經久不衰。</p><p class="ql-block"> “敦煌守護神”常書鴻,放棄在法國的優(yōu)裕生活和他熱愛的油畫事業(yè),1936年,32歲的他回到戰(zhàn)亂中的故土。幾年后,常書鴻一行六人從蘭州來到了敦煌,面對莫高窟是400年無人管、滿目瘡痍、破敗不堪的疲墟,他并沒有退縮,篳路藍縷,揭開了敦煌莫高窟保護的序幕……他歷盡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面對了常人難以面對的艱辛,終其一生把全部的心血都傾注于敦煌藝術。1994年6月23日,時任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長、90高齡的常書鴻與世長辭,長眠于雄渾的大漠之中。</p><p class="ql-block"> “敦煌的開拓者”段文杰,時任研究院第二任院長。1946年從四川綿陽來到敦煌莫高窟,長期從事敦煌藝術的臨摹、研究和弘揚工作。他歷經數十載雨雪風霜,乃至遭受煉獄之苦,歷經磨難而癡心不改,上下求索而目標如一。2011年1月21日,享年95歲的他與世長辭,長眠于莫高窟保護區(qū)內的宕泉河畔。</p> <p class="ql-block">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1963年從北京大學考古專業(yè)畢業(yè)后,來到敦煌扎根就是58年,與丈夫分居達19年之久。她為敦煌的考古發(fā)掘和文物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年滿60歲的她,成為研究院第三任院長。在她的領導下,大力推進“數字敦煌工程”,為莫高窟的洞窟、壁畫、彩塑建立數字擋案,讓更多的人看到敦煌,讓不可再生、不可永生的文物得以永存。</p><p class="ql-block"> “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欄目寫給樊錦詩的頒獎詞如是評價說“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辟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發(fā)。心歸處,是敦煌”。</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們看到的敦煌莫高窟,洞窟內的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每一件文物都喚發(fā)出新的生命力。正是他們一代又一代的莫高人,傳承弘揚“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用一生守望著莫高窟,用全部的愛撫慰國人心中的痛。他們跟莫高窟洞窟外的白楊樹一樣,風吹不倒,沙侵愈堅,挺直傲岸,氣勢凜然的護衛(wèi)著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紙短情長,他們感人的事跡說不盡,他們動人的故事講不完。</p><p class="ql-block"> 他們讓我為之感動,他們讓我為之淚目!</p> <p class="ql-block">  參觀結束,即將離開景區(qū),我再次回望莫高窟那氣勢恢宏,莊嚴古樸的九層樓,心潮起伏,感概萬端。</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這座穿越千年的藝術瑰寶,在保護中正喚發(fā)出新的生命力。而那些散落在海外的經卷彩繪,至今沒有回家。我堅信,隨著中國的強盛,與世界各國的人文交流、合作的不斷深入持久的開展下去,那些流失的文物,不管時間有多久,不管會以什么方回家,終有一天,它們會回到祖國的懷抱!</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這座大漠深處的藝術瑰寶,以其獨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它不僅是中國的藝術瑰寶,更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在未來的歲月里,相信它將繼續(xù)綻放光芒,讓更多的人了解、欣賞這份來自千年前藝術瑰寶,共同守護這段輝煌的歷史記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