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胡適在中國大陸,由于某種原因,我們很少見到他的作品。但是有一首歌,估計很多人都聽過,就是劉文正演唱的《蘭花草》?!拔覐纳街衼?,帶著蘭花草,種在校園中,希望花開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轉(zhuǎn)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朝朝頻顧惜,夜夜不能忘,期待春花開,能將夙愿償,滿庭花簇簇,添得許多香 。”這首歌,是寶島臺灣最優(yōu)秀的校園歌曲之一,上個世紀(jì)八十年代傳到大陸,那種對美好生活純樸而執(zhí)著的向往,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的回憶。</p><p class="ql-block">其實這首歌,是由胡適的一首詩《希望》改編而來的。原詩創(chuàng)作于1921年,當(dāng)時胡適正在北京大學(xué)任教,正是他深耕教育、積極推動新文化運動的時期。那時的他不僅在課堂上講授哲學(xué)、文學(xué),還熱衷于用白話文寫作,鼓勵學(xué)生打破舊思想的束縛,像一位耐心的園丁,期待新一代能在時代的土壤里成長起來。</p><p class="ql-block">《希望》的全詩是:“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個。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風(fēng)回,祝汝滿盆花?!?詩里移蘭、種蘭、盼花、護花的過程,恰似他對學(xué)生的態(tài)度——即便短期內(nèi)看不到“開花”的結(jié)果,也始終保有“明年春風(fēng)回,祝汝滿盆花”的篤定,這種耐心與期待,和他作為教育者的實踐完全呼應(yīng)。</p><p class="ql-block">除了寄寓對新一代成長的期待,《希望》一詩還被不少人解讀出另一層深意——那株從“山中”帶來的蘭花草,也暗合著胡適對引進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期盼。1917年,胡適從美國康奈爾大學(xué)、哥倫比亞大學(xué)學(xué)成歸國,彼時的他,對西方民主、自由等理念滿懷認同與憧憬 。</p><p class="ql-block">1912年民國代清后,中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憲政、民主、自由的制度及思想從西方引進,但舊有皇權(quán)帝制頑疾根深蒂固,在那個新舊思潮激烈碰撞的轉(zhuǎn)型時代,胡適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大力推廣白話文,用簡單直白的語言文字將西方社會制度里他所認可的部分引入中國。就像詩中把“蘭花草”種在小園,他期望西方這些先進理念能在中國落地,如同蘭花盛放,為古老的中國帶來全新的活力與進步。</p><p class="ql-block">“一日望三回”,是他對理想實現(xiàn)的急切渴望;“苞也無一個”,則是面對理想與現(xiàn)實差距時的無奈與失落。西方制度的引入并非一帆風(fēng)順,舊有勢力的頑固抵制、復(fù)雜的社會現(xiàn)實,都讓“開花”之路困難重重 ??杉幢闳绱?,他依然堅信“明年春風(fēng)回,祝汝滿盆花”,始終對未來抱持著堅定的信念。他相信,只要持續(xù)努力,西方的民主、自由理念終將在中國扎根,為民眾帶來幸福與光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