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圖是特雷維噴泉</p> <p class="ql-block">2025月7月21日上午八點,我們前往意大利首都羅馬參觀。</p> <p class="ql-block">羅馬古城是古羅馬的都城,位于今意大利首都羅馬城內。得名于傳說中的建城者羅慕洛。文藝復興以后備受西方學術界重視,研究、整理、發(fā)掘工作一直持續(xù)。雖然大部分遺址已埋在現(xiàn)羅馬街區(qū)下,但遺址中心的羅馬廣場及其周圍一帶已辟為國家公園,可供游人觀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萬神殿有2000年的歷史了,全世界的學建筑的人都要到這里觀摩</p> <p class="ql-block">進入意大利后,看到衛(wèi)生很一般,網絡差,就是羅馬同樣不行,礦泉水依然賣2歐元,但公共衛(wèi)生間不收費了。</p><p class="ql-block">這次歐洲行,感覺酒店的房間比日本的大至少一半,所有酒店沒有牙膏、牙刷,甚至連洗頭液都沒有,拖鞋也沒有,燒水壺沒有,有的床沒有一米寬,方便面30多人民幣一個,一個只加了一些番茄的披薩要100元人民幣。</p><p class="ql-block">所以啊,國人們,知足吧,比比國內的價格吧!</p> <p class="ql-block">羅馬古城包括帕拉蒂諾、卡皮托利、埃斯奎利諾等七個山丘,史稱七丘之城。南北長約6200米,東西寬約3500米,城墻跨河依山曲折起伏,整體呈不規(guī)則狀,像一只蹲伏的雄獅。</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廣場</p> <p class="ql-block">特雷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位于意大利羅馬的三條街交叉口,因為噴泉前面有三條道路向外延伸,而特雷維噴泉的“特雷維Trevi”就是三岔路的意思,也正是噴泉名字的由來。許愿池噴泉是羅馬最后一件巴洛克式建筑藝術杰作,是羅馬境內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噴泉,也因此成為羅馬的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廣場</p> <p class="ql-block">早在公元前19年,噴泉就是古羅馬人將貞女泉引進羅馬城水道的終點。在1629年教皇Urban八世,認為先前的噴泉不夠顯著,要求Gian Lorenzo Bernini 翻修,Bernini改造從另一側的廣場遷泉水,使之面對吉瑞納宮(教皇可以俯視并享受它)奠定了Salvi噴泉的基礎,但是,當教皇去世,此項目也因此被放棄。特萊維噴泉原先位在三條道路的交匯處,也是羅馬高架渠水道處女水道橋(Acqua Vergine)的終點,這些水道是古羅馬時代負責運送飲用水的管線。隨著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展開,羅馬人的建筑風格得到復興,因此開始在水道的終點建造壯麗的噴泉。</p> <p class="ql-block">到了18世紀初,Nicola Michetti的Ferdinando Fuga與法國的Edme Bouchardon建筑成為巴洛克時代兩大建筑風格,1730年教皇克萊門特十二世(Pope Clement XII )舉辦了噴泉競賽,其中尼科洛·薩爾維(Nicola Salvi)設計的噴泉最終得勝,尼科洛·薩爾維巧妙地用借景手法將背后的宮殿借來,使得海神波塞冬和特里同充滿生氣。 修建工作正式開始于1732年,共花了三十年于1762年完成,許愿池噴泉是羅馬最后一件巴洛克杰作,成為羅馬的象征之一。被譽為世界最著名的噴泉,在電影《羅馬假日》風靡全球后聞名于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議會警衛(wèi)</p> <p class="ql-block">萬神廟(Pantheon)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羅馬建筑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萬神廟是供奉眾神的寺廟。以羅馬的“萬神廟”最為著名。此廟始建于公元前27年,后遭毀,約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時期重建。由水泥澆鑄成圓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頂,直徑43米。公元609年,教皇博理法喬四世將它改為“圣母與諸殉道者教堂”。到了近代,它又成為意大利名人靈堂,國家圣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萬神廟采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是古代建筑中最為宏大,保存近乎完美的,同時也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位于意大利羅馬圣三一教堂(Trinita dei Monta)所在的山丘下,建筑師為德.桑蒂斯和斯佩基,其以登上教堂的西班牙階梯而聞名。 西班牙廣場上的咖啡館是濟慈、拜倫、雪萊等文人最愛去的場所;特別是位于Condotti大街上的Cafe Greco,此為羅馬最古老的咖啡館。Cafe Greco不但為英國詩人聚集之處,各地的藝術家也常在此一展長才,如意大利雕刻家卡諾瓦(Canova)、丹麥雕刻家杜巴森,作家易卜生、果戈理,音樂家蕭邦、白遼士、比才、李斯特,此外意大利人所崇拜的大文豪歌德,其名作《塔里夫斯的公主》就是在此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由于附近藝術家云集,通往波波洛廣場的Babuino 街也被譽為羅馬藝術家氣息最濃厚的街道,該街上有許多從事第八藝術的電影演員都在此購屋居住。廣場中央有巴洛克式的建筑巨匠貝尼尼所設計的噴水池,是夏日年輕人的避暑勝地。</p> <p class="ql-block">威利斯廣場</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廣場(Piazza Venezia)位于意大利羅馬市中心,是羅馬最大的廣場。廣場呈長方形,長130米,寬75米,是五條大街的匯合點。廣場中央原先是公共汽車、出租車和觀光馬車等的聚集地,全市的交通中樞地帶。從1980年下半年起,羅馬市政府對它進行了整頓,使之更加美麗壯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廣場位于羅馬市中心的圓形廣場。這個廣場的正面是綽號叫“結婚蛋糕”、“打字機”的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新古典主義建筑: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為了慶祝1870年意大利統(tǒng)一而建造的紀念堂,耗時25年才建成。16根圓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精彩的部分,臺階下兩組噴泉寓意深刻:右邊的象征第勒尼安海,左邊的象征亞得里亞海,中央騎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統(tǒng)一大業(yè)的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建筑物上面有兩座巨大的青銅雕像,右邊的代表“熱愛祖國的勝利”,左邊代表的是“勞動的勝利”。無論日曬雨淋,總有兩名士兵紋絲不動地在這里守護著無名戰(zhàn)士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紀念堂右手邊的瑪契羅劇場大街通往科斯美汀圣母教堂,這個教堂很小很安靜,但里面卻有名揚世界的“真理之口”。這是一只古羅馬時代的井蓋,1632年在教堂外墻邊發(fā)現(xiàn)的。教堂本身的建筑是在6世紀興建的,以柯林特圓柱和拜占廷風格的鑲嵌畫為裝飾,也很值得一看。教堂前還殘留著羅馬現(xiàn)存最古老的神殿方特納神殿的遺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廣場左側是威尼斯宮,這是一座文藝復興時期的哥特式建筑,在威尼斯共和國繁榮時期,這里曾經是威尼斯大使館所在地,因此有了這個名稱。墨索里尼曾經從2樓的陽臺向廣場上擠滿的人群發(fā)表了著名的“陽臺演說”。這里已經成為匯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的博物館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