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疆民豐縣與吐蕃之緣</p><p class="ql-block">民豐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田區(qū),位于昆侖山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東面與且末縣相接,西面連接于田縣,南面與昆侖山接連著西藏阿里的改則縣,北面與阿克蘇地區(qū)沙雅縣相鄰。地處昆侖山北麓,南部有喀什塔什山,在塔里木盆地南緣。地勢南高北低。地貌特征由南部昆侖山地、北部的沖擊扇平原和沙漠地形構(gòu)成。境內(nèi)有尼雅河、其其河、葉亦克河、牙通古斯河、安迪爾河等五條河流。</p><p class="ql-block">民豐縣歷史,這是一個(gè)擁有7000年歷史的古老之地,在紀(jì)元年前就孕育了精絕、盧戎兩個(gè)小部落。民豐古稱“尼雅”,其意為“五谷豐登”。</p><p class="ql-block">在西漢時(shí)期為精絕、戎盧國之地,屬于西域都護(hù)府。東漢時(shí)并入鄯善國,隸屬于西域長史管轄。唐代隸屬于毗沙都督府,稱為尼壤。清朝光緒十一年(1885年)后隸屬于于闐縣。民國三十四年(1943年)析置民豐設(shè)治局。民國三十五年(1944年),升為縣。1945年,置民豐設(shè)置局,1946年改縣。1950年屬于和闐專區(qū)。1977年后屬于和田地區(qū)??h境內(nèi)有尼雅遺址(精絕國故城遺址),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p><p class="ql-block">民豐縣境內(nèi)有一村是沙漠第一村-牙通古孜。它是新疆最小的鄉(xiāng)鎮(zhèn),居住著200多戶人家,離民豐縣約150公里。沙漠公路修通后,牙通古孜到公路邊只有18公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位于和田地區(qū)的民豐縣安迪爾農(nóng)場東南約27公里的沙漠腹地,安迪爾河下游東南,有安迪爾古城,古城遺址由佛塔和寺院組成,始建于漢代,于公元11世紀(jì)逐步被廢棄。安迪爾古城是絲綢之路南道一處漢唐時(shí)期的重要遺存。在20世紀(jì)初,外國探險(xiǎn)家斯坦因曾盜掘了大量吐蕃文、婆羅迷文和漢文文書和一批精美文物。古城遺址現(xiàn)有環(huán)形城址、佛寺、佛塔、墓地等。自唐代中后期后隨著安迪爾河水量減少,逐漸廢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夏羊塔克古城位于民豐縣城東北部約150公里處,安迪爾牧場東面27公里處。該古城是一城池遺址,證個(gè)城池由三部分組成,佛塔、提英木古城和道孜勒克古城三部分。三部分約成線狀分布,核心部分自成一體,呈聳立四角形,墻體用粘泥土砌成,至今完好無殘地狀分布,核心部分自成一體我,呈聳立四角形,至今完好無殘地保留著。西部500米處有一座高達(dá)10米的佛像寺塔遺址。該遺址據(jù)測算約公元206年-790年之間,約西漢至唐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民豐縣境內(nèi)的尼雅遺址,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是漢代西域綠洲小國“精絕國”的故地。這里保存著佛塔、房屋殘恒、木棺等遺跡。出土了著名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hù)膊等文物。尼雅遺址展現(xiàn)了絲綢之路多元化文化交融的歷史,其神秘消亡,約公元3—4世紀(jì),據(jù)傳說被與“西藏古時(shí)的“蘇毗末羯母系氏族有關(guān)(待考)。</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