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上坡村的夏季情韻<br><br>初見高上坡村<br><br>路口,一叢向日葵旁,“高上坡”三個字依石而立,歡迎著我們,如此熱情和真誠,怎能不合個影呢。<br>合好影,望望一派夏日景色的村貌,甚是驚喜,田疇里的莊稼邊和我們打招呼,邊做起了自我介紹,“我們村地處魯中腹地,丘陵連綿,冠以姓氏而得名為高上坡。我們村的土地土質(zhì)肥沃,很適合莊稼的生長,村南有一條向西流的大河,村北有一座文石山,‘依山傍水’說的就是我們村呀。”<br>整個村子街道整潔,房屋鱗次櫛比,街有街的景觀,院有院的煙火特色,時不時有開花的蜀葵對行人笑,更有幾棵合歡樹探出院墻外,向路人問候寒暄。這有顏值有氣質(zhì)的村貌,這自洽且舒適的村莊,是全村人多次對柴草園、沿街的殘垣斷壁,及垃圾桶進行深度清掃清洗保潔的結果,這更是倡導人人參與,共同營造最美鄉(xiāng)村理念的結果。 <br>家家潔凈是盆景,一村整潔是風景,環(huán)境美心態(tài)美,是高上坡獨有的村特色。走于村前大街上,如走在一幅生態(tài)宜居的美麗畫卷中。這既重“表”,更重“里”的高上坡村,答對了“整治臟亂差,留住真和美”的鄉(xiāng)村考題,更寫出了“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的鄉(xiāng)村新篇章。<br><br><br>村史館<br><br>以史為鑒的村史館,詳細詳盡地介紹了,村子的悠久歷史和杰出人才,包括歷史古跡、歷史大事件、歷史名人、商賈貿(mào)易等諸多內(nèi)容。這歷經(jīng)八個多月建成的村史館,是鐘靈毓秀的高上坡村,飲水思源永不忘本的體現(xiàn),更是翰采風華的高上坡村,欲創(chuàng)造更加輝煌未來的決心。<br>瓦罐盆碟,織機風箱,燈籠斗笠,農(nóng)耕用具,舊畫舊報等等,每件物品的背后,是陳年故事,是舊年生活,是歲月傳統(tǒng),囊括了鄉(xiāng)土風情,概括了人文歷史。村史館,是了解一個村莊的前世今生的最佳途徑,是捋清一個村莊生命淵源的清晰脈絡,老物件里有村莊的濃縮史,舊東西中有村莊的成長史,這里有滄海桑田,這里有時光荏苒,這里有N代人的生命年輪。我們都對兩份特殊年代里,幾幅手繪畫而感興趣,撫摸那紙張,觸摸那個年代,忽感覺一切都沒走遠,一切都在記憶的褶皺里鮮活著。<br>實物豐富,圖文并茂的村史館,鐫刻著漫長的歲月痕跡,講述著一代代人的奮斗足跡,激活記憶傳承精神的村史館,是村民們的文化之根鄉(xiāng)愁之魂。<br>村史館的一角,擱放著旱船花籃等道具,原來村中有支自發(fā)成立的鑼鼓隊,逢年過節(jié),就敲鑼打鼓地表演一番,給村民助助興,一起熱鬧熱鬧,一起樂呵樂呵,這就是文化的傳承,精神的傳承啊。邊鞏固鄉(xiāng)村記憶的高上坡村,邊將文明之風深根于心中和行動中,使良好的村風民風世代相傳。<br><br><br>文石山<br><br>山里的路不算陡,山里的樹和灌木茂盛蓊郁,有柏樹、松樹、樗樹等,荊棵開著花兒成叢成片,不知名的山花點綴于山林中,草木們散發(fā)出植物特有的苦香氣息,很有鎮(zhèn)靜養(yǎng)心的作用,我貪婪地吮吸著。<br>文石山又名石山子,在村北面約500米處,該山由堅硬的紅色花崗巖組成,相傳八仙之首呂洞賓去蓬萊時路過此山,并在這里休息過。<br>山后面矗立著四塊巨大的天然寶石:文筆石、墨水盒子石、馬石和栓馬石,只可惜,文筆石和墨水盒子石已被人為地破壞了。不算高的文石山,被村民們視為風水寶地,精神的福祉。因敬畏這座山,因尊崇這座山,山上建起了廟,每年農(nóng)歷4月18日舉行廟會。<br>站在山頂看整個村子,綠樹掩映加鱗次櫛比的房屋,宛若一幅畫屏。四周的青山疊翠,加上波光粼粼的水線,組出了動靜相宜的景色。我們正說著聊著,天空又飄起細細的雨絲,本來清晰的山景漸漸朦朧起來,加之山色蔥籠,竟多了幾分氤氳之意?;◢弾r的山體,如同分了行押著韻的詩行,陪同我們說笑著向山下走。<br><br><br><br> 旗桿底座<br><br>村口有四個旗桿底座,其中一個雕刻的畫面是,游動的鯉魚騰躍而起,想躍過龍門,龍門上方是條威嚴的龍,寓意為“鯉魚躍龍門”;還有一個雕刻著螃蟹與荷花,螃蟹象征著八面來財財運亨通,荷花與螃蟹是“富貴”之意,也是“和諧盛世”之意,還有“旁(螃)觀者清”之意。<br>旗桿多立在獲取功名人族中祠堂或府第前,以此來彰顯功名榮耀的同時,也起著激勵后代人勤奮讀書、努力進取的作用。上世紀七十年代高上坡村,進行過整體搬遷,這是村里舉人家門前插旗桿的底座,原在舉人宅門前,后來被挪到了這里,鎮(zhèn)守著整個村子。據(jù)《高氏譜》記載,清光緒年間,高上坡村民高連炬考取舉人,老先生膝下七個兒子先后中得秀才,當時的高家為附近幾十里內(nèi)的書香門第,名門望族。<br>這種精神榜樣的力量,這種文化知識的傳承,讓高上坡村從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已出過220名大學生,有好些讀的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名校,碩士博士已有好多了。村子南邊有水,北邊有山,這水是生命源泉,更是文化基因,這山是穩(wěn)固恒常,更是精神境界,況且山上還有文筆石和墨水盒子石啊。這里的山靈動連綿地活,這里的水清澈充盈地繞,這里的人唇齒相依地聚,這就是構成風水寶地的重要因素。<br>無論走得多遠,行得多高,每個人都來自最初的故鄉(xiāng),每個人的心里,也都住著一個故鄉(xiāng)。是故鄉(xiāng)的一山一水地相織,織出了他們的似錦的前程;是故鄉(xiāng)的一糧一蔬地呵護,呵護出了他們丈量天下的膽略和智慧。這旗桿底座,就是一個村莊的精神爝火,心靈信仰和靈魂的圖騰。文能安邦治天下,武能上馬定乾隆,旗桿底座提醒著村里人,一個人想有所作為,請從低頭讀書學習開始……<br><br><br>致富密碼<br><br>“高上坡村生姜栽培歷史悠久,最早要追溯到清朝末年,民國初期,人民公社時期就有較多種植,受當時政策和條件限制,雖然不能大力發(fā)展,但是很多村民為了增加收入還是小規(guī)模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生姜種植就像雨后春筍在高上坡村開始蓬勃發(fā)展。高上坡村生姜以萊蕪傳統(tǒng)小姜為主,肉嫩、皮薄、味濃、汁多,深受國內(nèi)外客戶的青睞?!备呱掀麓甯吲d地對我們說。<br> 種姜時——翻土、施基肥、擺放姜種、覆土,姜種被整齊地種下,孕育著豐收的希望;收姜時——拔姜、去泥、剪枝、整理、裝袋、搬運,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種姜,在家門口就能賺錢,還能照顧好家庭,既有美好“姜”來,又有大好“錢”景;既是餐桌上的“配角”,更是致富增收的“主角”。<br>“村民生活的改善離不開這些經(jīng)濟作物,我們的工作重點也放在為村民提供更多便利,搞好經(jīng)濟作物種植,促進農(nóng)民增收上?!备呱掀麓鍖χ黄S煙自豪地說。<br>一片“煙”波浩渺中,寬大的煙葉隨風搖曳,趁天氣晴好,煙農(nóng)們穿梭在煙壟間,嫻熟地將一片片金黃飽滿的煙葉摘下,捆扎成捆,運到煙房內(nèi)進行編煙上桿、集中烘烤。這“烤”出來的“黃金葉”,鋪就了煙農(nóng)們的致富路徑;這增收致富的“黃金葉”,用好收入實現(xiàn)了穩(wěn)農(nóng)、興農(nóng)和富農(nóng),讓村民有了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br>“年輕人來了,教我們使上了滴灌帶和地膜,省勁了!俺們不用半夜五更地去趕集,在村里就把地瓜賣了?!贝罅糠N植蜜薯的高上坡村,對線上營銷,線下包裝,直播帶貨的新式銷售,很是欣喜和感激。<br>春天種時,施肥、覆膜、扦插薯苗;夏季,一壟壟綠意蔥蘢的紅薯秧苗,長勢喜人;秋季,破土而出的蜜薯,色澤鮮亮,圓潤飽滿,又甜又糯。這通過去泥、分揀、裝袋的小小蜜薯,升級成了“致富薯”,讓收獲有了“甜頭”,讓農(nóng)戶有了“勁頭”。<br><br><br>高上坡村有書刊<br><br>路口,一叢向日葵旁,熱情的高上坡村,與我們握手道別,俏皮的雨滴也來與我們道別,哈哈,這雙重的熱情,怎能怠慢,怎能辜負,“高上坡村有書刊”,雨滴還說給了我一句悄悄話,細細體會,很有同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就以幾句拙詩當作我的答謝禮,一并送給高上坡村:<br>起伏的文石山是部厚重的書<br>潺湲的村河水是一本線裝書<br>地里的各種農(nóng)作物是季刊<br>村子的發(fā)展史是報告文學<br>一輩又一輩的人不知疲倦地讀<br>一代又一代的人饒有興趣地讀<br>有人讀出了歷史,有人讀出了哲學<br>年輕人讀出了前程似錦一路繁花……<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