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阿根廷火地島的最南端,烏斯懷亞火車站以其“世界盡頭”的浪漫稱謂和獨特的歷史底蘊,成為每一位造訪這座南極門戶城市的旅人必訪之地。這不僅僅是一次普通的火車觀光,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體驗。</p> <p class="ql-block">火車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當時烏斯懷亞是阿根廷政府流放重刑犯的"絕望之地"。大量囚犯被送到這片嚴寒之地,他們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中鋪設(shè)軌道、砍伐樹木、搬運木材,用血淚構(gòu)建著囚禁自己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最初25公里長的鐵路用于運送伐木的犯人和木材。1949年火地島大地震后鐵路幾近摧毀,直到1994年出于旅游發(fā)展需要,才恢復(fù)了其中最后8公里的線路。如今,這條鐵路被冠以"世界盡頭的火車"(Tren del Fin del Mundo)的浪漫名號,成為火地島國家公園最受歡迎的旅游項目之一。</p> <p class="ql-block">火車站位于安第斯山脈腳下,距離烏斯懷亞市中心僅約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車站建筑本身是一座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復(fù)古風格建筑,內(nèi)部被改造成小型博物館,展示著鐵路歷史和老照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臺保存完好的老式蒸汽機車和幾節(jié)綠色車廂,它們是那個時代的唯一留存。</p> <p class="ql-block">進入車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群穿著黑白條紋囚服、手持鐵鎬道具的演員在站臺上"表演"——他們重現(xiàn)了當年囚犯勞動的場景,甚至有"警察"拿著警棍追趕他們。這種將沉重歷史轉(zhuǎn)化為旅游體驗的方式頗具爭議,卻也讓人瞬間穿越回那個凄苦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隨著一聲悠長的汽笛聲,蒸汽機車噴出白色煙霧,這列被稱為"運載悲傷的小火車"開始緩緩移動。車廂內(nèi)部狹窄卻溫馨,木質(zhì)長椅和復(fù)古裝飾讓人仿佛回到了上個世紀。列車采用窄軌設(shè)計(軌距500毫米),行駛速度極慢,最高時速不超過20公里,這種"慢旅行"恰好讓人有充足時間欣賞窗外風景并沉浸于歷史氛圍中。</p> <p class="ql-block">剛一坐定,乘務(wù)員就親切地提醒:“我們提供多種語言的講解錄音,中文講解在第7頻段”。戴上耳機,中文解說開始講述這條鐵路的前世今生。1902年,阿根廷政府決定在烏斯懷亞建立監(jiān)獄,囚犯們被迫修建這條鐵路用于運輸木材建設(shè)城市。囚犯們屬于半自由狀態(tài),他們可以到街上購買日用品。</p> <p class="ql-block">隨著列車緩緩駛?cè)牖鸬貚u國家公園中央的谷地,耳機里傳來低沉的大提琴樂曲和囚犯詩人的悲愴詩篇:“我坐在這條小路等待落日帶來的黑暗,如果沒有希望,也不知何去,為什么我要踏了腳步,在垃圾中腐爛的我...…”。音樂與詩句營造出的憂傷氛圍,與窗外燦爛的陽光形成強烈反差。</p> <p class="ql-block">列車中途??恳徽荆试S乘客下車活動十分鐘。站臺附近有三個復(fù)原的草棚,解說牌顯示這是當年土著亞馬納人(Yamana)的居所,“他們的下落所有人心里都清楚滴,只是那些鮮紅的血早隨著流水消逝了”。鐵路沿線的歷史敘事不僅關(guān)于囚犯,也關(guān)于這片土地原住民的悲劇。</p> <p class="ql-block">回到車廂繼續(xù)前行,窗外的景色逐漸變化——雪山、叢林、枯木和湖泊交替出現(xiàn),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灰色樹樁,這些當年囚犯伐木時留下的樹樁殘骸一直錯落到了雪山腳下,雪山的另一頭是海洋,海的盡頭就是南極。</p> <p class="ql-block">列車緩緩穿行于火地島國家公園內(nèi),兩側(cè)風景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每一幀都令人屏息。隨著海拔升高,植被逐漸變化,從低處的麥哲倫混交林到高處的亞南極林,各種植物呈現(xiàn)出不同色調(diào),與遠處安第斯山脈的皚皚白雪形成鮮明對比。</p> <p class="ql-block">約半小時后,列車??吭谝粋€觀景平臺,平臺上的信息牌講述了更多鐵路歷史細節(jié):當年囚犯們每天要工作12小時以上,在零下溫度中鋪設(shè)鐵軌;有些人試圖逃跑,但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讓逃亡幾乎不可能成功。</p> <p class="ql-block">站在平臺回望火車駛來的方向,我想起那位囚犯詩人的詩句:“殘酷的遠游,穿越記憶的夜晚,不容我再有其它的選擇,只能讓鮮血淋在道路上”。而如今,這條曾灑滿鮮血的道路,已成為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痛苦與希望的精神紐帶。</p> <p class="ql-block"><b>(感謝好友diesel提供部分圖片分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