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安徽的東部,滁州地界,有一座承載千年歷史的小城——全椒,這里是《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的故里,而太平古城,就隱匿在這座充滿文化底蘊的縣城之中,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17日,午后的陽光帶著幾分慵懶暖意,我和先生簡單用過午餐,便一同驅(qū)車前往太平古城。車輪碾過柏油路的輕響里,藏著對一段未知旅程的淺淺期待,仿佛連風都跟著慢了下來,悄悄推著我們駛向那座藏著故事的城。</p> <p class="ql-block">踏入太平古城,仿若瞬間開啟了通往古代的時光之門。入口處,一座高大巍峨的門樓映入眼簾,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每一處細節(jié)都彰顯著古人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審美。朱紅色的大門莊重肅穆,仿佛在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穿過門樓,便是一條古色古香的街道,腳下是青石板路,被歲月打磨得光滑而溫潤,走在上面,發(fā)出清脆的聲響,仿佛是歷史的足音在回響 。</p> <p class="ql-block">沿著街道前行,便來到了古城的核心區(qū)域。這里是一片規(guī)模宏大的仿古建筑群,錯落有致地分布著。128棟精品雕花古建筑,每一棟都獨具特色,卻又和諧統(tǒng)一于整個古城的風格之中。</p> <p class="ql-block">建筑的門窗、梁柱上,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有人物、花卉、鳥獸,無不活靈活現(xiàn),讓人不禁感嘆古代工匠們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陽光灑在這些古建筑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更增添了幾分古樸與神秘。</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的眾多建筑中,縉福樓無疑是最為耀眼的存在。它高33米,采用純榫卯結構建造而成,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卻歷經(jīng)風雨依然屹立不倒,這不得不讓人佩服古人智慧的偉大。</p> <p class="ql-block">登上縉福樓,整個古城的美景盡收眼底。遠處,襄河如一條玉帶蜿蜒而過,河水波光粼粼,與古城相映成趣;近處,鱗次櫛比的古建筑在綠樹的掩映下,顯得格外寧靜祥和。樓內(nèi),供奉著五組佛像,寓意著五福臨門,前來祈福的游客絡繹不絕,他們將自己的心愿寫在祈福帶上,系在樓內(nèi)的欄桿上,希望能得到神靈的庇佑 。</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還會不定期地上演一些傳統(tǒng)戲曲表演,當那悠揚的唱腔響起,仿佛將我們帶回到了那個繁華的古代戲曲世界 。</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正月十六,全椒人都會舉行盛大的“走太平”活動,人們手系紅布,從太平橋上走過,祈求全年的健康平安。中的文化符號,也是太平古城最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之一 。</p> <p class="ql-block">這座隱匿在全椒的寶藏古城,就像一顆遺世獨立的明珠,散發(fā)著屬于自己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從太平古城出來,心中滿是對這座古城的眷戀與不舍。它不僅讓我領略到了古代建筑的魅力,更讓我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