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月山在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南40公里處,平均海拔4000余米。它有著重要的地理意義: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疊區(qū),劃分了農(nóng)耕文明與游牧文明,有“草原門戶、西海屏風(fēng)”之謂。它還有恢宏的歷史意義:自古是羌中之道、南絲綢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見證了漢藏互市特別是唐文成公主入藏和親的歷史。如今日月山成為了人們打卡的熱門旅游景區(qū),我們也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由石牌坊進入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這是中華地理界碑石,高15米,重180噸,是我國季風(fēng)區(qū)和非季風(fēng)區(qū)分界標志。其東側(cè)的農(nóng)耕區(qū)和西側(cè)的牧區(qū),形成極鮮明對比。</p> <p class="ql-block">日月山神牛石雕</p> <p class="ql-block">在景區(qū)古道邊有文成公主廟。大家都知道文成公主進藏和親的故事,那是唐貞觀年間,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大相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大唐長安請婚,唐太宗李世民將皇室宗親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并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者,持節(jié)護送文成公主進藏。松贊干布則率群臣到青海河源附近的柏海迎親,并為文成公主在拉薩修建了宮殿。</p><p class="ql-block">公主入吐蕃帶去了農(nóng)業(yè)、紡織技術(shù)、醫(yī)藥,還有工匠;在吐蕃四十年,公主力促佛教在吐蕃的傳播,協(xié)助松贊干布修建了大昭寺。文成公主對吐蕃吸收漢文化、對漢藏兩族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為藏族人民所愛戴,至今布達拉宮還保留著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結(jié)婚的婚房、大昭寺廟外有他們栽插的“唐柳”,寺內(nèi)正殿供奉的仍是文成公主當年帶去的釋迦牟尼神像…他們的故事在藏漢民間廣泛傳播。在文成公主進藏途中漢地與吐蕃分界的日月山建文成公主廟,是對這位女性的人格及她對漢藏友誼貢獻的表彰和紀念。</p> <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廟外觀</p> <p class="ql-block">廟內(nèi)文成公主的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大殿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神像等</p> <p class="ql-block">大殿內(nèi)窗邊懸掛的唐卡</p> <p class="ql-block">后殿祭祀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塑像,旁邊應(yīng)是和親時持節(jié)使者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走在唐蕃古道上。日月山自古就是“羌中道”“南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古時它是中原和西北地區(qū)民族交流通道,南北朝時由于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堵塞而開辟的南絲綢之路即經(jīng)日月山、青海湖,過柴達木盆地而通西域,唐代開辟的唐蕃古道是從東北入境經(jīng)日月山由西南出境過河源而通拉薩。日月山作為必經(jīng)之隘口曾經(jīng)是藏漢會盟、和親、戰(zhàn)爭及茶鹽、茶馬互市等歷史事件的發(fā)生與見證之地,當然也是文成公主進藏必走之道。</p> <p class="ql-block">古道邊一個平臺上有巨大的文成公主塑像,背景是表現(xiàn)她進藏故事的青銅浮雕墻。這是一個漂亮的貴族裝束的漢族女子,她身披紅色披風(fēng),手持寶鏡,目光堅定地看向遠方。她背后的青銅浮雕長20米,寬6米。仔細觀賞浮雕,第一部分是古都送別,文成公主跪拜唐王,李世民率眾臣送別,在反彈琵琶的樂曲聲中公主告別家鄉(xiāng)父老。第二部分是赤嶺摔鏡。第三部分是藏王迎親,松贊干布率群臣頭領(lǐng)柏海迎親,并向護送使臣李道宗執(zhí)子婿之禮 ,然后和文成公主一道入藏。公主塑像和銅浮雕再現(xiàn)了和親的過程場景。</p> <p class="ql-block">在踏上日月山頂時,看到山頂邊有一尊“回望石 ”,這是文成公主在山風(fēng)呼嘯中最后一次回望故鄉(xiāng)的地方。青海民間傳說:當公主行至赤嶺(日月山原名),將要離開大唐管轄地時,心中一片凄楚,向前西望是吐蕃,云海低垂,草原茫茫,向后東望,故土遼闊,長安不見,遂拿出皇上贈送的日月寶鏡,寶鏡幻化出長安繁華景色和親人,公主不竟淚流滿面,但她想到背負的唐蕃聯(lián)姻世代安寧友好的重任,又毅然摔碎寶鏡堅定西去…這是一位柔情又堅定堅強的偉大女性!</p> <p class="ql-block">彩幡覆蓋的是公主泉,傳說公主悲傷流淚,淚水匯成小泉</p> <p class="ql-block">我們來到日月山頂不大的廣場上,這里有赤嶺遺址的標志石和唐蕃分界的界碑。唐朝以前,日月山叫赤嶺,因為“遠望高山, 赤地?zé)o毛”而得名。這座在魏巍青藏高原上不起眼的海拔3200米的山包,在群峰環(huán)繞中露出一個隘口,成為中原地區(qū)通向西藏和西域地區(qū)的通道 ,是歷史上有名的“交馬赤嶺”。它也是唐王朝與吐蕃王朝的疆域界線 ,兩王朝的使者必須在這里換馬才能踏入對方的領(lǐng)地。文成公主西行至此山,傳說中她在山頂把日月寶鏡摔成兩半,正好落在兩個小山包上,東邊的一半朝西,映著落日的余暉 ,西邊的一半朝東,迎著初升的月光,于是日月山之名替代了赤嶺之稱。日月山兩山包上分別有日亭和月亭,亭內(nèi)有壁畫,分別展示松贊干布派使者長安請婚和文成公主入藏后傳播紡織、?酒、音樂、舞蹈、天文、地理和佛教信仰等場景。</p><p class="ql-block">人們在日月山上參觀日亭月亭 ,騎著藏地牦牛游山拍照。</p> <p class="ql-block">游日月山景區(qū),不僅是牛羊游弋的茫茫草原和高山峻嶺的風(fēng)景觀光,更是一場千年前歷史事件的人文回眸。一位卓越女性離境背鄉(xiāng)不畏路途遙遠且一生傳播漢文化的偉大奉獻感天動地,華夏藏漢兩民族天長地久的安寧與友誼萬古長青!</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2025.07</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