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18日,行程第30天。從火爐吐魯番到碧波萬頃的農(nóng)田,從牛羊成群的綠絨草原到冰天雪地的高原,從戈壁荒漠到波瀾起伏的無垠沙漠。一路走來,風(fēng)光無限,景致獨好,收獲滿滿。心中既有諸多不舍,也藏著少許遺憾。</p> <p class="ql-block"> 懷著對樓蘭文化的向往,7月18日我們從和田出發(fā),先沿G315國道前行,想親眼看看漫漫沙漠景觀。但眼前的景象,與想象中黃沙蔽日的荒涼截然不同。國道兩旁,處處彰顯著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勤勞——方格沙障和護沙圍欄早已鎖住肆意橫行的流沙,沿路綠植覆蓋率過半,偶爾有高大挺拔的胡楊佇立其間,像忠誠的公路衛(wèi)士守護著國道,隨時抵御狂沙的侵犯。寬闊的柏油路一塵不染,如巨龍般向前延伸,只有極少數(shù)路段散落著細沙,在車輪激起的氣流中如銀蛇飛舞,給枯燥的行程添了幾分樂趣。600多公里的路程,歷時7小時,于下午17時抵達若羌。</p> <p class="ql-block"> 若羌是全國面積最大的縣,相當(dāng)于約32個上海、近2個浙江,更是西域三十六城郭中樓蘭古國的所在地,維吾爾語意為“美麗的綠洲”。在歷史長河中,這里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經(jīng)濟與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四大古代文明在此交匯,孕育出開放包容的樓蘭文化,成就了樓蘭長達500年的繁榮。小河墓地、神秘羅布泊、舉世聞名的樓蘭故城、米蘭遺址……這些消失千年卻仍令人魂牽夢繞的人文景觀,給后世留下了無數(shù)遐想,讓人沉醉于那段輝煌過往。踏入若羌,仿佛步入一座自然與人文交織的殿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到若羌的第一站便是樓蘭博物館。博物館建筑形似佛塔,大門正面墻上的樓蘭美女浮雕與三尊佛陀雕像,在陽光下更顯莊嚴肅穆。館內(nèi)現(xiàn)藏文物5000多件,涵蓋木器、陶器、青銅器、干尸標(biāo)本等。史前時期展示廳里,新石器時代的器物靜靜陳列,讓人遙想遠古先民的生活場景;樓蘭歷史文化展示廳通過大量文物與史料,詳細鋪陳樓蘭王國的興衰歷程;而在“千年重現(xiàn)·滄桑記憶”展示廳,著名的“樓蘭美女”干尸靜臥玻璃棺中,歷經(jīng)千年風(fēng)雨,面容依然清晰,仿佛在低聲訴說著曾經(jīng)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若羌,我們?nèi)胱№鄺椕袼蕖@习遄婕拭C,當(dāng)年因當(dāng)?shù)匾N棗樹舉家遷居至此,經(jīng)過幾十年打拼,今年終于開起了民宿。老板十分熱情,我們剛坐定,就端上若羌紅棗招待,還沏好了熱氣騰騰的紅棗茶。若羌紅棗個頭不算大,卻顆顆圓潤飽滿、色澤紅潤。輕輕咬開,皮薄如紙,果肉緊實細膩,甜蜜滋味瞬間在舌尖綻放,核小得幾乎可以忽略,吃完滿口留香。</p> <p class="ql-block"> 早就聽聞若羌紅棗的大名,今日一嘗果然名不虛傳。出于好奇,我特意去棗園參觀:高大茂盛的棗樹枝繁葉茂,掛滿了小指般大小的青棗,像綴滿枝頭的綠寶石,格外誘人。如今,若羌紅棗不僅暢銷國內(nèi),更走出國門備受贊譽。臨走時,我毫不猶豫地買了兩箱,準(zhǔn)備帶回去與親朋好友分享。</p> <p class="ql-block"> 因時間所限,在若羌只停留了一天感觸卻深:既領(lǐng)略了神秘的歷史文化與絕美的自然風(fēng)光,也品嘗到了令人難忘的若羌紅棗。若羌,這顆鑲嵌在沙漠邊緣的璀璨明珠,正散發(fā)著獨特而迷人的魅力,讓人依依不舍,流連忘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