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羅馬2025禧年之旅的主題之一是禧年,那我們就從禧年、穿越圣門說起。</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得聲明一下,我不是基督教徒,我完全不信任何宗教。但是,我很愿意把宗教當(dāng)做一種文化、一段歷史去了解,以發(fā)現(xiàn)宗教對人類歷史進步所起到的好的或者壞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言歸正傳。禧年,也稱圣年(英語:Holy year),是基督教中的特別年份,世人的罪在這個年份中會得到寬恕,所以禧年寓意著赦罪之年、和解之年。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舊約《圣經(jīng)》中希伯來人的習(xí)俗。古代猶太人每50年會舉行禧年,作為一個特別的休息年,土地歸還原主,債務(wù)被赦免,奴隸得到解放。這個概念后來演變?yōu)榱_馬天主教的宗教慶典。</p><p class="ql-block"> 天主教的禧年最早由教宗博尼法斯八世在1300年設(shè)立,當(dāng)時宣布每100年為一個禧年,以慶祝神圣的赦免和恩寵。后來,這個間隔被縮短至50年,之后進一步縮短為25年。因此,2025禧年之后,下一個禧年就應(yīng)該是2050年了?錯!根據(jù)天主教的規(guī)定,目前除了每25年一次的禧年之外(可以將其視為“常規(guī)或固定的禧年”)之外,教宗也可以自行指定某個年份為禧年,所以下一個禧年是2033年,因為那一年是耶穌復(fù)活兩千年。</p><p class="ql-block"> 每個禧年都被視為一個特別的恩典時期,在這一年,數(shù)以百萬計的天主教信徒要前往羅馬(梵蒂岡)朝圣。在禧年來臨時,教宗會親自開啟圣彼得大教堂的“圣門”( 圣彼得教堂入口處有5扇大門,從左至右分別為死門、善惡門、中門、圣事門和圣門,平時圣門都是處于封閉狀態(tài),民眾都是從中央的中門出入),正式開啟禧年。圣門象征著基督及其慈悲,穿越它意味著愿意進入基督的心,與他的情感相契合,接受父親慈悲的擁抱——開啟寬恕之旅。</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代發(fā)展,近年來,禧年已不僅僅是宗教慶典,還成為文化和社會活動的中心,吸引著來自全球各地的游客,任何人在這一年都可以穿越圣門。躋身在信徒之中,你可以感受一下信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除了圣彼得大教堂(圣伯多祿大殿)外,羅馬還有3座教堂也設(shè)有圣門,這些教堂因傳統(tǒng)上是朝圣地,獲得教宗的特許,也提供獲取大赦的機會。它們分別是:</p><p class="ql-block"> (1)拉特朗圣若望大殿(San Giovanni in Lataeano):羅馬第一座天主教堂,羅馬四座特級宗座圣殿之一。大約在1423年,教宗瑪爾定五世(Martinus PP.V)首次在羅馬開啟了一扇圣門,這是禧年歷史上的第一次。這扇圣門位于圣若望拉特朗大殿。</p><p class="ql-block"> (2)圣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全羅馬最大、最具歷史意義的圣母教堂,羅馬四座特級宗座圣殿之一,建于約公元5世紀(jì)。這座大殿是世界上第一座以圣母命名的教堂,剛剛?cè)ナ赖慕套诜綕饕约耙獯罄袼艽髱熦惸崮岫及苍嵩诖恕?lt;/p><p class="ql-block"> (3)城外圣保祿大殿(San Paolo Fouri le Mura):羅馬四座特級宗座圣殿之一,僅次于圣彼得大殿。在庭院里,可以看到圣保祿的雕像與他的墓地。</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羅馬2025禧年之旅的主題之一就是穿越這四個圣門,在出發(fā)前我們先來看看這四個圣門都是啥模樣的,實際上穿越圣門時人實在太多,且圣門開啟時很難拍照。</p><p class="ql-block"> ↓左上是圣彼得大教堂的圣門;右上是拉特朗圣若望大殿的圣門;左下是圣母大殿的圣門;右下是城外圣保祿大殿的圣門。</p> <p class="ql-block"> 圣母大殿,作為西方最早供奉圣母的圣殿之一,其宗教地位與耶路撒冷圣母圣誕堂、墨西哥瓜達(dá)盧佩圣母堂齊名。歷任教宗的加冕禮、重要宗教會議在此舉行,從古羅馬柱式到巴洛克繁飾,教堂本身成為一部“可視的藝術(shù)史”,吸引學(xué)者、游客與朝圣者。圣母大殿不僅是信仰的象征,更是羅馬歷史層積的縮影。其藝術(shù)價值在于保存了跨越千年的羅馬、拜占庭、哥特、巴洛克風(fēng)格演變,無論是建筑、馬賽克還是圣物,都使其成為羅馬不可錯過的文化地標(biāo)。</p><p class="ql-block"> ↓圣母大殿正面</p> <p class="ql-block"> ↓圣母大殿背面</p> <p class="ql-block"> ↓圣母大殿前廣場</p> <p class="ql-block"> ↓廣場上的和平柱</p> <p class="ql-block"> 圣母大殿,又名圣母白雪大教堂,因其有一則起源奇跡。傳說圣母瑪利亞在夢中告知當(dāng)時的羅馬教宗利伯略(Pope Liberius),夏季降雪之處即為建堂之地。次年8月5日(公元352年),大雪神跡現(xiàn)于羅馬七丘之一的埃斯奎利諾山頂,教宗下令立刻動工,奠定了圣母大殿的傳奇開篇。這一事件至今每年通過“雪花圣母節(jié)”紀(jì)念?,F(xiàn)存教堂的主體由教宗西斯篤三世(Pope Sixtus III,432–440年在位)主持修建;13世紀(jì)教宗尼古拉四世擴建后殿、增添哥特式元素;16–18世紀(jì)進行了巴洛克風(fēng)格改造,包括鐘樓、鍍金天花板和教堂外立面,使整座大殿成為歷代風(fēng)格的融合典范。</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安檢之后,首先我們要穿越圣門。</p> <p class="ql-block"> ↓圣母大殿的圣門(圖片)</p> <p class="ql-block"> ↓我們走過的圣門(實景)</p> <p class="ql-block"> 進入大殿之后,人們沿著左邊的側(cè)殿繼續(xù)排隊,要去祭拜一位深受人們愛戴的教宗方濟各。圣母大殿目前共埋葬了八位教宗,最近選擇在此長眠的教宗便是方濟各(2025年4月21日去世、4月26日下葬)。我是在前兩年通過一部電影《教宗的承繼》才“認(rèn)識”并開始關(guān)注這位教宗的,對其頗有好感。</p> <p class="ql-block"> 教宗方濟各,本名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格里奧(西班牙語:Jorge Mario Bergoglio),天主教會第266任教宗,意大利裔阿根廷人,出生于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首位出身于拉丁美洲、南半球與耶穌會的教宗。他也是第一位以阿西西的圣方濟各(知名的修士及苦行僧,以神貧和和平倡導(dǎo)者聞名)為名號的教宗,一方面或許是要表明天主教會正走在變革的路上,因為新任教宗沿用過去教宗的名號是天主教會的重要傳統(tǒng),直到10世紀(jì)初(913年)教宗蘭鐸才首次選用全新名號,這一次是時隔千年后的第二個;另一方面,真切表明他要以圣方濟各為榜樣,有意建設(shè)一個關(guān)心窮人、貼近窮人、致力于推進和平的天主教會,他也用擔(dān)任教宗十多年來的實際行動向廣大信徒展示了一位平民教宗的形象,行動之一就是以圣瑪爾大之家的201客房作為寓所,是首位未入住梵蒂岡宗座宮的教宗。</p> <p class="ql-block"> 教宗方濟各生前不止一次的在采訪中透露,圣母大殿對他的獨特意義,甚至教宗方濟各在每次出訪前都會在圣母大殿中向圣母祈求庇佑。2022年6月29日,他寫下遺囑,表示希望自己的遺體安葬在位于羅馬的圣母大殿,希望“墓穴設(shè)于地下,簡樸無華,不作特別裝飾”,僅以拉丁語刻上“方濟各”的銘文。遺囑還寫道,安葬事宜所需費用將由一位捐助者承擔(dān)。他已安排將該筆款項轉(zhuǎn)交至圣母大殿,已就此事向利比里亞圣殿特命全權(quán)專員——羅蘭達(dá)斯?馬克里卡斯樞機主教發(fā)出了必要指示。</p><p class="ql-block"> 2025年復(fù)活節(jié)(4月20日)當(dāng)天,教宗方濟各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中,他親自來到圣伯多祿大殿的降福大廳中央陽臺并在致羅馬城及全球禮儀中,頒賜宗座遐福,并由宗禮儀長拉韋利(Diego Giovanni Ravelli)總主教代為宣讀了復(fù)活節(jié)文告。2025年4月21日7時35分,方濟各病逝于圣瑪爾大之家,蒙召回歸天父之家,終年88歲。4月26日上午于圣伯多祿大殿前廣場舉行隆重的教宗殯葬彌撒,并隨后依其意愿下葬圣母大殿。</p> <p class="ql-block"> 祭拜完教宗方濟各,我們好好來參觀一下圣母大殿。</p><p class="ql-block"> ↓長方形中殿+側(cè)廊,36根古典大理石柱(部分來自古羅馬神廟)支撐拱廊,體現(xiàn)古羅馬建筑的延續(xù)。</p> <p class="ql-block"> ↓鍍金天花板,修建于16世紀(jì),傳說使用了哥倫布從美洲運回來的第一批黃金裝飾,由天主教君主(西班牙雙王)贈予西班牙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第214任教皇,任期為1492-1503年)。</p> <p class="ql-block"> ↓中殿拱廊上方的36幅《舊約》場景馬賽克是羅馬最大的早期基督教藝術(shù)的罕見遺存。</p> <p class="ql-block"> ↓主祭臺青銅華蓋(也稱“教皇祭壇”),只有這種級別的圣殿才會有類似圣彼得大教堂的華蓋。</p> <p class="ql-block"> ↓后殿馬賽克穹頂,完成于13世紀(jì),描繪的是圣母加冕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 ↓圣母大殿主祭壇華蓋之下,隱藏著一個開放式下沉結(jié)構(gòu)的地下室。</p> <p class="ql-block"> ↓華蓋下的圣物室、大理石教宗雕像與歷代教宗陵墓。</p> <p class="ql-block"> ↓一位長者虔誠的跪在耶穌基督馬槽前,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誰。其實他就是著名的教宗庇護九世(1846-1878年期間任教宗),是至今在位最久的教皇,也是最后一任兼任世俗君主的教皇。他死后被安葬在了城外圣老楞佐圣殿中。</p> <p class="ql-block"> ↓這個神秘的至圣所供奉的銀制鑲金圣嬰搖籃盒內(nèi),珍藏著五塊意義非凡的木頭——它們來自耶穌基督誕生時的馬槽!</p> <p class="ql-block"> ↓面對主祭壇,左殿是保琳禮拜堂(Cappella Paolina),始建于1605年6月,由教皇保祿五世(1605-1621年間任天主教第233任教皇)決定建造,用作他的安葬之所。因教皇保祿五世他出自錫耶納貴族博爾蓋塞家族(后續(xù)我有專篇介紹博爾蓋塞美術(shù)館),故該禮拜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稱博爾蓋塞小堂。</span></p> <p class="ql-block"> ↓該禮拜堂的裝飾部分完工于1616年,使用了彩色大理石、黃金和寶石。禮拜堂的兩側(cè)墻壁上安放著兩座教皇陵墓,分別是克萊孟八世(1592-1605年間任天主教第231任教皇,與博爾蓋塞家族有密切的政治關(guān)系)和保祿五世(1605-1621年間任天主教第233任教皇),兩座陵墓均由凱旋門建造,門內(nèi)有教皇雕像和淺浮雕。</p> <p class="ql-block"> 看到這兩位教皇一個1605年去世、一個1605年登基,但卻分別是231、233任教皇?出于八卦心里去網(wǎng)上搜索了一下,還真搜到了一些值得八卦的、沒啥用處的信息,哈哈!??上述兩位教皇之間還真隔著一位教皇——利奧十一世,出身大名鼎鼎的美第奇家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美第奇家族出過三個半教皇的那半個,在位僅僅27天。但在位時間即使這樣短,在天主教歷史上其在位時間也就僅僅排到了第九短,還有八位教皇比他還短呢!</p><p class="ql-block"> ↓這個禮拜堂里有一幅圣母子像《羅馬人民的救贖(Salus Populi Romani)》,非常有名。在這幅拜占庭風(fēng)格的金地圣像畫中,瑪利亞懷抱著小耶穌,耶穌手里則拿著一本福音書。在天主教圣母學(xué)中,這幅畫是羅馬城和羅馬人民的一個象征。</p> <p class="ql-block"> ↓面對主祭壇,右殿是西斯廷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受教皇西克斯圖斯五世(1585年至1590年間任天主教第227任教皇)之命于1587-1589年間完工。</p> <p class="ql-block"> ↓西斯廷禮拜堂的中央祭壇,下部也有一個開放式的地下結(jié)構(gòu)。</p> <p class="ql-block"> ↓左手,庇護五世(1566-1572年間任天主教第225任教皇)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 ↓右手,西克斯圖斯五世(1585年至1590年間任天主教第227任教皇)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 ↓找了半天,終于在青銅華蓋的右側(cè)找到了這塊大理石,這里就是17世紀(jì)意大利最杰出的巴洛克藝術(shù)家、堪稱與達(dá).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相比肩的最后一位藝術(shù)全才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長眠之地。沒有墓碑、也沒有華麗的辭藻來形容他的成就,就只有一塊大理石磚上寫了他的家族名字和一個簡短的拉丁銘文,表達(dá)了貝尼尼本人的遺愿:“我生前以榮耀為衣,死后愿以謙卑為裳”。有關(guān)貝尼尼一生的成就和主要杰作我會在本系列美篇之(五)《遇見貝尼尼/博爾蓋塞美術(shù)館》里詳細(xì)介紹,這也是我本次羅馬2025禧年之旅的另一主題。</p> <p class="ql-block"> ↓洗禮堂(Battistero)</p> <p class="ql-block"> 圣母大殿的朝圣之旅就到這里了,接下來我們要前往拉特朗圣若望大殿。</p><p class="ql-block"> 拉特朗圣若望大殿是天主教羅馬教區(qū)的主教座堂,教宗直屬的四座特級宗座圣殿中最古老的一座,也是惟一被稱為“總宗座圣殿”(Archibasilica)的教堂,享有全世界天主教會母堂的稱號。該教堂創(chuàng)建于西歷324年,它是君士坦丁大帝在頒布米蘭敕令的時候在羅馬首先建造的一座官方教堂(即羅馬城內(nèi)最古老的公共教堂,沒有之一),也是西方世界最悠久的宗座圣殿;現(xiàn)有建筑物則始建于16世紀(jì)后期,至1735年立面落成后正式完工,加入了大量巴洛克藝術(shù)元素,內(nèi)部極其壯觀。</p><p class="ql-block"> ↓教堂現(xiàn)存的正立面由亞歷山德羅?伽利略(Alessandro Galilei)設(shè)計,他在18世紀(jì)上半葉教皇克萊門特十二世(Clement XII)時期對其進行了翻修。</p> <p class="ql-block"> ↓下層門廊,門廊內(nèi)有筒形的拱頂,由許多涂彩灰泥小格組成,上面飾有教皇克萊門特十二世(Clement XII)的牧徽。</p> <p class="ql-block"> ↓進入大殿的五扇大門對應(yīng)著大殿的五個通廊:中央的大銅門,由珍貴的青銅鑄成,據(jù)說是羅馬古市集廣場內(nèi)元老院的遺物;有人相信,懷孕的母親前來觸摸它,便可得到聰穎、優(yōu)秀、倍受喜愛的男孩。</p> <p class="ql-block"> ↓拉特朗圣若望大殿的圣門是最右側(cè)的那個,只在25年一次的圣年期間才開放,打開前先要拆去后面堵封著的磚墻(4座圣門都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禧年開啟圣門的儀式源于教宗瑪爾定五世(Martinus PP.V),是1423年在這個(拉特朗圣若望)大殿首次采用的,此后,羅馬其它的大殿也采用了同樣的儀式。</p> <p class="ql-block"> 走進大殿,一下子就被這壯觀的場景震撼到了。大教堂如今的面貌保留了教皇英諾森十世(1644-1655年間任天主教第247任教皇)在 1650 年禧年慶典時所賦予的形式。當(dāng)時,巴洛克時代著名的建筑大師弗朗切斯科.博羅米尼受教皇英諾森十世的委托,承擔(dān)拉特朗圣若望大教堂的改造任務(wù)。博羅米尼被要求不得改變教堂的地面(建于13世紀(jì))、天花板(建于16世紀(jì))以及圣壇(建于14世紀(jì)),所以他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中廳兩側(cè)的墻壁上。</p> <p class="ql-block"> 博羅米尼在此展現(xiàn)了《啟示錄》中描述的天上耶路撒冷的內(nèi)部景象,十二道城門由十二使徒守護。壁龕中也描繪了十二道城門,每道門前都安放著十二使徒之一的雕像。在圣殿中參加禮拜儀式的人,理想情況下是來自天上耶路撒冷的得救者。圣體龕上方和入口拱頂?shù)镍澴?,除了紀(jì)念教宗英諾森十世之外(他來自潘菲利家族,其族徽就是一只白鴿銜著一根橄欖枝),也與圣靈的形象有著完美的聯(lián)系。</p> <p class="ql-block">↓看看這十二使徒,你能認(rèn)出他們都是誰嗎?我只認(rèn)得拿著天國??的圣彼得。??</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羅米尼真不愧是</span>巴洛克時代著名的建筑大師,有關(guān)他的主要設(shè)計作品以及他與貝尼尼的“恩怨情仇”我在后續(xù)美篇中再八卦一下。??</p><p class="ql-block"> 再來看看中廳天花板,據(jù)說是由米開朗基羅親自設(shè)計,由他的學(xué)生最后完成建造的。在天花板上能看到三位教皇的牧徽。</p> <p class="ql-block"> ↓教皇庇護六世(1775-1799)的牧徽,這位教皇曾命人修茸大殿的天花。</p> <p class="ql-block"> ↓教皇庇護四世(1559-1566)的牧徽,因為這個木制天花板是十六世紀(jì)的原作,就是在這位教皇任期內(nèi)完成的,這位教皇來自著名的美第奇家族。</p> <p class="ql-block"> ↓教皇克萊孟十二世(1730-1740)的牧徽,剛才介紹過教堂正立面等的改造就是在他的任期內(nèi)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教皇祭臺,只有教皇可在教皇祭臺上主持彌撒圣祭。飾有壁畫的哥特式華蓋是十四世紀(jì)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教皇祭壇下殉道紀(jì)念間前有教宗瑪爾定五世的陵墓,就是禧年第一個開啟圣門的那位教宗。</p> <p class="ql-block"> ↓教皇祭臺上方的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 ↓后殿</p> <p class="ql-block"> ↓救世主的畫像</p> <p class="ql-block"> ↓管風(fēng)琴</p> <p class="ql-block"> ↓耳堂右端的濕壁畫,其中最重要的幾幅據(jù)說是喬托.迪.邦多的,他被譽為“西方繪畫之父”。</p> <p class="ql-block"> ↓圣壇左側(cè)視角</p> <p class="ql-block"> ↓圣壇左側(cè)的濕壁畫</p> <p class="ql-block"> ↓耳堂左端的濕壁畫</p> <p class="ql-block"> ↓教皇利奧十三世(Leoni XIII)的陵墓,位于通往圣器室的大門上方。</p> <p class="ql-block"> 據(jù)介紹,拉特朗圣若望大殿的圣物是最后晚餐所用到那張桌子的碎片,還有圣彼得、圣保羅的頭骨的一部分,不知道是不是放在了圣圣器室(貌似未開放)。公元326年圣海倫娜(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他是第一個信仰基督宗教的羅馬皇帝)從耶路撒冷帶回來的耶穌受難時的十字架碎片最開始也被供奉在這里,直到后來才被轉(zhuǎn)移至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耳堂左端華麗的圣體祭壇</p> <p class="ql-block"> ↓教宗祭壇視角看向教堂入口</p> <p class="ql-block"> 走出拉特朗圣若望大殿,在其右側(cè)馬路對面還有一個景點——圣階。</p> <p class="ql-block"> 根據(jù)中世紀(jì)基督教傳說,這是通往耶路撒冷本丟.彼拉多總督衙門的臺階,耶穌由此通過受審,又稱“彼拉多臺階”。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圣海倫娜在326年找到并將其從耶路撒冷帶到羅馬。由此,千百年來,圣階也成為了朝圣者的一個必到之地。</p> <p class="ql-block"> 這里一共有三組臺階,中間的一組供朝圣者使用,他們都是雙膝跪地,用膝蓋爬上這段臺階。右側(cè)的一組供游客使用,可以走上這段臺階。左側(cè)的則是下行臺階。</p> <p class="ql-block"> 最后來到教堂側(cè)面的廣場,這里矗立著一座埃及方尖碑,叫拉特朗方尖碑,連基座高47米,是羅馬現(xiàn)存最高的一座。羅馬城是世界上擁有方尖碑最多的城市,共有13座。方尖碑的后面是教堂的另一個入口門廊,也被稱為“西斯廷”,因為它是由教皇西克斯圖斯五世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 好了,穿越圣門(上)就記錄到這里,下一篇我們將穿越另外兩座圣門,期待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