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近,讀到楊絳先生在《一百歲感言》中寫過的一句話:“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rèn)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背踝x時,只覺是一句智者看透世事的感慨。再思,卻分明是一把鑰匙,輕輕一轉(zhuǎn),便卸下了半生背負(fù)的重?fù)?dā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年輕時,總誤以為自己的價值須得他人蓋章才算數(shù)。學(xué)生時代盼師長一句夸獎,工作時等領(lǐng)導(dǎo)一個肯定,甚至閑談時也暗暗期待旁人附和自己的見解。這般心態(tài),倒像是把自己的靈魂抵押給了外界,任由他人喜怒定奪自己的價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想起一則禪宗公案:有僧問趙州和尚:“如何是道?”趙州答:“平常心是道?!鄙唤猓賳?,趙州便道:“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笔廊饲蟮?,總愛往玄妙處尋,不知真正的自在,不過是該吃飯時專心吃飯,該睡覺時安心睡覺,其不為外物所擾,不為評判所困。明代《菜根譚》有言:“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边@般境界,恰是褪去了認(rèn)可的重負(fù)后,靈魂方能享有的輕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認(rèn)識一位獨居的老先生。他的居所簡樸至極,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卻收拾得纖塵不染。每日清晨,他必要煮壺清茶,坐在廊下看日出。午后小憩醒來,便對著院中一棵梧桐發(fā)呆。黃昏時分,又搬了椅子到門前,看落日西沉。我問他:“不覺得寂寞嗎?”他笑道:“寂寞?我忙著呢。忙著和自己相處?!边@話當(dāng)時聽來玄妙,現(xiàn)在想來,卻是至理。人最難相處的,往往是自己。一旦學(xué)會了與自己和平共處,外界的喧囂便再難擾其心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世人常道“淡泊明志,寧靜致遠(yuǎn)”,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人?人們總是習(xí)慣性地向外張望,渴望從他人口中確認(rèn)自己的價值。就像那水中的倒影,非得有風(fēng)拂過,泛起漣漪,才能確信自己的存在。殊不知,這種依賴恰如飲鴆止渴,越飲越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現(xiàn)代人活得更累。社交媒體將“被看見”的需求放大至極致 旅行成了九宮格里的定位,讀書化作朋友圈里的書封,就連深夜失眠也要配一張月色圖發(fā)文。法國哲學(xué)家帕斯卡爾在《思想錄·論消遣》中早有預(yù)見:“人類所有的不幸都源于一個事實,即他們不能安靜地坐在自己的房間里。”三百年前的洞見,竟精準(zhǔn)預(yù)言了當(dāng)代人的精神困境——我們害怕獨處,實則是害怕面對未經(jīng)修飾的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爭、不躁、不炫,說來容易做來難。這需要歲月的打磨,需要經(jīng)歷的沉淀,更需要一種清醒的自知。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能夠安靜地與自己對話,能夠從容地面對內(nèi)心的聲音,實在是一種難得的修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走著走著,行李越來越輕,腳步越來越穩(wěn)。不再需要他人的掌聲來確認(rèn)自己的位置,不再依賴外界的評價來衡量自己的價值。世界是自己的,這話說得真好。人世間熙熙攘攘,多少人奔走呼號,不過是為了求得他人一瞥,一聲贊嘆,一個點頭。待到繁華落盡,才發(fā)覺那掌聲與喝彩原不過是過眼云煙?;蛟S,這就是成長吧——從渴求全世界的光,到成為自己的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聲明:原文選自 6月26日《中老年時報》,作者甄海,原標(biāo)題《心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楊絳,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時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蘇州等地讀書。1932年畢業(yè)于蘇州東吳大學(xué),獲文學(xué)學(xué)士學(xué)位,當(dāng)年考入清華大學(xué)研究生院,為外國語言文學(xué)研究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5年與錢鍾書結(jié)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xué)。1938年秋回國,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xué)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xué)外語系教授。1949年后,調(diào)任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外國文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楊絳《一百歲感言》原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今年一百歲,已經(jīng)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yuǎn),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細(xì)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zhǔn)備回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這物欲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zhǔn)備斗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zhǔn)備隨時吃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欲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fù)碛薪疱X: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fù)碛薪】?;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愿以償。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才是淬煉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yōu)橄硎埽蔷駥τ谖镔|(zhì)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xu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個人經(jīng)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xì),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fēng)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rèn)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