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稱:泰伯</p><p class="ql-block">美篇號:9016917</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老年大學電吹管微信群</p> <p class="ql-block">今年春天,我走進溆浦縣老年大學電吹管班,原想只是給退休生活添點色彩,卻意外撞進了一片滾燙的熱愛里。每周一次兩小時的課,在伍老師和同學們眼里總顯得太短,課堂外的時光,反而成了他們延續(xù)這份熱愛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不是上課的日子,微信群里常會跳出通知:"明天懷屈樓集合練《我的祖國》",或是"靈翠山公園樹蔭下合奏,帶好譜子"。那些課堂上教過的曲目,總要在清風里、陽光下再打磨幾遍才甘心。我揣著好奇去了兩次周五的練習,作為新生,手指還跟不上旋律的流轉,只好舉著手機拍視頻、留照片,看他們站成圈兒吹奏時眼里的光,心里悄悄羨慕這份投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五一假期,老年大學放了七天假,管友們的節(jié)奏卻沒慢下來。懷屈樓前的石板地上,每天都有十幾個身影。我去的那天,晨露還沒干透,《北國之春》的調子就飄起來了。伍老師背著譜架來現(xiàn)場指導,手指敲著節(jié)拍器,逐句糾正氣息。有人說:"外頭的風光再好,哪有吹管過癮?"七天里,他們竟在這里泡了四天,把勞動節(jié)過成了"練管節(jié)"。</p><p class="ql-block"> 六月十二日的溆水山莊之行,更讓我開了眼界。平時課堂上安靜記筆記的同學,一拿起電吹管就像換了個人。原來大家都是藏龍臥虎,合奏時聲部交織,竟有了專業(yè)樂團的模樣。</p><p class="ql-block"> 六月底課程結束,溆浦的夏天就揣著三十五六度的高溫殺來了。微信群卻比從前更熱鬧,誰練了《親親茉莉花》,誰攻克了滑音技巧,一段段視頻發(fā)上來,伍老師的點評總準時出現(xiàn):“@向理權19374509023? 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曲,節(jié)奏把握有難度,跟著伴奏你拿下來了,大節(jié)奏沒問題,但細節(jié)還需精練,多練,直至成熟”、“@米武? 好!完整,流暢,特別是氣息和吐音都控制得不錯。為你[強][強][強][強][強]。有句66i 765 6其中的7是半拍,65合起是半拍才對,是否是不同版本,音色你選的是薩克斯,更適合用電子笛或電音、經(jīng)典主奏,試試!”。那些帶著溫度的文字,像涼風一樣吹散了暑氣。</p> <p class="ql-block">懷屈樓被烈日曬得發(fā)燙,他們便挪到三橋底下的陰涼處。這兩天又發(fā)現(xiàn)一橋橋洞下干凈平整,穿堂風帶著溆水的潮氣,吹得人通體舒服,這里就成了新的"排練場"。管友們打趣說:"咱們這是追著涼風練吹管,倒成了縣城里的一道風景。"</p><p class="ql-block"> 伍老師放假時說的那句"學如逆水行舟",成了大家的口頭禪。是啊,他們的熱愛從不是心血來潮,是每天練到手指發(fā)酸的堅持,是高溫天里汗?jié)褚律赖膱?zhí)著,是把公園、橋洞都變成課堂的赤誠。</p><p class="ql-block"> 如今暑氣正盛,電吹管班的"假期"卻從未真正開始。那些從橋洞下飄出的旋律,混雜著蟬鳴與水聲,是伍老師和管友們用熱愛寫就的夏日樂章。在這里,年齡只是數(shù)字,熱愛才是底色,而每一段被汗水浸潤的旋律,都在訴說著:生活最好的模樣,莫過于為喜歡的事傾盡熱忱。</p> <p class="ql-block">因痛風發(fā)作的原因,這段時間我沒有去參加電吹管的臨時吹約,但是每天看著伍老師和同學們的視頻和圖片,總感覺到他們熱愛的真誠,為老師和同學們點一萬個贊。</p><p class="ql-block">剛看到伍老師發(fā)出的一個號召:“大橋下是一處仙地,好涼快的地方,比坐在空調房吹電吹管舒服多了,希望管友們都去感受一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