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我的父親和母親萬文蘭(1935--2009)</i></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親原本有兄妹五人,一個妹妹早夭,剩下兄弟四人,父親最小。從邵家河遷來時,父親已十來歲。沒過幾年,他的哥哥們相繼成年、成家。家中勞力多,吃閑飯的少,農(nóng)活干得快,兄弟們便有空去給別人家?guī)凸?,掙點錢補貼家用。</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1982年前我家東萬莊的老莊園</i></p> <p class="ql-block">卻說我母親一家,住在父親家東邊僅幾百米的東萬莊。原本是個幸福的家,但1934年之后幾年,接連遭遇不幸。1934年,我46歲的曾祖父因病去世,隨后在1938年和1941年,年僅25歲的祖父和24歲的二祖父又先后意外離世。祖父去世后,奶奶改了嫁,留下年幼的母親;二祖父去世時,二祖母才23歲,腹中還懷著孩子。家里上有兩代年邁的婆婆,下有我母親這個侄女和未出世的孩子。為了撐起這個家,安撫一家老小,二祖母多次謝絕了暗中勸她改嫁的人,用她那嬌小的身軀、柔弱的雙肩,頑強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擔。</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我的二祖母姚風英(1918--1999)晚年在揚州</i></p> <p class="ql-block">一個沒有男人的家,種田過活的艱難可想而知。那時種田全靠刀耕火種、肩挑人扛。別人家男人干的力氣活,在我家,樣樣都得二祖母上前。日子過得緊巴,平常哪舍得請人幫工?只有實在忙不過來時,才咬牙請人幫幾天。</p> <p class="ql-block">建國前后的那幾年,每到農(nóng)忙時節(jié),住在附近的父親,偶爾會作為幫工出現(xiàn)在我家的田里。兩家本就住得近,加上父親常來我家或左鄰右舍幫工,彼此的了解自然越來越深。父親勤快、有擔當,做事細心又實在,交代他的事,從來不用人操心。這一切,二祖母都默默看在眼里,記在心上。</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媽媽在門前井邊洗衣服</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媽媽晚年在揚州瘦西湖</i></p> <p class="ql-block">二祖母的遺腹子是個女兒,建國時不到十歲,而我母親那時已快到談婚論嫁的年齡。為早日結(jié)束家中沒有男人干重活的苦日子,二祖母原本一心打算留女兒在家招婿,讓侄女(我母親)出嫁,但隨著父親的出現(xiàn),她慢慢改變了主意。她打聽到父親曾被爺爺做主定了門親事,但父親堅決反對,一直拖著沒成婚。她便試探著問父親,愿不愿意做上門女婿?</p><p class="ql-block">不知是老天的安排,還是二祖母瞅準了時機——那時,我的爺爺剛?cè)ナ啦痪茫赣H沒了長輩的壓制。加上他對我們家、對我母親的了解,便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二祖母的提議,果斷回絕了原來的婚約。1952年,父親入贅到我們家,與母親成了婚,并按習俗改姓了萬。從此,這個風雨飄搖的家,才漸漸有了生機和起色。</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1998年的全家福(攝于東萬莊)</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2007年媽媽和兒女們在一起</i></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