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鐵路,發(fā)端于近代西方工業(yè)革命時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和文明進步的推動器。廣鐵,源自于清末粵漢鐵路,奠基于湘中南衡陽,定型于南粵廣州,融合了南嶺與海洋為表征的山海文明,得風(fēng)氣之先,歷百年風(fēng)雨,傳承紅色基因,始終以開放的姿態(tài)引領(lǐng)時代潮流,服務(wù)國計民生。(引用鐵路博物館展覽室前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廣州鐵路博物館門前,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片熟悉的老建筑——這里原是粵漢鐵路起始站黃沙車站的舊址,老車站的紅磚墻、尖頂窗被細心保留,一磚一瓦都透著歲月的溫度。同行的朋友說,這片建筑本身就是最珍貴的展品:1907年黃沙站建成通車時,它是粵漢鐵路南端的起點;1946年改名廣州南站后,它見證了南粵物資吞吐的繁忙;2005年停運時,鐵軌間的銹跡里藏著98年的運營故事。直到2022年5月18日,它以博物館的新身份重開大門,才算完成了從"交通樞紐"到"歷史容器"的轉(zhuǎn)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露天展區(qū)占了19240平方米,像個露天的工業(yè)史館。蒸汽機車的煙囪直指藍天,內(nèi)燃機車的齒輪仍帶著油亮的光澤,最顯眼的是一列綠皮火車,車窗上的遮陽板還保持著當(dāng)年的角度,讓人想起“哐當(dāng)哐當(dāng)”穿越南嶺的舊時光。這些鋼鐵大家伙靜靜陳列著,與身后黃沙站的老站房形成奇妙呼應(yīng)——仿佛前者是流動的歷史,后者是凝固的時光,共同訴說著鐵路如何從“西洋景”變成中國大地上的血脈。</span></p> <p class="ql-block"> ▼ 這是粵漢鐵路起訖點處的蒸汽機車,車頭上有“6500”編號 、“廣局 廣段”標(biāo)識,粵漢鐵路是中國近代重要鐵路干線 。</p> <p class="ql-block"> ▼這是東風(fēng)4D型內(nèi)燃機車(DF4D 0555 ),東風(fēng)4D型機車在貨運、客運等場景廣泛應(yīng)用,是鐵路運輸?shù)慕?jīng)典車型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綠皮火車車廂,有“琶洲站列車”字樣,綠皮車曾是中國鐵路客運主力,見證漫長出行記憶。</p> <p class="ql-block"> ▼韶山8型電力機車(SS8 6002),韶山8型機車是中國鐵路客運電力機車代表,曾用于干線快速客運 。</p> <p class="ql-block"> ▼這是“新時速”X2000型擺式高速動車組,曾在廣深鐵路上運行。它是瑞典ABB公司制造,采用擺式車體技術(shù),能在曲線軌道上高速行駛,提高列車通過曲線的速度和乘客舒適度。 現(xiàn)該列車作為展示品陳列于廣州鐵路博物館 ,見證了中國鐵路高速化進程中的一段歷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進室內(nèi)展館,才發(fā)現(xiàn)這里原是車站的舊貨倉,9350平方米的空間被改造成四個展區(qū)?!捌D辛歷程”展廳里,兩塊粵漢鐵路界碑被玻璃罩保護著,碑上"粵漢鐵路"四個字已被風(fēng)雨磨得模糊,卻讓人想起當(dāng)年詹天佑帶著工人在南嶺鑿山架橋的艱難。展柜里的老車票、信號燈、手搖電話機,都是從4000余件藏品中精選出來的,一張1938年從廣州到衡陽的硬座票,票價欄里的"法幣叁圓"字樣,藏著戰(zhàn)爭年代的顛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生之路”展區(qū)的照片墻上,1949年后的鐵路工人笑臉格外鮮活。有搶修被炸毀鐵軌的場景,有女職工第一次登上列車駕駛臺的留影,還有1970年代廣州站建成時的熱鬧畫面。旁邊的“開拓創(chuàng)新”部分,則記錄著廣鐵如何“得風(fēng)氣之先”:全國第一條時速160公里的準(zhǔn)高速鐵路、廣深港高鐵通車時的首班列車票根、大灣區(qū)城際鐵路的規(guī)劃圖......這些展品串聯(lián)起來,恰似一條從蹣跚學(xué)步到健步如飛的成長軌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讓我駐足的是“新時代新征程”展廳。巨大的電子屏上,動車組正以350公里的時速穿越粵港澳大灣區(qū),窗外是鱗次櫛比的城市群。這畫面與入口處黃沙站的老照片形成強烈對比:百年前,這里的鐵軌只通到武漢;如今,從廣州出發(fā)的高鐵可直達全國31個省區(qū)市,1小時內(nèi)就能穿梭于大灣區(qū)9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詹天佑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有 “中國鐵路之父” 等譽稱,他主持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對中國鐵路事業(yè)發(fā)展意義重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離館時,夕陽正照在老站房的尖頂上。忽然明白,這座博物館最動人的,從來不是孤零零的文物。而是當(dāng)黃沙站的老磚墻遇見新時代的高鐵模型,當(dāng)銹跡斑斑的界碑對照著電子屏上的高鐵網(wǎng)絡(luò)圖,那種穿越百年的對話——它告訴我們,鐵路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個國家從積弱到富強的見證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