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散文<br><br> 泥鰍溝里泥鰍多<br>文/宋紅蓮<br><br>村西頭的田埂拐過幾道彎,就到了泥鰍溝。這名字不是哪年哪月田畝簿上認(rèn)定的,而是莊戶人家用腳板和眼睛喊出來的——就像村東頭那片總也曬不干的洼地叫"冷浸塘",南坡那片長不出好麥子卻結(jié)甜桑棗的坡地叫"桑棗丘",泥鰍溝的名字里,全是泥土和生靈的氣息。<br>老人們說,早先這里不叫泥鰍溝,叫"二坎子溝"。那會兒溝里地勢低,種稻子總是淹苗,秋天種菜籽又瘠得結(jié)癟莢,莊戶人提起它就嘆氣。直到有一年夏天連下了半個月的雨,到處都是水,把上游水塘里的泥鰍全部沖到了這里。水退下去后,有人在挖田口放水時一鍬下去,竟挖出了三條滑溜溜的泥鰍。起初沒人當(dāng)回事,誰知第二年春天耕田插秧時,腳脖子邊總蹭過涼絲絲的東西,彎腰伸手一摸,全是手指長的小泥鰍。<br>就這么一年年過去,二坎子溝的泥鰍越來越多,越來越肥,黑黢黢的像抹了黑棉油似的。多到什么地步?開春犁地時,犁鏵剛插進土里,就有泥鰍順著犁溝往外竄跳,黑色身子在陽光下一閃,"撲通撲通"跳進旁邊的犁溝里,濺起的泥點能飛到人的褲腿上。后來不知是誰先喊了句"這哪是二坎子溝,分明是泥鰍溝嘛",這名字就像溝里的泥鰍一樣,扎下根來,再也沒人改得掉。<br>夏天的泥鰍溝又是另一番模樣。日頭剛擦著樹梢沉下去,溝邊的蘆葦叢里就熱鬧起來,青蛙"呱呱"地叫,螢火蟲提著小燈籠在草葉間晃。這時候,村里的男人們就扛著鱔魚籠出門了。鱔魚籠是用竹篾編的,是個細(xì)長圓筒形的小籠子,籠口有倒須,鱔魚鉆進去就出不來。他們把籠口塞進溝邊的草叢里,再扔進蚯蚓當(dāng)誘餌,自己則蹲在田埂上抽煙,眼睛望著遠(yuǎn)處的星星,等上兩個多小時就可以去收籠子了。<br>我跟著父親去收過一次。手電筒的光掃過水面,能看見鱔魚在籠里扭來扭去,黃黑相間的身體有手指粗細(xì)??蓽系椎哪嗬?,泥鰍更多,它們不像鱔魚那樣藏在深洞里,而是一群群聚在淺水區(qū),稍微一動,就"嗖"地散開,攪得水面泛起一圈圈細(xì)碎的漣漪。我問父親:"咋不捕泥鰍?"父親用手指敲了敲我的腦袋:"傻小子,夏天的泥鰍還沒長肥呢,肉是緊膘,吃著不香。再說,它們在水里鉆來鉆去,能把泥田翻松了,稻子才長得好。"<br>后來才知道,不光是父親,村里基本上沒人在夏天捕捉泥鰍。就像麥子要等黃透了才割,高粱要等打霜了才甜一樣,泥鰍溝的泥鰍,自有它該被撈起的時節(jié):那時節(jié)就是冬天。<br>霜降過后,稻子收完了,泥鰍溝的水干了,露出大片黑褐色的泥田。這時候就是冬耕的好時機,幾頭老水牛拉著犁,在田里來來回回地走。犁鏵切開泥土,發(fā)出嘣兒嘣兒的斷裂聲,像有人在嚼紅薯。最讓人歡喜的是,干得半硬的泥塊被犁開時,總能滾出許多泥鰍來——它們藏在泥里過冬,被犁鏵一驚,就蜷成小肉團,渾身裹著泥,看著笨笨的,卻比夏天肥了一倍,肚子圓滾滾的,捉在手里沉甸甸的。<br>這時候,村里的孩子們就瘋了似的往泥鰍溝跑,手里提著小木桶,攥著小鐵鏟??匆娔嗬镉信拥挠白樱投紫氯ネ?。有時,鐵鏟剛插進泥里,泥鰍就"哧溜"一下往深處鉆,得眼疾手快,一把按住它滑溜溜的身子,才能捉起來扔進桶里。桶底很快就鋪了一層,它們在桶里扭來扭去,濺得人滿手是泥,可誰也不嫌臟,笑得比誰都?xì)g。<br>不僅我們喜歡挖,連天上的雪哇子也趕過來湊熱鬧。這些灰撲撲的小雀兒,到了泥鰍溝,就像找到了糧倉。它們成群結(jié)隊地落在翻耕過的田里,黑壓壓的一大片,看見露出泥面的泥鰍,就"呼啦啦"圍上去,用尖嘴啄開泥塊,叼起泥鰍就飛。有時候我們挖得慢了,剛看見一條肥泥鰍,就被雪哇子搶了先,氣得直跺腳,卻也沒辦法——誰讓這溝里的泥鰍多呢,你挖你的,它吃它的,總也吃不完。<br>父親總說,泥鰍溝的泥鰍能一代代繁衍生息,全靠老輩人傳下的規(guī)矩。他教我挖泥鰍時,特意指著犁鏵翻過的痕跡說:"看見沒?犁腳下面的泥鰍,再深也別挖。"我不解,那底下的泥鰍洞很明顯,一看就藏著大泥鰍。父親用鞭桿指著那些洞說:"那是老泥鰍的窩。它們藏在深泥里,不是躲著人,是要等開春暖和了,在泥里吐籽下崽。就像我們留著麥種不能吃掉一樣,得讓它們明年長出新麥子,這些老泥鰍,就是泥鰍溝的'種'。"<br>有一次,我看見二柱子偷偷挖犁腳底下的泥鰍。父親看見了,沒說他,只是走過去,從他桶里挑出那條最大的,重新埋回深泥里,說:"柱子,你看這溝里的泥鰍,今年挖了,明年還能有,靠的就是這些老的。你把它們挖完了,明年你們這些娃子們還往哪兒跑?"二柱子紅著臉,再也沒挖過犁腳以下的泥鰍洞了。<br>后來我離開村子,到城里讀書、工作。吃過飯店里紅燒的、油炸的,還有和鲊胡椒一起煮的泥鰍,卻總覺得都不如泥鰍溝里的香。去年冬天回去,特意繞到泥鰍溝,看見幾個老人正帶著孩子挖泥鰍,孩子們的笑聲像銀鈴一樣脆。有個老爺子蹲在田埂上,看見一個小孩要挖犁腳底下的泥鰍,趕緊喊:"慢著!那底下的不能動!"<br>陽光灑在翻耕過的田野上,泥塊上結(jié)著薄霜,閃著細(xì)碎的光。遠(yuǎn)處的雪哇子還是一大片一大片,落下來,又飛起。我站在溝邊,忽然明白,泥鰍溝里的泥鰍之所以多,不光是因為水土好,更因為莊戶人心里有一顆平衡的準(zhǔn)星,像老式木桿秤上的定位星——知道什么該取,什么該留;對待土地,你敬它一尺,它還你一丈。<br>風(fēng)從泥鰍溝吹過,帶著泥土和水的魚腥味,就像小時候跟著父親去收鱔魚籠時聞到的那樣。我想,這泥鰍溝,怕是要陪著村莊,一直熱鬧下去了。</h3>